近日,一名產婦於南京市婦幼保健院剖宮產誕下一名男嬰,本來全家皆大歡喜,可由於新生兒溶血症,孩子命懸一線,剛出生 17 分鐘就被緊急送往新生兒重症監護室,急需全身換血。所幸醫護人員打開綠色通道,第一時間緊急救治,順利完成了嬰兒全身血液置換,目前各項生命體徵平穩。
驚險!新生兒溶血症命懸一線
陳女士的血型是 O 型 RhDCCee,這是比 "Rh 陰性熊貓血 " 還稀有的血型。9 年前,陳女士上一胎在南京市婦幼保健院誕生,由於稀有血型的新生兒溶血症,孩子進行過換血治療,救治非常成功。此次,一家人決定再次選擇市婦幼為孕嬰的健康保駕護航。
陳女士特殊的血型和既往病史引起了醫護人員的高度重視。
上午 9 時 43 分,陳女士誕下一名男嬰,醫護人員第一時間對其進行血液生化、溶血等檢查。檢查結果顯示孩子是 ABO 血型 O 型 RhDCcEe,果不其然,短短十幾分鐘的時間,寶寶體內的總膽紅素就已經飆升到 86.9μmol/L,超出正常值近一倍,如不及時進一步治療,孩子的溶血症狀及黃疸會繼續加重,膽紅素會侵入大腦與腦細胞結合,將會出現核黃疸,可能留下腦癱、智力發育障礙等一系列的後遺症,孩子生命岌岌可危,情況十分兇險。醫院各科室緊密協作,第一時間打開綠色通道,嬰兒誕生 17 分鐘後即被轉入新生兒重症監護室。醫護人員對其採取四面藍光照射治療並注射白蛋白、進行抗體實驗,新生兒科邱玉芳主任當機立斷:進行換血治療並聯繫醫院血庫備血。相關科室迅速到位,隨著臍動脈插管完畢,19 時 46 分,換血正式開始。整個過程並不簡單,新生兒血管細,穿刺極為不易,換血也易發生很多併發症。醫護人員一刻也不敢鬆懈,兩個半小時後,換血結束,整個過程非常順利,無併發症發生,孩子轉危為安。
警惕!媽媽血型稀有,寶寶難逃溶血症
新生兒溶血病主要是指母嬰血型不合引起的同族免疫性溶血病。原來,陳女士和她的寶寶都屬於 RhD 陽性,但問題出在了 RH 系統其他抗原上。陳女士是 RhDCCee,即 Rh(E)陰性,寶寶的血型是 RhDCcEe,即 Rh(E)陽性,由於媽媽血液中缺少 E 抗體,一旦後期有抗體 E 產生,寶寶就極易發生溶血病。
一般來說,兩種情況可能產生新生兒溶血症:一是,孕婦為 ABO 血型 O 型,嬰兒為 A、B 型血。這種情況下,溶血症多發生在第一胎,發病率為 20%,但病情較輕,極少發生重症溶血病,導致死胎或新生兒死亡。二是,RhD 陰性的孕婦,嬰兒為 RhD 陽性,也有母子均為 RhD 陽性血,由 RH 系統其他抗原 ( 如 E、C ) 不合引起,陳女士正是屬於後者。Rh 血型不合溶血反應多發生在第二胎以後,而初孕時溶血反應較輕。 當再次妊娠時,如果胎兒仍是 Rh 陽性,則母體內已有的抗體和新產生的抗體,使胎兒紅細胞接二連三地被破壞,胎兒可因重症貧血而死於宮內。存活者可出現重症黃疸,造成核黃疸,影響腦及其它重要器官的發育,引起智力障礙。
據了解,溶血症臨床上主要表現為皮膚黃疸,嚴重的出生時就有明顯的水腫、貧血。因此,寶寶出現黃疸,千萬要引起重視。
注意!兒童黃疸切莫大意,4 — 5 天是黃疸高峰期
兒科專家解釋,70%-80% 的寶寶在未滿月期間,都容易出現新生兒黃疸。一般來說,生理性黃疸 2 — 3 天內出現,7 — 10 天自然消退;病理性黃疸發生在 24 小時內或者出生五天後,持續時間在兩周以上,並且反覆發作。如果新生兒從生理性變為病理性黃疸,特別是當血中膽紅素濃度超過 340umol/L,此時易致新生兒腦病,容易造成智力低下、聽覺障礙、抽搐等後遺症,這些傷害是永久且不可逆的。新生兒黃疸高峰期為生後 4-5 天,因此出生後前三天出院的嬰兒,家長要尤其注意。
另外,兒科專家提醒各位家長在嬰兒出生後密切觀察其皮膚黃疸的變化。對於膚黃過早出現或逾期不退者和黃疸逐漸加重者,或黃疸退後復出者,應特別注意並及時就診。當嬰兒出現黃染時,還要注意觀察小兒精神、呼吸、吃奶、大便顏色等情況,以便及時發現病理性黃疸,儘早對寶寶實施及時有效的治療。
小貼士:如何正確應對新生兒黃疸
1. 多觀察,勤監測。爸爸媽媽要經常在自然光線下觀察寶寶皮膚黃染的程度。輕度黃疸表現為面部黃染,可在家觀察;中度黃疸表現為軀幹部皮膚黃染;重度黃疸則四肢和手足心也出現黃染,需要儘快到醫院化驗。
2. 觀察吃奶情況。新生兒哺乳量每天各有差異,只要精神好、睡眠好,就不必擔心。假如突然不愛吃奶,或吸吮無力,這就要對新生兒進一步觀察。
3. 觀察排洩情況。如果發現寶寶尿布被尿液染成特別黃的顏色,或者大便呈陶土色,要抓緊時間去醫院檢查。
4. 護理要積極。多做撫摸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黃疸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