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溶血症是指由於母親和孩子的血型不合而引起的一種溶血性疾病,使胎寶寶在宮內或出生後大量紅細胞被破壞,出現一系列溶血性貧血、黃疸等疾病。
懷孕後,孕媽媽和胎寶寶的血被一層膜隔開,可以交換營養物質、代謝產物和氧氣,但血液不直接流通,只有在某些原因下,如受到外傷,發生炎症時,胎寶寶的血液才流入母體,而胎寶寶得自爸爸的血型如果與孕媽媽不合,那麼,只要胎寶寶的紅細胞進入母體,其紅細胞上的抗原就會刺激孕媽媽產生相應的抗體,這種抗體再通過胎盤進入胎寶寶的血液循環,與胎寶寶紅細胞上的抗原起作用,即發生抗原抗體反應,使大量紅細胞被破壞、溶解,導致貧血。同時會產生大量膽紅素,發生黃疸。
ABO溶血滴度檢查可提示新生兒ABO溶血症
血清檢查A(B)IgG效價>1:128時,提示:胎兒可能發生ABO溶血症。
最常見的有ABO血型不合,Rh血型不合較少見,偶爾也可見到其他血型不合。Rh血型不合所致溶血常較ABO血型不合更嚴重。
血清抗體檢查可提示新生兒Rh溶血病
孕媽媽血型為Rh陰性,胎寶寶血型為Rh陽性時,提示:可能有新生兒Rh溶血病。
Rh血型不合且抗體效價>1:32時,提示:可能新生兒Rh溶血病情嚴重。
當孕媽媽血型為Rh陰性,準爸爸為Rh陽性,胎寶寶也為陽性時,可能有少數胎兒紅細胞帶著Rh因子(抗原)進入母體,使母體致敏產生抗體,這些抗體再經過胎盤進入胎兒血液循環,抗體與抗原相遇發生溶血。
發生新生兒Rh溶血症,多數是孕媽媽為Rh陰性,但Rh陽性孕媽媽的寶寶同樣也會發病。第一胎髮病率很低,因為初次免疫反應產生IgM抗體需要2~6個月,且較弱,不能通過胎盤進入胎兒體內,而胎兒紅細胞進入母體多數發生在妊娠末期或臨產時,故第一胎常處於初次免疫反應的潛伏階段。當再次妊娠,第二次發生免疫反應時,僅需數天就可出現,主要為IgG能通過胎盤的抗體,並迅速增多,故往往第二胎才發病。Rh系統的抗體只能由人類紅細胞引起,若孕媽媽有過輸血史,且Rh血型又不合,則第一胎也可發病。
溶血症危害大,嚴重時會導致寶寶腦癱、弱智、運動功能障礙、手足搐動,出現聽力及視力障礙等,出生後的新生兒易得黃疸和貧血。
(本文來自:百度寶寶知道 孕育那些事兒)
————————
世界很複雜,百度更懂你
關注寶寶知道,了解備孕、懷孕、育兒更多精彩內容:專家直播、日刊知識、胎教電臺、兒童故事、動畫片,還有寶媽們最愛的社區圈子!寶寶知道與千萬媽媽在一起,科學孕育,為愛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