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今年A14相對於A13性能提升並沒有往年來的大,而且由於iphone本身的散熱堆料相對較弱,而在持續性能輸出上相比目前的安卓旗艦,其實拉不開太大的差距,但蘋果今年真正的殺手鐧其實並不是A14,而是最新Macbook。
Macmini上搭載的M1,這也是蘋果這麼多年來,首次基於ARM平臺的自研桌面級處理器,那麼M1晶片實際表現到底怎麼樣?
開箱介紹
Macmini整個盒子拿在手裡還是挺有分量的,不過並沒有iphone那個塑封易拉條,開盒的阻尼感依舊符合蘋果新機的感覺,只要拿著盒子兩邊,內盒就會輕輕滑落。
附件方面可以說是依舊很環保啊,主機一個,電源線一條,外加幾張小紙片。當然Macmin的三圍尺寸和我們之前想像的還是有些區別的,並不是大家之前說的電視盒這麼小。打個簡單比方就是,大家常用的a4紙,折去1/3後,就是Macmin的大小。
機箱採用鋁合金一體成型,表面是噴砂工藝,再加上蘋果正面的大Logo,質感還是挺不錯,背面印有Macmin的英文,不過背面底座是塑料材質的,算上底座高度,大概是3.6cm的樣子。
前面有一個微孔電源指示燈,後面從左到右分別是開機鍵,電源插孔,千兆網口,兩個雷電3接口,一個HDMI2.0,兩個USB3.1A口,USB接口下面是散熱出風口,另外Macmin上還集成了一個先進的3.5mm耳機孔,反正從主機的三圍尺寸上來說,Macmin確實足夠mini,一體化的鋁合金機身質感也挺不錯。
當然無論是新的Macbook還是新的Macmin,其實大家最關心的還是M1晶片,在MacOS上運行起來流暢度到底怎麼樣?M1晶片性能到底達到了什麼程度?
先來看一波規格
M1相對於A14,核心架構相同,但是處理器規模大增,比如A14是2+4的大小6核心,M1則是4+4的大小八核,並且大核的最高主頻也進一步加強,從之前的6GHz提升到了3.2Hz,而四個小核心頻率也有所提升,從1.82GHz提升到了2.06Hz。
GPU方面相比A14的四核直接翻倍到了八核,當然MacbookAir低配版是這個7核GPU,類似A12X和A12Z之間的區別,其他方面比如NE神經網絡單元,IPS等等和A14一樣,從Geekbench5.3的跑分測試數據來看,Macmin上的M1單核多核性能達到了驚人的1746和7708+,對比上半年MacbookAir高配版採用的i7處理器呢?可以說是不講武德啊!
另外這個成績即便是對比,MacbookPro16寸頂配的i9處理器也是要強上一個級別,當然,我們也是對比了工作室小夥伴的筆記本,同樣是不講武德的AMDR7 4800H單核1160,多核7913,單核性能不如M1,多核略勝,如果按照Geekbench5.3原生ARM版的成績來看,M1的單核性能差不多是持平。
AMD最新Zen3 5900X了,看到這裡,可能有些小夥伴會說,這ARM平臺跑分成績直接和X86比,豈不是有失公允啊?
剛好Geekbench5.3也支持Rosetta轉譯後的X86模式跑分,M1運行轉譯後的Geekbench5.3性能確實下降挺多,單核多核倒退了33%-39%的樣子。轉譯後的多核性能不如i9版的Mac,同時也和4800h進一步拉開差距,但此時單核1282的成績,依然強於之前用Intel平臺的Macbook,這波53歲的老同志確實有點尷尬。
另外比較有意思的一點是,此前高通和微軟共同推出的基於驍龍850的ARM版windows 10已經過去兩年時間,但Cinebench一直沒有適配原生ARM版測試軟體,但M1發布後沒幾天,,最新版R23啪的一聲就適配了,很快啊。
CinebenchR23蘋果M1單核1444,多核7675。這波單核性能依然要明顯強於4800H,而多核性能方面則和4800H有比較明顯的差距,對比i7版本的這個MacbookAir來說,M1這性能幾乎是碾壓式的提升。
另外,在跑Cinebench時,有一個明顯的對比就是,工作室那臺4800H筆記本的風扇已經進入狂暴模式,但是Mac mini依然沒啥明顯的風扇噪音和發熱增加,,用功率計查看Mac mini跑R23多核的整機功率,大概也只有23.5W的樣子,減去待機功耗3.5W,再算上實際電源的轉換效率折損,那麼這個時候CPU的實際功耗應該在17W以內,明顯比4800H和INTEL的U低不少,所以M1的超高能效比,對於筆記本平臺來說,應該是一個很大的優勢,這也是新一代MacbookAir,電池容量不變,但是續航要比之前Intel平臺高很多的一個主要原因。
GPU性能
GPU方面這裡我們用GFXBENCH進行一波跑分測試,曼哈頓3.0403幀,阿茲特克高級測試是78幀左右,今年M1的GPU性能基本就是 A14的翻倍了,這波有點類似於當年A12和A12Z的性能區別,所以也可以期待下,下一代ipadpro的性能表現,作為對比參考,蘋果M1在Metal圖形API下的成績,是比較接近GTX1650的。
當然GTX1650是在Directx圖形API下的跑分成績,是要好於這個GTX1050TI,總的來說M1的綜合硬體實力確實讓人眼前一亮,無論是峰值性能,還是持續穩定性能輸出下的發熱功耗表現。
當然從X86轉到ARM平臺來說,大家比較關心的還是應用軟體的適配問題,所以宸愷這兩天也是主力把Mac mini作為辦公設備進行使用。瀏覽器方面Chrome目前官方已經適配M1。擴展插件都能夠正常使用,原生適配確實要比之前轉譯模式運行速度更快。微軟office 365,WPS,微信,qq,網易雲,騰訊視頻等等,常用的辦公娛樂軟體都可以正常使用,所以在一些輕度辦公,比如寫寫稿子,做ppt,日常聊天溝通這些方面,目前來說M1都還挺流暢的。
視頻剪輯性能方面我們用最新的FinalCutPro測試了一波,從實測結果來看,這波視頻轉碼導出可以說是有一些不講武德了,同樣轉碼一段4K 30幀的視頻Mac mini耗時660秒,工作室那臺4800H+2RTX 2060的筆記本,再配合Primire,則要耗時969秒,而且Mac mini轉碼的時候幾乎是沒啥噪音,筆記本這邊的風扇聲音已經起飛,這波對於經常用FCP剪視頻的同學來說,應該是非常友好了,這方面很大程度上得益於FCP原生支持M1,畢竟這兩個軟硬體都是蘋果自己的,優化起來肯定會更到位。
Adobe全家桶方面,目前都還沒有原生適配,基於INTEL版本能裝,也能用,但是速度會比較慢,同樣是導出一段4K30幀的視頻,Mac mini耗時要31分鐘,比原生的FCP慢的不止一點半點,所以如果你的工作流是基於Adobe的全家桶,那麼目前M1上的表現會比較差,當然後續適配原生ARM版後的效果我們也會進一步測試,因為M1本質上其實就是A14Z或者是A14Z的加強版,所以MacOS和ios的應用相互打通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
軟體適配
目前Mac min內置的應用市場,已經可以安裝部分ipad、iphone應用,比如說可以安裝B站,安裝QQ音樂,以及微博的手機客戶端等等,不過目前來說還是有很多軟體無法搜索到,即便有些能裝上,在MacOS上的體驗也不太好。
比如微博可以自由縮放,拖動,但是B站,騰訊視頻就只能用很小的窗口觀看,無法縮放,實用性比較低,估計還需要一些時間進行適配優化。既然M1的GPU性能這麼強,而且ios端又有這麼多熱門手遊,那MacOS上的遊戲資源少的問題豈不是可以解決了?
目前ios端部分手遊,能夠直接在Mac mini上使用的,但很多熱門還沒有進行適配,比如說吃雞,王者,元神,崩壞3都無法搜索安裝,而原先Mac有的,比如說爐石傳說,魔獸世界,暗黑三這些呢已經是可以直接運行了。
我們這裡也是簡單用魔獸世界做一波遊戲性能測試,解析度是3440*1440,在畫質等級開到4左右時,大多數場景可以保持在58-60幀,還是很流暢的,而如果畫質開到5的話,那麼有些場景就會掉到40幀左右,如果是1920*1080解析度的話,則可以開到8檔畫質,並保持在58-60幀之間。
當然U1S1,Mac平臺依然不是玩遊戲的好平臺,比如說使命召喚,守望先鋒等等都不行,只能期待下後續熱門手遊能夠拓展下遊戲方面的資源了,反正簡單用了兩天,作為首款APP平臺的桌面處理器,M1確實讓人眼前一亮,5nm+加強悍cpu性能,一改以往大家對於ARM平臺桌面處理器的性能擔憂,尤其是M1高性能輸出下的功耗表現相當搶眼。
總結
對於53歲的老同志英特爾來說,可以說是一個不小的打擊,而且可以預見的是,未來會有更多的Mac產品轉向自研的M系列處理器,進而實現蘋果桌面端和移動端的生態大一統。
桌面端和移動端相互打通之後,未來ipadpro和MacBook之間的界線,應該會越來越模糊,有可能下一代ipadpro就能直接運行MacOS了。重新定義下一個十年的個人電腦。
這代M1晶片的Macbook應該比較適合輕度辦公娛樂,或者說對視頻剪輯要求較高的用戶,原生適配的FCP配合M1,在視頻剪輯方面,確實要比市面上絕大多數的高配筆記本還要強許多,關鍵發熱還更小,功耗還更低,畢竟FCP和M1都是蘋果自己的,軟硬體優化上有絕對優勢。
另外,如果你的主要需求就是上網聊聊天,日常就是做一些文檔處理工作的用戶。那麼新版Macbook帶來的長續航,低發熱,也會對體驗有不少的幫助,不過目前來說,搭載M1晶片的MacOS還是不夠完善,比如說不支持使用虛擬機,無法雙系統安裝Windows,許多專業領域的用戶,如果想要購買這代M1版本的Macbook和Mac mini,最好是先去確認下自己使用領域軟體是否適配兼容,要不然買來無法使用,就很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