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演義》第二十回中,有一個這樣的情節:下邳之戰結束後,呂布、陳宮、張遼、高順等人被押到了白門樓。呂布連聲求饒,陳宮和高順慷慨赴死,張遼怒罵曹操。對於呂布、陳宮和高順即將面臨的結局,關羽一言不發,唯獨當曹操下令將張遼處死時,關羽突然跪在曹操面前說道:「關某素知文遠忠義之士,願以性命保之。」這番話終於保住了張遼的性命。
關羽為何要請求曹操放過張遼呢?按照小說的說法,關羽對張遼非常了解,知道他是一位忠義之士,只是命運多舛才不得不依附呂布,故此出言請求。不過,這畢竟是小說之言,在真實的歷史當中並沒有發生過這樣的事情。那麼,曹操為何處死呂布、高順和陳宮而唯獨放過了張遼呢?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從曹操與呂布之間爆發的徐州之戰開始說起。
據《三國志》相關傳記記載,獻帝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漢末中原形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曹操集團與袁紹集團的衝突一觸即發。為了消除後顧之憂,曹操發動徐州之戰,與盤踞在徐州的呂布集團發動致命一擊。這場戰役的進展非常順利,曹操僅用了三個月左右的時間便將呂布圍困在下邳。呂布部將侯成、宋憲、魏續陣前倒戈,將呂布、陳宮和高順生擒活捉,曹操順利進入下邳,將呂布、陳宮和高順三人處死。至此,徐州之戰宣告結束。
從史料的記載來看,下邳城破時,張遼並不在下邳城中。那麼,當時的張遼身在何處呢?《三國志 張遼傳》載:「(張遼)從布東奔徐州,領魯相,時年二十八。」這裡提到的「魯」,指的是魯國,是徐州所轄六個郡國之一,位於下邳的北部,距離徐州之戰的主戰場較遠。同時,該傳中還有一段關鍵的記載提到:「太祖破呂布於下邳,遼將其眾降,拜中郎將,賜爵關內侯。」
這段記載說明了兩個問題,一是張遼投降是在下邳被破之後,二是張遼並非在戰場上被俘,二是主動投降曹操的。從曹操一生的經歷來看,對待降將的態度非常寬容,絕大多數人都會被委以一定的官職並留在軍中效力。因此,張遼之所以能活命,與關羽毫無關係,完全是因為張遼主動投降並得到曹操的赦免所致。
眾所周知,除了張遼之外,在呂布軍中還有名叫高順的名將。高順不僅戰績非常出色,麾下的陷陣營名滿天下,同時與關羽有一個非常類似的性格特點:為人忠義。不過,高順的命運卻遠遠不如張遼那麼幸運,他與呂布一起在白門樓喪命。那麼,為何關羽不向曹操求情保住高順的性命呢?答案只有九個字:不能求情、求情也沒用。之所以如此,最主要的原因是高順與曹操的心腹夏侯惇有血海深仇。
據《三國志 先主傳》記載,獻帝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曹操曾經派遣夏侯惇協助劉備對抗呂布,呂布隨即命高順率部發動進攻。在這場戰鬥中,不僅劉備被擊潰,夏侯惇也失去了左眼。如此深仇大恨,曹操豈能不知?因此,當高順被俘後的命運可想而知。作為當年曾經與夏侯惇並肩作戰的關羽而言,對於高順與夏侯惇的恩怨是一清二楚的,又怎麼會為高順求情呢?即便求情,也不會得到曹操的採納,置身事外、一言不發才是關羽的最佳選擇。
參考書籍:《三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