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海人

2021-03-02 伯強說話

    父親是個漁民,一直以打魚為生。漁民在閩南語裡也叫「討海人」,意為向大海乞討為生的人。我覺得「討海人」這個詞很生動很形象,用在我父親身上尤其貼切。

   父親12歲時就下海當了漁民,現在65歲了,還在浪尖上討生活。一輩子風裡來雨裡去,練就了父親強健的身體。在我的記憶裡,父親永遠是古銅色的臉,壯壯的身子骨,儘管他已年近古稀了。

   大海是變幻莫測的,在詩人和文學家眼裡,充滿了神秘和浪漫的色彩;而在父親眼裡,大海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大海。大海是生活資料的來源,也是生命冒險的所在。大海既是父親的恩人,又是父親的敵人。

   每年夏季,父親他們的船就揚帆出海打魚,一直要等到冬季才返航,一年中的大半時間是在海上度過的。這大半年,伴隨他們的是魚群、海鳥、海風以及隨時都可能出現的大浪風暴和海底暗礁。一葉孤舟在茫茫大海上漂泊著,有時大半個月才能遇見另一隻漁船。可父親從不跟我們談海上的事,總是笑呵呵地說:「好好讀書,讀好書就可以到大城市工作了。」

    休漁時節,父親在家也閒不住。每當退潮時,父親總是拿著小背簍去趕小海。回家時,小背簍裡總是裝滿了魚、蝦或螃蟹什麼的。父親是村裡抓鱟的能手,能從灘涂上鱟留下的足跡,跟蹤捕捉到鱟。 

   母親很迷信,每當父親出海,母親總要到處燒香拜佛求菩薩。小時候,我對母親的迷信很不以為然,現在我才明白了,是因為大海的神秘莫測和對父親的牽掛,才使母親變得迷信。我在一首詩裡曾經寫道:「大海起風時,漁村便有了關於淚的傳說。」 

   現在我坐在書齋裡寫這篇文章的時候,腦海裡老是浮現出父親作為一個討海人在浪裡風裡雨裡搏擊的形象。我在心裡默默禱告著:父親,永遠的討海人,願風和日麗的日子永遠伴隨著您。

      ——本文發表於2001年11月30日《泉州晚報》

相關焦點

  • 2020童聲童謠 討海人
    今天與大家分享的是一首富有閩南沿海特色的童謠《討海人》。「討海人」是閩南語對漁民的稱謂。下面,我們就來感受下討海人的生活。《討海人》討海人,看魚冬,有時出大海,有時停內港。掠鯊魚,討赤鯮,釣白魚,拖黃魴。牽大網,走西東,沙坡尾,補破網。要補無閒工,無補越破越大空。
  • 《討海人》——寫在父親節之際
    漁民在閩南語裡也叫「討海人」,意為向大海乞討為生的人。我覺得「討海人」這個詞很生動很形象,用在我父親身上尤其貼切。父親12歲時就下海當了漁民,現在65歲了,還在浪尖上討生活。一輩子風裡來雨裡去,練就了父親強健的身體。在我的記憶裡,父親永遠是古銅色的臉,壯壯的身子骨,儘管他已年近古稀了。
  • 浙江溫嶺八一塘「討海人」
    這一片灘涂,養育著靠海塗生活的討海人。每當春夏交際之時,夕陽西下,這一片海塘頓時喧鬧起來,隨著漲潮的節奏,笑聲喊聲買賣聲,交織成了一幅豐收的喜人景象。他們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此圖2018年4月,拍攝於浙江溫嶺市八一塘。
  • 泉州蟳埔,城市角落的討海人
    它坐落在晉江人海口北岸,南與陳埭鎮隔江相望。村落沿江呈帶狀分布,2.3平方公裡的蕞爾之地,居住著六七千人。在周邊村落中,擁有最長的海岸線和最多的人口,算得上是一個典型的海口大型村落。 大約上午十點半,我們開始朝海邊走。步行五分鐘,便看見黃章棍的父親在船上整理蟹籠。
  • 金鐘獎「討海人」奪迷你劇電視電影獎
    第45屆電視金鐘獎頒獎典禮今天在國父紀念館舉行,迷你劇集/電視電影獎由客家電視臺「客家電視電影院-討海人」獲得。領獎代表說,感謝大家,也感謝客家電視和公視。
  • 討海人的收入很不穩定,運氣好的時候一天幾萬塊,平時都是幾百!
    30年前因為我們下伍堡這個地方,根本不適合種植水稻,只能以一些比較容易生長的地瓜花生為主,因為在村子不遠的地方,就是一片大海,水質偏向鹹,於是全村人都下海捕捉海鮮,去市場上跟人家換米。這是老祖宗幾百年前一直傳承下來的生活方式。那時候每家除了孩子,都是討海人的職業,甚至到了16歲的時候,就要開始幫忙下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 生在海邊,靠海為生,他們就是南澳「討海人」
    致每一位在漁船上辛苦掙扎的「討海人」一片海,一艘船,便是一種生活。有這樣一群人,生在海邊,靠海為生,他們就是南澳「討海人」乘風破浪,披荊斬棘。沒出過海的人,你永遠理解不了海上,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惡劣環境?沒出過海的人,你永遠理解不了嘹望四周,那不是海洋和濤聲,而且無盡的孤獨與寂寞。沒出過海的人,你永遠理解不了那種,對家的思念,對家的責任。
  • 最漂亮的螃蟹,市場上賣得很貴,現在越來越少,討海人也很難捉到
    以前的討海人能在海邊經常看到,現在卻越來越少,幾乎有的已經還幾年都沒見到。這種螃蟹有個很好聽的名字,叫做「玉蟹」!顧名思義,它的外形就像玉石翡翠那樣很有光澤,如果靜靜的不動,很容易將它看成一個被很厲害的雕琢玉石的老師傅加工而成的螃蟹。因為其特殊的外貌,已經讓整個喜歡養海生物做寵物的人們趨之若鶩。
  • 凱爾特人球員變動:老鷹與綠軍正商討海沃德交易
    據雅虎體育報導,老鷹隊正在與凱爾特人商討關於戈登-海沃德的交易。  海沃德的合同保障部分已經到期,2020-21賽季是他的球員選項。老鷹是目前聯盟裡薪金空間最多的球隊,有4400萬的空間,他們可以直接籤下他,也可以通過先籤後換的途徑。
  • 專屬於討海人的極致美味,8個海鮮故事帶你嘗遍人間滋味
    隔著屏幕似乎都能聞到,讓人慾罷不能的濃鬱鮮美!這才是我們看舌尖應該有的節奏不是嗎?可《舌尖3》終於,終歸是讓我們失望了,網友說,這一季並沒有激發我想吃片中的美食的欲望,反而是那些器物有讓我購買的衝動,於是,《舌尖3》就在類似這樣一片爭議與吐槽中完結了。難道說《舌尖2》後再無美食紀錄片?
  • 遠洋「討海人」!舟山漁民的真實生活被浙江衛視、青年時報等省內外媒體一起刊播!
    不少畢業生們已經上交了畢業作品完成了畢業答辯準備正式進入社會啦~而最近,舟山小夥範家樂的畢業作品引發了不少媒體的關注被浙江衛視、青年時報、都市快報等省內外媒體刊登轉發這份畢業作品主角正是舟山漁民——遠洋「討海人
  • ③討海人
    2012年,被改造之前的沙坡尾避風塢  許路 圖20世紀上半葉,一艘長度五至六丈的廈港大型釣艚漁船,配置老(舟代)1名、副(舟代)1名、男性漁民14-16人,女性漁民3-4人。春冬兩季子母船延繩釣作業,母船搭載4-6隻舢舨或竹排,每隻配備3名漁民,春季2人司櫓、1人收緄,冬季1人司櫓、1人收緄、1人搭餌。
  • 甦醒的城市⑥|三門滯銷的蟶子,在互幫互助下有了銷路,討海人的生活...
    肉肥味鮮的蟶子,是三門人過年必備的鮮味台州人常說一句話,「無鮮勿落飯」,大意是,沒有海鮮吃不下飯。可見,台州人的生活,離不開海鮮。在三門沿海一帶,蟶子仿佛是專門給當地人過年享用一樣,每年冬至過後,蟶子開始肥了。《三門縣誌》有載:「蟶,蚌屬,以田種之謂蟶田,形狹而長如中指。
  • 飯醉劇 | 這部比《舌尖3》下飯N倍的紀錄片,青島人看了最嘴饞!
    討海人專屬的海鮮滋味上集「討小海」主要講述的是討海人捕撈小海鮮的故事,應該也會引起很多青島人的共鳴吧。討海人對小海鮮有著自己的吃法,簡單樸素的烹飪,卻看得我口水直吞。勞頓過後,支起鍋清燉幾條剛捕獲的魚,這是討海人獨享的新鮮味道。再跟老夥計坐在船邊斟一壺酒,小日子過得也算有滋有味,誰說這樣的生活不讓人羨慕呢?
  • 電影《大白鯊》:史匹柏運用高效率運鏡,展現了一場人鯨大戰
    討海軍人 Quint 的出場也人印象深刻。先是尖銳的指甲括聲,然後人們將焦點轉向噪音出發點,隨著Quint 講話內容的力道,鏡頭緩慢推進,最後聚在人物臉上,顯出他堅定而自大的勃勃野心,眾人愣住。另一個一鏡到底,短短幾分鐘就交待了Chief 焦頭爛額、警員手下心不在焉無能為力,以及 Chief 見到救星的喜悅,這場和兒子的互動挺有意思,暗示人類自作自受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