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物語》:人情冷暖 年老孤寡

2021-02-10 影像廣大

剛到東京時,母親說:「原來東京這麼近。」

決定離開時,母親說:「原來東京這麼遠。」

在疫情的長假裡,和我們朝夕相處的就是家人,而連接著我們的正是那份親情。

說到親情,每個人的感受一定是不同的。

它是一種感情,也是一種陪伴。  

提及此,便不得不提到導演小津安二郎。  

小津拍攝的電影往往是將目光放在家庭倫理的日常生活中,探討的也是親子關係的變化。

小津安二郎曾說:「我要透過子女的成長來窺探日本家庭制度的瓦解過程。」

《東京物語》上映於1953年,是小津後期的作品,其中藉助父母對子女無私的愛來反襯子女對父母的疏於陪伴,從而使親情少了一絲溫度,也印證著現如今社會上普遍存在的空巢老人的現狀。

  電影的節奏很慢很慢,劇情平緩,沒有什麼矛盾衝突,但影片帶來的孤獨感卻是實實在在的。

  上了年紀的平山夫婦從尾道去往東京探望已經成家立室的兒女們。

  平山夫婦很快住進了大兒子幸一的家裡,幸一忙於出診無暇顧及平山夫婦。

 後來去了女兒志夏家裡,志夏趁二老在洗澡時打電話讓他們年輕守寡的媳婦紀子來照顧。紀子一聽,毫不猶豫的請了假。

  孩子們都因生活的重壓而相當忙碌,安排二老去了熱海,表面上是讓他們有個遊玩東京的機會,實際上卻是希望擺脫他們。

  這趟東京之行,平山夫婦像一份累贅被丟來丟去。

  平山夫婦提早結束了東京之旅,回到家後不久,平山和妻子就天人永隔了。兒女們匆匆回又匆匆走,只有紀子多留了幾天,陪伴暮年喪偶的平山。

  平山老先生孤獨地守在屋裡,想著他將要度過的孤苦的晚年。

  小津在影片中貫通著「小津式」電影法則,與家庭的主題融會貫通。

在影片的場景中,常常會出現較大比重的天花板或地板,這正是因為小津常用的低機位拍攝。

正因為小津導演特殊的仰拍手法,所以為電影所搭建的所有室內場景都必須有天花板。

  這裡是影片難得的一個激烈場面,由於幸一突然出診,讓出遊計劃中斷。

  小孩會用行動表示不滿,平山夫婦十分體諒兒子。或許在成長的過程中,正是因為父代不斷理解、不願打擾,讓子代慢慢的習慣了這樣的家庭關係,慢慢的父代與子代的關係也漸行漸遠。

  日本生活極具儀式感,重視「禮法」,長幼之間尊卑有序。小津的低機位拍攝也有受到日本文化的影響。

擬態式:同一畫面內兩個以上的人物有著相同的姿態,向著同一方向,甚至角度一致。

 在影片的許多場景裡,大多時候都是平山夫婦呈擬態。當他們的孩子出現時,都是在他們的對面。只有媳婦紀子和平山夫婦呈現過短暫的擬態布局。

  平山夫婦之間的擬態正是象徵他們之間的一種和諧,孩子們太忙了,忙到沒有時間陪他們,自然很少會出現這樣的和諧。

  擬態式布局在對話時可以帶來一種交流的共通感,這樣在交流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達到和諧溝通的效果。我覺得擬態布局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帶來平穩畫面的和諧之感。

「唉,這是年輕人來的地方。」

「東京看過了,熱海也看過了,我們可以回家了。」

「我們終於無家可歸了。」

這裡透露著親情的淡薄,平山夫婦二人的心酸,他們切切實實的感受到家庭的疏離。

小津在拍攝時不讓演員從前景穿過,也避免從側面拍攝。

人物說話時,讓人物的眼神直線穿過鏡頭,極少讓人側臉或背身說話。

  影片中人物直面鏡頭,就是我們常說的打破「第四堵牆」,常常覺得劇中人在和我們說話,不由自主代入他們的場景中,這或許也正是導演的意圖吧。

  在影片的後段,平山先生獨自生活時,也常常直視鏡頭,說說心裡話。這個時候我們也會更好的體會到劇中人的內心世界,感受他內心的小情緒。

  「我也太粗心了,早知這樣她在世時我就該對她好些。」這是平山濃鬱的無奈與孤寂,既現實又難過。

這一幕,經典又孤獨。

出演70歲平山的演員,其實只有49歲。

電影的原始底片在電影製作完成後就在橫濱市的一個研究室的地下室被燒毀了。

電影中出現的橫幅標語都是出自導演小津安二郎之手。

電影是受萊奧·麥卡雷的《明日之歌》的啟發。但實際上導演小津安二郎從沒有看過這部電影,是編劇野田高梧看過。

該片一直到小津安二郎導演去世一年之後,才在美國上映

(以上源於百度百科)

 《東京物語》中父母始終保持著溫柔的笑容,在兒女之間保持著溫情;在傳統的日本家庭中,空間也顯得十分規矩;在一種穩定的對稱中展現出不被幹擾的和諧美。

  對於兒女的淡漠,兩位老人從始至終都沒有計較。

  這是平山夫婦的寬容,也是全天下父母的寬容。

  回頭再看影片,幸一、志夏都為了自己的小家而努力,他們嫌棄父母打擾他們的正常的生活,只是想要自己生活的更好。

  他們也是背著生活的重壓在艱難前行,習慣了父母的寬容,也習慣了忽略父母。

  平山和紀子說:「真奇怪,自己的子女,反不及你這個外人來的孝順。」

平山獨自看日出時,「日出真美。」

  他的孤寂,也是一種難以言說的惆悵。

  影片結束後,留有很長的餘味,是一種不知如何表達出來的憂傷,為老人難過,也憂愁時間的流逝。

 陌生的人情尚且有一絲溫度,為何父母老來孤寡無依?

所以,趁還年輕,多陪陪父母吧。

相關焦點

  • 《東京物語》東京物語
    東京物語都說父母對子女的情感是付諸一切,真誠的,毫無保留的,但是等到父母年老之時,再回過頭來看子女對待父母的態度,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轉變。父母去東京看望在那裡的子女,於是從尾島坐火車去了東京,雖然最開始幾個孩子很熱情,但是行為舉止之間總透露著幾分不滿。
  • 《東京物語》東京藍色物語
    《東京物語》影評小津安二郎導演的東京物語描繪出了社會的病態與人與人之間的憂傷感。在鏡頭語言上,小津安二郎導演在鏡頭與調度的運用上也能看出他對家庭對關係之間的深度了解。 鏡頭的運用是建立在故事和導演個人思維之上的,從東京物語的鏡頭運用裡就不難發現,小津安二郎導演對社會制度變遷,家庭過渡的本質,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最深層次的探討。在整部影片當中,包括小津安二郎導演之後的作品,列如《彼岸花》等。
  • 《東京物語》:你越歡快,我越心痛
    如果說現代日本電影大師是枝裕和的《步履不停》讓我的心湖有了一絲漣漪,那麼小津安二郎的《東京物語》便是激起了千層浪。這部電影被譽為日本電影史上最偉大的作品之一,也是導演小津自認為最富有戲劇化的作品。蔣勳曾提及他的觀影感受,說是「每次看這部電影,就覺得不安,會趕快回去陪母親一下。」對於此,我也心有所感。恰逢春節將至,正好藉以此影片拾掇煩躁細心侍奉父母。
  • 《東京物語》:我們究竟是被家人綁架,還是成全?
    《東京物語》是小津安二郎最負盛名的作品。一對老夫妻帶著愉快的心情去東京看望兒女,當社區醫生的大兒子忙於照顧病人,開美容院的大女兒忙於賺錢,老兩口漸漸明白了兒女們的處境。只有守寡的二兒媳紀子對老人很是孝順。十天之後,老人踏上回家的路。不久,母親病危,兒女們從東京趕回,舉行葬禮。
  • 《東京物語》中的「物語」是什麼意思?
    小津的作品中以《東京物語》尤為重要,並且廣為流傳,深受世界各國電影大師的認同。而這個電影的名字中的「物語」二字又有什麼深刻的含義呢?「物語」最早是日本文學作品的一種載體,其中以《源氏物語》最為著名,被譽為日本文學的巔峰,而「物語」兩字從字面的意思解釋,與我國古代的「演義」一詞比較類似。但是根據《東京物語》的電影情節,這個「演義」一詞的解釋顯然是不合適的。
  • 《東京物語》親情,失衡的人情收支本
    《東京物語》裡,父母到了老年,子女在父母面前說話客客氣氣,但背地裡互相推卸責任,親情沒有和紀子維持的類似友誼的感情穩固,充實,為人父母不免感到悲涼。父母對子女傾注了太多,子女反倒認為,父母的付出是理所當然。
  • 翻拍系列1-東京物語/東京家族
    影片根據小津安二郎60年前的經典名作《東京物語》進行翻拍,向逝世五十周年的小津安二郎致敬。但在一些細節的設計上有所不同,具體如下:《東京物語》的故事背景是二戰後,而《東京家族》的故事背景是2011年的日本大地震《東京物語》中長子長女安排老人去熱海泡溫泉,而《東京家族》中安排的是橫濱的酒店《東京物語》的故鄉是尾道,而《東京家族
  • 《東京物語》影評
    《東京物語》是由小津安二郎於1953年執導,笠智眾、原節子等主演的劇情片。影片講述了一對上了年紀的老夫婦,因生活略感孤獨和寂寞,踏上了前往東京看望已經成家立業的孩子們的旅程,卻受到了孩子們頗為冷淡的招待。正如導演小津安二郎的一貫風格,《東京物語》仍聚焦在平凡、普通甚至瑣碎的日常生活上。
  • 《東京物語》:不要等你想孝順時,母親已經不在了
    但是今天和大家分享一部也是日本的電影《東京物語》,起初覺得電影是黑白的老電影加上沒看到十分鐘,就覺得好無聊看不下去,我想大家也都一樣剛看一部影片沒體會到當中的表達也是無法想要進一步了解的把。在現在這個充斥著娛樂綜藝的時代,這種節奏慢的可以的電影是沒有辦法感興趣的,所以就閒的無聊順手掏出手機搜了搜這部電影的評分。
  • 《東京物語》東京物語:搭車推薦「爸爸的晚餐」
    1953年,小津安二郎,50歲,他的名作《東京物語》如是說:天下沒有不是的父母,孝道,要趁早。2015年,鄭正,38歲,他的電影《爸爸的晚餐》如是說:天下父母必有各種不是,理解,要趁早。兩部電影,前浪,應該看《東京物語》老人們應該認清一個事實:孩子不請,爹娘別去,大家都能活在,想像的美好+現實的寧靜,之下。
  • 《東京物語》無題
    因為論文作業寫到《四個春天》,看到導演陸慶屹在採訪中多次提到《東京物語》,於是便好奇找來看。不得不說,好電影會揭示很多人性本真的東西,這些東西談不上對與錯,只是生活本來如此,這是我看完《東京物語》後的第一感受。
  • 《東京物語》:父母陪子女長大,子女卻未必能陪他們慢慢變老
    看完《東京物語》,心中有一股莫名的悲傷,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我們開始與父母漸行漸遠,從幼時的依偎,童年的叛逆到長大成家立業後的獨立,在一次次的重逢和分離中,不同生活閱歷下的隔閡與代溝,使得逐漸衰老的父母早已不是兒女生活的重心,而父母也在對往昔的回憶中孤獨地走向暮年。
  • 影評分享:電影·啟示錄——《東京物語》考
    一開始就隱藏著的東西1953年,小津正好50歲的時候創作了《東京物語》這部電影。毋庸置疑,在小津的作品中這是最高傑作。研究《東京物語》使我無限歡欣,即使只浮想一下畫面那種毫無陰影的、炫目的透明感,也使我感到無以名狀的幸福。
  • 日本電影《東京物語》給人的啟示
    如果親人突然去世,我們一時會不能接受這個事實,亦如日本電影《東京物語》中的京子對家人充滿了怨言,怪罪她們太自私,對父母照顧不周。為了消磨時間和轉移注意力,我接連看了多部電影,而日本影片《東京物語》則觸動了我的內心,我仿佛一下子得到了什麼啟示,發現了自身問題的所在。
  • 68年前的《東京物語》告訴了我們什麼?
    這其中有一部東亞電影的排名變化非常有意思,這部電影就是小津安二郎的《東京物語》。因為《東京物語》實在是太深刻了,他早在幾十年前就深刻洞見了今天現代家庭所面臨的難題。《東京物語》也實在過於低調平和,以至於全世界要花上幾十年的時間,才能真正體會到他的力量。
  • 《東京物語》:愛與生命的本質
    在我看來,《東京物語》的偉大是基於生活體現出對愛和生命的本質洞見。片中紀子的角色代表愛與奉獻,而老母親登美的逝世,則把對生活的描繪上升到對生命意義的闡述,對死亡的思考。小津始終認為,人性過於抽象,而他要表現在畫面上的是人的溫暖,所以《東京物語》實則是基於現實生活和生離死別的安慰與治癒。表面看來,電影似乎缺乏對人生至理與深層次的探討,也無幾分明確的批判和駁斥,然而大道至簡,在了挖掘電影的主旨後,不難發現小津主張精神成長,反對陷入物質的泥淖。
  • 偉大電影100部《東京物語》:人性的一面鏡子
    陪兒子看小津的《東京物語》,寧靜、淡然中透著絲絲涼薄。去年同一時間,也看了這部電影,甚至幾乎把小津的電影全部看完。 現在想來,這種重複也許是尋求出口,亦或無意中採取的一種平衡,即身體燥熱和靈魂冷靜之間的消抵與中和。那時,正值兒子高考。生活壓力,精神緊張,親情牽絆,還有種種、種種……,像是橫亙在面前的一堵密不透風的牆,堵得人喘不過氣。
  • 亞洲電影百強 《東京物語》奪冠
    原標題:亞洲電影百強 《東京物語》奪冠   《東京物語》劇照   第20屆釜山國際電影節10月1日至10日舉行。在釜山電影節迎來20周年之際,亞洲知名電影人和國際影評家們日前選出了亞洲電影歷史上的百部佳作。
  • 《東京物語》「完美」的紀子
    「完美」的紀子 《東京物語》記流水帳般的講述了家住尾道的平山夫婦前往東京探望諸位子女並返回的一路所見所聞,但是往往越是這樣瑣碎的故事片段,越是有一個場景或一個人物能令人動容。而在這部劇裡,讓我最有感觸的是紀子,完美的紀子。 紀子是平山夫婦已去世的二兒子的妻子,在一眾角色中,紀子是最符合觀眾喜好的角色。
  • 《東京物語》平淡的一天
    能看到東京物語,純屬意外。本人沒有翻看老電影的習慣,視覺享受也是我觀影的重要考察項。所以,能看到他,真的就是緣分!一個人在家實在太無聊,半夜失眠無法入睡,只能打開電視消磨時間,他就出現在我面前,娓娓道來,讓暴躁的情緒安定下來,跟著他走進他們的生活,一場旅行,親情,親人被時代裹挾著向前走,傳統的家庭模式發生改變。沒有驚濤駭浪的衝突,卻在不經意之間已抓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