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年前的《東京物語》告訴了我們什麼?

2021-02-10 陳榮輝工作室快照亭

作者:李大蝦 二斤

在電影史最佳電影的評選中,英國電影月刊《視與聽》的評選影單可以說是最有分量的。


這個評選,自1952年開始,每十年才評選一次。


會邀請最頂尖的影評人和導演投票選出他們認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十部電影。


截至目前,69年的時間,影評人一共評選了7次。


後來1992年才出現的導演評選一共評選了3次。


每次只能選10部電影。


可以說,能進入這個影單的電影真的是會名垂影史。


這其中有一部東亞電影的排名變化非常有意思,這部電影就是小津安二郎的《東京物語》。



《東京物語》在1953年上映,錯過了《視與聽》的第一場評選。



下一個十年,1962年,《視與聽》的十佳電影裡未見他的蹤跡。



1972年,依舊不見其影。



1982年,依舊沒有上榜。



電影上映後的40年,1992年《東京物語》一下子出現在影單,並且雄居第三,成為了排名最靠前的東亞電影。



2002年,《東京物語》排名第五,依舊是亞洲第一。



2012年,影評人的十佳中,《東京物語》再次回到第三的位置。


而在當年全球頂尖導演的投票評比中,這部亞洲電影傲居全球第一,勝過《2001太空漫遊》和《公民凱恩》。



從《東京物語》誕生到現在,68年的時間裡,這部電影歷久彌新,時間越久,全世界才越發知道這部作品有多寶貴。


因為《東京物語》實在是太深刻了,他早在幾十年前就深刻洞見了今天現代家庭所面臨的難題。


《東京物語》也實在過於低調平和,以至於全世界要花上幾十年的時間,才能真正體會到他的力量。


可以說,《東京物語》永遠是一部值得我們反覆探討的偉大作品,我也曾在兩年前就點評過這部作品。


最近,好朋友二斤再次重提這部作品,他對這部作品的觀察啟發了我。


再加上自己年近三十,我自己本身就處在家庭的割裂中。


再一次,我在《東京物語》中找到了共鳴,我也迫不及待地將我們的思考分享給大家。


《東京物語》講了一個再平常不過的故事。


在鄉下的周吉夫婦平日裡和小女兒京子住在一起。



夏天來臨,天氣燥熱,周吉夫婦決定去看望自己遠在東京的兒子與女兒。


出發前,鄰居就很羨慕地說,「孩子們在東京一定等急了你們的孩子真有出息,你們真是幸福」。

車馬行舟一番後,周吉夫婦終於見到了已經各自成家的兒女。


大兒子幸一醫學博士畢業,在東京郊區開了一家診所。



為了給兩個老人騰地方,不得已,大兒媳婦只能將自己孩子的書桌移到房間的角落。

孩子很不理解,生氣地將書摔在地上。

兩個老人在大兒子家住了將近三天,卻還沒有機會在東京轉一轉。

終於,大兒子抽出了時間,打算帶著老人遊玩。

正當大家一切就緒的時候,大兒子忽然收到出診的請求,出遊只能作罷。

看著孩子這麼不容易,老人家也很理解。

只是默默地坐在陽臺上呼吸著東京的空氣。

知道遊玩計劃無故取消,小孫子立馬大肆哭鬧,周吉夫婦只好尷尬的哄著。



大兒子很忙,老人家又來到了大女兒家,大女兒開著一個美容美髮店,工作自然也是很忙。

老人來之前,女婿問大女兒,老人現在在大哥家,我是不是要去打個招呼。

大女兒卻說「不用去了,反正老人會過來的」。

當老人過來後,女婿從外面買了糕點回來,卻被大女兒抱怨「怎麼買這麼貴的東西呢....」


大女兒繁也因為要照顧店裡的生意而抽不開身來陪伴老倆口。



父母不遠千裡而來,大家卻沒有空陪伴,幸一與繁也覺得很對不起父母。



無奈之下,繁想到了弟弟昌二的遺孀紀子,於是打電話給紀子,讓弟媳帶著父母遊玩東京。


紀子一個人在東京,生活並不容易,也是在辛苦地打拼。


接到嫂子的電話後,紀子誠惶誠恐,非常激動。


於是,紀子馬上向公司請假,第二天帶著父母一起在東京遊玩。



整整一天,紀子總是面帶微笑,悉心照顧兩位老人。



到了傍晚,紀子帶著周吉夫婦回到自己家休息。


老兩口看著二兒子昌二的遺照,心中不免嘆息和悲傷。


昌二在二戰中去世,到現在已經足足八年了。



而紀子也在孤獨中度過了八年。


雖沒有直接說出口,老兩口對紀子是心存感動和愧疚的。


老兩口也不好意思繼續麻煩紀子。


後來他們告別了紀子,再次回到自己兒女家,可迎接老兩口的還是繁忙的身影。


幸一與繁心中過意不去,但也不能總麻煩紀子。


於是他們想到個點子,決定出錢送父母去熱海,既可以泡泡溫泉,也可以在那邊休息。


但是好心沒有成就好事,溫泉賓館裡有很多年輕人聚在一起熬夜搓麻將。


吵鬧的聲音讓老兩口一夜都沒有休息好。



第二天,老人拖著疲憊的身體望向大海,久久沒有說話。

忽然,周吉笑著和老伴說,要不我們回去吧,有些想孩子了。

於是,兩位老人當天返回到大兒女家。

看到兩個老人忽然回來,大女兒頗有些不高興,「還以為你們至少在那裡玩幾天呢,怎麼一天就回來了..恰好晚上朋友要來家裡開會.回來也不提前說一下」。

自知自己給兒女帶來不少麻煩,老人笑眯眯的說,恰好有老友也在東京,晚上就去看望一下他們,就先去朋友家住一晚。

出門後,老人心裡很不是滋味,苦笑著說:終於無家可歸了。

其實去朋友家也只是說辭,還不知道朋友家方不方便住一晚。

因此,兩人商量著,老伴去紀子家,因為紀子一定不會將他們拒之門外,但是紀子家很小,不方便兩人一起住下。

所以,周吉獨自一人去拜訪了老友。

和老友重聚,一杯酒下肚後,大家紛紛吐出了苦水。

比如一個老友吐槽,自己孩子其實只是一個科員,但為了面子對外總說自己是部長。

兩位老友也不容易,沒有辦法給周吉提供睡的地方,但是他們都很仗義,願意陪他喝到天亮。

老伴沒有像周吉那樣落魄在酒館裡,但是一樣不是滋味。

老伴心裡難受,不是因為紀子不孝順,而是因為紀子對她太好。

老母親看著昌二的照片,不禁感慨:可能是離得太遠了,總覺得他在很遠的地方還活著。

而看著年輕善良的紀子,老人心裡更不是滋味:

昌二已經死了八年 你還把他的照片放在那裡,我不禁為你難過,你還那麼年輕,我感到對不起。

老人告訴紀子如果碰到了合適的人,要好好把握,不必介懷,要不然將來老了無依無靠,會很寂寞。

而善良的紀子卻告訴她:沒關係 我不會讓自己老的。


夜裡,紀子睡不著覺,偷偷地落淚。

第二天很快來了,兩個老人在東京住了不到一周,便決定離開。

東京的家人一起到火車站送別父母。

離別時,母親突然說:「今天見了大家,將來萬一有個什麼,你們也不用特地趕來了....我說真的,我們住的太遠了。」



一語成讖,母親回去後果然一病不起,沒幾天便撒手人寰。



自己的身體自己心裡最清楚,這場旅行似乎是一場早有預感的告別之旅。

怪不得,當小孫子告訴老伴自己將來想做醫生時,老伴會說:等你做了醫生,我都不知道我會不會活著。

甚至在與紀子獨處的那一晚,紀子真誠地和老人說:下次來東京 ,請媽再到我這。

而老人卻笑著說:謝謝.不知道再有沒有機會再來。

也怪不得老人告別兒女時,會說那樣的話。

即使是臨終之言,老人也不想讓孩子擔心,只是笑著把心酸和對子女的愛獨自吞咽到肚子裡,隱秘而偉大。



子女聽聞母親的消息也從東京匆匆趕來,但是見到的只有母親的遺體。



母親的葬禮結束後,兒女們離開了家,回到了東京。


周吉在老伴離去後又瞭然一身,收拾東西的時候發現,兒媳紀子留到了最後。



父親把自己妻子常帶的手錶送給了紀子,告訴她「忘掉昌二吧,重新開始自己的生活。」


而一向面帶笑容的紀子忍不住淚流滿面.



這就是《東京物語》,描述的是我們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場景。


如果是年輕人看,大家都不免為兩位老人感傷,也會為善良的紀子留下眼淚,當然也不免心底裡對幸一與繁產生埋怨。


但如果你成家立業了,真正去面對快節奏的現代都市,真正地面臨上有老下有小的時候,你就會切身地體會,幸一與繁是人間常態。


大兒子因為工作不能帶父母遊歷東京,孫子因為不能出去玩而不理奶奶,女兒在母親葬禮之後就要求分了遺物。


這些看似冷漠的惡行,實際上已經成為了構成了現代家庭的日常。



就像紀子說的一樣,人長大之後終將離開父母。


當一個小孩成為社會人的時候,尤其是背井離鄉去到大城市後,與故鄉的聯繫會消散,與新家和社會工作的聯結會增強。


在大兒子和大女兒的心中,他們首先要負責的是自己的家庭,而手上的工作是他們維護自己家庭生活和幸福的保障。


閒暇之餘才能給自己的父母留出一些空間,可惜,作為大都市的東京,生活和工作節奏極快,並未給予他們機會來陪伴自己的父母。


但是他們依舊掛念著父母,依然很希望父母留下來多住幾天。


自己沒有時間,就一起出錢送父母去熱海度假。


大女兒會在喝多的父親回來後,擔心父親上樓摔倒,而讓出自己一樓的床鋪。



這些自以為是的付出與冷漠並存,但又是現代家庭孩子與父母之間人情的一種常態。


《東京物語》的厲害之處在於,他看穿了現代家庭的虛弱和無奈,但並沒有迫不及待地進行揭露和批判。


所以,《東京物語》並未將重要的事件展現在銀幕上,電影沒有激勵的矛盾衝突和非常戲劇性的情節,也省略了很多重要的內容,比如說兩個老人遊歷東京的全過程、周吉在老伴病危過程中的煎熬.


《東京物語》更多描述的是極其平凡的家庭成員之間的心理矛盾,通過一次又一次的鞠躬,在那用之不竭的敬語之間,只藉由人物之間談話便不著痕跡地表達了一切。



這就是小津安二郎的特質,他深刻洞見了現代生活的危機,但沒有進行激烈的批判,而是像一個落魄的老父親,端坐在榻榻米上,雖然心碎但依舊用溫潤慈祥的眼睛注視著一切。


城市化進程、兒女為了前程背井離鄉,這首先瓦解了父母和孩子之間的空間距離。


對於這一點,電影的刻畫不動聲色卻異常深刻且極富情感魅力。


比如當老兩口初到東京時,看著這麼大的東京,兩位老人不禁感慨:東京這麼大,失散了,這輩子都見不了面了。

是啊,巨大空間會讓很多人迷失。


有多少孩子從城市的迷宮中走出來時已是白髮蒼蒼,驀然回首,父母卻已經溘然長逝。


在周吉和老朋友喝酒時,周吉酒後感慨:


在來東京之前,我都以為兒子有所成就,原來只是個街坊醫生我和你一樣不滿,大概是為人父母的欲望,可欲望是沒止境的 ,想開點吧....也許東京真的是太大了。


周吉的感慨可以說是許多父母的心聲。


現代家庭中,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父母便以前途、成就、理想的名義將孩子與自己逐步推遠。


可以說,孩子成熟的過程是與父母分離的過程。


但是這個過程也是父母變老的過程,父母會從培養孩子獨立變得越來越依賴孩子。


當孩子有一天真的長大了,真的為著工作機會和興趣背井離鄉去到大城市時,父母也會很落寞。


而當父母有一天真的來到孩子所生活的魔都時,看到孩子在大城市苦苦奮鬥,但也只是千萬人口中的一個普通人時,又會不禁感慨和心疼孩子。


可孩子因為大城市的工作機會和教育資源無法回到家鄉。


而父母也因為無從適應諾大的城市無法走入孩子的世界。


除了空間的斷裂,大城市飛快的時間也讓人也無法停歇行走的步伐。


於是,父母與孩子漸行漸遠,不要說彼此守護,一年能夠一起住上幾天已經是十分奢侈。


更加殘酷的是,當我們成年工作後,我們與父母相見的機會甚至不會超過一百次。


我想,這也是為什麼《東京物語》的排名如今會排到世界第一。


因為,這種家庭的隔閡,這種骨肉分離的無奈,已經成為了現代人普遍的痛!


而《東京物語》不僅給了我們共鳴,更借著紀子對我們表達了理解。


在母親的葬禮結束後,面對大哥、大姐的冷漠,小女兒京子憤慨地告訴紀子:他們太自私了,講完一堆空話 ,頭也不回地走了,外人還有感情,骨肉卻沒有....

紀子卻溫柔地告訴她:

他們有自己的生活…在你這個年齡的時候,我也會像你這麼想,可是子女們長大了,會離開自己的父母。

當一個女人到你大姐這個年齡,她會有自己的生活,我相信她沒有惡意,他們都以自己的生活為重。

小津借著紀子不僅表達了對年輕人的理解,更借著她表達了傳統家庭價值的魅力。

在紀子告別周吉的時候,周吉告訴紀子,希望她能夠重新開始,這也是老伴的願望。

紀子欲言又止,終於還是告訴周吉:

不,我不像你們所說的,我很自私,並不如爸媽想像般,常常惦記昌二

最近,甚至想不起來的時候也有,也許忘記他的時候更多,我也想過不能長此以往一個人生活,有時半夜醒來,也會想到這個問題.

天天一事無成的過日子,有時十分寂寞我內心深處,還在等待什麼似的

所以我很自私,但我沒勇氣向媽表明。

說完這番話,紀子忍不住落淚。

周吉卻慈祥地告訴紀子:不要緊,你是一個好人,因為你坦誠。

紀子是小津放置在《東京物語》中的希望。

她代表著一種信念,或者說是一種善良。

在搖搖欲墜的現代家庭中,她守護著傳統家庭的價值。

在追求獨立和自我的世代,她對父母的尊敬勝過自己的幸福。

所以,紀子會讓人非常震撼。

這不僅是因為現代都市中這樣的紀子太稀缺。

更因為,紀子表達了無數父母心底裡對兒女那種最樸素的盼望。

紀子讓人有多感慨,現代家庭的隔閡就有多大。

因為我們終究會發現,我們最需要的是我們的家人。

為你點一首歌

滑動下方

查看完整詩詞

-END-

推薦閱讀


(點擊文字即可獲取全文)


這裡沒有挑逗你眼目情慾的小鮮肉

也沒有挑動你肉體情慾的段子

更沒有膨脹你今生驕傲的雞血

我們只在乎那些最質樸真誠的作品

在那裡我們才能恢復真正的想像力

我們也堅信這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

ID:Six_hundred_hits

長按二維碼,一鍵關注

【六百擊】

相關焦點

  • 《東京物語》中的「物語」是什麼意思?
    小津的作品中以《東京物語》尤為重要,並且廣為流傳,深受世界各國電影大師的認同。而這個電影的名字中的「物語」二字又有什麼深刻的含義呢?「物語」最早是日本文學作品的一種載體,其中以《源氏物語》最為著名,被譽為日本文學的巔峰,而「物語」兩字從字面的意思解釋,與我國古代的「演義」一詞比較類似。但是根據《東京物語》的電影情節,這個「演義」一詞的解釋顯然是不合適的。
  • 翻拍系列1-東京物語/東京家族
    影片根據小津安二郎60年前的經典名作《東京物語》進行翻拍,向逝世五十周年的小津安二郎致敬。但在一些細節的設計上有所不同,具體如下:《東京物語》的故事背景是二戰後,而《東京家族》的故事背景是2011年的日本大地震《東京物語》中長子長女安排老人去熱海泡溫泉,而《東京家族》中安排的是橫濱的酒店《東京物語》的故鄉是尾道,而《東京家族
  • 《東京物語》東京藍色物語
    《東京物語》影評小津安二郎導演的東京物語描繪出了社會的病態與人與人之間的憂傷感。在鏡頭語言上,小津安二郎導演在鏡頭與調度的運用上也能看出他對家庭對關係之間的深度了解。 鏡頭的運用是建立在故事和導演個人思維之上的,從東京物語的鏡頭運用裡就不難發現,小津安二郎導演對社會制度變遷,家庭過渡的本質,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最深層次的探討。在整部影片當中,包括小津安二郎導演之後的作品,列如《彼岸花》等。
  • 《東京物語》:我們究竟是被家人綁架,還是成全?
    《東京物語》是小津安二郎最負盛名的作品。一對老夫妻帶著愉快的心情去東京看望兒女,當社區醫生的大兒子忙於照顧病人,開美容院的大女兒忙於賺錢,老兩口漸漸明白了兒女們的處境。只有守寡的二兒媳紀子對老人很是孝順。十天之後,老人踏上回家的路。不久,母親病危,兒女們從東京趕回,舉行葬禮。
  • 《東京物語》影評
    《東京物語》是由小津安二郎於1953年執導,笠智眾、原節子等主演的劇情片。影片講述了一對上了年紀的老夫婦,因生活略感孤獨和寂寞,踏上了前往東京看望已經成家立業的孩子們的旅程,卻受到了孩子們頗為冷淡的招待。正如導演小津安二郎的一貫風格,《東京物語》仍聚焦在平凡、普通甚至瑣碎的日常生活上。
  • 《東京物語》無題
    因為論文作業寫到《四個春天》,看到導演陸慶屹在採訪中多次提到《東京物語》,於是便好奇找來看。不得不說,好電影會揭示很多人性本真的東西,這些東西談不上對與錯,只是生活本來如此,這是我看完《東京物語》後的第一感受。
  • 《東京物語》東京物語:搭車推薦「爸爸的晚餐」
    我們都活在父母的期望與失望之間,爹娘們來找尋團圓、榮譽和歡愉,結果卻是,投奔怒海。1953年,小津安二郎,50歲,他的名作《東京物語》如是說:天下沒有不是的父母,孝道,要趁早。2015年,鄭正,38歲,他的電影《爸爸的晚餐》如是說:天下父母必有各種不是,理解,要趁早。
  • 《東京物語》東京物語
    東京物語父母去東京看望在那裡的子女,於是從尾島坐火車去了東京,雖然最開始幾個孩子很熱情,但是行為舉止之間總透露著幾分不滿。都拿著各自工作忙為藉口,給已經去世了的弟弟(哥哥)昌二的媳婦紀子打電話,讓這樣一個所謂的外人來照顧父母,帶他們出去玩,在紀子和另外幾個子女之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特別是繁,對待父母這般的不耐煩。
  • 《上京物語》:日本版「北漂」故事告訴我們的三個道理
    電影海報喜劇之王周星馳說過:人如果沒有夢想,那和鹹魚有什麼區別。幾乎每個人都有夢想,但電影《上京物語》告訴我們:有夢想沒什麼大不了的。只有在歷經磨難和挫折後,還能敢於追逐夢想、實現夢想的人才值得歌頌。 高原菜都美的追夢歷程改編自西原理惠子同名自傳體作品的《上京物語》,講述的是女主高原菜都美在東京追夢的故事。日本人眼中「上京」和我們的「北漂」差不多是一個意思。
  • 日本電影《東京物語》給人的啟示
    如果親人突然去世,我們一時會不能接受這個事實,亦如日本電影《東京物語》中的京子對家人充滿了怨言,怪罪她們太自私,對父母照顧不周。我也曾懷著這種憤恨的心情沉浸在失去親人的悲痛之中,什麼都不想幹,人無精打採,萎靡不振。為了消磨時間和轉移注意力,我接連看了多部電影,而日本影片《東京物語》則觸動了我的內心,我仿佛一下子得到了什麼啟示,發現了自身問題的所在。
  • 影評分享:電影·啟示錄——《東京物語》考
    那一成不變的景象,向我們靜靜地傾訴著韶光的逝者如斯。《東京物語》與小津的其他作品一樣,或者應說沒有其他作品能比它更有小津風格。影片中充溢著各種符號,但又隱藏著什麼,壓抑著我們解讀它的欲望。在這個意義上,《晚春》和《東京物語》既是小津的代表作,同時也是內部極端對立的兩部作品。
  • 《東京物語》「完美」的紀子
    「完美」的紀子 《東京物語》記流水帳般的講述了家住尾道的平山夫婦前往東京探望諸位子女並返回的一路所見所聞,但是往往越是這樣瑣碎的故事片段,越是有一個場景或一個人物能令人動容。而在這部劇裡,讓我最有感觸的是紀子,完美的紀子。 紀子是平山夫婦已去世的二兒子的妻子,在一眾角色中,紀子是最符合觀眾喜好的角色。
  • 豆瓣9.2的《東京物語》:淡是最濃的人生滋味
    重看《東京物語》,想起蔡瀾說過的這段話。小津安二郎的作品大都聚焦家庭生活這一部分,冷靜克制的鏡頭下,他看似什麼都沒說,卻告訴了你一切。在家庭群像的相同主題,常常能看到不變的變化之妙。這是小津安二郎對電影的表達,他在《東京物語》裡也遵從著自己的理念。極少的戲劇化,卻給你極多的餘味。
  • 《東京物語》關於生育觀
    《東京物語》—看完後想到的關於生育觀的一些' 如果一個女人願意承受十月懷胎一朝分娩的痛苦'以及產後抑鬱'教育焦慮等一系列的風險來生一個孩子'那麼當初會是什麼理由堅定了她的信念?(當然不排除有的母親想都不想哈) 是作為愛情的結晶麼?
  • 當你老了,《東京物語》揭示人生真相
    人生只是一列從出發後就無法停下的火車,路邊的風景很美,我們想要停留卻無暇觀看,因為剛剛停下時,生命已經在催促我們向前,而這種催促,至死方休。——《東京物語》最近,看了日本電影《東京物語》。東京之行,受到子女冷淡對待,回憶往昔,孩子們的改變讓他們始料不及。但看孩子們過得比大多數人都好,老人依然知足。「無論如何,我們還算是幸運的。」「沒錯,我們很幸運了。」一唱一和的對話,讓人心酸。「東京看過了,熱海也看過了,我們可以回家了。
  • 《東京物語》東京,在很遠的地方。
    在小津安二郎,名字如雷貫耳,卻直到今天,才觀看了他這部1953年上映的電影——《東京物語》。美國著名影評人羅傑.伊伯特如此評價小津的這部名作:它拍得如此之成功,以至於我在最後三十分鐘時間裡幾近落淚。小津試圖告訴人們:時間的威力與無情。固定鏡頭的好處還在於,符號似的簡捷實現場景轉換。東京高聳林立的煙囪,尾道馬達突突的遊船、畫兒似的寺院、窄幽小徑,臨近鐵道幸一家旁的斜坡、竹竿上晾曬的衣物,紀子家門口的長廊......幾個家庭的固定鏡像決不會被你搞混,這一切也使角色的孤言寡語成為可能。
  • 《東京物語》:人情冷暖 年老孤寡
    剛到東京時,母親說:「原來東京這麼近。」決定離開時,母親說:「原來東京這麼遠。」在疫情的長假裡,和我們朝夕相處的就是家人,而連接著我們的正是那份親情。說到親情,每個人的感受一定是不同的。它是一種感情,也是一種陪伴。  提及此,便不得不提到導演小津安二郎。
  • 人生因為忙碌,失去了珍貴:日本老電影《東京物語》
    日本著名導演小津安二郎喜歡拍攝生活類電影,大都平平淡淡,節奏舒緩;但很多都成了名作,這部上映於1953年的《東京物語》,就是他個人風格的代表作。這部電影是我珍愛的諸多電影名作之一,長期存於我的硬碟中,每隔一段時間,會翻出來觀看,曾多次讓我淚流滿面。    電影講述了平淡的故事。
  • 《東京物語》:父母陪子女長大,子女卻未必能陪他們慢慢變老
    看完《東京物語》,心中有一股莫名的悲傷,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我們開始與父母漸行漸遠,從幼時的依偎,童年的叛逆到長大成家立業後的獨立,在一次次的重逢和分離中,不同生活閱歷下的隔閡與代溝,使得逐漸衰老的父母早已不是兒女生活的重心,而父母也在對往昔的回憶中孤獨地走向暮年。
  • 《東京物語》娶妻當如紀子
    《東京物語》拿著手錶,紀子哭了,我也哭了。一家人也很有禮貌。影像只要很舊,再經過一群老醜演員的襯託,很輕易就可以造出漂亮的年輕演員。當提及幾次要出去玩,一定是出不去的。抽絲剝繭介紹人物的關係、職業。堪稱完美範本。「等你做了醫生,我都不知道我會不會還活著。」親人之間一定要珍惜時間,不然你會萬分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