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只是一列從出發後就無法停下的火車,路邊的風景很美,我們想要停留卻無暇觀看,因為剛剛停下時,生命已經在催促我們向前,而這種催促,至死方休。
——《東京物語》
最近,看了日本電影《東京物語》。
這是一部老電影,豆瓣評分高達9.2分,由日本著名導演小津安二郎所拍,雖然早於1953年上映,年代久遠,黑白色調,但對親情、對人性的刻畫入木三分,至今仍有現實意義。
前天,和女兒Judith語音聊天,我們聊了這部電影。
她沒看過,我給她介紹了主要劇情,情節很簡單:
一對老年夫婦,從一開始的滿心歡喜,收拾衣物,動身前去東京探望兒女。到最後老太太患病離世,老爺子一人孤身獨坐,平靜眺望遠方,船隻在河面不斷駛過,前後不過十來天的時間。
這期間發生的喜怒哀樂,道盡人間冷暖。
整部電影不緊不慢,緩緩道來,沒有起伏波瀾,只是平靜展示,講述了一個非常質樸的故事,事情很瑣碎,很現實,極具代入感,讓人不知不覺走入他們的生活。
所有人物的一言一行,都真實反映自己的內心。
不妨盤點一下劇中的主要人物:
老夫婦居住在瀨戶內海邊的小城尾道,這次前去探望遠在東京的兒女,或許下了很大的決心。
老人年輕時任教育科長,他總是微笑,平靜如水,從容不迫,滄桑的面容,包容了對生活的所有不滿。
日本人的禮貌反映在舉手投足之中,即便父母對兒女也是很多禮儀,處處透露出禮節之美。
在東京期間,這對老夫婦,言談中總是抱歉給兒女添了麻煩,感謝兒女們的接待。
親情之中如此彬彬有禮,讓人感到如此疏遠。
被兒女安排而不得不為之的熱海之行,那是年輕人的地盤,歌聲+喝酒聲,環境噪雜,一夜未眠。
提早返回東京,被二女兒數落,下了「逐客令」,老人未曾指責女兒,沒有抱怨,極盡包容。
那個夜晚,兩位老人無處落腳。
「看東京多大,如果我們走丟了,可能一輩子都見不到了。」
孩子們有了出息,忙碌在這個光怪陸離大都市,一旦忘掉家鄉,過去的一切,再也找不回來了。
老人與老友敘舊言歡,追憶往事。
另兩位老友和孩子住在一起,一言難盡。原來數無處可去的老人的境遇最好,最令人羨慕。老人唯有強顏歡笑。
即便內心有酸楚,也憋在心裡,不忍讓兒女難堪。
「沒有孩子真是寂寞,可是有了,孩子又嫌棄你」。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各有各的煩惱,誰都不要羨慕誰。
東京之行,受到子女冷淡對待,回憶往昔,孩子們的改變讓他們始料不及。但看孩子們過得比大多數人都好,老人依然知足。
「無論如何,我們還算是幸運的。」
「沒錯,我們很幸運了。」
一唱一和的對話,讓人心酸。
「東京看過了,熱海也看過了,我們可以回家了。」
幾天中,發生了很多事,又仿佛什麼都沒發生,他們如此淡然。
可以想像,在窮困的年代,養育這麼多孩子,老兩口肯定受盡了苦楚,但在孩子面前從不提起,不給孩子情感勒索,道德綁架。
他們或許壓根就沒讓孩子成年後報答,他們當時的付出,只是單純的付出而已。
作為父母,不考慮自己,只希望兒女們都好好的,這就是他們最大的知足。
至於老夫婦之間的情感,多年相濡以沫,老太突然離開,老人悔悟:
「如果我知道她走得這麼突然,她活著的時候我會對她好一些。」
在外人看來,長子一家過得最好,最幸福。
長子形象儒雅,醫學博士,社區醫生,太太賢惠,兩個兒子。
大孫子不滿爺爺奶奶來家住,佔用自己的空間,抱怨自己的書桌被挪了地方。總是煩躁,媽媽束手無策。
爺爺奶奶到家後,倆孫子都很生疏,缺乏禮貌。
在家招待父母吃火鍋,長媳提出加魚片,長子卻說不必了,吃肉就可以了。
他們一家正滿心歡喜出去遊覽,長子突然被人叫去看病,此後再沒帶父母外出。
老太太與小孫子
長子性格沉穩,卻陰鷙,自私。
沒幾天,就如踢皮球一樣將老人「踢」到了長女家。
長女提出送父母去熱海,明顯是花錢解除麻煩,他沒有反對。
長媳看來賢惠孝順,在家並不能做主。
長子一家和父母都很疏離,對孩子的教育也有問題。
有樣學樣,不知他的兩個兒子長大後,如何對待他們?
長女開美容院,自己當小老闆,還有幫手,按理說經濟條件不錯,時間最為自由。
她倒是也跑前跑後,不過她並沒有拿出時間好好陪陪父母。
丈夫買了貴的點心,被她數落,父母只配吃便宜的餅乾。
她想出計策,甩掉招待的麻煩,安排父母去熱海,花錢不多,住便宜的旅館。
父母去探望她們,無非是想和兒女們聊聊天,多一些彼此的陪伴,難道是為了出去旅遊嗎?父母自己出不起旅遊的錢嗎?
有些事情是金錢所買不來的。
親情,免費,最為無價。
父母從熱海突然提早回來,她不問原因,非常生氣。
店裡的客人問她老人是誰,她居然回答:鄉下來的親戚。
她不顧及父母當晚住在哪裡,下了逐客令。
待老父親醉酒後被警察送回,她滿心不情願,非常厭煩。大概老父親年輕時愛喝酒,給媽媽和她帶來過陰影,至今仍未消散。
她在老母病危時的一系列表現都讓人心寒。
寧願相信,長女的心眼並不壞,只是市儈,小市民氣十足,多於算計。
她很多心機,出發點也許不壞,卻未必是父母想要的。
次子兒媳紀子最為悲苦。
次子早在戰時離去,紀子已寡居8年。
在小貿易公司做事,忙碌辛苦,時間不自由。
居住條件簡陋,生活拮据。
她從不抱怨,微笑面對生活。
即便被大姑姐突然安排,她也立刻請假,開開心心帶公婆遊覽東京。
她真心對待公婆,哪怕從鄰居家借來清酒,粗茶淡飯,老人都非常欣喜。
婆婆心疼她,勸她再婚,她好心安慰婆婆,自己默默流淚。
她賺錢不多,特地給婆婆零花錢,婆婆感動淚目。
當其他人找藉口匆匆離家,只有她多些停留,協助老人處理後事,陪伴孤獨的老人,最後一個返回東京。
老人把老太太的一塊手錶贈給她作紀念。
紀子才是他們在東京最開心的回憶。
老人不由感慨:
「奇怪,比起我們生養的孩子來,你跟我們沒有血緣關係,你卻比他們更親切地對待我們,謝謝你!」
對於哥姐的表現,小姑子京子很氣,抱怨他們都太自私,紀子並未隨聲附和,而是依然微笑著,道出生活真相,人生是永恆的無奈:
紀子:不過京子,我象你這麼大的時候,也這麼想過。可是孩子一長大,就漸漸離父母遠了。到了姐姐那般年紀,就有和父母不同的她自己的生活。我想姐姐決不是出於心術不良才那樣。誰都會認為自己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京子:是嗎?可是我不想變成那個樣子。要是那樣,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係就實在沒意思透了。
紀子:不錯,可是大家不是都朝這方面變下去嗎?慢慢就會變成這樣的。
京子:那麼嫂子也變成那樣?
紀子:嗯,不想變,可還是變下去。
京子:是嗎?生活太令人失望了……
紀子:是啊。是這樣的。
紀子是最完美的形象,漂亮、善良,溫和,如沐春風,識大體,顧大局。
相信紀子這樣的人,再變也變不到哪裡去,一生都會善良心懷大愛,希望生活饋贈幸福。
小兒子敬三在大阪,在鐵路部門工作。
二位老人從東京返回家鄉,乘坐擁擠的長途火車,老母親不舒服,停留大阪,見他一面,他有些不耐煩。
上司好心告訴他:
「很老了,小心照顧她,要盡孝道啊,別等你想孝順時,母親已不在了。
他離父母家最近,老太太病危,他最後一個趕到。之後也是敷衍了事,寡情,冷漠,找藉口匆匆離開,根本不想多陪伴老父親幾天。
京子在老人家當地教書,沒有經歷過世事,單純,直爽。
她看不慣哥姐的自私,心有不平。
小嫂子離開返回東京,她在上課,並沒有去車站送別。
我在想,隨年月漸增,她會變成怎樣的人?
將繼續保持本色?
還是變成大姐那樣的人?
還是變成小嫂子紀子那樣的人?
世間有一種悲哀,叫做: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京子應好好孝順老父親,給老父親一個不那麼孤單的晚年。
導演小津安二郎說,他的電影來源於生活,只是高出了2英寸。
在《東京物語》這些子女裡面,是否有我們的影子呢。
聊完《東京物語》,Judith聯想到莎士比亞的《李爾王》,給我講了主要劇情:
年邁的李爾王要把國土分給3個女兒,看誰最忠誠,大女兒和二女兒都口蜜腹劍,甜言蜜語,得到國王讚賞,獲得國土。小女兒質樸誠實,講了實話,被國王怒斥,一無所得,遭到驅逐。
李爾王離位後,大女兒和二女兒不給老父親棲身之地,老國王被迫流落到荒郊野外,悔之晚矣。小女兒成為法蘭西皇后,率隊攻入,拯救了父親。但戰事不利,小女兒死去,李爾王也在小女兒身旁在悲痛中死去。
這是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之一。
雖然劇情古老,人性亙古未變。
孩子小時候,父母是孩子生命的全部。
父母對於孩子,不惜一切,全心付出,愛的純粹,不求回報。
父母變得年邁,腿腳不再靈便,身體不再康健,卻依然不願意給孩子添亂。
孩子羽翼漸豐,獨立成人,每個人都會有獨自的生活,從而忘卻自己的父母。
當你老了,當我們老了,會怎樣?
儘管生活令人失望,但是——
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真相之後依然熱愛它。
——羅曼·羅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