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老了,《東京物語》揭示人生真相

2021-02-10 超然觀物

人生只是一列從出發後就無法停下的火車,路邊的風景很美,我們想要停留卻無暇觀看,因為剛剛停下時,生命已經在催促我們向前,而這種催促,至死方休。

——《東京物語》

最近,看了日本電影《東京物語》。

這是一部老電影,豆瓣評分高達9.2分,由日本著名導演小津安二郎所拍,雖然早於1953年上映,年代久遠,黑白色調,但對親情、對人性的刻畫入木三分,至今仍有現實意義。

前天,和女兒Judith語音聊天,我們聊了這部電影。

她沒看過,我給她介紹了主要劇情,情節很簡單:

一對老年夫婦,從一開始的滿心歡喜,收拾衣物,動身前去東京探望兒女。到最後老太太患病離世,老爺子一人孤身獨坐,平靜眺望遠方,船隻在河面不斷駛過,前後不過十來天的時間。

這期間發生的喜怒哀樂,道盡人間冷暖。

整部電影不緊不慢,緩緩道來,沒有起伏波瀾,只是平靜展示,講述了一個非常質樸的故事,事情很瑣碎,很現實,極具代入感,讓人不知不覺走入他們的生活。

所有人物的一言一行,都真實反映自己的內心。

不妨盤點一下劇中的主要人物:

老夫婦居住在瀨戶內海邊的小城尾道,這次前去探望遠在東京的兒女,或許下了很大的決心。

老人年輕時任教育科長,他總是微笑,平靜如水,從容不迫,滄桑的面容,包容了對生活的所有不滿。

日本人的禮貌反映在舉手投足之中,即便父母對兒女也是很多禮儀,處處透露出禮節之美。

在東京期間,這對老夫婦,言談中總是抱歉給兒女添了麻煩,感謝兒女們的接待。

親情之中如此彬彬有禮,讓人感到如此疏遠。

被兒女安排而不得不為之的熱海之行,那是年輕人的地盤,歌聲+喝酒聲,環境噪雜,一夜未眠。

提早返回東京,被二女兒數落,下了「逐客令」,老人未曾指責女兒,沒有抱怨,極盡包容。

那個夜晚,兩位老人無處落腳。

看東京多大,如果我們走丟了,可能一輩子都見不到了。」

孩子們有了出息,忙碌在這個光怪陸離大都市,一旦忘掉家鄉,過去的一切,再也找不回來了。

老人與老友敘舊言歡,追憶往事。

另兩位老友和孩子住在一起,一言難盡。原來數無處可去的老人的境遇最好,最令人羨慕。老人唯有強顏歡笑。

即便內心有酸楚,也憋在心裡,不忍讓兒女難堪。

「沒有孩子真是寂寞,可是有了,孩子又嫌棄你」。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各有各的煩惱,誰都不要羨慕誰。

東京之行,受到子女冷淡對待,回憶往昔,孩子們的改變讓他們始料不及。但看孩子們過得比大多數人都好,老人依然知足。

「無論如何,我們還算是幸運的。」

「沒錯,我們很幸運了。」

一唱一和的對話,讓人心酸。

東京看過了,熱海也看過了,我們可以回家了。

幾天中,發生了很多事,又仿佛什麼都沒發生,他們如此淡然。

可以想像,在窮困的年代,養育這麼多孩子,老兩口肯定受盡了苦楚,但在孩子面前從不提起,不給孩子情感勒索,道德綁架。

他們或許壓根就沒讓孩子成年後報答,他們當時的付出,只是單純的付出而已。

作為父母,不考慮自己,只希望兒女們都好好的,這就是他們最大的知足。

至於老夫婦之間的情感,多年相濡以沫,老太突然離開,老人悔悟:

如果我知道她走得這麼突然,她活著的時候我會對她好一些。」


在外人看來,長子一家過得最好,最幸福。

長子形象儒雅,醫學博士,社區醫生,太太賢惠,兩個兒子。

大孫子不滿爺爺奶奶來家住,佔用自己的空間,抱怨自己的書桌被挪了地方。總是煩躁,媽媽束手無策。

爺爺奶奶到家後,倆孫子都很生疏,缺乏禮貌。

在家招待父母吃火鍋,長媳提出加魚片,長子卻說不必了,吃肉就可以了。

他們一家正滿心歡喜出去遊覽,長子突然被人叫去看病,此後再沒帶父母外出。

老太太與小孫子

長子性格沉穩,卻陰鷙,自私。

沒幾天,就如踢皮球一樣將老人「踢」到了長女家。

長女提出送父母去熱海,明顯是花錢解除麻煩,他沒有反對。

長媳看來賢惠孝順,在家並不能做主。

長子一家和父母都很疏離,對孩子的教育也有問題。

有樣學樣,不知他的兩個兒子長大後,如何對待他們?

長女開美容院,自己當小老闆,還有幫手,按理說經濟條件不錯,時間最為自由。

她倒是也跑前跑後,不過她並沒有拿出時間好好陪陪父母。

丈夫買了貴的點心,被她數落,父母只配吃便宜的餅乾。

她想出計策,甩掉招待的麻煩,安排父母去熱海,花錢不多,住便宜的旅館。

父母去探望她們,無非是想和兒女們聊聊天,多一些彼此的陪伴,難道是為了出去旅遊嗎?父母自己出不起旅遊的錢嗎?

有些事情是金錢所買不來的。

親情,免費,最為無價。

父母從熱海突然提早回來,她不問原因,非常生氣。

店裡的客人問她老人是誰,她居然回答:鄉下來的親戚。

她不顧及父母當晚住在哪裡,下了逐客令。

待老父親醉酒後被警察送回,她滿心不情願,非常厭煩。大概老父親年輕時愛喝酒,給媽媽和她帶來過陰影,至今仍未消散。

她在老母病危時的一系列表現都讓人心寒。

寧願相信,長女的心眼並不壞,只是市儈,小市民氣十足,多於算計。

她很多心機,出發點也許不壞,卻未必是父母想要的。

次子兒媳紀子最為悲苦。

次子早在戰時離去,紀子已寡居8年。

在小貿易公司做事,忙碌辛苦,時間不自由。

居住條件簡陋,生活拮据。

她從不抱怨,微笑面對生活。

即便被大姑姐突然安排,她也立刻請假,開開心心帶公婆遊覽東京。

她真心對待公婆,哪怕從鄰居家借來清酒,粗茶淡飯,老人都非常欣喜。

婆婆心疼她,勸她再婚,她好心安慰婆婆,自己默默流淚。

她賺錢不多,特地給婆婆零花錢,婆婆感動淚目。

當其他人找藉口匆匆離家,只有她多些停留,協助老人處理後事,陪伴孤獨的老人,最後一個返回東京。

老人把老太太的一塊手錶贈給她作紀念。

紀子才是他們在東京最開心的回憶。

老人不由感慨:

奇怪,比起我們生養的孩子來,你跟我們沒有血緣關係,你卻比他們更親切地對待我們,謝謝你!」

對於哥姐的表現,小姑子京子很氣,抱怨他們都太自私,紀子並未隨聲附和,而是依然微笑著,道出生活真相,人生是永恆的無奈:

紀子:不過京子,我象你這麼大的時候,也這麼想過。可是孩子一長大,就漸漸離父母遠了。到了姐姐那般年紀,就有和父母不同的她自己的生活。我想姐姐決不是出於心術不良才那樣。誰都會認為自己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京子:是嗎?可是我不想變成那個樣子。要是那樣,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係就實在沒意思透了。

紀子:不錯,可是大家不是都朝這方面變下去嗎?慢慢就會變成這樣的

京子:那麼嫂子也變成那樣?

紀子:嗯,不想變,可還是變下去。

京子:是嗎?生活太令人失望了……

紀子是啊。是這樣的

紀子是最完美的形象,漂亮、善良,溫和,如沐春風,識大體,顧大局。

相信紀子這樣的人,再變也變不到哪裡去,一生都會善良心懷大愛,希望生活饋贈幸福。

小兒子敬三在大阪,在鐵路部門工作。

二位老人從東京返回家鄉,乘坐擁擠的長途火車,老母親不舒服,停留大阪,見他一面,他有些不耐煩。

上司好心告訴他:

「很老了,小心照顧她,要盡孝道啊,別等你想孝順時,母親已不在了。

他離父母家最近,老太太病危,他最後一個趕到。之後也是敷衍了事,寡情,冷漠,找藉口匆匆離開,根本不想多陪伴老父親幾天。

京子在老人家當地教書,沒有經歷過世事,單純,直爽。

她看不慣哥姐的自私,心有不平。

小嫂子離開返回東京,她在上課,並沒有去車站送別。

我在想,隨年月漸增,她會變成怎樣的人?

將繼續保持本色?

還是變成大姐那樣的人?

還是變成小嫂子紀子那樣的人?

世間有一種悲哀,叫做: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京子應好好孝順老父親,給老父親一個不那麼孤單的晚年。

導演小津安二郎說,他的電影來源於生活,只是高出了2英寸。

在《東京物語》這些子女裡面,是否有我們的影子呢。

聊完《東京物語》,Judith聯想到莎士比亞的《李爾王》,給我講了主要劇情:

年邁的李爾王要把國土分給3個女兒,看誰最忠誠,大女兒和二女兒都口蜜腹劍,甜言蜜語,得到國王讚賞,獲得國土。小女兒質樸誠實,講了實話,被國王怒斥,一無所得,遭到驅逐。

李爾王離位後,大女兒和二女兒不給老父親棲身之地,老國王被迫流落到荒郊野外,悔之晚矣。小女兒成為法蘭西皇后,率隊攻入,拯救了父親。但戰事不利,小女兒死去,李爾王也在小女兒身旁在悲痛中死去。

這是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之一。

雖然劇情古老,人性亙古未變。

孩子小時候,父母是孩子生命的全部。

父母對於孩子,不惜一切,全心付出,愛的純粹,不求回報。

父母變得年邁,腿腳不再靈便,身體不再康健,卻依然不願意給孩子添亂。

孩子羽翼漸豐,獨立成人,每個人都會有獨自的生活,從而忘卻自己的父母。

當你老了,當我們老了,會怎樣?

儘管生活令人失望,但是——

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真相之後依然熱愛它。

——羅曼·羅蘭

相關焦點

  • 《東京物語》揭示三個殘酷真相,教你淡然面對漸行漸遠的親情關係
    以上是日本電影《東京物語》中的一段經典臺詞。《東京物語》是上世紀50年代日本國寶級電影大師小津安二郎的傾情佳作。小津安二郎用細膩的鏡頭,徐徐敘說人與人之間那份很微妙的感情;以幽雅的畫面構圖、慣用的仰拍等手法直言不諱地揭示了人生的三個殘酷真相,讓觀影中的你感同身受,淡然接受傳統的大家庭制度正無可挽回的走向崩析瓦解的現實。
  • 《東京物語》影評
    《東京物語》是由小津安二郎於1953年執導,笠智眾、原節子等主演的劇情片。影片講述了一對上了年紀的老夫婦,因生活略感孤獨和寂寞,踏上了前往東京看望已經成家立業的孩子們的旅程,卻受到了孩子們頗為冷淡的招待。正如導演小津安二郎的一貫風格,《東京物語》仍聚焦在平凡、普通甚至瑣碎的日常生活上。
  • 人生因為忙碌,失去了珍貴:日本老電影《東京物語》
    日本著名導演小津安二郎喜歡拍攝生活類電影,大都平平淡淡,節奏舒緩;但很多都成了名作,這部上映於1953年的《東京物語》,就是他個人風格的代表作。這部電影是我珍愛的諸多電影名作之一,長期存於我的硬碟中,每隔一段時間,會翻出來觀看,曾多次讓我淚流滿面。    電影講述了平淡的故事。
  • 《東京物語》無題
    因為論文作業寫到《四個春天》,看到導演陸慶屹在採訪中多次提到《東京物語》,於是便好奇找來看。不得不說,好電影會揭示很多人性本真的東西,這些東西談不上對與錯,只是生活本來如此,這是我看完《東京物語》後的第一感受。
  • 《東京物語》東京物語:搭車推薦「爸爸的晚餐」
    1953年,小津安二郎,50歲,他的名作《東京物語》如是說:天下沒有不是的父母,孝道,要趁早。2015年,鄭正,38歲,他的電影《爸爸的晚餐》如是說:天下父母必有各種不是,理解,要趁早。兩部電影,前浪,應該看《東京物語》老人們應該認清一個事實:孩子不請,爹娘別去,大家都能活在,想像的美好+現實的寧靜,之下。
  • 《東京物語》中的「物語」是什麼意思?
    小津的作品中以《東京物語》尤為重要,並且廣為流傳,深受世界各國電影大師的認同。而這個電影的名字中的「物語」二字又有什麼深刻的含義呢?「物語」最早是日本文學作品的一種載體,其中以《源氏物語》最為著名,被譽為日本文學的巔峰,而「物語」兩字從字面的意思解釋,與我國古代的「演義」一詞比較類似。但是根據《東京物語》的電影情節,這個「演義」一詞的解釋顯然是不合適的。
  • 影評分享:電影·啟示錄——《東京物語》考
    文章對《東京物語》全面地進行了評論,從對導演小津安二郎的解讀,到電影中家庭關係的剖析,到對家庭劇這一電影範式的解構,再到對整部電影所表現的家庭關係、人生意義闡釋,以及整部電影隱喻、鏡頭設計、臺詞等等技巧應用的解讀。既將《東京物語》這部電影的經典之處娓娓道來,又通過電影詮釋了很多來自生活和人生的真相,讓我在讀的過程中得到很多收穫和思考。
  • 亞洲電影百強 《東京物語》奪冠
    原標題:亞洲電影百強 《東京物語》奪冠   《東京物語》劇照   第20屆釜山國際電影節10月1日至10日舉行。在釜山電影節迎來20周年之際,亞洲知名電影人和國際影評家們日前選出了亞洲電影歷史上的百部佳作。
  • 《東京物語》東京藍色物語
    《東京物語》影評小津安二郎導演的東京物語描繪出了社會的病態與人與人之間的憂傷感。在鏡頭語言上,小津安二郎導演在鏡頭與調度的運用上也能看出他對家庭對關係之間的深度了解。 鏡頭的運用是建立在故事和導演個人思維之上的,從東京物語的鏡頭運用裡就不難發現,小津安二郎導演對社會制度變遷,家庭過渡的本質,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最深層次的探討。在整部影片當中,包括小津安二郎導演之後的作品,列如《彼岸花》等。
  • 《東京物語》東京物語
    東京物語父母去東京看望在那裡的子女,於是從尾島坐火車去了東京,雖然最開始幾個孩子很熱情,但是行為舉止之間總透露著幾分不滿。都拿著各自工作忙為藉口,給已經去世了的弟弟(哥哥)昌二的媳婦紀子打電話,讓這樣一個所謂的外人來照顧父母,帶他們出去玩,在紀子和另外幾個子女之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特別是繁,對待父母這般的不耐煩。
  • 豆瓣9.2的《東京物語》:淡是最濃的人生滋味
    《東京物語》的故事很簡單,年邁的父母去東京探望子女,子女的忙碌和疏忽,並沒有周全的照顧到父母。乘興去,失落歸,返程後母親離開了人世,簡單的情節中卻蘊含著真實的幽深人性。在這部電影中,平淡的故事情節、拍攝技巧的淡化以及態度上的淡然,都滲透著一種生活哲學:淡是最濃的人生滋味。
  • 偉大電影100部《東京物語》:人性的一面鏡子
    陪兒子看小津的《東京物語》,寧靜、淡然中透著絲絲涼薄。去年同一時間,也看了這部電影,甚至幾乎把小津的電影全部看完。 現在想來,這種重複也許是尋求出口,亦或無意中採取的一種平衡,即身體燥熱和靈魂冷靜之間的消抵與中和。那時,正值兒子高考。生活壓力,精神緊張,親情牽絆,還有種種、種種……,像是橫亙在面前的一堵密不透風的牆,堵得人喘不過氣。
  • 小津安二郎《東京物語》:人生的悲傷!
    媽媽再打電話時,最後又說:「你知道,你姥姥是待你最好的」。我認為媽媽是把她的責任立馬轉移到我身上,她為了讓我去看姥姥,給我精神上的壓力。我馬上不高興地說了她幾句,大意是我也有自己的事情什麼的。媽媽就不再說話,把電話掛了。這幾天,這件事在我內心五味翻騰的,我怎麼變成了這個樣子?怎麼就變成了如此一個,自以為是的自私兒子,自私外甥的樣子啊?
  • 《東京物語》:子女怎麼做,才是真正的孝順?
    《東京物語》是日本電影大師小津安二郎的代表作,講述了一個略帶感傷的家庭故事:上世紀50年代初,一對住在尾道的平山周吉夫婦去東京探望子女們,短暫的團圓後,妻子卻於返鄉後病故,只留下平山一人面對孤寂而漫長的餘生。電影表面看來波瀾不驚,卻直擊每個人的心靈,讓人內心久久難以平靜。
  • 《東京物語》——真實第勾勒出一個家庭,需要細細品味的藝術品
    《東京物語》本期電影分享,帶來的是一部老電影,《東京物語》。這部電影是由小津安二郎執導,笠智眾、原節子等主演的劇情片。《東京物語》老兩口到了東京,長子幸一和長女到車站迎接,老夫婦住進大兒子家裡。紀子走時,周吉把老太太的一塊精美手錶贈給她作紀念,並且說:「真奇怪……比起我們生養的孩子來,你算是外人哪,然而你卻比他們更親切地對待我們,……啊,謝謝你了!」
  • 回顧小津安二郎的10部電影,不只有《東京物語》
    回顧小津安二郎的10部電影,不只有《東京物語》!小津安二郎一生創作了54部作品,雖部分散佚,仍有30餘部存世。從細微之處觀察生活的幸與哀,總在省略和留白之處讓觀者體會人生的無奈或明朗。超低機位構圖、凝滯鏡頭下的細膩畫面等,建構了他獨特的視覺美學。今天小編為大家整理10部小津安二郎導演的電影,看你了解過哪些呢?1.《秋刀魚之味》,豆瓣評分8.7分。
  • 翻拍系列1-東京物語/東京家族
    影片根據小津安二郎60年前的經典名作《東京物語》進行翻拍,向逝世五十周年的小津安二郎致敬。但在一些細節的設計上有所不同,具體如下:《東京物語》的故事背景是二戰後,而《東京家族》的故事背景是2011年的日本大地震《東京物語》中長子長女安排老人去熱海泡溫泉,而《東京家族》中安排的是橫濱的酒店《東京物語》的故鄉是尾道,而《東京家族
  • 68年前的《東京物語》告訴了我們什麼?
    這其中有一部東亞電影的排名變化非常有意思,這部電影就是小津安二郎的《東京物語》。因為《東京物語》實在是太深刻了,他早在幾十年前就深刻洞見了今天現代家庭所面臨的難題。《東京物語》也實在過於低調平和,以至於全世界要花上幾十年的時間,才能真正體會到他的力量。
  • 《東京物語》觀後有感:多一份寬容,多一份對人生百味的理解
    1953年《東京物語》上映後獲得空前成功,隨後影片在全球放映,口碑不減當年。後來,這部電影被公認為日本電影史上最經典的電影之一。並直接被列為多所電影學院的教材。小津的代表作被廣泛認為是1953年上映的《東京物語》。影片的背景是戰後的日本,工業化進程加速了城市化,在急劇變化的社會中。戰後的年輕一代開始有了新的追求。很多生活在小城市和鄉村的年輕人對自己的處境不滿意,開始湧向東京。這麼大的城市來發展。離開父母的年輕人逐漸在城市中建立了自己的核心家庭。建立在傳統家庭制度基礎上的家庭關係受到嚴重挑戰。
  • 《東京物語》:不要等你想孝順時,母親已經不在了
    但是今天和大家分享一部也是日本的電影《東京物語》,起初覺得電影是黑白的老電影加上沒看到十分鐘,就覺得好無聊看不下去,我想大家也都一樣剛看一部影片沒體會到當中的表達也是無法想要進一步了解的把。在現在這個充斥著娛樂綜藝的時代,這種節奏慢的可以的電影是沒有辦法感興趣的,所以就閒的無聊順手掏出手機搜了搜這部電影的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