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物語》揭示三個殘酷真相,教你淡然面對漸行漸遠的親情關係

2020-08-26 小朝清風

優厚的薪水可以放棄,稱心的工作可以再找,親情卻不可以擱置,因為那是永遠的避風港,是黑夜中的明燈,無私地指引我們的生命之舟順利繞過暗礁險灘。

以上是日本電影《東京物語》中的一段經典臺詞。

《東京物語》是上世紀50年代日本國寶級電影大師小津安二郎的傾情佳作。該片1953年在日本公映,立刻引起轟動,榮登日本十大經典電影之一的寶座。

影片講述了住在尾道小城中的平山周吉老兩口,在與東京成家立業的子女們短暫相聚並迅速分離、各自回到原有生活軌跡的故事。

影片平淡、簡潔,自然,家庭生活氣息濃鬱。沒有刻意渲染的悲傷,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沒有埋怨、責罵的場景,但我們總能從演員平靜的表情,不帶負面情緒的臺詞中,深深地感受到他們的內心世界,那些被壓抑的不滿,孤寂的滋味,痛苦的掙扎,自私的性情,冷漠的人性。

小津安二郎用細膩的鏡頭,徐徐敘說人與人之間那份很微妙的感情;以幽雅的畫面構圖、慣用的仰拍等手法直言不諱地揭示了人生的三個殘酷真相,讓觀影中的你感同身受,淡然接受傳統的大家庭制度正無可挽回的走向崩析瓦解的現實。

真正的親人,不是靠血緣關係決定的

三國時期劉備有一句名言:「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縫,手足斷,安可續?」

儒家的德性思想,使「血緣關係」成為了東亞國家特有的思想文化的邏輯起點。

血濃於水,由血緣確定的人際關係網牢不可破,這是古訓。

然而血緣關係在現實社會中就真的那麼靠譜嗎?

影片中平山夫妻倆惦念遠在東京的兒女們,長途跋涉,懷著赤誠之心趕到東京探親。老兩口先在兒子幸一家裡暫住,後又住到女兒家裡。

從火車接站到家中食宿安排,兒女們接待禮節無可挑剔。幸一還準備帶父母出門遊玩,只因臨時接診而放棄。女兒因沒有時間陪父母遊玩,出資為父母安排住熱海溫泉旅館。

可是總覺得這家人在東京的團聚,不像是親人們的久別重逢,絲毫感受不到兒女們見到久違的父母臉上流露的欣喜表情和噓寒問暖的窩心話,取代的是微笑面容下隱藏的敷衍塞責。

幸一以旅途疲憊為由打斷談性正濃的父親話頭,因工作忙碌作藉口沒有陪父母遊玩東京,其實是他根本沒有耐心陪父母聊天和遊玩。

女兒待父母吝嗇小氣,埋怨買來精美點心的丈夫,認為買些粗點心足以打發父母。選擇熱海溫泉旅館給父母住,也是因為宿費便宜。旅館聒噪的環境影響了老人的睡眠,使他們不得不提前返回,面對女兒慍怒的臉色,兩位老人含著笑意一再拱手抱歉。

胡適曾在《我的母親》中寫道:

世間最可厭惡的事莫如一張生氣的臉,把生氣的臉擺給親人看,比打罵還難受。

平山夫妻倆臉上含著笑,心裡卻在滴血,這哪裡是自己養育的兒女啊?小時候的兒女是很親切很溫柔的。

老夫妻無奈地調侃:「我們現在無家可歸了」。

東京這麼大,對於有兒女的平山夫妻倆,卻沒有棲身之處,兒女們的淡薄態度,涼透了老人的心。

看破而不願說破的老人,無奈之下,只能母親投宿於二兒媳紀子家中。紀子溫柔體貼,母親感受到了久違的親情,這一晚是她來東京度過的最幸福的時光。

父親與昔日好友在酒館酗酒預備混一夜,卻被警察帶回女兒家,惹得女兒大發脾氣,甚至還打罵喝醉酒的父親。

老夫妻倆的二兒子在二戰中陣亡了,守寡八年的兒媳紀子待公婆親情如舊。紀子特地請假陪公婆遊東京景點,在簡陋的家中熱情接待公婆,還為年邁的婆婆揉肩按摩。

作為外人的紀子工作也很忙碌,願意請假陪平山周吉老夫婦遊玩東京,而老人的親生子女卻以工作繁忙為託詞,這樣的對比是令老人心中難過的。

老人在東京無家可歸時,沒有選擇住親生兒女家,而是投宿於沒有血親關係的紀子家。這說明老人的心和紀子的心是相連的,和兒女的心是相背的。人心都喜歡溫暖的地方,向陽而生。

孔子說,孝悌之德的培養並非停留於孝順之舉的行動層面,而應追求尊老敬長情感的升華。

紀子的孝悌之德遠遠超越了老人的親生兒女們,不僅體現在殷勤服侍老人的行動上,還表現在使老人如沐春風的面容和溫言軟語中,更埋藏在深深惦記老人的心窩裡。

真正的親人,不是靠血緣關係決定的,而是以待你的心決定的。這世上的親人只有一種,那就是關心你、心疼你的人,不管和你有沒有血緣關係,都是你的親人。

影片的末尾,父親對紀子說:「你是一個外人,卻待我們勝過親生兒女」。父親的這番感慨,由衷地反映出老人內心的反省,他在遲暮之年,不得不認清一個蒙蔽自己多年的真相:人終究是靠感情,不是靠血緣建立彼此親情關係的。

孤獨、寂寞是生命的常態

平山夫婦倆不辭辛苦從尾道趕到東京探望兒女,思念之情是動因之一,還有部分動因來自於老人日益增加的孤獨感和寂寞感,想通過探親來排遣。

老夫妻倆想通過和兒女們短暫的相聚,重新回到年輕時大家庭生活的熱鬧場景。

然而探親之舉非但沒有使老人享受到親情的溫暖,反而加重了他們內心的孤獨和落寞。

在熱海的一天清晨,老夫妻二人,坐在海邊,平山輕輕地說道「我們回家吧,你一定是想家了。」海邊柔波蕩漾,一前一後,兩個緊緊相隨的老人,孤獨如斯。

平山夫婦二人徘徊在上野公園時的場景也同樣寂寞,老人們無奈的調侃「我們現在無家可歸了」,「看東京多大,」「如果我們走丟了,我們就再也找不到彼此了」,這裡面透出來的人情冷漠,親情淡薄,辛酸慘澹。

二兒媳紀子對母親說道:「白天過去,夜晚來臨。但什麼也沒有發生,我覺得有點孤獨,我的心好像在等些什麼……」。

或許只有同樣孤獨的紀子,才能理解平山夫婦彼時彼刻的心情。

「人到頭總是一個人,單獨一個人啊」。對於終生未婚的導演小津來說,孤獨或許如影隨形。

我們都聽過這樣的一段話:「人的一生,好比長途旅行的列車,途中有人會上車,和你進行一場和善的談話,甚至陪你進行一些愉快的遊戲,讓你的生命旅途多一些歡樂和色彩,然而,終究沒有人是能夠陪伴你一直走到生命的最後。總有人會下車離你而去,這個過程,或許有些痛,有些殘酷,可那就是生命的本質,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過程。」

生命中所有的燦爛,終要寂寞償還。--馬爾克斯《百年孤獨》

片末失去妻子的平山老人,一個人對鄰居感嘆:「一個人生活,我覺得日子會很漫長。」

銀幕下方燃著的蚊香,輕煙嫋嫋,扇子平緩地搖著。觀眾在聽到音樂的時候,還聽到了時鐘嗒嗒聲,窗外是河流還有行駛的船隻。

日子雖然孤獨而寂寞,但生活還在繼續,仍需繼續。

親情關係終究是一條漸行漸遠的路

臺灣作家龍應臺在《親愛的安德烈》和《目送》中的兩段話闡釋了父母子女之情:

所謂父母,就是那不斷對著背影既欣喜又悲傷,想追回擁抱又不敢聲張的人。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正是日本傳統家庭分崩離析的開始。影片中子女們為了謀求發展,紛紛離開尾道、前往東京,融入到現代化大都市中去。

他們仿佛天經地義般的不再侍奉父母左右,因為「相隔太遠了」。其實兩地間也不過就是一天的車程,竟讓老父老母多次感嘆「也就是最後一次見面了吧!」

可見這種隔閡已經深入心裡。當父母遠道而來,子女已將其視作自己生活的入侵者,只是盡著道德上的義務,潛意識裡全是避免額外麻煩、維持既定秩序這套邏輯,盡孝一事只好位居其次。

人越是長大、遠遊、成家立業,越容易強調自我和身邊的小世界,越容易忽視最初的純真。越是編織複雜的人際網絡,越容易淡漠最初的親緣關係。生活和人性是很複雜糾結的事物,是不斷繼續變化發展的現實,想要保持現狀只是徒勞無功。

在片中,父母兩人始終微笑著,他們奢求不多,對兒女報以理解和寬容。作為長輩,他們是相當隱忍而謙和的,面對漸行漸遠的親情,沒有一句譴責和埋怨,一切皆在內心消化,雖然孤獨,但保持著作為長者的一份尊嚴。

北京大學著名教授趙寶煦的遺孀--陳思寇老師,在90多歲高齡依舊保持獨居的生活,她從不要求兒女來陪伴,一個人生活得很有規律。她認為一個人生活是常態,兒女們能來看你,是驚喜,不來看你,是常態。這樣就不會心懷不滿,常感落寂了。

君子之交淡如水的特質,在處理父母和成年後的子女關係上恰如其分。親子關係唯有淡如水,才能深遠流長

紀子:我像你這麼大時也這樣想。但是孩子長大後,總會離開父母,會有自己的生活,他們不是存心不良才這樣的。大家都會以自己的生活為重。

京子:可能是吧。但我不想變成那樣,太冷酷了。

紀子:也許是,但每個人都會這樣,慢慢就會變。

京子:你也會?

紀子:是啊,我不想變,但也會變成那樣。

京子:人生真令人失望啊。

紀子:是的,不如意事太多了。

以上是影片末尾二兒媳紀子和小女兒京子的一段對白,「以自己的生活為重」也許是詮釋親子關係漸行漸遠的理由吧!

親子的紐帶在孩子童年時最為強韌,但當子女工作、婚嫁、離開父母身邊,所謂血濃於水的紐帶便一天天減弱。親情關係終究是一條漸行漸遠的路。

結語

《東京物語》講述的故事,是世間親情關係的無奈,是傳統道德在人際流動間做出的妥協。

世間的真相雖然讓人揪心、酸楚,然而影片人物所籠罩的大隱隱於市、超然灑脫的禪意,感召著我們,使紛繁複雜的內心趨於平和而淡定。

這是電影藝術大師小津安二郎想要傳遞我們的佛心。

相關焦點

  • 當你老了,《東京物語》揭示人生真相
    ——《東京物語》最近,看了日本電影《東京物語》。這是一部老電影,豆瓣評分高達9.2分,由日本著名導演小津安二郎所拍,雖然早於1953年上映,年代久遠,黑白色調,但對親情、對人性的刻畫入木三分,至今仍有現實意義。前天,和女兒Judith語音聊天,我們聊了這部電影。
  • 《東京物語》這場漸行漸遠的親子關係
    東京物語是日式家庭電影的巔峰代表劇中的每個人物都很真實,有血有肉。年齡越長親情對我們的羈絆也越少。三子口中說著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悲情誓言,現實卻是母親剛走就想著回家看棒球比賽。長子和長女辦完喪事變匆匆回家了,甚至嫌棄父親是一個麻煩,應該先死掉。盡心盡孝似乎變成了一種被強加的責任。
  • 爸爸去哪兒四對「實習父女」,前三對漸行漸遠,唯獨最後成一家人
    到現在為止,總共有四對實習父女,其中前三對的漸行漸遠,唯獨最後一對成為了一家人!但是現在兩個人都有了各自的發展,也漸行漸遠了。不過還是有很多人都非常喜歡他們的!>大家都知道爸爸去哪兒的前幾對父女都漸行漸遠
  • 眼淚成詩 那些漸行漸遠的汽車品牌
    原標題:眼淚成詩 那些漸行漸遠的汽車品牌(自主篇)   當我們身處中國汽車市場10多年高速增長後幾乎全部跨國公司最新產品的包圍中,當我們成天議論著未來是長安、長城還是吉利、比亞迪最終會領自主之雄風時,我們好像忽略了一些汽車品牌的存在。
  • 《東京物語》:人情冷暖 年老孤寡
    剛到東京時,母親說:「原來東京這麼近。」決定離開時,母親說:「原來東京這麼遠。」在疫情的長假裡,和我們朝夕相處的就是家人,而連接著我們的正是那份親情。說到親情,每個人的感受一定是不同的。它是一種感情,也是一種陪伴。  提及此,便不得不提到導演小津安二郎。
  • 《東京物語》影評
    《東京物語》是由小津安二郎於1953年執導,笠智眾、原節子等主演的劇情片。影片講述了一對上了年紀的老夫婦,因生活略感孤獨和寂寞,踏上了前往東京看望已經成家立業的孩子們的旅程,卻受到了孩子們頗為冷淡的招待。正如導演小津安二郎的一貫風格,《東京物語》仍聚焦在平凡、普通甚至瑣碎的日常生活上。
  • 《東京物語》親情,失衡的人情收支本
    《東京物語》裡,父母到了老年,子女在父母面前說話客客氣氣,但背地裡互相推卸責任,親情沒有和紀子維持的類似友誼的感情穩固,充實,為人父母不免感到悲涼。父母對子女傾注了太多,子女反倒認為,父母的付出是理所當然。
  • 《東京物語》:子女怎麼做,才是真正的孝順?
    《東京物語》是日本電影大師小津安二郎的代表作,講述了一個略帶感傷的家庭故事:上世紀50年代初,一對住在尾道的平山周吉夫婦去東京探望子女們,短暫的團圓後,妻子卻於返鄉後病故,只留下平山一人面對孤寂而漫長的餘生。電影表面看來波瀾不驚,卻直擊每個人的心靈,讓人內心久久難以平靜。
  • 《東京物語》:父母陪子女長大,子女卻未必能陪他們慢慢變老
    看完《東京物語》,心中有一股莫名的悲傷,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我們開始與父母漸行漸遠,從幼時的依偎,童年的叛逆到長大成家立業後的獨立,在一次次的重逢和分離中,不同生活閱歷下的隔閡與代溝,使得逐漸衰老的父母早已不是兒女生活的重心,而父母也在對往昔的回憶中孤獨地走向暮年。
  • 東京物語:家庭攝影必修電影
    《東京物語》因為過分真實平淡卻又讓人揪心的現實家庭問題,會在黑白熒幕上如鏡子一般對照開來,徒增無言與尷尬,裡外不是人。散點捕捉親情:日常唱成一首詩《東京物語》究竟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成長最大的一個命題就是逐漸悟透生活,真相往往殘酷而溫暖:日常之中哪來這麼多煽情、跳切與戲劇,無非是如涓涓細流一般前行罷了。
  • 豆瓣9.2的《東京物語》:淡是最濃的人生滋味
    《東京物語》的故事很簡單,年邁的父母去東京探望子女,子女的忙碌和疏忽,並沒有周全的照顧到父母。乘興去,失落歸,返程後母親離開了人世,簡單的情節中卻蘊含著真實的幽深人性。在這部電影中,平淡的故事情節、拍攝技巧的淡化以及態度上的淡然,都滲透著一種生活哲學:淡是最濃的人生滋味。
  • 68年前的《東京物語》告訴了我們什麼?
    離別時,母親突然說:「今天見了大家,將來萬一有個什麼,你們也不用特地趕來了....我說真的,我們住的太遠了。」但如果你成家立業了,真正去面對快節奏的現代都市,真正地面臨上有老下有小的時候,你就會切身地體會,幸一與繁是人間常態。大兒子因為工作不能帶父母遊歷東京,孫子因為不能出去玩而不理奶奶,女兒在母親葬禮之後就要求分了遺物。
  • 兒時夥伴相處時無所顧忌;成年後越想維繫的關係為什麼卻漸行漸遠
    最近,覺得自己活得不夠灑脫,因為,總想著和自己周圍的人相處融洽,卻往往因為彼此的言行和觀點向佐,造成不愉快;自己又不想做個討好型人格的人,不想依著別人的喜惡附和,往往導致別人的妄加猜測。你們是否也會遇到類似的情況呢?
  • 《東京物語》觀後有感:多一份寬容,多一份對人生百味的理解
    1953年《東京物語》上映後獲得空前成功,隨後影片在全球放映,口碑不減當年。後來,這部電影被公認為日本電影史上最經典的電影之一。並直接被列為多所電影學院的教材。小津的代表作被廣泛認為是1953年上映的《東京物語》。影片的背景是戰後的日本,工業化進程加速了城市化,在急劇變化的社會中。戰後的年輕一代開始有了新的追求。很多生活在小城市和鄉村的年輕人對自己的處境不滿意,開始湧向東京。這麼大的城市來發展。離開父母的年輕人逐漸在城市中建立了自己的核心家庭。建立在傳統家庭制度基礎上的家庭關係受到嚴重挑戰。
  • 《東京物語》東京藍色物語
    《東京物語》影評小津安二郎導演的東京物語描繪出了社會的病態與人與人之間的憂傷感。在鏡頭語言上,小津安二郎導演在鏡頭與調度的運用上也能看出他對家庭對關係之間的深度了解。 鏡頭的運用是建立在故事和導演個人思維之上的,從東京物語的鏡頭運用裡就不難發現,小津安二郎導演對社會制度變遷,家庭過渡的本質,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最深層次的探討。在整部影片當中,包括小津安二郎導演之後的作品,列如《彼岸花》等。
  • 《東京物語》:我們究竟是被家人綁架,還是成全?
    文 | 有料的文史*autumn你很難想像,所有的電影都圍繞「家庭」展開的日本導演小津安二郎一生未婚。你也很難找到一位像小津一樣把家庭拍到極致的導演。《東京物語》是小津安二郎最負盛名的作品。一對老夫妻帶著愉快的心情去東京看望兒女,當社區醫生的大兒子忙於照顧病人,開美容院的大女兒忙於賺錢,老兩口漸漸明白了兒女們的處境。只有守寡的二兒媳紀子對老人很是孝順。
  • 雲觀影 || 《東京物語》:在外漂泊的人都「不敢」看的電影!
    它像是一道味道複雜的佳餚,吃完之後你會覺得讚不絕口,但旁人叫你說道它的美味時,你卻感到束手無策,一時失語。《東京物語》便是這樣一道藝術的佳餚,是一部人生電影。如果你閱歷足夠豐富,年齡也滿足要求,那麼你便能一品小津安二郎給予觀眾的風味。用陳壇老酒來形容也許並不合適,因為它的感覺不會那麼濃烈,而是簡單地、淡淡地、潛移默化地走進你的內心深處。
  • 偉大電影100部《東京物語》:人性的一面鏡子
    陪兒子看小津的《東京物語》,寧靜、淡然中透著絲絲涼薄。去年同一時間,也看了這部電影,甚至幾乎把小津的電影全部看完。 現在想來,這種重複也許是尋求出口,亦或無意中採取的一種平衡,即身體燥熱和靈魂冷靜之間的消抵與中和。那時,正值兒子高考。生活壓力,精神緊張,親情牽絆,還有種種、種種……,像是橫亙在面前的一堵密不透風的牆,堵得人喘不過氣。
  • 龐博離開的背影,揭示了三個殘酷的人生真相
    看著他離開的背影,真是心酸又傷感,我仿佛看到三個殘酷的人生真相。徒弟超過了師傅,師傅沒飯吃,都不是一件能輕鬆面對的事,行業的新舊更迭無疑是一種痛苦的蛻變。這就是現實,不接受那就逼著讓自己成為行業精英,如果不能,心甘情願做一個鋪路石也是一種人生境界,也沒有什麼丟人的。
  • 《東京物語》東京物語
    東京物語父母去東京看望在那裡的子女,於是從尾島坐火車去了東京,雖然最開始幾個孩子很熱情,但是行為舉止之間總透露著幾分不滿。都拿著各自工作忙為藉口,給已經去世了的弟弟(哥哥)昌二的媳婦紀子打電話,讓這樣一個所謂的外人來照顧父母,帶他們出去玩,在紀子和另外幾個子女之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特別是繁,對待父母這般的不耐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