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物語》:父母陪子女長大,子女卻未必能陪他們慢慢變老

2020-12-28 濡花雨

看完《東京物語》,心中有一股莫名的悲傷,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我們開始與父母漸行漸遠,從幼時的依偎,童年的叛逆到長大成家立業後的獨立,在一次次的重逢和分離中,不同生活閱歷下的隔閡與代溝,使得逐漸衰老的父母早已不是兒女生活的重心,而父母也在對往昔的回憶中孤獨地走向暮年。

這就是《東京物語》要告訴我們的人生真相,雖然它發生在上世紀50年代的日本,但是在今天看來仍然不過時。這是一部現實主義風格的傑作,導演小津安二郎以其獨特的視角和細膩的情感,給人帶來一種「無可奈何花落去」的悲涼——影片結局本不該是這樣,可事實卻恰恰是這樣。

02 父母的寬容與哀傷

影片講述了一對居住在日本海濱小城的老人平山夫婦,因為生活的寂寞和孤獨,決定去東京看望子女。東京的大兒子,大女兒女婿在生活的重壓下,忙的根本無暇顧及老人,他們於是出錢讓平山夫婦去熱海旅遊,以便省去他們照顧上的麻煩。

在熱海旅行的兩位老人並沒有感到舒適愜意,熱海的熱鬧和喧囂反而使他們沒有休息好。於是他們提早結束了旅行回到大女兒家裡,大女兒的抱怨和忙碌使他們面臨無家可歸的窘迫。

當兩位老人在橋上俯視東京時,發出了「東京好大啊,不小心失散了可能一輩子見不著」的感慨。此時的老人心境的是傷感的,當初來東京的新奇和憧憬早就被子女冷漠,忙碌衝淡,留下的只是渴望回家的急切,他們在繁華的大東京找不到歸宿,沒有安全感。

父母往往都是寬容的,平山老人同兩位老友小酌那出戲,望子成龍的失望感在三個老人酒後情不自禁地流露出來,平山對博士兒子幸一畢業後從事街坊醫生不滿;朋友對他兒子的虛榮,怕老婆也表示了憤慨。但是最後從「可能東京人太多了,想出頭很難,不要企求太多」的立場上原諒了子女。這一幕戲讓人感到相當壓抑,在父母的眼裡,子女向來是最優秀的,即便他們做得差強人意,父母也會嘗試著理解與原諒。

東京車站送別,老母親說:「東京太遠了,萬一有什麼,大家也不用趕過來了。」可是大家不要忘記剛到東京時,她對紀子說:「一直以為東京很遠,可昨天同尾道出發,今天就和大家見面了,人還是長命的好。」前後兩種不同的說法,反映了老母親內心的悲涼,同時也折射了她與子女之間那日漸遙遠的心理距離。

03 子女的焦慮和冷漠

大兒子幸一和大女兒繁是生活在都市裡的中年人的縮影。為生計奔波忙碌,不知不覺中忽略了親情,他們深知,客戶不會原諒的爽約和失信,在父母這裡會得到諒解。所以當一次陪伴父母旅遊東京時,他們給的答案總是忙碌和抱歉,可是歲月匆匆,父母不會永遠在原地等你,一次錯過可能是永別,「字欲養而親不待」,這種悔恨和痛苦是永遠無法彌補的。

當敬三在母親葬禮儀式說:「我沒有盡到孝心,母親不能死,死了,被褥也不能鋪在墳墓上。」想到當初在大阪給母親送被褥時單位長輩「行孝要及時」的諄諄告誡,眼淚中的真誠與懊悔都隨著母親的離去而變得蒼白,無力。如果有機會,陪父母旅行或是回家團聚,別猶豫和拖延,畢竟這些行動只有在父母健在時才會有意義。

在父母眼裡「小時待人很親切的」大女兒繁,長大後變得自私和冷漠。要陪父母遊覽東京時,她以忙為推脫;當丈夫買了糕點要孝敬父母時,她卻埋怨太貴,說父母喜歡吃便宜的煎餅;醉酒的父親深夜歸來,她歇斯底裡地指責;母親下葬後,她惦記的卻是母親精緻的和服腰帶;尤為過分的是,她認為父親應該早死,理由是母親可以到東京幫忙。

不知道從哪一刻起,作為子女的我們對父母變得冷漠,變得苛責。面對年老的父母,我們會嫌棄他們動作慢,不講衛生;他們陳舊老土,讓我們很沒面子;甚至覺得他們沒有能給我們打下良好的物質條件,我們否定他們的一切,換來自己心理上的優越,直到有一天他們不在了,我們才發現對父母所有的指責和嫌棄,都變成了內心的懊悔,永遠不能彌合。

平山紀子(原節子飾)

04 紀子的溫暖

從影片反映出的這個世界太讓人灰心了,好在小津安二郎導演通過紀子這個角色給了我們一絲安慰。作為二兒子的遺孀,善良的紀子力所能及地給在東京的平山夫婦以溫暖。她在百忙之中請假陪兩位老人遊覽了東京;她收留了即將無家可歸的老母親過夜;即使生活窘迫,她也不忘給即將回鄉的老人兜裡塞錢;在老母親去世後,她又選擇留下陪伴孤獨的平山老人。

當然,紀子並不是被塑造成一個完美的人。她也有因漸漸忘記逝去的丈夫而內疚,但是這並沒有減弱她的形象,反而會顯得更加真實,立體。正是因為有了紀子,才使得平實,壓抑的《東京物語》裡多了一絲溫暖和光亮,也使得我們在忙碌的生活裡多了一絲清醒,不至於麻木和沉淪。

小津安二郎

05 結語

從拍攝手法上看,導演安排人物對話時將人物正面面對攝像機,對房間角落,門廊和窗外風景的關注,使得現實主義風格更加凸顯,平靜沉思與內斂壓抑的日本人物性格特徵更加令人印象深刻。

小津安二郎導演被認為是日本戰後電影界對日常生活最敏銳的探索者之一,從《東京物語》中不難看出這一點。在平山老人那溫厚豁達的笑容和嘆息中,我們看到了對生活痛苦的無可奈何,每個人並非存心不良,只是在瑣碎的時光和日常中變成了自己原本鄙夷的模樣。

善待父母,常回家看看,別讓等待成為遺憾,別讓遺憾變成悔恨,行孝要趁早,這就是影片《東京物語》留給我們最有價值的警示。

相關焦點

  • 《東京物語》:子女怎麼做,才是真正的孝順?
    對父母尊敬,體現在生活的每一個細節中。是否能對父母和顏悅色?是否能照料好父母的生活飲居?是否能設身處地考慮父母的需求?是否能讓父母體會到心靈的慰藉?我想,如果能把這些做到的話,一個人大約就可以算是孝順的了。二、平山的子女們孝順嗎?回到電影中來,平山夫婦的子女們孝順嗎?
  • 由《東京物語》中老年父母的孤獨無助和子女們的自私冷漠所想到的
    今天看了日本電影《東京物語》。這部電影1953年上映,至此已過去了近70年,但其中內涵的東西,放到現在也不過時,而且非常貼合當下逐漸老齡化的中國現狀:兒女的自私折射出父母老年中的寂寞悽涼;父母的包容折射出奮鬥中子女的忙碌和生活的無奈。周吉夫婦的兒女都在東京工作。鄰居們也很羨慕他們的孩子這麼有出息。夫婦倆老年寂寞,就想到東京兒女們家裡去住一段時間。
  • 王子豪10歲生日,王寶強寄語:我陪你慢慢長大,你陪我慢慢變老
    爸爸希望未來在你人生每一個重要的時刻都可以伴你身旁,我陪你慢慢長大,你陪我慢慢變老。生日快樂寶貝!」自從王寶強和前妻馬蓉離婚後,法院宣判兒子歸王寶強,女兒歸馬蓉。至此,這段紛紛擾擾了三年的出軌離婚案,總算有了一個結果。正如大家所知,王寶強和前妻所生的兒子王子豪,於2010年出生於美國新澤西州;女兒王子珊,在2011年出生於美國洛杉磯。
  • 你陪我長大,我陪陪你變老,願時光對你溫柔以待
    你陪我長大,我陪陪你變老,願時光對你溫柔以待每當和人談起該用什麼樣的方式來表達對父母的愛意時,總有人會說當我見到父母的時候可以給他們一個大大的擁抱或者深深地親吻。身為子女的我們已經長大,翅膀也已經硬了,我們再也不像小時候那樣向父母表達純粹的愛了。我們更多的是把對他們的愛深埋在心裡,當我們離開家的那一刻,儘管有不舍,卻再也放不開自己,捨不得對父母表達愛意。在外工作的我們總是不敢經常打電話回家,因為每次和父母通話都總是無奈地重複著同樣的話題,工作忙不忙啊,什麼時候回家,吃飯了沒有啊,天冷了記得加衣服……。
  • 您陪我慢慢長大,我陪您慢慢變老
    不回家我又能去哪裡?就這樣漫無目的的走著,不知不覺,竟回到了小區門口,抬頭看向那扇熟悉的窗口,燈——依然亮著。 剛進入小區門口,就看見在門口張望的你,只穿了一件單薄的外衣的你,在秋風的凜冽下,顯得那麼無助,單薄的身影仿佛會被那無情的寒風吹到一般。你看到我,微笑地說:「孩子回家吧,一會兒飯菜該涼了。」
  • 31歲兒子扮高中生騙媽媽三年:我的老小孩,讓我陪你慢慢變老
    看樣子,是一個正在念書的高中生。可當他將手機歸還時,發現失主王先生竟是一位31歲的上班族。原來三年前,王先生的母親因患上了阿爾茨海默氏症,記憶永遠停在了兒子的高中時期。為讓母親開心、放心,王先生開始扮演高中時期的自己。早起上課,晚上自習,定時熄燈睡覺。
  • 「不想拖累子女」是中國父母的真實寫照
    北京回龍觀醫院精神科副主任醫師宋崇升在接受健康時報記者採訪時介紹,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一直充當著保護傘的角色,隨著孩子逐漸長大,父母年老體衰,父母會逐漸從付出者變為接受者,子女會從接受者變為付出者。但是很多老人的心理卻沒有隨之發生改變,仍然以為自己是付出者,所以當他們需要子女幫助時,依然不會主動索取。
  • 前半生他們看著我們慢慢長大,後半生我們看著他們慢慢變老
    如果父母依舊辛苦,那麼我們長大還有什麼意義?關於父母的辛苦,孩子們有說不盡的心疼;關於孩子的成長,父母也有道不盡的辛酸。人生在世,如果我們都按照正常的步驟來生活,我們都將為人父母。孩子年幼時,父母總以為隨著他們的成長,那份擔心也會隨之慢慢消失,卻沒想到,孩子始終是自己的孩子,花在他們身上的那份操心已經永遠流淌在了血濃於水的骨肉之情裡。以父母的身份來看這句話,我覺得回答應該是:為了幫我們重心活一次,去彌補年少時留有的遺憾。
  • 《東京物語》東京物語
    都說父母對子女的情感是付諸一切,真誠的,毫無保留的,但是等到父母年老之時,再回過頭來看子女對待父母的態度,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轉變。父母去東京看望在那裡的子女,於是從尾島坐火車去了東京,雖然最開始幾個孩子很熱情,但是行為舉止之間總透露著幾分不滿。
  • 獨居老人家中摔倒4晝夜靠敲盆求救:子女是父母前世的債,父母是子女...
    長達20天不來看望家中父母,的確應該指摘,但同樣有部分人無法時刻陪在父母身邊。 生活有時不由己,沒有工作就無法支撐得起家庭。 沒本事,咱就當好那渡人的船,閉眼之前能送到哪兒就送到哪兒。 有本事,他們自己就是那條大油輪,那咱們也得當好那上邊的救生艇。 萬一出事,咱們就是那個最後把他們送上岸的人。」
  • 小津安二郎《東京物語》:人生的悲傷!
    這件事情,也讓我想起,我非常喜歡的日本導演小津安二郎,拍的那部讓人潸然淚下的《東京物語》。我現在的樣子,跟電影中老人家那幾個在東京生活的子女,是一模一樣的。總是以自己的生活忙為藉口,而無視父母長輩們那,最最基本的情感需求。《東京物語》講的是,一對日本老年夫婦,去東京看望子女的故事。
  • 《東京物語》中的「物語」是什麼意思?
    小津的作品中以《東京物語》尤為重要,並且廣為流傳,深受世界各國電影大師的認同。而這個電影的名字中的「物語」二字又有什麼深刻的含義呢?「物語」最早是日本文學作品的一種載體,其中以《源氏物語》最為著名,被譽為日本文學的巔峰,而「物語」兩字從字面的意思解釋,與我國古代的「演義」一詞比較類似。但是根據《東京物語》的電影情節,這個「演義」一詞的解釋顯然是不合適的。
  • 你陪我長大,我陪你變老——陪八旬老母遊中國記
    開著車陪,比在屋裡頭陪有意思些。」 如果不是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新的旅程會在3月啟動。按照原定計劃,已經走過大半個中國的母子倆,4月中旬,將抵達這次旅行的目的地——江西井岡山。而這一切的初衷,要從40年前說起。
  • 我拿什麼陪你慢慢變老
    ——《2009年中國白領健康報告》那麼當你老了,你也可能是這其中的一員:中國約有600 萬人患老年痴呆病,且患病人數以每年30 萬人以上的的速度遞增,居世界首位,全球患者中大約1/4 在中國。三、當你老了,孩子跑了「卻入空巢裡,啁啾終夜悲。」這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形容雛燕離巢後,老燕子思念不已的情形,但是他接下來也嘲諷,當老燕子還是雛燕的時候,何嘗不是一去不回頭,如今應該體會到當日父母的心境了吧!
  • 你陪我長大,我陪你變老
    在每一個子女心裡,自己的爸爸都是無所不能的「神仙爸爸」。我們記憶裡的爸爸能處理一切難題,事情不會做了可以問爸爸,東西拎不動了可以給爸爸,家裡的電燈、電視、洗衣機壞了,爸爸三下五除二就能修好。爸爸就是那個會十八般武藝的超人。
  • 為什麼父母年歲越大越對子女「薄情」的呢?3個60歲女人說了實話
    後來漸漸長大,也學會了「報喜不報憂」,只把開心快樂的事情跟父母說說,那些傷心難受的事情,讓自己慢慢的消化,不願再讓父母跟著操心勞神。父母也是一樣的,以前還跟我們抱怨這裡不舒服,那裡疼痛,慢慢地也不再跟我們說這些了。每次電話都是一句「家裡都很好,我們身體也很好,你安心地工作吧,別惦記我們'。
  • 《東京物語》父母的悲情
    一直居住在鄉下的父母,到大都市東京和大阪去看望他們的子女,但是生活的重擔讓父母恩情不再重要了。老父母從遙遠的鄉下到東京去看望子女,不承想給子女們帶來了煩惱。大兒子做社區的醫生,放不下手頭的工作,二女兒開美容院,忙又不捨得花太多的錢,在大阪的兒子也是同樣對老人沒有多深的感情,只有兒媳真心誠意的照顧老人。沒有誰是傻子,大家的眼睛都是雪亮的。可是,事實就是,子女在長大成人後,會離父母越來越遠的。
  • 《東京物語》:人情冷暖 年老孤寡
    小津安二郎曾說:「我要透過子女的成長來窺探日本家庭制度的瓦解過程。」《東京物語》上映於1953年,是小津後期的作品,其中藉助父母對子女無私的愛來反襯子女對父母的疏於陪伴,從而使親情少了一絲溫度,也印證著現如今社會上普遍存在的空巢老人的現狀。  電影的節奏很慢很慢,劇情平緩,沒有什麼矛盾衝突,但影片帶來的孤獨感卻是實實在在的。
  • 沒本事的子女才會對父母說這幾句,疏遠了親情,更傷了自己
    文|文兒都說,懂事的子女,知道子女與父母的關係是:您養我長大,我陪您到老。但實際上,子女又能陪伴父母多久呢?從高中住校,到大學離家,再到畢業後留在外面打拼,婚後又組建自己的小家,子女其實陪伴父母的時間並不多。
  • 愛貝兒幼兒園「你陪我長大,我陪你變老」感恩活動
    「感恩的心,感謝有你,伴我一生,讓我有勇氣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謝命運,花開花落,我一樣會珍惜」,伴隨著《感恩有你》音樂,家長代表動人的舞蹈,在活躍的氣氛中藁城愛貝兒幼兒園「你陪我長大,我陪你變老」感恩親子活動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