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電影《東京物語》,導演小津安二郎,1953年上映。
忙碌的人們,掙扎著討生活,疏於親情往來;等失去了親人的時候,是怎樣的一副心情呢?
日本著名導演小津安二郎喜歡拍攝生活類電影,大都平平淡淡,節奏舒緩;但很多都成了名作,這部上映於1953年的《東京物語》,就是他個人風格的代表作。這部電影是我珍愛的諸多電影名作之一,長期存於我的硬碟中,每隔一段時間,會翻出來觀看,曾多次讓我淚流滿面。
電影講述了平淡的故事。二戰之後的1953年,遠居廣島縣尾道市(相當於中國的鎮)的老兩口,決定去東京看望自己的兒女們。老人一共有五個孩子,東京有三個,長子幸一是醫生,次子所持參戰戰死,尚有二兒媳紀子守著未再婚;大女兒繁在家裡開了間美容院;三兒子敬三在大阪工作。最小的女兒京子在家鄉尾道市的小學當老師,守著父母過,尚未結婚。老兩口此行,要去看看十多年沒見的幾個子女。
尾道距離東京大約一千多華裡,那種年代,需要坐上20來個小時的火車,才能到達。抱著滿心的歡喜,倆老到了東京,住進了大兒子家裡。女兒和二兒媳也聞訊趕來,一家人相聚,老人很高興。
但是,生活的真實很快打斷了倆老的歡喜:大兒子有兩個孩子,因為爺爺奶奶到來要住下,騰挪了房間,大孫子就非常不高興,言辭不耐煩,爺爺奶奶看在眼裡,只當沒看見。大兒子本打算要帶老兩口去東京轉轉,但是,他是個在家裡開診所的醫生,周邊的鄰居不斷來就診,他真的脫不開身。老兩口很明白,沒住幾天,就去了女兒家。
但女兒家情況更不理想。她在家裡開了美容店,忙裡忙外,本身又是個急躁脾氣,倆老人就覺得自己很多餘。守寡的二兒媳倒是很孝順,雖然自己的工作很忙,還是請假出來,帶著倆老人週遊了東京的一些地方。
預想的美好並沒有見到:沒來東京前,倆老人覺得子女在東京生活,或許條件不錯,在這裡過上這幾天,才發現原來孩子們個個為了生活而忙碌辛苦,且住所逼仄,並不是那麼如意。最初,倆老準備多過些時日,享受一下親情;但才過了幾天,就覺得了多餘,於是就想回家。兒女們此時又不願意讓老人這麼倉促走,於是大家湊錢,讓倆老去了附近的一家溫泉賓館,享受幾天。
溫泉賓館其實是比較廉價的那種,白天尚可,夜晚則會被年輕的顧客們鬧騰不止,倆老無法休息。轉悠了一天一夜,倆老就不打招呼地又回到了女兒家。
女兒很不高興。原來明天女兒家要辦個聚會,老人突然回來,打亂了計劃。急躁的女兒絮絮叨叨,商量著如何安置父母,最後決定,讓媽媽去守寡的二兒媳那裡暫住一夜。於是,這輩子從未分開的老兩口,只好一個住在女兒家,一個住在二兒媳家。
老父親趁機去見了多年未見的老友,他們也奔著孩子來東京居住了。見了面之後才發現,原來大家過得都不好:要麼孩子早就戰死,要麼孩子奔波工作,早就不問父母的事情。老友們去了酒館借酒消愁,喝大了,被警察送回了女兒家,還帶回來了一個同樣醉得不醒人事的父親老友。
女兒這下氣更大了,抱怨不止之下,只好緊急安排父親和其老友睡眠。第二天一早,老兩口就打包回家:他們覺得總算看到了孩子,心願滿足了,還是回家好,不能再打擾辛苦的孩子們。
回家的行程中,比較肥胖的母親病倒了。臨時在大阪下車調整了一天,才又坐上車回家。哪曾想,老母親這番折騰下真的一病不起,轉成病危了。孩子們得知信息,連忙趕回,當夜,辛勞一輩子的老母親與世長辭,終年才68歲。
至始至終,身在大阪的三兒子敬三,沒能見到父母。他或許真的工作忙,但也真的有些不把父母當回事。母親彌留之際,他仍然晚到,等他來到之後,母親早就在哥哥姐姐嫂嫂和妹妹面前,去世好幾個小時了……
平淡如水的故事,沒什麼波浪起伏。但是在母親葬禮上躲到一邊向隅而泣的敬三,其眼淚還是深深打動了我。我們太多人類似敬三這樣,工作當然辛苦,但總有很多藉口不去看望父母。並不是真的沒有親情了,而是我們的心早就冷漠了。吊兒郎當的心態總覺得一切都很正常,但突然就見到了不正常——親人離去,靈魂深處產生的悔恨,也就跟著自己一輩子難以翻身了。
敬三坐在葬禮堂外面臺階上跟二嫂的那段對話,催人淚下。他說自己不能忍受葬禮上的念經聲,所以要躲出來;但隨後他又說母親並沒有死——這句真的能擊垮很多人的心。
我自己的父母也年逾八十了,當代生活水平大有提高,他們的身體尚健康,但看到敬三的那段話,還是把我給打擊得不輕。我們總是忙碌於無聊的工作和個人事務,但真的要到了父母的那一天,我們會如何反應?
平平淡淡的故事是小津安二郎的特色,但平淡之下的波流洶湧,也是他電影的顯著優點。慢熱之下,等到了高潮部位,則是奔流而下,情感會狂瀉不止,然後就戛然而止了。看著電影中的老父親孤身一人仍然慢悠悠地搖著扇子的鏡頭,我淚流滿面,也深深感到了作為兒子的慚愧。
願天下父母都健康長壽,幸福美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