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炕文化小議

2020-12-23 用三隻眼看世界

火炕,毫無疑問是人類創造於冰雪文化的古老文明,火炕結束了苦寒絕域中先民們以「穴居」來防禦嚴冬的時代。

《隋書·靺鞨傳》說:

鑿穴以居,開口向上,以梯出入。

居屋無門,人出入只有蹬梯子。穴居屋內中央是溝火式爐灶,不僅是做飯還是取暖、防潮溼的設施。在寒帶先人們還沒有發明煙道、煙筒之前,爐灶的煙火只能是自然上升,從天窗開口冒出去。穴居的部族,素有「穴深為貴」的風俗,因為穴挖得越深,人們頭上的空間越大,就越少受煙薰溼蒸之苦。

火炕在北方寒帶的使用,至少在2000年前就開始了。從今天的考古資料看,火炕應該是龍江先民沃沮族人的偉大發明。在東寧縣團結村挖掘的沃沮族遺址中,被考古學家稱作「低火牆」或「煙道大牆式」的就是早期的火炕。我們以為不能用今天「火牆」和「煙道」的概念,去理解2000多年前沃沮族人的生活習俗。由於穴居的室內中央是爐灶,其上又有天窗,人們的睡眠只能是沿牆壁而臥,久之便風俗化了,甚至可能成為一種禮儀。即便是火炕出現了,爐灶移到了牆壁一側,人們在很長的時間裡,也還是習慣沿牆而臥的。這也是最初的火炕為什麼是廠型和冂型的緣故。被稱作「低火牆」的,其實是單洞火炕。炕面上是睡人的。最初也許不能所有的人都睡上這種又窄又長的火炕,可能是老人,家長,最小的孩子,孕婦睡在上面,其他人仍睡原地。但是,或遲或早單洞炕會變成雙洞、多洞炕、「火牆」會加寬加大。

火炕的出現,使北方各民族有了大體「共同的生活方式」。隨著地面房屋的出現和民族間的文化交往,到了隋唐時,渤海人和高麗人已開始普遍使用「長坑(炕)」,《新唐書·高麗傳》說:

冬月皆作長坑。下燃熅火以取暖。

顯然這時的炕已經不是單洞的了。

遼金時,一個姓馬的宋朝使臣在金朝都城見到了:

金主聚諸將共食,則於炕上用矮臺子或木盤相接。(《茅齋自敘》)

而《大金國志》則記:

其殿宇繞壁盡置火炕,平居無事則鎖之,或時開鑰,則與臣下雜坐於炕。

這裡記載的「繞壁盡置火炕」,說明女真人的火炕仍保有沿牆而坐臥的習俗。炕的結構已經與今天北方農家的火炕沒有差別了。

火炕文明的傳播,女真人功不可沒。金代女真人在佔領華北後,便實行大量的移民,加之兩次轟轟烈烈的遷都(燕京,開封),「前後移居中原的女真人數逾百萬」,(《金朝史研究》)女真人把火炕帶到了華北,以山東、河北為最,改善了北方人民的生活環境,提高了人們抗禦風寒潮溼的能力。今天,北方農家仍然安臥火炕,「老婆孩子熱炕頭兒」仍為淳樸境界。

歷史上有一種現象常常使人發問:近百年來,山東、河北的闖關東者,一代代向冰天雪地的白山黑水走來,為什麼不去在溫暖的江南魚米鄉呢?也許這些人是女真人的後裔吧?也許他們的體內鼓動著由火炕引發的尋根意識吧?

原創北風揚沙

相關焦點

  • 火炕上的日子
    就從每家屋內的設施來看,很少有在家裡安放床鋪的,基本都是火炕,屋內面積大的,分設成南北炕;面積小的,一鋪大炕要佔去大半個房間。在顧鄉屯,火炕就代表著溫馨的家。冬季的東北很冷,室內全靠火炕來取暖。這裡的人們,把「火炕」視為戰勝嚴寒,度過隆冬的重要設備。那年頭,顧鄉屯一到寒冬臘月,一家人圍坐在火炕上,或嘮嗑聊天,或舉杯共飲,或摸牌娛樂。
  • 東北人的火炕情結
    文:張佳軍圖:來自網絡火炕,是東北平房裡既普通又特有的代表性建築物之一。說它普通,家家戶戶都有,說它特有,只能在東北常見,而南方幾乎沒有。這種火炕曾經伴隨著無數人一代又一代的繁衍生息,每個經歷過的人都對它有著深厚的感情,於是乎,百姓中就流傳著一句順口溜:火炕好,火炕妙,老婆孩子熱炕頭……我就出生在火炕上。
  • 韓國人要跟中國搶火炕的發明權?
    值班壹讀君|貓糧  韓國人正準備將火炕技術申請世界文化遺產,而韓國媒體報導說,擁有火炕生產技術的中國有可能成為韓國申遺的主要障礙,為了「搶佔先機」,他們必須加快申遺速度。  這條新聞讓很多中國人驚詫莫名。
  • 冬寒火炕暖
    原標題:冬寒火炕暖  火炕屬於寒冷的北方,曾經遍布中國北方的城鄉,歷史悠久,至今依然是北方農村民眾最重要的取暖和休息場所。
  • 真想北大荒的火炕
    寒冬裡,室外雖滴水成冰,室內卻春意盎然,這要歸功於北大荒的火炕。老話說,東北有人參、貂皮、烏拉草「三寶」;我說,北大荒冬天裡的火炕應該是東北第四「寶」。火炕,又稱「炕」、「大炕」,是東北人的一大發明,歷來就有「在睡眠中自然養生」的美譽。火炕起源於兩千年前,《詩經·小雅·瓠葉》云:「火炕曰炙」。「炙」者,「烤」也。
  • 「規矩」小議
    電子版首頁 > 第A12版:警世錄 上一篇 九思隨筆 「規矩」小議
  • 東北人為什麼喜歡睡「火炕」,這種習俗源於何時?有何歷史淵源?
    東北農村現在還睡火炕嗎?這種習俗源於何時?冬暖夏涼比床還舒服每個東北人小時候都會扯著嗓子唱幾句童謠,如果不會唱幾句拿手的童謠,就沒辦法與小夥伴一起快樂的玩耍。童謠作為極具東北地域特色的文化標籤,就像遺傳基因一樣早已經融入了東北人的血液中。
  • 帶你領略中國北方的火炕
    在古代由於沒有現在的水暖氣或者電暖氣等,而我國北方冬季寒冷而漫長,流行於南方的床無法抵擋冬天的寒冷,北方的人民就發明火炕做為取暖設施。火炕由爐灶、炕體和煙囪三部分構成。連炕的爐灶可以做飯,炕體既可取暖,又可坐臥。其內是用磚建有炕間牆,炕間牆中有煙道,上面覆蓋有比較平整的石板,石板上面覆蓋以泥抹平,泥幹後上鋪炕席就可以使用。
  • 東北的火炕到底有多暖和?一家人睡在一起會尷尬嗎?
    東北現在的經濟發展也不錯,這裡的傳統文化習慣被越來越多的人拋棄了,以東北最有名的「火炕」為例,很多城市已經瀕臨滅絕,現在有一半東北城市裡的公寓可以直接供暖,炕不能用,但是,在一些農村,還能看到「火炕」。火炕的取暖原理是把床鋪在廚房的土灶上,這樣做飯的話,熱量會直接傳到炕裡,這樣火炕也會變暖,這個原理也可以說是最大限度地減少量,不浪費資源,東北人真的很聰明啊。
  • 【「東北記憶」徵文】成金秀:濃濃火炕情
    「呀,竟有火炕!」剛剛走進桃源飯莊的同事們驚嘆著。坐上去,暖意瞬間流遍全身。望著整潔的房間,平坦的火炕上似曾熟悉的飯桌,令我想起年少的火炕,勾起濃濃的鄉情。記憶中,火炕是幸福的天堂,火炕是安全的港灣,火炕是溫暖的巢穴,火炕是知識的搖籃,火炕是力量的源泉。
  • 懷化美食|火炕上的美食——鼎罐飯
    火炕上的鼎罐。(楊武強 攝)冬日裡,懷化裡的鄉村生活,離不開三樣「神器」——火炕、鼎罐、長木凳,家人圍在火炕上取暖、吃飯、聊家常,客人來了招呼上坐火炕。「一個老漢兒黑又黑,屁股燒了不曉得。」和鼎罐形影不離的「好夥伴」叫三腳,把三腳放在火炕的中間,然後把鼎罐放在三腳上煮的飯就叫鼎罐飯。鼎罐用刷把洗乾淨,根據吃飯的人數往鼎罐裡盛水,把盛好水的鼎罐置於三腳上,拿來乾柴放在三腳下生火將水燒開。把米淘淨後,開始加水。對於煮鼎灌飯,水的量很重要,水和米的比例是3:1,水要一次性加足,中途不能加水,如果水加多了飯就會很稀,水少了飯則煮不熟。
  • 媽祖「龍女」小議
    2020年10月21日《莆田僑鄉時報》媽祖文化05版 媽祖「龍女」小議
  • 韓國「故宮」發現火炕:盤點必打卡的韓國古建築
    今日,一則韓國「故宮」發現火炕的消息,引發關注熱議,被網友調侃為「王的地暖」。最近,韓國文物部門在對香遠亭進行發掘作業時,意外發現在六邊形地板下面,有一個甜甜圈形狀的火炕。香遠亭位於韓版「故宮」——景福宮的後院,建於1870年前後(即朝鮮高宗李熙時期),亭子呈六角形。報導稱,採用韓式暖炕的亭子實屬罕見。
  • 農村能住12人的大火炕,家的味道濃烈,看看是個啥樣子
    任奶奶說完話就上了炕,用小笤帚把炕又掃了一遍,請我們上炕坐,我們這才發現兩位老人家的火炕很大,看到大火炕我們幾個有一種久違了的感覺,也跟到非常的親切,就像回到了家的感覺。任奶奶說對自家的大火炕很有感情,家裡的房子建於上個世紀的1982年,房子建成後老伴就建了個大火炕,因為家裡孩子多,所以當時建的比較大,長度在3米多,寬有2米多,大大的火炕幾乎佔據了房間的4分之1地方,孩子們小時候都一起睡在這裡長大,那個時候是真正的老婆孩子熱炕頭。
  • 農村能睡12人的大火炕,有濃濃家的味道,看看啥樣
    走進窯洞任大娘立即上了炕,拿著小笤帚認真的掃了掃,然後請大家上炕坐,很多年沒有見到這樣的火炕了,大家都有一種家的感覺,愉快的接受了大娘的邀請,坐在炕上繼續和她聊天。大娘家的火炕很大,幾乎佔據了窯洞幾乎三分之一的面積,長度在4米左右,大娘介紹說大火炕建於上個世紀1982年,當年家裡孩子4個,所以老人把火炕建的就比別人家的大,那個時候一家人擠在炕上睡在一起,是真正的農村生活裡說的「老婆孩子熱炕頭」。
  • 冬天東北的火炕真的是太暖和,一家人睡在一起,網友:不尷尬嗎?
    冬天東北的火炕真的是太暖和,一家人睡在一起,網友:不尷尬嗎?我想來東北看看,特別是南方的大雪覆蓋著人們,很多人想去哈爾濱,在這裡可以看到很多冬天的景色,比如冰雕來到這裡進入了童話般的世界,當然,東北農家的樂趣也很有魅力,可以感受到東北傳統的飲食習慣。
  • 【悅讀】東北大火炕,熱情又奔放,撒愣架火恰@
    一些新的東西正在突飛猛進地到來,一些舊的東西正在慢慢地退去,但是仍有些過往值得我們懷念,比如東北的大火炕
  • 魔獸經典舊世懷舊服抗炎魔的戰士T 到底需要多少火炕
    滿buff200火炕的戰士打起來不算特別吃力。 騎士光環/薩滿圖騰,黑上BUFF,黑龍項鍊加起來算算就已經多少了。當年被智障攻略坑,MT都鐵憨憨去往400堆,2T也要350,堆到225就比較舒服了。
  • 蓬山舟影|譯名小議
    譯名小議文|劉永翔(一)近見《文匯報》
  • 原平炕圍畫:炕臺也有文化
    1月13日電 題:原平炕圍畫:炕臺也有文化  新華社記者劉翔霄  半生在牆上作畫,弓進壽常常「靜則入境」:風聲雨聲人語聲,他未入耳;徹夜作畫至東方露白,他不察覺;就連做夢也都是炕圍畫。這項讓他為之痴迷的技藝,就是山西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原平炕圍畫。  「過去,娃娃們還不會下地行走時,老人們就沿著炕圍子,把畫上的故事一則一則地講給他們聽。」75歲的原平炕圍畫省級非遺傳承人弓進壽說,從小在炕圍畫邊長大的孩子們,無形中就接受了一種文化啟蒙。這項古老的民間創作技藝也「流淌」在滹沱河畔,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