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炕,毫無疑問是人類創造於冰雪文化的古老文明,火炕結束了苦寒絕域中先民們以「穴居」來防禦嚴冬的時代。
《隋書·靺鞨傳》說:
鑿穴以居,開口向上,以梯出入。
居屋無門,人出入只有蹬梯子。穴居屋內中央是溝火式爐灶,不僅是做飯還是取暖、防潮溼的設施。在寒帶先人們還沒有發明煙道、煙筒之前,爐灶的煙火只能是自然上升,從天窗開口冒出去。穴居的部族,素有「穴深為貴」的風俗,因為穴挖得越深,人們頭上的空間越大,就越少受煙薰溼蒸之苦。
火炕在北方寒帶的使用,至少在2000年前就開始了。從今天的考古資料看,火炕應該是龍江先民沃沮族人的偉大發明。在東寧縣團結村挖掘的沃沮族遺址中,被考古學家稱作「低火牆」或「煙道大牆式」的就是早期的火炕。我們以為不能用今天「火牆」和「煙道」的概念,去理解2000多年前沃沮族人的生活習俗。由於穴居的室內中央是爐灶,其上又有天窗,人們的睡眠只能是沿牆壁而臥,久之便風俗化了,甚至可能成為一種禮儀。即便是火炕出現了,爐灶移到了牆壁一側,人們在很長的時間裡,也還是習慣沿牆而臥的。這也是最初的火炕為什麼是廠型和冂型的緣故。被稱作「低火牆」的,其實是單洞火炕。炕面上是睡人的。最初也許不能所有的人都睡上這種又窄又長的火炕,可能是老人,家長,最小的孩子,孕婦睡在上面,其他人仍睡原地。但是,或遲或早單洞炕會變成雙洞、多洞炕、「火牆」會加寬加大。
火炕的出現,使北方各民族有了大體「共同的生活方式」。隨著地面房屋的出現和民族間的文化交往,到了隋唐時,渤海人和高麗人已開始普遍使用「長坑(炕)」,《新唐書·高麗傳》說:
冬月皆作長坑。下燃熅火以取暖。
顯然這時的炕已經不是單洞的了。
遼金時,一個姓馬的宋朝使臣在金朝都城見到了:
金主聚諸將共食,則於炕上用矮臺子或木盤相接。(《茅齋自敘》)
而《大金國志》則記:
其殿宇繞壁盡置火炕,平居無事則鎖之,或時開鑰,則與臣下雜坐於炕。
這裡記載的「繞壁盡置火炕」,說明女真人的火炕仍保有沿牆而坐臥的習俗。炕的結構已經與今天北方農家的火炕沒有差別了。
火炕文明的傳播,女真人功不可沒。金代女真人在佔領華北後,便實行大量的移民,加之兩次轟轟烈烈的遷都(燕京,開封),「前後移居中原的女真人數逾百萬」,(《金朝史研究》)女真人把火炕帶到了華北,以山東、河北為最,改善了北方人民的生活環境,提高了人們抗禦風寒潮溼的能力。今天,北方農家仍然安臥火炕,「老婆孩子熱炕頭兒」仍為淳樸境界。
歷史上有一種現象常常使人發問:近百年來,山東、河北的闖關東者,一代代向冰天雪地的白山黑水走來,為什麼不去在溫暖的江南魚米鄉呢?也許這些人是女真人的後裔吧?也許他們的體內鼓動著由火炕引發的尋根意識吧?
原創北風揚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