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天使在南京》是一部拍得並不咋樣,但是卻很值得一看的紀錄片。
單看名字,沒準會以為這又是一部和「南京大屠殺」相關的紀錄片,其實不是。
南京長江大橋,曾經一度是中國最高的大橋,也因為其高,在大橋上往下跳的人也不少。有這麼一個叫陳思的人,他每個周末總騎個車上大橋轉悠,看見有輕生苗頭的人,就湊上去和人攀談,把他們從大橋上給勸了下去。15年來,他騎廢9臺電動車,他救了351條人命。(網上數據,目前可能更多。)
陳思做了別人都可以做,卻並沒有去做的事,他救的人也的確很多。可是,這就是這部紀錄片值得一看的原因嗎?
當然不止。
如果你看這部紀錄片,在一開始,你大概和我一樣,覺得陳思這個人,並不擅長攀談,他甚至看上去都有點笨嘴笨舌。就是這麼一個人,救了這麼多自殺的人?
這是這部紀錄片一開始很吸引我的一點。
這大概就是影像的魅力。如果只是看新聞,無非就是知道了,在南京有這麼一個很好的人,在做很好的事。而付諸影像,不知豐富了多少。
紀錄片先是拍了陳思救人的幾個案例,而這幾個案例也展現出,陳思救人,並不只是把人從大橋上勸下來那麼簡單。
一個女人,因為老公出軌上了橋。陳思把她勸下來之後,把她老公請了過來,一起吃飯,聊天,開導。吃完飯,丈夫摟著妻子的肩膀走了。
一個老頭,因為在家裡吃點東西就被老太婆打,受不了家庭暴力,要上橋。陳思把他勸下來之後,先把他安頓在「陳思工作室」,這是他自費租的房子。陳思和志願者說,這兩天一定要讓他吃飽。
一個年輕人,因為找不到工作,上橋。陳思把他勸下來之後,找到一位老闆,正好老闆那裡也需要用人,於是這位年輕人就找到了一份包吃包住的工作。
看,陳思可不是簡單把人勸下橋完事。他還得善後,他得把這些人碰到的那些難題給一一解開。
從紀錄片中可以看出,陳思身後應該有一支數量不少的志願者隊伍,陳思並不是一個人在戰鬥。但即便如此,人生的那些難題,陳思都能解開嗎?有沒有陳思解不開的難題,自殺者後來還是自殺了?
紀錄片並沒有涉及到這一點。
紀錄片當然要展示陳思自己的難題。只不過,這部紀錄片展現得不夠好。
一個難題就是,陳思怎麼平衡公益和家庭。這是一個通俗但又避不開的問題。陳思基本上每個周末都要上橋,那他可以投入在家庭的時間就很少了。他的妻子和孩子,有沒有怨言呢?
《天使在南京》對於這個問題基本上沒什麼進取心。紀錄片很敷衍地,在陳思妻子炒菜的時候問了兩句,妻子自然是說沒關係啦,這是做好事啦。然後,紀錄片就止步於此了。紀錄片甚至都沒有怎麼拍陳思的孩子。
另一個難題則是,如果你只是周末上橋救人,那麼,周一到周五,上橋自殺的人,你就不救了嗎?
事實上,陳思為此備受折磨。
紀錄片中,他說,他看到有人上橋自殺的新聞,自己就很內疚。但自己又不得不上班,他也得養家啊,做志願者的經費也來自於工資呀。
陳思有時去k歌,喝酒喝到醉,用這種方式來抒解心中巨大的壓力。
當你看到這,你不會懷疑,陳思也需要救助,也需要心理疏導。
陳思似乎找到了某種疏導,紀錄片中,他說,有一次,他去寺廟,老和尚對他說:你不要把所有的責任都攬到自己身上,你救人只有兩分鐘,這兩分鐘他聽你的,後面還是要靠他們自己自救。
問題是,陳思真的就卸下了那份巨大的壓力了嗎?
這種壓力不是當事人,大概不容易體會到。試圖這麼假設一下,這個周末家人聚會,你和家人共享了一段愉快的時光,然而,到了晚上,你看到一條新聞,就在你和家人共度幸福時光的時候,有人跳橋自殺了。如果你沒有和家人聚會,你就能救下他(她)。那你會不會有內疚感,你會不會覺得,這個人其實死於你手?
千萬別小看了這樣的內疚。
雖然《天使在南京》有種種不足,比如它沒有拍陳思上橋救人的緣起,它對陳思的家人的展現也極其不夠,它對陳思本人的困境有所涉及,卻思路不清晰,它對整個志願者群體缺少了解,但即便如此,通過它可以看到,一個模範人物,拋開了那些宏大敘事之後,他是什麼樣子的,他的困境又是什麼樣的。
一個度人的人,他有多麼需要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