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學者:漢語是伊甸園最初使用語言,「船」字隱含史前大洪水秘密

2021-02-14 京師環宇總部

1漢語是伊甸園最初使用的語言?

1669年,英國語言學家約翰·韋伯出版了《中華帝國的語言是原初語言》一書。表達了這樣一個觀點:"中國書面語言是上帝賜予人類的原初語言,也是亞當和夏娃在伊甸園裡最初使用的語言。"與韋伯同時的德國學者基爾謝也認為:漢語是初民語言後裔的一支。更有意思的是1668年,英國皇家協會召開了一次會議,討論英語文字改革的問題,皇家協會首任主席威爾斯金提供了一份報告《真正的字與哲學語言》,主要議題有3個:第一,能否使用漢字作為歐洲的科學和通用語言?第二,能否設計出像漢字那樣的"表意符號"?第三:能否使英文字母變成像漢語那樣的"表意符號"?這是在17和18世紀,曾經風靡歐洲的"漢字熱"。

英國皇家學會討論語言改革

中華文明對歐洲產生過重要影響。尤其在黑暗的中世紀,來自中國的瓷器、茶葉、絲綢,建築園林和文化藝術,讓歐洲颳起了一股"中華風":各個王國的皇家競相建造中國風格的寶塔和園林,室內裝飾追求中國元素;來自中國的戲劇《趙氏孤兒》在劇院裡連番上演,伏爾泰聲稱:《趙氏孤兒》比莎士比亞的戲劇作品高明多了,相比之下,莎士比亞的作品就顯得很低俗!

伏爾泰熱心中華文化

獨具特色的漢語和漢字更是歐洲人競相研究的對象。這是因為在中世紀,歐洲的人文主義者試圖尋找到一種叫做"初民語言"的"超民族語言"。什麼叫做"初民語言"呢?這就需要從《聖經》說起。

《聖經》被稱為西方人的文化之源

《創世紀》第11章裡有這樣的記載:相傳在人類最初階段,天下所有人的語言都是一樣的。在人類向東邊遷徙時,遇到了一塊平原,於是人們說:我們要建造一座城市和一座塔,塔頂一直通到天上,免得我們分散在全地上。但是,耶和華降臨後,看到人類所建造的城市和塔,說道:他們都是一樣的人,說一樣的語言,如今做起這件事來,以後就沒有什麼事是做不成的了,我們下去,在那裡變亂他們的口音,使他們的語言彼此不通!於是從這時候開始,世界上的人語言就不通了,眾人分散在全地上,那座塔就叫做"巴別塔",也即"變亂"的意思。

巴別塔

巴別塔建造之前人類使用的統一語言就叫做"初民語言"!為了尋找到"初民語言",17世紀的歐洲人曾做過不少實驗,他們理論的依據是,嬰兒既然是上帝賜予的,他們還沒有接受教育,自然就沒有受到當今人類語言的"汙染",因此通過某種方法,一定能夠讓嬰兒說出"初民語言"。於是他們用飢餓的辦法試圖逼迫嬰兒開口說話,據說有一次真成功了,實驗者偷聽到嬰兒在大喊大叫:"Ma Nou!"有熟悉漢語的人說,這就是中國人經常吃的食物"饅頭"!

歐洲人編纂的葡萄牙語·漢語詞典

西方人的文化具有很強的宗教意識,他們的思維方式很多都來源於《聖經》。《聖經》是世界三大古智慧書——另外兩本是中國的《易經》和印度的《吠陀》。西方人的文化是"神傳文化",中國人的文化是"人傳文化",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思維方式!歐洲人尋找"初民語言",自然不是僅僅為了證實《聖經》的傳說,而是基於他們自身的語言文字不規範:在17世紀之前,歐洲大大小小具有三四百個邦國,除了法國和奧地利荷蘭比較強大外,英國還龜縮在大不列顛島上,義大利四分五裂,德國一盤散沙,俄國還是大公國……一如《創世紀》裡的記載:那時候的歐洲人也像巴別塔之後,說著不同的語言。每個邦國的不同地域又有不同的方言。除了法語比較規範外,英語還處於語法混亂的階段。這也是為什麼,英國會在17世紀討論語言文字改革和規範的問題。當時很多有識之士,如培根、斯威夫特、詹森等人都認為,"英語乃是墮落的語言",不具備"表述的合法性",因為它是"表音文字",不同地域的不同發音讓語言變得非常混亂,不斷增加了欺騙和荒謬性;但是漢語不同,它是直接的"表意文字",每一個字背後所代表的就是"知識",跨越了時間和地域的限制,所表達的含義是固定不變的,因此,漢語這種"表意文字"才具有語言表述的"合法性",是一種"真正的字","思想的符號"!

17世紀的歐洲各王國上層

英國人在中世紀對語言文字的改革,是以漢字的"表意性質"為參考坐標的,目的是規範英語從"表音性質"過渡到規範的"表意性質",具有固定的知識背景,而不是依靠發音之後,再去尋找聲音背後表達的意義!英語經過了古代英語、中古英語、現代英語三個發展階段,每個階段的發音和拼寫都不盡相同,現代英語是在1700年左右逐步規範和形成的,這也是為什麼,當代英國人如果直接閱讀莎士比亞和《坎特伯雷故事集》的話,會面臨讀不懂的狀況,這還是距今300多年時間,可以想像,300年之前的古英語,現代英國人是更讀不懂了!

英語的起源

約翰·韋伯稱"漢語是伊甸園最初使用的語言",目的在於說明:漢語和漢字是世界上使用至今最為古老的語言文字。中世紀的歐洲學者普遍有這樣一種認識:"越是古老的就越是具有權威性!"與世界各大古文明相比,中華文明是唯一從古至今沒有中斷的文明,漢語和漢字是唯一沒有中斷的語言文字,也是唯一的"表意文字",如果要找到一種所謂的"原初語言",漢語無疑是最佳候選者!所以他們認為,漢語很可能是巴別塔之後,流傳至今的那種"原初語言"!

17-18世紀,歐洲曾經流行中國熱

2歐洲人對漢字"媧"、"公"、"婪"、"船"的"創世紀"解釋

用漢字解釋《聖經》是歐洲漢學家的一個創舉。目的是運用漢字這種古老的"文化權威",來解釋他們的"文化權威"——因為他們普遍有一種認識:在上帝創造世界之前,中華文明就存在了!

17世紀,歐洲介紹中國歷史的書籍

1685年,布蘭登堡圖書館長門澤爾,根據中國的《字彙》編輯出版了《中文·拉丁文小詞典》一書。門澤爾首開用漢字解釋《聖經》故事的先河。比如他根據《字彙》裡的"媧"這個字,"推測"出中華古典傳說裡的先祖"伏羲與女媧",就是伊甸園裡的"亞當與夏娃":"媧"由"女"字與"咼"字構成,在《字彙》裡,"咼"是"咬"的意思,又解釋為"口齒不正",說明一個女人通過不正當的途徑來吃樹上的果子,這與夏娃經受蛇的引誘,吃蘋果樹上的果子意思是一致的。

17世紀,歐洲人編纂的漢語·拉丁語詞典

再比如漢字的"公"字,它的古體是"△",漢學家們解讀出基督教的"三位一體";再比如"貪婪"的"婪"字,是一個女人走在樹林裡,因為偷吃樹上的蘋果而犯罪,"貪婪"正是一項罪過;最有意思的是對漢字"船"的解釋:上帝降下大洪水毀滅世界,提前告訴諾亞造好方舟,諾亞和他的妻子,3個兒子閃、含、雅弗,以及3個兒媳婦,要躲進方舟裡,40天後才能出來,大洪水淹沒了世界,只有諾亞一家8口存活下來。漢字的"船"字正好由"舟""八""口"組成,因此這個字隱含《聖經》史前大洪水的秘密!在中世紀,漢學家們對漢字與《聖經》進行聯繫的解讀,是一項十分嚴肅的工作,絕不是戲說;他們的"推測"當然也不是一種"科學定論",但應該承認,通過漢字來尋找創世紀的秘密,他們的角度十分新鮮和有趣!

諾亞方舟

3漢字和漢語,能否成為人類未來的"理想語言"?

在上一世紀90年代,日本做了一項調查:中日韓三國的文字誰最具有原創性?結果公認漢字最具有原創性!這說明,無論在西方還是東方,都已經認識到"漢字"的古老和偉大!據說迄今為止世界上共計有7000——5000多種語言文字。但隨著歷史的發展,語言文字存在的數量呈逐年下降趨勢,聯合國規定漢語、英語、法語、俄語、阿拉伯語、西班牙語為常用語言。許多文字最終成了死文字,比如哥特文字、瑪雅文字……未來的趨勢是,人類的語言文字最終會歸結為有限的幾種!作為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漢語和漢字,仍將是唯一的"表意文字"!

日文裡面大量使用漢字

在17世紀,以《字彙》為代表的漢字典籍傳到歐洲後,迅速啟發了歐洲當地語言文字的規範和"漢學"的發展。歐洲學者認識到漢字"表意"的優點,是跨越了口音、民族、文化、歷史和地域的,如果參照漢語的"表意功能",創造出屬於歐洲的"表意文字",就有可能實現自巴別塔語言的分散之後,真正統一歐洲的夢想。漢學家們沉迷於"漢字密鑰"的探索,希圖找到打開漢字創造的秘密,解讀出人類最初存在時——也即伊甸園時代的創世秘密——漢字的古老性表明它最初的創造,是與客觀外界的事物息息相關的,而不是一種聲音的拼寫。

歐洲人翻譯的《論語》

兩千年的文化交流中,漢字和漢語在中日韓以及越南各國扮演著重要角色,曾是東南亞的通用語言。最遲截止到上一世紀六七十年代,漢字還在韓國和越南廣泛通行,他們文字的拼音化只是近幾十年的事。頗有意思的是,東亞各國在閱讀漢字時,讀音都不相同,但表達的意思是不變的。因此,一個中國人和一個日本人,即便語言不通,用漢字就可以交流無礙。這也是西方人迷戀漢字的3個重要原因:1,漢字的表意功能確立了它真正字的權威,越是古老的權威越大;2,漢字的含義具有不變性,不受時空因素的影響;3,上述的不變性和權威性,基於它"表意"的內在密碼!歐洲的"拼音文字"早就丟失了這種"表意"的原初性,因此急需進行語言的重建,做到字與真實世界、客觀外界的對象,以及概念的直接對應關係!

17-18世紀,歐洲流行的中國熱

在17世紀,歐洲知識精英們對漢字的解讀和研究非常深入,普遍認為,如果在未來有一種"通用語言"的話,漢字和漢語將最有可能。就像萊布尼茨所推斷的:漢字在本質上是世界通用語言最理想的基礎!

萊布尼茨對中華文化很有研究

結語

漢字的最大優勢就是與客觀外界的事物一一對應。比如"口"和"手",就與我們身體上的器官是"象形"關係;"林""木""森"等,與客觀外界的事物相互對應。"象形"和"表意"的背後是精確的知識體系!但拼音文字就沒有這種功能。以英文為例,它有26個字母,優點是能拼寫出各種詞彙;缺點是除了表示發音外本身沒有任何意義。隨著歷史發展,每一種新事物出來就需要創造一個新單詞,詞彙量越來越多。迄今為止英文單詞已經多達20——30萬個,其中有20%的單詞已經遭到淘汰,英國人讀二戰時期的報紙會有閱讀障礙;漢語的常用字有1000——2000多個,看似繁多,但運用起來可以隨意組合,3000多年前甲骨文裡就出現了"電"和"腦"這兩個字,現在我們可以組合成高科技的"電腦",不用再創造新字!

甲骨文

歐洲漢學家稱漢語是"原初語言"、"伊甸園最初使用的語言",這個論斷表明他們對漢語認識很透徹。中國古代傳說裡關於文字的創造,最早可以追溯到伏羲畫八卦:"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天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做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漢字的創造是由祖先觀察天地自然而來。西方字母的源頭是腓尼基字母,腓尼基字母源於埃及象形文字,但在後來很快脫離"象形"和"表意"意義,直接表示發音。漢字的偉大之處,是直接繼承了"初民"們觀察宇宙萬物的精確本質,沒有發生劇烈的轉化和歪曲!

歐洲中世紀的中國熱

感悟

在當今全球化時代,如何定位"中華文化復興"在世界上的地位,需要我們放大眼光,把中華文化放到全球坐標上去對比,才能發現我們的文化在世界上是先進的還是落後的!西方文明的發展是在歐洲中世紀才出現轉折的,在此之前,中華文明一直領先西方!西方人把漢字和漢語作為"原初語言"的看法很有意思,這讓我們折回頭來重新審視我們的語言文字:認識到漢字的優越性、精確性、簡潔性、超越時空性,是一種"真正的字","表達思想的完美符號"!

在聯合國發布的文件中,頁數最薄的永遠是漢語文件。漢字是一種"三維文字",是音、畫、意的結合!拼音文字是"一維文字",主要表示發音,其後才是"表意"。據說在西方,有23%的成年人有閱讀障礙,"不識字"現象越來越嚴重,看著一長串字母組成的單詞就腦子發懵——最長的英文單詞據說有45個字母組成——西方國家每年都拿出大量資金用來解決"閱讀障礙"問題,但沒有良好解決辦法。這就是拼音文字的弊端!漢字沒有這種危機,我們的文字5000年來一以貫之!

官 方 電 話

400-0789-400,010-51658418

對 外 漢 語 諮 詢

董老師:15600065268

萬老師:15611253016

任老師:15801104948

楊老師:13552440453

海 外 就 業 諮 詢

萬老師:15611253016

覃老師:13311260058

任老師:15801104948

楊老師:13552440453

相關焦點

  • 英學者:漢語是伊甸園最初使用語言, 「船」字隱含史前大洪水秘密
    漢語是伊甸園最初使用的語言?1669年,英國語言學家約翰·韋伯出版了《中華帝國的語言是原初語言》一書。表達了這樣一個觀點:"中國書面語言是上帝賜予人類的原初語言,也是亞當和夏娃在伊甸園裡最初使用的語言。"與韋伯同時的德國學者基爾謝也認為:漢語是初民語言後裔的一支。
  • 【文化】英學者:漢語是伊甸園最初使用語言,「船」字隱含史前大洪水秘密!
    表達了這樣一個觀點:"中國書面語言是上帝賜予人類的原初語言,也是亞當和夏娃在伊甸園裡最初使用的語言。"與韋伯同時的德國學者基爾謝也認為:漢語是初民語言後裔的一支。更有意思的是1668年,英國皇家協會召開了一次會議,討論英語文字改革的問題,皇家協會首任主席威爾斯金提供了一份報告《真正的字與哲學語言》,主要議題有3個:第一,能否使用漢字作為歐洲的科學和通用語言?
  • 英國學者:漢語是伊甸園最初使用語言
    表達了這樣一個觀點:"中國書面語言是上帝賜予人類的原初語言,也是亞當和夏娃在伊甸園裡最初使用的語言。"與韋伯同時的德國學者基爾謝也認為:漢語是初民語言後裔的一支。更有意思的是1668年,英國皇家協會召開了一次會議,討論英語文字改革的問題,皇家協會首任主席威爾斯金提供了一份報告《真正的字與哲學語言》,主要議題有3個:第一,能否使用漢字作為歐洲的科學和通用語言?
  • 英國學者:中國語言是上帝賜予的人類最初語言,伊甸園裡的初用語
    ▲聖經中的伊甸園 前言 早在1669年,對於最初使用的語言,英國的一位學者得出的結論也是非常震驚的,因為伊甸園遭受洪水逃到船上,他認為就這個船字裡面有很多的秘密。
  • 漢語是上帝造出亞當和夏娃後就用的語言?專家拿出的證據很有道理
    你們知道嗎,我們的漢語或許是曾經伊甸園中最初開始使用的語言。這個觀點是在什麼地方提出的呢?在17世紀末,英國的約翰·韋伯曾經出版了《中華帝國的語言是原初語言》這一書。在這本書中,他分享了這麼一個觀點,他認為,中國的書面語言是人類最初始的語言,也就是當初上帝製造出亞當和夏娃之後,亞當和夏娃共同使用的語言。而當時的一位德國學者,也提出了這樣的觀點,他認為,中國的漢語是最開始使用語言的分支。更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在17世紀末,英國的皇家學會曾經開展過這樣一個會議,他們集中的討論的就是當時英語改革的問題。
  • 17世紀,一名叫作韋伯的學者寫道,「漢語是伊甸園中所講的最初語言.」
    ,「漢語是伊甸園中所講的最初語言。」而另一位想像力豐富的學者乾脆說,漢語是「被稱為中國的那個偉大國家的某位聖賢一下子發明出來的,其目的是為了居住在周圍的不同民族的人群之間能夠用這種語言進行口頭交際。」       實際上,在中國人內部,這樣富有想像力的說法也同樣代代相傳。直到最近100多年,由於現代語言學的興起,漢語才被用來和其他語言類比分析,但有關漢語起源的種種假設卻總是撲朔迷離。
  • 諸玄識再爆猛料:漢語是伊甸園神性語言,歐洲語言是被上帝變亂的語言
    在17世紀的歐洲,精英們按照《聖經》中的傳奇來描述世界語言,即:除了漢語之外,所有的人類語言——特別是歐洲語言——都是在「巴別塔之劫」中被上帝打亂了,因而人們彼此隔閡和對立;相比之下,漢語則完好無損,愈益廣博,並且它是人類的「原初語言」或「伊甸園語言」——能夠普遍溝通的「神性語言」。
  • 史前大洪水是否存在?專家發現尋找《聖經》記載的諾亞方舟的線索
    儘管許多人相信這場大洪水從來沒有發生過,諾亞也不是一個真實的人,但一些專家仍然相信,他們有足夠證據證實這個《聖經》故事,他們認為,《聖經》中描述的大洪水和諾亞方舟或真實存在,並非只是神話。史前大洪水是否存在?專家發現尋找《聖經》記載的諾亞方舟的線索。特別是美國加州沙斯塔聖經學院和研究生院的《聖經》研究教授湯姆·邁耶認為,一些線索可能會幫助我們發現諾亞方舟。
  • 史前滅世大洪水可能不是傳說?尋找大洪水留下的蛛絲馬跡!
    大家好,歡迎回到神秘事務局我是分享奇怪知識的狼叔今天,我們來聊一聊大洪水我們在上一期內容的最後提到了大洪水,大家可能都或多或少的聽說過關於史前大洪水的神話,像女媧補天,諾亞方舟這些。而且地球的年齡應該是非常大的,因為只有把地球的年齡拉的很長,才有可能解釋化石和地質結構的形成。同時這種假說也是不承認史前大洪水的存在的。
  • 漢語的微秒,漢語是世界上最先進的語言!
    下面這篇介紹漢語的文章,是一篇正能量愛國文章,可以讓大家充分認識到漢字的美、漢字的生命力!100年前,全世界都認為漢語是嬰兒語,後來才發現原來漢語是進化過的世界最先進的語言。原來在七千年前,漢語也有羅嗦的後啜和字格,後來我們把那些無用東西都拋棄了。比如用一個「了」字就把已經完成的動作表現出來了。根本不用什麼現在過去完成時那麼囉嗦。
  • 科學猜想:史前洪水產生的原因
    一、史前地球上不可再生能源枯竭地球是一個智慧的星球,即使天外來客撞擊地球,地球所受到的損害也只是一時的,現有的資料顯示,地球有可能存在史前文明。基於科學猜想的需要,本文認為史前文明存在,而史前文明毀滅於核能利用的大洪水。
  • 史前大洪水並非神話?諾亞方舟被發掘,驚人的神話時代真的存在?
    老朋友們幫也順帶幫掘掘加持一下,彈幕上刷一個「能」字唄?好了題外話咱們不多說,咱們就來聊一聊一直被歸類為「史前文明」的神話傳說。三皇五帝始,堯舜禹相傳,這是咱們都熟悉的歷史軌跡但是,其實這在夏商與西周之前的兩句,卻也一直被我們歸類到了「史前文明」的神話傳說裡,大禹治水的故事就是眾多傳說中的一個。
  • 先後天八卦的演化過程隱含著大洪水發生的痕跡以及當前的地球構架
    關於大洪水事件,正統的科學研究和學校教育,基本上是不承認的,當做一種神話故事在講。很多神話故事,尤其是創世的神話故事,其背後隱藏著人類共同的原始記憶,很多是真實發生過的。那麼全球各地有沒有關於大洪水的記錄呢?首先是《聖經》,聖經創世紀記載大雨四十晝夜澆注到大地上,諾亞和妻子乘坐方舟在大洪水中漂流了四十天後擱淺在高山上。
  • 史前大洪水真相揭開,真的是巧合嗎?
    在人類文明發展的數萬年間,留下了許多的神話故事,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史前大洪水,雖然在許多人的認知中,這只不過是遠古人類想像出的傳說,但是目前全世界有超過1200個文明都記載了大洪水的故事,這究竟是巧合還是真實發生過呢?
  • 論傳教士在17世紀的學者身份由來
    引言傳教士對當地人語言的興趣,給他們帶來了17世紀學者的身份。傳播福音的使命更多 地促進了效率而非殉道。這些男人和隨後到來的女人長久地定居在那裡,學習當地人的語 言,這樣做既是為了生存,又是為了招募信徒。同時,他們的居留以長期且與當地人頻繁聯繫為特點。
  • 漢語的使用人數排名第二,哪一種語言排第一?第二語言你選什麼?
    如今的日語詞彙裡不難發現由漢字、羅馬字構成,所以日語的發展與中國古代密可分。目前,來自維基百科的數據顯示海外學習日語的人數已經高達365萬人.。9.德語估計1.8億人使用。在歐洲許多地方如義大利北部、比利時東部、波蘭還有原德國殖民地的納米比亞也有大量的德語使用者。德語是德國、奧地利、瑞士、比利時、盧森堡等國家的官方語言之一。
  • 語言大師一篇拍案叫絕之作,全文78字同一讀音,漢語果然博大精深
    文/瀟湘客漢語是一門歷史悠久的語言,上古時期人們沒有文字,以結繩的方法記錄事情,後來出現了一位叫倉頡的聖人,他以豐富的經驗和智慧發明了文字,廢除了麻煩不易記錄的結繩法。而在如今漢字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世界上使用漢語的人數至少超過十五億,超過世界總人口的百分之二十!漢字又是一門博大精深的語言,一個字或者一個詞往往有多種意思,一句同樣的話在不同的環境下中可以代表完全相反的意思,比如舉一個比較好玩的例子:我國的兵乓球誰也打不過。
  • 日語來源於漢語?別搞錯了,它們是兩種語言,那為何日文卻源於古代...
    日語屬於黏著語,漢語屬於孤立語不過根據形態學分類法中對語言的分類,人類的語言大致可以分為黏著語、屈折語、孤立語和復綜語(由於復綜語只有類似印第安人這樣人數極少的民族使用,所以在統計語言分類的時候,學者往往會將復綜語排除在外)四種。
  • 東方有大禹治水,西方有諾亞方舟,史前大洪水是真是假
    導言在西方國家的《聖經》裡,記載關於諾亞方舟進化的經典故事,許多 讀者都很了解,並都清楚諾亞方舟的出現起源於遠古文明的一場大洪水。儘管很多人都將其作為經典故事來聽,但依據許多 我國的歷史資料記載,及其考古工作者的科學研究,發現上古時代的洪水並不是傳說,只是真正存在著的。
  • 高峰楓︱原來挪亞方舟最初不方,而是由圓轉方
    和古巴比倫洪水故事其他版本一樣,大神恩基(Enki,蘇美爾的智慧神,就是古巴比倫神話中的埃亞)為了恪守絕不洩密的諾言,不能直接告訴主人公馬上就要降臨的大災難。他選擇的辦法是隔牆發話,對著茅屋的牆壁假裝自言自語,實則吐露秘密,為的是讓牆那一邊的主人公「偶然」聽到神的獨白。這就是神靈設計的「隔牆有耳」,既能洩秘、又可以規避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