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大師一篇拍案叫絕之作,全文78字同一讀音,漢語果然博大精深

2020-12-25 瀟湘客讀名著

文/瀟湘客

漢語是一門歷史悠久的語言,上古時期人們沒有文字,以結繩的方法記錄事情,後來出現了一位叫倉頡的聖人,他以豐富的經驗和智慧發明了文字,廢除了麻煩不易記錄的結繩法。

而在如今漢字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世界上使用漢語的人數至少超過十五億,超過世界總人口的百分之二十!

漢字又是一門博大精深的語言,一個字或者一個詞往往有多種意思,一句同樣的話在不同的環境下中可以代表完全相反的意思,比如舉一個比較好玩的例子:

我國的兵乓球誰也打不過。

我國的足球誰也打不過 。

兩句話看起來都差不多,但結合實際來看我們都會會心一笑,知道是什麼意思,當然這只是一個開玩笑的梗,漢語言的真正魅力遠不止於此。

民國有一位語言大師趙元任,可能大家不太熟悉這個人,但是他的祖上有一位叫趙翼的詩人大家可能都知道,即便不知道,趙翼的那首千古名句『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大家也應該耳熟能詳,作為著名詩人趙翼的後人,趙元任的成就一點也不比趙翼差。

趙元任是中國現代語言先驅,被譽為『中國現代語言學之父』,同時又是中國現代音樂學之先驅,『中國科學社創始人』等。

趙元任是一位語言大師,自然在語言功夫上比較深,他自創過一種名叫同音文的文章類型,意思就是在一篇文章中要求所有的字都發一個讀音,這種文章難度極大,若非有深厚的文學語言功底和知識,根本不可能寫得出來。

趙元任有一篇同音文的代表作,叫《季姬擊雞記》,全文七十八字,帶上標題八十三字,每個字讀音都相同,接下來我們就來欣賞一下:

季姬寂,集雞,雞即棘雞。棘雞飢嘰,季姬及箕稷濟雞。雞既濟,躋姬笈,季姬忌,急咭雞,雞急,繼圾幾,季姬急,即籍箕擊雞,箕疾擊幾伎,伎即齏,雞嘰集幾基,季姬急極屐擊雞,雞既殛,季姬激,即記《季姬擊雞記》。

八十三字全都是ji這個讀音,沒有古文功底的朋友想必看此文是一頭霧水,甚至其中還有一些字都不認識,有朋友會覺得這肯定是趙元任找來了這麼多ji字組合在一起,這篇文章毫無含義,但這篇文章確實是一個小故事!

用白話翻譯來講,這篇故事是這樣的:

有個叫季姬的人感到寂寞,就羅集了一些雞來養,是那種出自荊棘中的野雞。野雞餓的時候發出唧唧的叫聲,季姬就拿竹箕上的小米餵它們。雞吃飽了,就跳到季姬的書上,季姬害怕它們把書弄髒,就趕雞,雞被嚇得急了,就接著跳到桌子上,季姬更著急,就借竹箕作為趕雞的工具,投過去擊打野雞,竹箕投擲速度很快,卻沒打中雞,打到了桌上的陶伎俑上,陶伎俑掉到地上碎了,季姬睜開眼一看,雞還躲在幾桌下亂叫,季姬一怒之下脫下木屐來打雞,這一下就把雞打死了。想起養雞的經過,季姬激動起來,就寫了這篇《季姬擊雞記》。

而作為語言大師,趙元任寫這樣的同音文也並非是為了一時好玩,他是有一定的目的的。

在中華民族最為危急的年代,不少大師如胡適、魯迅等人受時代的局限,都提出了廢除漢字的主張,其中還有一種觀點就是將漢字拉丁化,引進西方的語言,以為廢除孔學學說以及道教妖言之漢文,是解決中國不至於亡族之根本。

趙元任雖然沒有明確反對這樣的言論,但他發明了同音文以此表述漢字同音眾多,不能完全拉丁化的觀點,趙元任的同音文又被後代學者稱為「荒誕之文駁擊漢字拉丁化的荒誕之語。」由此也可以看出,趙元任先生也為漢字的留存做了巨大的貢獻。

相關焦點

  • 漢語真是博大精深!一篇文章96個字卻是一個讀音,曠古奇文
    中國的語言文字歷經五千多年,經過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的發展,才形成了現在意蘊豐富、言簡意賅的漢語言。漢語言是中國文化之瑰寶,中華民族之靈魂!全文96字讀音都是「shi」,讀音相同,但是字不相同,所代表的含義也不盡相同,讀來一頭霧水,究竟是什麼意思呢?解釋一下不同的字的意思。
  • 最神奇的一篇文章,全文78個字的讀音一致,網友讀完大呼過癮
    我中華之文化,博大精深。談及最有代表性的古典文化,便是詩詞歌賦曲小說,五花八門,絢爛奪目。在 文化的發展過程中,先人用智慧創造出了許許多多的佳作。今日我們要介紹的這篇,則是極為有意思的——整篇文章78個字,但是這78個字的讀音,卻都是一致的,能完整的讀過去,便已經是強大了。
  • 趙元任為了反對漢字改拼音,寫出天下奇文,全文96個字是同一讀音
    趙元任為了反對漢字改拼音,寫出天下奇文,全文96個字是同一讀音文/觀心通史我國有著五千年的文化歷史,先人為傳承文化創造漢字,才使得中華文化代代相傳。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中華漢字獨一無二,無可代替。當時,漢字都是繁體字,老百姓的文盲率達到了95%,老百姓學繁體字特別困難,所以魯迅提出了在當時來看非常極端的口號:「漢字不滅,中華必亡」。1917年,胡適從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學成回國,他率先在《新青年》雜誌上發表了《文學改良芻議》。
  • 趙元任創同音文後,寫了一篇《季姬擊雞記》,全文78個字讀音一樣
    趙元任是清末民初的大才子,生於1892年,江蘇常州人,趙元任是我國著名的語言大師,小時候就表現出了非凡的語言天賦,被大家視為語言天才。所謂同音文是指整篇文章所用的漢字都是一個讀音,當然對於字形、標點和四聲是沒有限制的。這樣的文章要求高,對於創作者來說難度還是很大的,沒有足夠的文學積累、沒有較高的文學素養是很難創作出這樣的文章的。
  • 專家建議廢除漢字,他寫兩篇奇文強烈反擊,通篇同一讀音實在解氣
    今天網上又爆出了漢語被聯合國確定為世界通用語言,而日本多次申請將日語成為全球通用語言,均被駁回。雖然這一信息已是舊聞,但足以說明漢語的偉大。眾所周知,漢語一直是世界上公認的最難學的語言,沒有之一,而日語源自於中國,被不斷簡化,是世界上最容易學的語言,很多年就有人斷言未來日語將成為世界級語言,然後,幾十年過去了,日語依舊沒有多少人用,甚至多次向聯合國發起申請成為世界語言也被拒之門外。漢語能成為世界通用語言,不僅是因為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越來越重要,還和漢字有很大的關係。
  • 民國的一篇奇文,全文94個字就一個讀音,能夠讀下來的都是神人
    因為他們的愛情,我才注意到趙元任,深入了解後,發現這位民國大師實在是了不起。 而他最為後世矚目的是他的語言天賦,他會講三十多種漢語方言,當年英國哲學家羅素來中國講學時,就是他全程陪同翻譯。 幾乎是每到一個地方就學習一種方言,現學現賣,足見他的語言天賦有多高。 雖然他在數學、物理、哲學、音樂方面都有一定的造詣,但最後卻選擇了語言學作為終身的學術事業。
  • 多音字:漢語中讀音最多的兩個漢字,最多的1個字有6個讀音
    我們今天廣泛運用的語言當中,多音字有很多。什麼叫多音字?顧名思義,就是一個字有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讀音。這種現象只有在漢語當中存在,在其他的任何語言當中可能都找不到。在我們很多人的印象當中,多音字一般都只有兩個讀音。比如說長,一般有很長(cháng)、長(zhǎng)大兩個讀音。又比如說降,一般有降(jiàng)落,投降(xiáng)兩個讀音。
  • 一篇96字的奇文,全文讀音都一樣,能讀順的人考普通話甲級沒問題
    1906年,研究切音字的學者朱文熊在書《江蘇新字母》中將漢語分為「國文(文言文)」、「俗語(方言)」和「普通話」,朱文熊還明確地給普通話下了定義。「乾隆三大家」之一的趙翼的後人趙元任則是「中國現代語言學之父」,是中國現代語言學的先驅,與梁啓超、王國維、陳寅恪一起被稱為清華「四大導師」,另外趙元任還是我國首位用科學方法作方言和方音調查的學者,考察和研究過吳語等近60種方言。這一篇96字讀音都一樣的奇文便是出自趙元任之手,名為《施氏食獅史》,全文如下: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施氏時時適市視獅。
  • 神一般的文章,全文78個字的讀音都一樣,讀完實在太爽了!
    這篇叫做《季姬擊雞記》的文言文,全文78個字(不含標點符號)都是同一個音,稱為同音文。所謂同音文,就是全文採用的一個音,聲調不限,但是不能為同音而同音,通篇讀出來應該有個主題。 如果您的生活很忙,可能會覺得這純粹是一篇無聊的文章。其實,只要您不要那麼匆忙,閒暇時光中閱讀,您會發現這是一篇生活情趣極為豐富的小散文。
  • 民國語言大師寫下一奇聞,全文96個字讀音字字相同,至今無人超越
    詩人主要是憑藉這兩句詩來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悲苦之情,然而李賀所被美名的稱號和詩聖、詩神不一樣的是,李賀的名號是詩鬼。主要是因為李賀的詩中多有一些鬼怪題材的因子,所以才有了這一名號。然而在民國時期有一位文學才子也被稱之為是鬼才,他便是趙元任。1892年11月份,趙元任出生於現金江蘇地區,是清朝詩人趙毅的後人,可見趙元任出生的家族背景已經富有詩書氣質。
  • 瞿秋白提議漢字改為拼音,趙元任寫96字奇文反對,全文僅一個讀音
    一、全世界最難學習的語言——漢語如今,以漢字為基礎的漢語在中國最為廣泛的使用,而漢語可不止一種,而是同時有著眾多的方言存在的!同時,漢字也是全球範圍內使用時間最長,並且從沒有出現過斷層的文字。時至今日,漢字的歷史早已經超過了六千年!
  • 民國第一鬼才趙元任,寫下一篇至今無法超越的96字奇文,讀音一樣
    大家都知道,民國時期大師雲集,短短幾十載中大師如雨後春筍接連出現,他們留下的傳奇故事至今讓人讚嘆不已。網絡上曾流傳這樣一張畢業證書,上面有清華國學院四大導師的名字,即王國維、梁啓超、陳寅恪、趙元任。清華大學老校長梅貽琦曾說過,「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毫無疑問,清華四大導師是真正的大師,他們個個都是天縱奇才。四大導師中,趙元任的名字排在最後,可他的能力絲毫不比其他三個人弱。趙元任是得到人們公認的曠世奇才,或者說民國第一鬼才。
  • 專家:看看趙元任這篇96字奇文,全文一個讀音
    1928年9月,南京國民政府大學院公布了《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就是說把漢字用字母來表達。瞿秋白表示明確反對,他於次年2月擬訂出了《中國拉丁式字母草案》。1930年春,《中國拉丁化的字母》出版,引起了很大反響。1930年9月,中國文字拉丁化第一次代表大會在海參崴舉行。
  • 北大教授費盡心思寫篇神作,通篇96字都一個讀音,寫完就該後悔了
    或許因為他也深諳音律,所以他十分推崇漢語拼音,他認為完全可以用拼音代替漢字,這其實就是支持漢字字母化。為了說明自己的觀點,他費盡心思寫了篇神作,全文96個字都一個讀音,名字叫《施氏食獅史》。讓我們來看看這篇文章:說到底,趙先生這篇文章寫來就是為難讀者的。
  • 瞿秋白提議漢字改為拼音,趙元任反對,還寫96字奇文全文一個讀音
    這場衝突主要圍繞著是否要進行拉丁文字改革,一個衝突導火索就是南京國民政府大學院首次公布《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和瞿秋白《中國拉丁化的字母》的出版。為此特地召開了中國文字拉丁化第一次代表大會,出席中國文字拉丁化第一次代表大會的一大半人都是北方人,由於南北文化的差異,北方人的意見並不能代表全國所有地區的意見。
  • 漢字讀音誰說了算?切莫忽視語言變化中的審美傳承
    記者採訪了多位專家和教育界人士,致力於研究現代漢語語音學的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吳君如認為,尊重語音發展的自身規律和當下用語習慣,將一些字音作變更無可厚非,「規範讀音標準是十分必要的,但如若標準的變動過於頻繁,則會為大家使用語言造成一定困擾」。  值得注意的是,語言在交流和認知的功能之外,同時也承載著審美功能。
  • 漢字讀音誰說了算? 切莫忽視語言變化中的審美傳承
    記者採訪了多位專家和教育界人士,致力於研究現代漢語語音學的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吳君如認為,尊重語音發展的自身規律和當下用語習慣,將一些字音作變更無可厚非,「規範讀音標準是十分必要的,但如若標準的變動過於頻繁,則會為大家使用語言造成一定困擾」。  值得注意的是,語言在交流和認知的功能之外,同時也承載著審美功能。
  • 瞿秋白建議漢字改成拼音,趙元任寫出96字奇文反對,全文一個讀音
    1928年9月,《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在南京發布,這代表著已經有官方機構開始提倡漢字使用字母表示了。瞿秋白明確表示反對,並於次年2月擬定了《中國拉丁式字母草案》。1930年的春天,《中國拉丁化的字母》出版,著引起了社會上的巨大反響。
  • 一首小詩40個字,從字到尾一個音,中國的語言文字太神奇了
    眾所皆知,中國的漢語言文字是世界最難學習和理解的語言文字之一,常常令學漢語的外國人感到非常糾結。但是,漢語也是全球最具吸引力的語言文字之一,特別是在多音多義、感情色彩、語調語境等諸多方面,獨具特色,豐富多彩,有的還生動有趣。
  • 《現代漢語詞典》取消「六」字lù讀音
    安徽商報 合肥網訊    自第五版後,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訂的《現代漢語詞典》,取消了「六」字用於地名的lù讀音。「考慮過六安的感受麼?」「考慮過六合的感受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