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圖是晚明時期最有創造性的書法家之一,年輕時即以擅書名世。時人將邢侗、張瑞圖、米萬鍾、董其昌並稱為晚明「善書四大家」。與黃道周、王鐸、倪元璐、傅山並稱「晚明五大家」。
日本書壇亦極力推崇。從江戶時代起倭人就因黃櫱的隱元禪師東渡日本時帶去張瑞圖的書跡而熟知其人,對日本書壇影響甚大,張瑞圖被稱為「水星」。日人稱其書法「氣脈一貫,獨自風格」。
張瑞圖的書法確不同於柔媚時尚,而別具「奇逸」之態。他擅長的楷、行、草書,筆法硬峭縱放,結體拙野狂怪,布局犬齒交錯,氣勢縱橫凌厲,構成強烈的力感、動蕩的氣勢,確屬奇而逸,時人贊為「奇恣如生龍動蛇,無點塵氣」。
張瑞圖《草書千字文》欣賞
▼
關於張瑞圖的政治立場,一直以來都是書家喜歡爭論的話題之一:
不管是圓滑投機,還是助紂為逆,或是畏懼權貴以求苟延,張瑞圖步入仕途即依附魏忠賢,成為「魏家閣老」成員之一,有違聖賢之教,其行徑為士林所不齒,《明史》將他列入「閹黨」,導致有人對他的書品評價亦不高。
但也有人認為,張瑞圖是一個生性懦弱的人,在魏忠賢當國的淫威下,縱有高位,也不敢與其抗命,只能隨波逐流,媚事魏壋,從而把自己推入了「閹黨」行列。他無法平衡的心理上極度的矛盾,政治上的壓抑藉助藝術上的宣洩以求得平衡,張瑞圖用獨特的審美追求,把自己放到了一個精神上的強者王國中去,以權重位高的身份不再重複前人典麗的風格,在翰墨中搞出「反叛」的形象,氣勢逼人,了無含蓄,正是他痛苦、悔恨心緒的反映。他用露鋒尖筆,筆勢跳蕩多姿,節奏感強烈;結體平正而內促,形態緊張,顯示出一種前所未有的自抑心理,給人一種緊張、逼人的藝術感受與強烈的藝術震撼力。
其實完全不必就所謂人品、書品問題糾纏不清。政治上的道德評判跟藝術上的評判之間並沒有必然的聯繫。
張瑞圖學書功夫,自幼倍於常人,凡經史古籍,常喜先抄後讀,故而筆力訓練紮實,楷書、行書、草書皆精,其中楷書也得到當時書畫名家董其昌的好評:「小楷甚佳,而人不知求,何也?」而行草書應是張瑞圖書法中成就最為突出的書體。在他的一生中,與禪學的交匯甚多,特別是晚年的書風的轉變,與參禪悟道有著必然的聯繫,他在佛門裡真正得到了清淨與超脫,釋放了內心的自然與從容。
但觀其書法作品,還是值得大家學習臨摹的。
(轉自:書法字典大全)
聲明:本文章不代表本公眾號觀點,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出入以真實情況為準,本公眾號不對因使用本文章而產生的任何後果承擔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最終解釋權歸本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