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眼裡,由來已久的,艾是一個很美好的字,艾草是我極愛的植物。
少時家裡有一本1953年初版的已經翻成油渣子的新華字典,正文第二頁就有那個長得很好看的「艾」字,在一眾看上去就不舒服的「哀」「癌」字後面,有這麼一個養眼提神的字,看著就讓人歡喜。加之,我一直很不喜歡自己的姓,一認得這個「艾」,就很想跟著它姓。及至後來看到張愛玲小說裡的主人公叫小艾,還有些恨恨地認為那女子奪了我的姓。
記憶裡,在我們鄉下家家戶戶的門枋上都掛著一束端陽節採的灰白脆幹的,在婆婆孃孃們的口裡時而叫端陽艾時而叫陳艾的東西,那完全就是居家帶娃必備之良藥——
奶娃兒出生三天,要用陳艾熬水給娃「洗三」;小娃兒肚子疼了,就用陳艾煎水給娃止肚子痛。
大娃兒淌鼻血了,就把陳艾揉成小坨坨塞在鼻洞子裡止血。
大小娃兒身上起小紅疙瘩了,就用陳艾、菖蒲、燈芯草煮一鍋水讓娃去泡澡……
讀書的時候,在《詩經王風採葛》中讀到:「彼採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更是覺得那艾真是無比美好。
在參加工作,忙於生計後,雖然艾草還是常見的,卻漸漸淡忘了陳艾這種東西。及至地震後有一天翻看女兒2009年第十版的字典,才發現「艾」字的注釋外又加了以下內容:一是漂亮、美,說「少艾」就是年輕漂亮的人,一是指姓。看到「少艾」的釋意,不禁莞爾一笑,心想,如此說來,陳艾當作何解?雖然後來知道了陳艾其實是指存放一年以上的艾草,還是覺得陳艾像是某一個有故事的人的名字,而我,還是想姓艾,最好就叫小艾,那樣就可以假裝自己又年輕又美好。
後來,對艾灸產生了興趣,是聽說艾灸之所以有效,是因為艾葉燃燒後的煙會找水,古代行軍打仗時,可以順著艾煙尋找到水源,同理,如果在人體適當的穴位艾灸,艾葉做成的艾絨燃燒的煙也能循著經絡,找到身體內寒溼瘀堵地方的寒水和溼水,利用艾的純陽將寒溼排出後,就可使人的氣機恢復、血脈暢通、百病得消。
雖然,現在這種說法被很多人質疑,網絡上也為此展開了大辯論,至今都尚無定論,我在當時卻被這個美好的說法打動了。後來又聽老師說根據現代醫學儀器檢測,艾絨燃燒時發出的物理波,是一種特殊的短紅外線,滲透力是普通短紅外線的三至四倍,和人體發出的物理波段十分吻合,可以與之產生「共振」。因為波段共振是一種很強大的力量,可以讓艾熱能透達人體皮膚深層。最後聽說,天上有太陽,地上有艾草,太陽是「天之陽」,艾草被稱之為「地之陽」,艾熱給人的感覺,就像冬日的暖陽,暖暖的很舒服,是一種源自身體本能的接納和享受,就像是母親的愛一樣溫柔體貼後,我便不可救藥地迷上了艾灸。每當身體有滯重不適時就會給自己做艾灸,雖然經常被女兒戲稱為是在 「qiu臘肉」,但是因為我堅信,艾就是愛,艾灸就是要愛得久,一來二去的,經過堅持不懈的艾灸,這一身「老臘肉」還真是輕爽了許多。
在我迷上書法後,才知道艾絨還是做印泥的原料,光是聽書上說其製作的方法是:取陳艾葉反覆曬杵後篩選乾淨,除去雜質,令其軟細如綿,再經數十日曬,篩揀數十次,一斤只得二、三兩,變為土黃色者,為細艾絨,加硃砂、朱鏢、蓖麻油、麝香、冰片等調和而成……就覺得美妙無比,心神往之得不行,一直嚮往著哪天能親自試一試。
昨天端午節,小時候常聽老一輩人說這天百草皆是藥,而尤以帶露水的艾草藥性最強,便去小溝扯端陽艾。路上遇到公安局一個同樣前去採艾草的人,他很迷茫,不知道草叢中那些和艾草長得有些近似的艾蒿、水蒿、青蒿、面蒿中,哪一種才是真資格的端陽艾。我因為有小時候經常見到的陳艾的樣子入心入腦,很容易的就找到了植株比較粗壯,杆子發白有絨毛,葉子厚實像紙,上面有灰白色短柔毛和白色腺點與小凹點的端陽艾。
當我告之他時,他還是不信,於是我便向度娘求證。結果因為網上也沒有一個肯定的答案,度來度去便查昏了頭。
雖然並沒在百度上查到想要的答案,卻順便學到了許多有關艾草的知識,很是有趣。
原來,艾草在植物分類學中屬於菊科蒿屬艾組,蒿屬植物在我國有170種以上,艾是其中一個物種,屬於艾組真艾系,艾組是蒿屬、蒿亞屬的5個組之一,中國有55種,9變種,包括16個系,其中的真艾系在我國有4種,1變種。
在我國,艾草分布廣,被稱為「百草之王」,早在《詩經》中就是一種常見的民生植物,除極乾旱與高寒地區外,幾乎遍及中國。
《本草綱目》中稱艾為「艾蒿」說其「能治百病」,說:艾以葉入藥,性溫、味苦、無毒、純陽之性、通十二經、具回陽、理氣血、逐溼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於針灸……故又被稱為「醫草」。《爾雅》和《埤雅》中記載艾草名為冰臺、灸草,另外,艾草還有葉艾、祁艾、大艾、艾絨、艾蓬、五月艾、黃草、野艾、家陳艾、火艾等眾多稱謂。
艾草性味苦、辛、溫,入脾、肝、腎。全草入藥,有溫經、祛溼、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過敏等作用。歷代醫籍記載其為「止血要藥」,是婦科常用藥之一,治虛寒性的婦科疾患尤佳,用其煮水洗浴可防治產褥期母嬰感染疾病。其還可製成藥枕頭、藥背心,防治老年慢性支氣管炎或哮喘及虛寒胃痛等。此外艾草全草還可作殺蟲的農藥或薰煙為房間消毒。其嫩芽及幼苗可作菜蔬。
因艾葉可削冰令圓,又可炙百病,為醫家最常用之藥。現代實驗研究證明,艾葉具有抗菌及抗病毒;平喘、鎮咳及祛痰;止血及抗凝血;鎮靜及抗過敏;護肝利膽等作用。
艾草可食,可作「艾葉茶」、「艾葉湯」、「艾葉粥」等,能增強人體對疾病的抵抗能力。
因為艾草具有一種特殊的香味,這特殊的香味具有驅蚊蟲的功效。在五月這個被古人認為陽氣最盛,有毒蟲出沒的「毒月」,在門前掛艾草,一來可用於避邪祈福,二來可用來趕走蚊蟲。端午節是五月初五,兩個五重疊,陽氣最盛,毒蟲出沒,幸而艾草藥性最強,能驅邪毒,是為端陽節採艾草掛門前的緣由。
在江南吳語裡,艾被稱為苦草,在《本草求原》中卻稱其為甜草,身在川北的我,因為艾,愛上艾,因為愛,想姓艾,因為很愛這種有意思的草,很想自己是一株艾草,能在人世風雨中怡然自得,甜蜜微笑,有用有趣,有愛有料……
作者:賈琳 文/圖;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四川省作協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