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日一易,七日周而復始。日曜太陽.月曜太陰.火曜熒惑.水曜辰星.木曜歲星.金曜太白.土曜鎮星.右件七曜,上運行於天,下直於人間。
我們經常在日本看到 XX 曜日,或者在某個日期後面會有一個括號,比如 X 月 X 日( 金 )等等,其實,這代表的就是星期。我們說星期的時候,是從星期一到星期日,而日本人說星期的時候,是按照月曜日、火曜日、水曜日、木曜日、金曜日、土曜日和日曜日的順序來表示周一到周日的。為什麼和我們區別這麼大呢?要是我說我國古代也是這麼叫的,大家會不會吃驚呢?
周一到周日,每天吃一個,哈哈要搞明白這個問題,我們首先就要搞清楚「星期」究竟是從哪裡來的。古巴比倫人最先使用 7 日為一周的時間單位,後來傳到古埃及,又由古埃及傳到羅馬。公元 3 世紀以後,就廣泛地傳播到歐洲各國。唐朝時期,在西域和中國的交流中傳入了中土,其後再傳入日本。在西方,一個星期的每一天都是對應一位神,列表如下:
周日對應太陽神,英文:Sunday
周一對應月之神,英文採用了從古日耳曼語變化而來的Moon:Monday
周二對應火星之神,英文採用了戰神提爾的名字:Tuesday
周三對應水星之神,英文採用了主神奧丁的名字:Wednesday
周四對應木星之神,英文採用了雷神索爾的名字:Thursday
周五對應金星之神,英文採用了女神弗麗佳的名字:Friday
周六對應土星之神,英文的土星是Saturn,所以是:Saturday
一周七天,對應的就是這老幾位看,裡面是不是已經有日月火水木金土了?別著急,咱們繼續往下說。回到中國,在我們中國古代,有「七曜」的說法,七曜就是指日月和火水木金土五星。東晉範甯的《 春秋穀梁傳序 》:「陰陽為之愆度,七曜為之盈縮。」楊士勳疏:「謂之七曜者,日月、五星皆照天下,故謂之曜。」不過在唐代之前,七曜並不用來表示一周七日,而從唐代開始,七曜開始與西方以七星命名的一周相對應。
唐代佛經《 宿曜歷經·七曜直日曆品第八 》:夫七曜者,所謂日月五星,下直人間。一日一易,七日周而復始。日曜太陽.月曜太陰.火曜熒惑.水曜辰星.木曜歲星.金曜太白.土曜鎮星.右件七曜,上運行於天,下直於人間。其精靈神驗、內外典籍,具備自南西北三方諸國。
七曜行星時是根據託勒密體系斷言的天體位置順序【土星,木星,火星,太陽,金星,水星,月亮】設定的小時順序並一直排列下去,循環 24 小時 x7 天正好一輪,然後根據一天( 從日出開始 )的第一個行星時來代表一天的星期,由此得出土日月火水木金順序,也就是上表的第一列。
七曜日制度被認為是唐代由摩尼教帶入中國的。公元 759 年,北天竺沙門不空翻譯的《文殊師利菩薩及諸仙所說吉兇時日善惡宿曜經》(簡稱《 宿曜經 》),其中就有七曜日的名稱。764 年,不空的弟子楊景風在為這部經書作注時,對於七曜日的說明如下:
「夫七曜者,所為日月五星下直人間,一日一易,七日周而復始,其所用各於事有宜者,不宜者,請細詳用之。忽不記得,但當問胡及波斯並五天竺人總知。尼乾子 、末摩尼以蜜日持齋,亦事此日為大日,此等事持不忘,故今列諸國人呼七曜如後。」
在唐代,七曜還和二十八星宿結合,再和對應的動物相配,就有了值日星君。《 宿曜經下 》:太陽直日( 日曜 ),月與尾合。太陰直日( 月曜 ),月與心合。火曜直日,月與壁合。水曜直日,月與昴合。木曜直日,月與井合。金曜直日,月與張合。土曜直日,月與亢合。
到了宋代,一周七日的概念就已經形成了。《 應天曆 》:「推定朔、弦、望日辰七直」,其中「七直」就是日月五星七曜值日的意思。
傳說在唐代,弘法大師空海把我國的《 宿曜經 》制傳入日本,並且把其中的曜日、星宿學說發揚光大,並在此基礎上發展出了「宿曜道」,其實就是一種佔星術。日本的佔星術也是中西結合的「大雜燴」。裡面包括通過佛經傳入的印度佔星術,還包括道教的星神信仰,陰陽五行等。日本現在還在使用的「六曜」佔卜,就是宿曜道的延伸,只不過由七曜改為了六曜。
跑題了,回到曜日來。日本關於曜日的最古老的記錄,是藤原道長在日記中使用曜日來記事。而官方關於「曜日」的頒布是在 1876 年 3 月,太政官下達的第 27 號令:「同年 4 月 1 日上、日曜休暇、土曜半日休暇」。1876 年 4 月 1 日開始至今,日本一直沿用曜日來表示星期幾。
搞不清楚日本的曜日是怎麼回事的你,現在明白了嗎?
【長按掃描,進行關注】
————————————————
我堅信:讚賞是不耍流氓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