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中華姓氏源流 「少年臺灣」登陸尋根謀發展

2021-01-07 中國新聞網

  (聚焦海峽論壇)追溯中華姓氏源流 「少年臺灣」登陸尋根謀發展

  中新社廈門6月15日電 題:追溯中華姓氏源流 「少年臺灣」登陸尋根謀發展

  中新社記者 林春茵

  「我想過尋根,但非常不容易。」臺灣高雄女子張蜀慧說,「我也害怕,不敢一個人來大陸。」

  張蜀慧有個姐姐叫張蜀芬,姐妹倆名字裡都有「蜀」字,因為父親是從四川萬源去臺灣的一名國民黨老兵。母親比父親小28歲,不識字,除了保存丈夫一張薄薄的履歷表,對大陸一無所知。張蜀慧對四川的想像,也一直停留在過去的年代。

  儘管早就體會到父親寄寓於兒女姓名中的懷鄉之情,但真正鼓勵張蜀慧踏上尋根之路的,是近年臺灣越來越多「陸配」,以及弟弟親往大陸創業。「他們都告訴我,大陸發展很快,和你想像的不一樣。」

  在15日於廈門舉行的第十一屆海峽論壇海峽兩岸青少年中華姓氏源流知識競賽現場,張蜀慧16歲的女兒丁予柔作為臺灣選手參賽,母女都是第一次「登陸」。

  在丁予柔眼裡,陝西西安曾叫「京兆」,廈門陳氏祠堂的木雕有百年歷史,「大陸真是很酷」。而張蜀慧也訝然發現,廈門樓房很高,人很熱情,「和臺北沒有兩樣」。她們還決定去四川,「看看血緣開始的地方。」

  中華姓氏源流知識競賽吸引兩岸25所學校16支隊伍參賽,臺灣嘉賓達188人。廈門市政協副主席陳昌生說,該活動已連續四年納入海峽論壇,規模越來越大,吸引越來越多臺灣青年參加。

  「姓氏源流是久遠的歷史。」21歲的臺灣文藻外語大學學生康雅淳決定來大陸求職。她對中新社記者說,大陸歡迎臺灣幼教機構踴躍西進,也為外語畢業生帶來就業機會,「家人都支持我到大陸來。」

  正著手備考大陸律師證照的臺灣中正大學法律學系學生崔鈞甯笑稱,祖父從山東來,過年必包餃子,令她從小喜歡美食。她期待在廈門落腳,「因為中山路的蚵仔煎和臺灣味道一樣。」

  他們向記者坦承,祖父輩的家族個性催動他們回到大陸尋求發展機會;大陸惠及臺胞舉措頻出,釋放的善意也令他們願意放手一搏。

  臺灣義守大學物理治療學系學生李偉恩正在了解開放對臺行醫資格採信的大陸城市,「爺爺是從山東到臺灣的老兵,在臺灣從一無所有到養護全家,堅毅、愛拼,他鼓勵我去更大的地方看看。」

  姓氏源流裡的中華文化,消弭了對大陸的陌生感。「乜」音同「聶」,「黑」要念「賀」音,臺灣的孩子因為攢了一肚子冷知識歡樂不已;而發現大陸的教授來自湖北荊州時,臺灣的領隊教師也笑了,「哎,我們終於遇到了『大意失荊州』的荊州哎」。

  在中華姓氏文化研究學者看來,「尋根是很有趣的,有故事,有靈魂。」

  由海峽交流文化中心主編的《廈門與臺灣姓氏文化》一書在本屆海峽論壇上首發。編撰者許初水說,小一輩臺灣人原鄉情結可能會淡泊,但假如他們想要為自己這代「少年臺灣」尋根,姓氏文化可以提供佐證。

  「臺灣從哪裡來,這是價值本位所在,若沒有根,成就不過是漂浮之萍。」臺灣參賽指導老師胡秀萍說,「尋根」令臺灣人在時代和科技洗禮中站得更穩,格局更大。(完)

相關焦點

  • 中華姓氏史詩級巨製 《龍族的後裔》1月6日開播
    ,每個姓氏分上下兩集,對中國姓氏文化進行了尋根探源式記錄和呈現。張清說,這部百集電視劇講述的,正是姓氏文化和根親文化的起源故事,是一個姓氏家族的成長、發展和家族文化的傳承,他們想通過喜聞樂見的故事形式,讓人們了解中華歷史,傳承華夏精神,喚起人們對家庭、家族的摯愛,喚起大家對民族、對國家的熱愛和眷念。
  • 陳思思李玉剛獻唱黃姚古鎮,《尋根黃姚》演繹中華姓氏文化
    近期,廣西賀州黃姚古鎮推出旅遊演藝節目《尋根黃姚》。《尋根黃姚》以姓氏、地域、文明的尋根為主線索,通過歌舞、雜技、聲光電等多種藝術表現手法,將廣西地域文化和中華姓氏文化有機融合。
  • 上千年的尋根之夢,終於得以圓滿
    曾姓是中華傳統漢族姓氏,這不由得我們想起這樣一些閃光的名字,比如曾參、曾國藩等等。據傳,夏王少康封地給小兒子曲烈作為子爵王國,稱為鄫子國。這裡有個問題,到底這曲烈在哪裡被封為子爵王國?後世很有爭議。史料記載,後鄫國被滅,鄫國太子巫出奔鄰近的魯國,用原國名「鄫」為姓氏,但除去了邑旁(阝),表示離開故城,不忘先祖,稱為「曾」。
  • 曝黃曉明姚晨古天樂十一國慶賀州黃姚古鎮「尋根」
    世界華人黃姓姓氏驕傲黃曉明曝將前往黃姚古鎮黃氏宗祠尋根並參與賀州首部大型旅遊演藝《尋根黃姚》首演賀州黃姚大劇院上演,20多位明星大咖參與創作製作堪稱史上最強主創陣容中國首部百家姓主題大型旅遊演藝《尋根黃姚》將於國慶期間在世界長壽之鄉廣西賀州千年古鎮黃姚正式上演,據知情人士透露,黃曉明、姚晨、古天樂、鍾鎮濤等姓氏名人十一國慶前後將陸續現身黃姚古鎮「尋根」並參與旅遊演藝的首演,引發當地市民和遊客的頗多關注和熱議
  • 蒲氏必讀|編修《中華蒲氏通譜》:利在當代,功在千秋
    (蒲網訊)隨著人類社會文明的進步和發展,國各類文化交流不斷增多,姓氏文化研究蔚然成風,各地區、各姓氏尋根問祖、追根溯源越來越興盛,海內外同胞回鄉祭祖越來越普遍。編者收藏各類《蒲氏家譜》、蒲氏文化專著 2020年11月19日 攝參天之樹,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中華蒲氏,一本源流;血濃於水,共證不二。
  • 少年小說《炎黃家族》普及「中華姓氏文化」受追捧
    中華姓氏文化源遠流長,是中華文化的活化石,也是每一個炎黃子孫繞不過的血緣脈絡。最近,由人民文學出版社、上海九久讀書人和上海火雀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聯合出版的《炎黃家族》系列少年小說,以中華姓氏文化為主題,受到千萬家長和小讀者的肯定和熱愛。
  • 華夏五千年的姓氏源流宗族文化,每個人和它都有關,放在這裡永遠不會丟失!
    中華歷史源遠流長,曠古悠久,自黃帝王朝的姬軒轅時期算起,至今已有族譜以一種表譜形式,記載一個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跡的書,是記載著我們姓氏家族子孫世系傳承之書,具有區分家族成員血緣關係親疏遠近的作用。隨著歷史的發展,家譜由官修變為私修,所錄內容不斷豐富,其作用也不斷增加和變化。
  • 【麻城百家姓:莊姓】莊氏尋根記
    每年來麻城尋根問祖的移民後裔絡繹不絕。2020年是一個特殊的年份,上半年受疫情影響,回來尋根的移民後裔沒有往年那麼多。這其中我們就接待了一位特殊的尋根後裔--87歲的莊老先生。莊老先生是在子女的陪伴下特地從成都趕來麻城尋根問祖的。
  • 陳有順與涼州姓氏文化研究
    姓氏學是一門專門研究人類姓氏和名字起源、意義的學科,但又包含或涉及民俗、民族、社會、人口、歷史、政治以及生物群體遺傳學等學問的綜合學科。中國姓氏學更是一門古老而又現代且旁及多門類的人文學科。論其古老,因為中國是最早使用姓氏的國家,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時代,來源於遠古的圖騰崇拜,具有5000年的歷史。
  • 【尋根謁祖】尋根溯源自駕之旅
    點擊上面藍色字體「中華鄧史」關注,為中華鄧氏家族文化錦上添花!諮詢微信:dx474830549查【中華姓氏】曰:千年延續,炎黃血脈溯源之心,願一生珍藏,中華姓氏"尋根之旅途"呈現宗族演變的脈絡,展示姓氏變遷的根源。鄧姓源出有二:1.岀自子姓。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朝後,子姓鄧國被迫南遷到湖北襄樊的古鄧塞。
  • 海內外中華唐氏後裔山西尋根祭祖並商務考察
    >  中新網臨汾4月7日電 (王燕君)7日,來自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港澳臺、以及中國各省的唐氏後裔在山西臨汾作商務考察,「唐氏的根在山西,為山西的發展貢獻一份力量,唐氏後裔責無旁貸」,中華唐氏企業聯盟研究會會長唐文盛說。
  • 最新百家姓排行 李王張一直是人口最多的三大姓氏
    通過對「全中國13.3億人口的姓氏資料庫(2008-2010)」的綜合分析,中華伏羲文化研究會華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發布當今中國最新版「百家姓」排行榜。  統計數據擴大到13億人口    2006年,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支持下,中華伏羲文化研究會華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主任袁義達研究員曾經主持過一項姓氏研究,通過對全國1110個縣和市調查,得到了2.96億人口的數據
  • 「王」姓是中國第一大姓 20個少數民族不用姓氏
    通過對「全中國13.3億人口的姓氏資料庫(2008-2010)」的綜合分析,中華伏羲文化研究會華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發布當今中國最新版「百家姓」排行榜。  建成13.3億人口姓氏資料庫  2006年,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支持下,中華伏羲文化研究會華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主任袁義達研究員曾經主持過一項姓氏研究,通過對全國1110個縣和市調查,得到了2.96億人口的數據,並按照縣、地區、省三級人口比例的統計,公布了當時中國「百家姓」排序,並出版了《中國姓氏·三百大姓》一書。
  • 《龍族的後裔》首播 ,打開了一扇通往神秘姓氏文化的大門
    至今,姜姓世代繁衍達百餘代,是呂氏、崔氏、高氏、盧氏、丁氏等240多個姓氏的血緣始祖。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原姓氏中原尋根》叢書作者之一徐玉清告訴記者,姜姓的起源主要有如下幾支:炎帝神農氏、伯夷之後、齊太公姜尚裔孫、古部族名和外族的改姓。「炎帝是姜姓中最早的一支,炎帝的子孫一度被迫改從他姓。
  • 姓氏文化:田姓
    源流二出自媯姓所改。明朝初年有輔佐惠帝的媯子澄,因廢削諸藩之權,而引起了靖難之禍,京師不久便被各諸侯攻破,媯子澄被俘獲,不屈而死,他的兒子為避禍而改名換姓為田終。後子孫也以田為姓,稱田氏。源流三出自黃姓所改。據《明史》所載,明初有輔佐惠帝之黃子澄,因上削藩之策而激怒諸侯,被殺。
  • 始祖和始遷祖研究:祭公謀父是吾喻氏始祖
    2020南昌·喻氏族史研討會 論文始祖和始遷祖研究祭公謀父是吾喻氏始祖NO.11追溯吾喻氏之根脈,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我們中華民族是個大家庭。一個姓氏沒有主幹是不可能的。一個沒有主幹的氏族是錯誤的不合情理的。我想為此作一簡短的論述,提請大家討論,釐清脈絡,拋磚引玉,取得共識,很有必要。一個姓氏,始祖不突出,等於沒有主幹,顯得蒼白無力,勢必影響該宗族的聲譽。
  • 崔氏源流(第三版/2018年更新)
    尋根問祖、編修族譜、修繕祠堂、名人故事、家族文化盡在「廣東崔氏宗親會」。支持原創文章,杜絕網絡以訛傳訛!2018年7月29日初版:2009年4月4日《崔氏源流發展史》二版:2009年8月14日《崔氏源流考》「天下崔姓一家人」 —— 崔氏作為唐代的「四海大姓」和「宰相之家」,在源流和傳承上是比較單純的。
  • 臺灣黃氏宗親聯合總會赴河南潢川祖地尋根
    臺灣黃氏宗親聯合總會赴河南潢川祖地尋根   中新網潢川8月23日電(段曉宇)日前,臺灣黃氏宗親聯合總會會長黃永雄率領總會領導一行7人,到中華黃姓發源地—河南潢川尋根謁祖,河南省黃氏文化研究會等領導陪同參訪。
  • 陳澤民 : 「尋根問祖」是優良傳統
    三全集團董事長陳澤民儘管已年逾古稀,但思想卻比一般年輕人還要先進乃至「新潮」許多,在他看來,中國人固有的「尋根問祖」觀念,其意義更在各個姓氏文化的總結、傳承和交流,「在歷史發展長河中,大家都是中華民族子孫。不管你姓什麼,都是一家人,何必分你我?現在重新追溯『我從哪裡來、到哪裡去』,就是要想辦法繼承、學習對任何一個姓氏都有借鑑意義的優良傳統。如果能做到這樣,國家就長治久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