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十五歲行笄禮,可你知道具體的過程嗎?

2021-01-10 子凡的書香視界

《紅樓夢》中的薛寶釵到賈府來的第一個生日,就是及笄之年。

王熙鳳和賈璉商量如何給薛寶釵過生日?賈璉說往年給林黛玉怎麼過的就給薛寶釵怎麼過不就行了,這麼點小事還問我做什麼。王熙鳳說因為薛寶釵是及笄之年,說大不大,說小不小,因此要比林黛玉多增添些,以示隆重。

古代女子的笄禮是很重要的,可以說是她一生中的關鍵轉折點。到了十五歲,行了笄禮,就意味著你已經成年,不再是小女孩子了,可以嫁人成家了。

《禮記.雜記》記載:「女子十有五年許嫁,笄而字」。也就是說女孩子到了十五歲,可以嫁人,就可以用簪子把頭髮盤起來,可以取表字,也就是正式的名字,以前在娘家的名字一般稱為乳名或者小名。

到了宋代,為了推行儒家文化,講究禮儀規範,特地制定了士庶女子的笄禮儀式。司馬光的《書儀》以及《朱子家禮》都記載了具體的程序:

女子許嫁,笄。主婦女賓執其禮。

笄禮行之於中堂,執事者用家內的婦女婢妾充任。

席以背設柂櫛總首飾置桌上,冠笄盛於盤中,上面蒙以帕,由執事者執之。

主人於中門內迎賓。賓致祝詞後為之加冠、笄,贊者為之施首飾,賓揖笄者,適房,改服背子。

既笄,所拜見者僅限於父及諸母、諸姑、兄姊。其餘儀節都與男子冠禮相同。

《朱子家禮》的記載大同小異:

女子許嫁即可行笄禮,即使沒有許嫁,年滿十五,也可以行笄禮。笄禮由母親主持。行笄禮前三日戒賓,前一日宿賓,賓選擇親姻婦女中賢而有禮者擔任。陳設在中堂布席。厥明,陳服,如冠禮。序立,主婦如主人之位。賓至,主婦迎入,升堂。賓為將笄者加冠笄,適房,服背子。為笄者取字。笄者見尊長,最後禮賓,儀節與冠禮相同。

如今,有的家長為孩年滿十八歲,舉行成人禮,與古代男子冠禮,女子的笄禮有相似的含義。

相關焦點

  • 古代女子的成人禮——「笄禮」
    笄禮,又叫加笄、及笄,也是我國傳統的成人禮,特指漢民族女性的成人之禮。它並非嚴格意義上的成年禮,而是從屬於婚姻、是許嫁之後的一種儀式,與婚嫁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在《說文解字》中解釋道:「笄,簪也。」其實,笄就是女子的髮飾,束髮用的簪子。在古代,幼年時的女孩是不能把頭髮辮織起來的,只有在準許嫁以後才可以使用。女子在十五歲到二十歲之間行笄禮,只要許嫁便可加笄,若是一直待嫁沒有許人,最遲也要在二十歲時行笄禮。所以流傳下來許多關於及笄禮的詩句:《禮記·曲禮》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禮記·內則》女子許嫁,笄而醴之,稱字。
  • 笄禮:古代女子成年之禮,「笄」又是何物?
    笄禮:古代女子成年之禮,「笄」又是何物?古代男子有冠禮,女子成年則是笄禮。《禮記·曲禮》有云:「女子許嫁,笄而字。」可見女子在15歲就可以許嫁成人,嫁作人婦便不能使從前的丫髻,而要梳挽作成人的髮髻,這個時候就需要使用發笄。
  • 楚喬傳元淳公主舉行笄禮是什麼?古代笄禮多少歲舉行
    楚喬傳元淳公主舉行笄禮是什麼?《特工皇妃楚喬傳》元淳公主舉行笄禮是什麼笄禮呢!我們一起了解下吧。笄禮,即漢民族女孩成人禮,古代嘉禮的一種。笄,即簪子。因此劇裡面公主說選簪子很重要,一般在十五歲舉行最遲二十歲,是我國漢民族傳統的成人儀禮,是漢民族重要的人文遺產。自周代起,女子年過15,如已許嫁,便得舉行笄禮,將髮辮盤至頭頂,用簪子插住,以示成年及身有所屬。
  • 國學|及笄禮流程
    古代女子成年禮,稱之為:笄禮。【及笄 讀音:jí jī 亦作「既笄」。】 是古代嘉禮的一種。為漢族女子的成年禮。俗稱「上頭」、「上頭禮」。古代女子滿15歲結髮,用笄貫之,因稱女子滿15歲為及笄。也指已到了結婚的年齡,如「年已及笄」。 現代女子成年年齡是十八周歲,法定結婚年齡是20周歲。 對於女子加笄的年齡,《禮記·內則》:「十有五年而笄。」
  • 從古人的及笄禮開始,了解儀式感這件事,這些儀式背後承載了什麼
    在很多古代小說中都有有關女子及笄禮場景的描寫,在電視劇《楚喬傳》中也有關於元淳公主及笄禮的場景,那麼大家對及笄禮有多少了解呢?及笄,也稱「既笄」。「及」字有達到的意思,「笄(ji)」讀作一聲,是古代女子用以來裝飾發耳的一種簪子,用來插住挽起的頭髮。因此及笄就是指古代漢族女子滿15周歲結髮,用笄貫之,也指已經到了適宜婚嫁的年齡。
  • 原來我們古代男女成年都有成人禮,你知道嗎?
    說到「笄」,我們便不得不先說說古代女子的成人禮——笄禮。戴「笄」是女子的成年標誌,此時便可談婚論嫁了,通常父母要為女兒舉行一個盛大的「及笄禮」,並請一位富貴的女性長輩來替女孩綰髮插簪。已經許嫁且年滿十五歲的女孩,在及笄禮後就要把頭髮綰起來,而且還要在髮髻上纏一根五彩纓線,表示心有所系。沒有許嫁且年齡超過十五歲的女孩,最遲也要在二十歲舉行笄禮,不過笄禮之後卻還是要恢復原來的丫髻髮式。
  • 古代女子舉行成人禮,服飾的深層含義,你了解多少?
    中國古代的成人禮:男子行冠禮(一般二十歲),女子行笄禮(一般十五歲)。在古代時期,男子滿20歲時行加冠禮,表示其已成人,被族群承認,可以娶妻生子了。而女子則在滿15歲後就行笄禮,及笄之後便可以嫁人了。而古代女子在舉行成人禮時,三次加笄的服飾,更是蘊含了不同的深意。最初服飾:採衣採衣其實就是未行禮之前穿的童子服。女子穿著普通的衣服款式,梳雙鬟髻,通常採衣的色澤比較純麗,象徵著小女孩最初天真爛漫的模樣。第一步:初加梳頭加笄,然後回房更換與發笄相匹配的素衣襦裙。初加時選擇色淺而素雅的襦裙,象徵著豆蔻少女的純真。
  • 關於古代男女成人禮你了解多少?
    古代男子成年時需總發加冠,女子成年則梳發為髻,別笄於上,稱為「笄禮」。笄禮儀式相對簡單,文獻記載也較為零散,如《儀禮·士昏禮》雲「女子許嫁,笄而醴之稱字」;《禮記·內則》篇有「女子……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禮記·雜記下》「女雖未許嫁,年二十而笄,禮之,婦人執其禮;燕則鬈曲」,從中大致可以看出成年的年齡規定與女子生理成熟期大致相符,不過具體儀節不詳。
  • 笄禮歸來︱花季女子成人禮 吾家有女初長成
    「笄禮開始,請笄者入場。」隨著主持人一聲高呼,優雅的旋律響起,3月16日,「眉州女子成人大典」在眉山櫻花博覽園拉開了帷幕。百名花季少女身著漢服,在盛開的櫻花樹下,舉行了一場中國傳統式的女子成人禮——笄禮。
  • 古代用來形容女子的「破瓜之年」,是指多少歲,你知道嗎?
    古代不識字的人比現在要多很多。起初受教育只是富人的權力,後來慢慢的底層人才有讀書的權力。而古人崇尚文雅,尤其是各種稱呼,喜用雅稱。在年紀上也是,古人對每個年紀都有獨特的稱謂。如今這些稱謂已經很少見了,只是在書籍中才能見到,很多人不知道還有誤解,鬧了不少笑話,另一方面也說明現在人們對於傳統文化的不重視,作為年輕人要重視傳統文化,文化只有傳承了才會不斷發展和延續。
  • 古代笄禮是怎樣的?快來一起看看吧
    戴過那麼多髮簪,你知道髮簪其實是由笄演變而來的嗎?快來了解一下~ 各位袍子們在穿著漢服時,勢必會佩戴髮簪。漢服本身就是一個「大坑」了,再一不小心掉進「簪坑」,袍子們的錢包可就要捂不住咯!既然已經到這一步了,那大家總得把錢花的明白,對頭上所戴的簪子多了解一些吧!
  • 中國古代禮儀宗法之小結
    而在我們的事業單位考試中,文史類題目也時常「光顧」這一部分內容,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一起梳理一下中國古代的禮儀宗法。中國古代有「五禮」之說,祭祀之事為吉禮,冠、婚之事為嘉禮,賓客之事為賓禮,軍旅之事為軍禮,喪葬之事為兇禮。民俗界認為禮儀包括生、冠、婚、喪四種人生禮儀。
  • 及笄禮
    雖然文章寫得實在一般,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她查了成人禮----男子加冠禮和女子及笄禮的流程、祝詞、意義,有了她自己的想法和嚮往,並且理解到,「成人禮給孩子心理上的積極影響,能讓孩子更快地適應角色的轉變。」我就和笑爸商量,「過年回老家的時候,咱們去孟廟一趟,冬天人不多,咱們在孟母祠前給孩子辦個簡單的及笄禮。」可是真正去了,才知道,儘管春節天那麼冷,孟府、孟廟、孟母祠,到處都是滿滿的人。於是沒有實施。
  • 古代女子裝扮頭髮都會用什麼髮飾?
    男子一般都是把頭髮豎起來,並不需要帶什麼髮飾,女子則不同,在不同朝代會梳不同的髮型,髮飾的種類也是越來越多。通常的髮飾有:笄、簪、釵、櫛、步搖、華勝、點翠、鳳冠等。【笄】笄,古代女子用以裝飾發耳的一種簪子,用來插住挽起的頭髮,或插住帽子。笄是一種最簡單,也是最好認的頭飾。
  • 古代的總角指的是哪個年齡段 你知道「總角」是幾歲嗎
    年齡段是:八九歲至十三歲。《禮記·內則》:「拂髫,總角。」鄭玄注:「總角,收髮結之。」「總角」是古時少兒男未冠、女未笄時的髮型,在頭髮梳成兩個髮髻,像頭頂兩角,所以後來就用「總角」借指童年時期。你知道「總角」是幾歲嗎我們都知道,對於古人的年齡,不像現代人習慣用數字來表示,比如某人多少歲或自己多少歲,而是選擇用其他稱謂來表示。
  • 細數古代諸多成年禮
    中國古代有一種說法叫作:「男子20歲而冠,女子15歲而笄。」這裡的「冠」「笄」是指冠禮和笄禮。冠禮是男子的成年禮,笄禮是女子的成年禮。按周制,男子20歲行冠禮,然天子諸侯為早日執掌國政,多提早行禮。傳說周文王12歲而冠,成王15歲而冠。 古代冠禮在宗廟內舉行,日期為二月,冠前十天內,受冠者要先卜筮吉日,十日內無吉日,則筮選下一旬的吉日。然後將吉日告知親友及冠禮前三日,又用筮法選擇主持冠禮的大賓,並選一位「贊冠」者協助冠禮儀式。
  • 古代女子一般多少歲結婚?該婚未婚,後果有多嚴重,你知道嗎?
    普遍意義上的婚姻自由是現在才有的事,在古代幾乎沒有自由可言的,尤其是在宋朝之後。一方面,婚姻講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普通女子是沒有選擇權的;另一方面,受封建禮教影響,女子出嫁後,不論丈夫好壞,都要永遠跟從。
  • 古代年齡稱謂知多少?「茶壽」「米壽」「白壽」指多少歲你知道嗎?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這些耳熟能詳的詞我們知道是指多少歲,那「艾」、「米壽」、「白壽」指多少歲呢?現在將古代年齡稱謂這部分的知識整理一下,與大家分享。年齡稱謂是古代指代年齡的稱呼,古人年齡有時候不用數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稱謂來表示。年齡稱謂大多是記載在書籍之中,後被沿用至今。
  • 看了那麼多古裝劇,你對古代女子的髮飾了解多少,真是萬種風情
    #髮飾最合你心意的古裝劇在中國古代,除了有各式各樣的髮型,還有各類精美的髮飾簪釵。隨著中國女性髮型的改變,傳統的簪釵漸行漸遠。流傳下來的中國古代婦女的髮飾簪釵,都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了解中國古代女性的髮飾簪釵。笄笄是古人用來簪發和連冠的飾物,是簪、釵的鼻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