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一座城,愛上一首詩、一闋詞、一朵花、一個人。
大唐,那個託起無數才子佳人的心願,最後卻又無情地拋擲於地、埋葬入獄的夢,浪漫了無數人心,也摧殘了無數人情。
而它又似乎孕育出一片花海,在中央,有一朵花,她可以綻放得無聲無息,也可以衰退得無影無蹤;她的一生轟轟烈烈,也冷冷清清。
可,她依舊用最美的眼眸,壓過許多光芒。歡喜是她,驕傲是她,寂寞是她。在競相言志的唐詩叢中,她只猶如一聲哀嘆,化作一道流星,閃亮划過。
1、薛府千金入風塵
大曆五年(770年),長安城薛府中,一名女嬰降生在中唐煙雨之中。
女孩的幼年是天真爛漫,無憂無慮的,她的父親薛鄖在長安為官,他學識淵博,對獨生女兒視為掌上明珠,忙完工作,回家教女兒讀書,寫詩,是很優秀的一位家長。
在父親的諄諄教誨下,加上她的勤奮努力,八歲那年,才華初露鋒芒。
一日,薛鄖正於庭院的梧桐樹下乘涼,忽有所悟,詩興大發,吟道:「庭除一古桐,聳幹入雲中。」
女孩便順嘴念出了後兩句:「枝迎南北鳥,時送往來風。」
薛鄖一聽,又喜又憂,喜的是,孩子不負己望,憂的是,終歸是女子,才華過於橫溢,真不知將來會怎樣?
果然,這兩句詩,成為女孩一生命運的寫照,如冥冥中註定。
兩三年後,女孩的父親因病去世。頂梁柱沒了,女孩跟媽媽陷入絕境,窮困潦倒。
苦撐了兩年,16歲的薛濤主動挑起養家的重擔。她與母親商量後,加入樂籍,成為營妓。母親無能為力,眼睜睜看著女兒跳入火坑。
當時女人找一份工作是很難的,養家餬口更難。因為古時女人地位很低,如牽牛花依附於男人這棵樹,才能綻放。
這個女孩,名叫薛濤,字洪度,與魚玄機、李冶、劉採春並稱唐代四大女詩人,與卓文君、花蕊夫人、黃娥並稱蜀中四大才女。
2、出道驚豔大唐文藝圈
姿容豔麗、通曉音律、工於詩賦的薛濤,憑她的才藝與詩情,遊蕩於大唐文藝圈,得到了許多官員與文人雅士的賞識與欽慕。
這其中,不乏白居易、劉禹錫、王建、杜牧、張籍等著名詩人。有了名人效應,出彩的機會,總會垂青有才華有準備的人。
貞元元年,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府中,大擺酒宴。光影飄忽裡,歌舞升起,滿座舉杯共飲。
歌舞似是不盡興,鄰座相談間開始了舞文弄墨,或是隔空吆喝,或是端著酒杯醉醺醺圍坐一團只為推敲一字一詞。觥籌交錯,難分優劣。
上座人見此,喚出府中一官妓,官妓從容地拿起筆,姿態不緩不急,即席賦詩,提筆而就——
亂猿啼處訪高唐,路入煙霞草木香。
山色未能忘宋玉,水聲猶是哭襄王。
朝朝夜夜陽臺下,為雨為雲楚國亡。
惆悵廟前多少柳,春來空鬥畫眉長。
——薛濤【謁巫山廟】
字如其詩,詩如其字,主人看罷,拍案叫絕,座下各位文人政客,無一不為之驚豔。
此官妓,正是薛濤。
也是這一年,她以官妓的身份,名聲鵲起。從此成了帥府中侍宴的不二人選,韋皋身邊的大紅人。
韋皋絕非一般人物,出身「東眷韋氏鶥城公房」,治蜀二十一年,和南詔、拒吐蕃,文能安邦武能定國,世人稱其「諸葛亮轉世」,這是一個極富傳奇色彩的人物。
節度使的案牘頗多,長時間相處下來,韋皋看到了薛濤的才幹,開始讓她參與這些案牘工作。
薛濤果然不負所托,公文寫起來文採飛揚,細緻認真,極少出錯,簡直就是小菜一碟。
可韋皋認為就她才華而論,僅處理些公文太屈才了,而且連個應有的身份也沒有。於是韋皋向朝廷打了一個報告,為她申請作「校書郎」,德宗皇帝沒同意,但人們一直稱她為「女校書」。
3、捧出的名聲,終不能立足
經校書郎一事,薛濤更紅了,紅得發紫,紅得前來四川求見韋皋的官員都知道要來走她這個後門了。
薛濤倒是瀟灑狂放,走便走,有人送禮我就敢收,收了一分不留全部上交。
只是最後還是過了頭,韋皋大怒,一氣之下將她發配至兵荒馬亂的松州。
這時,薛濤猛然意識到,自己真的輕率張揚了,居然因為一時的名氣忘了自己的身份。
況且這名聲也是人家給捧出來的,離開了韋皋,縱使自己文採再好,一名官妓,還是要依靠主人的慈悲憐憫才能立足於世。
貞元十六年的臘月,是薛濤人生經歷中最寒冷的冬季,她從幕府動身前往松州軍營。
在當時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一路上,人煙稀少,道路荒涼,困難比想像的還要多。
在極度愁苦和恐懼中,寫下了《罰赴邊有懷上韋令公二首》以記錄當時的心境:
其一
黠虜猶違命,烽煙直北愁。
卻教嚴譴妾,不敢向松州。
其二
聞道邊城苦,而今到始知。
卻將門下曲,唱與隴頭兒。
作為文人的薛濤,有政治遠見,有憂國憂民的情懷。
第一首詩敘述了她一路的所見所聞,對艱苦守邊的戰士滿懷同情。
第二首警告有敵寇犯邊的深憂,傾訴了韋皋對自已的不當處分,將劍南節度使韋皋作為指責對象,鋒芒尖銳。
隆冬時節,星子稀少,邊塞窮僻,薛濤望著漆黑的夜晚,承受巨大的煎熬,屈辱和內心的折磨。
為了生存,為了離開這些刀槍劍戟,薛濤放下了自己的氣節,十足十的認罪書《十離詩》就這樣誕生了。在詩裡,薛濤把自己離開韋皋,比喻成小狗離開主人,鸚鵡離開籠子,燕子離開巢穴,魚兒離開池塘等等。
《犬離主》
馴擾朱門四五年,毛香足淨主人憐;
無端咬著親情客,不得紅絲毯上眠。
《鸚鵡離籠》
隴西獨處一孤身,飛去飛來上錦裀;
都緣出語無方便,不得籠中更換人。
這低到塵埃的姿態,一句一句的後悔,換回了韋皋的憐憫。一紙命令,薛濤又回到了成都。
回來的薛濤十足地領略到為妓的悲戚,命不由己,立足於世好難啊。她徹底看清了自己的處境,致力於脫離樂籍,恢復自由身。
然而,造化弄人。公元805年,韋皋去世了。那一年,薛濤37歲。
在韋皋朋友的幫助下,薛濤搬進了萬裡橋旁枇杷巷裡的一座小樓裡。
愛人已逝,空樓獨居。對韋皋的思念,化作一首首優美詩句:
「長來枕上牽情思,不使愁人半夜眠。」
……
「何處江上有笛聲,聲聲儘是迎郎曲。」
都是男人看了沉默、女人看了流淚、流氓看了心碎的情詩。
大詩人王建點讚:
萬裡橋邊薛校書,枇杷花裡閉門居。
掃眉才子知多少,管領春風總不如。
4、真情被辜負,一襲道袍斷塵緣
才女是不看年齡的。
公元810年,已經42歲的薛濤,又遇到一個男人。他就是那個唐朝第一情聖:元稹。
那一年,元稹31歲,走馬上任東川。
即使東川與成都相隔很遠一,但距離阻擋不了元稹想認識薛濤的心。
元稹拜託司馬嚴綬想辦法。於是,兩人在嚴綬的牽線下,在梓州的宴局上相遇了。
在這次飯局上,薛濤像往常那樣應客人要求作詩獻唱以活躍氣氛,她即興寫了一首詩《四友贊》:
磨潤色先生之腹,濡藏鋒都尉之頭。
引書媒而黯黯,入文畝以休休。
四句話用以贊硯、筆、墨、紙四種物品,引得元稹大才子的折服。
而元稹在初次的表現,溫文有禮的談吐、才華洋溢的文採,也讓薛濤對元稹更加傾慕。
所以薛濤忽略了元稹有妻,忽略了那本《鶯鶯傳》。
都說才華橫溢女,往往情場痴迷,誠不欺人。
第二天,她像一位柔情萬種的痴戀少女,寫下了真情流露的《池上雙鳥》:
雙棲綠池上,朝暮共飛還。
更忙將趨日,同心蓮葉間。
從詩句裡,薛濤把與元稹未來生活的嚮往向元稹訴說,是多麼希望與元稹晨昏共飛,同心同德,一起生活到老。
當然,元稹看到薛濤詩作的表白,也領略到了他的心意,也深深地沉醉其中。
於是,薛濤與元稹開始了同居。即使在當時沒名沒份在一起,驚起了波濤駭浪,他們也不管,義無返顧在一起,共進共出,挽手遊玩,如膠似漆地生活。
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來,愛情也一樣,來的猛烈去的也快。
短短三個月,元稹因工作調動,回老家上任。分別讓有情人執手相看淚眼,斷腸天涯。
情啊,總歸一方深沉。離別後,兩不相見,但書信總是有的,元稹來過一封《寄贈薛濤》:
錦江滑膩蛾眉秀,幻出文君與薛濤。
言語巧偷鸚鵡舌,文章分得鳳凰毛。
紛紛辭客多停筆,個個公卿欲夢刀。
別後相思隔煙水,菖蒲花發五雲高。
各種華麗詞句,極力讚嘆薛濤才思機敏,言相思隔著煙水,你如那難得的見開的菖蒲花,五雲之高,實在可望而不可及。
確有相思,但更多的是讚嘆,跟世人一樣的讚嘆。與薛濤的回信相比,實在是……
詩篇調態人皆有,細膩風光我獨知。
月夜詠花憐暗澹,雨朝題柳為欹垂。
長教碧玉藏深處,總向紅箋寫自隨。
老大不能收拾得,與君閒似好男兒。
——薛濤《寄舊詩與元微之》
她的月下詠花,雨朝題柳,字裡行間都是過往相處的點滴,所以她詩中的細膩總是那般觸動人心。經常在柳下徘徊,時常紅箋寄情,我很想你啊,你讀的出來嗎?罷了,我都這麼大歲數了,這點愁情還收拾不住,告訴你這般好男兒,怕是也無用,只會更愁。
薛濤為給元稹寫情詩,將當地造紙的工藝加以改造,將紙染成桃紅色,裁成精巧窄箋,極適合寫情書,人稱其為「薛濤箋」。
這就是愛情的力量,可以激發人內在的潛能,將才能發揮到極至。
相見難,別亦難,春風無力百花殘,隨著時間的推移,元稹書信漸漸少了,薛濤的情絲愈發剪不斷,理還亂。
但她明白她的愛人不會回來了,年齡的差距,她的身世都不允許和元稹結為秦晉之好。可曾經情字刻入骨髓,刮去也將是鑽心之痛。
薛濤朝思暮想,刻骨銘心,將幽怨與酸楚訴諸於筆端,凝結成千古流芳的名詩《春望詞》:
花開不同賞,花落不同悲。
欲問相思處,花開花落時。
攬草結同心,將以遺知音。
春愁正斷絕,春鳥復哀吟。
風花日將老,佳期猶渺渺。
不結同心人,空結同心草。
那堪花滿枝,翻作兩相思。
玉箸垂朝鏡,春風知不知。
詩中的想、念、思、問萬千思緒,殷殷等侯,卻奈何春來春又去,相思空留相思意。
5、一襲老道袍,足我度餘生
惆悵間,元稹的好友白居易來了一份信:
蛾眉山勢接雲霓,欲逐劉郎北路迷。
若似剡中容易到,春風猶隔武陵溪。
——白居易《贈薛濤》
天台山,劉阮二人遇仙,別後再求相遇,就是再無蹤跡。峨眉山類比了天台山,那我薛濤豈不就是誤入仙境的人嗎,最終的分離啊,那不就是板上釘釘的事兒嗎?
罷罷罷,早該知道會是如此,十一歲的年齡差,還曾是風塵人家,對元稹此時三十出頭的風華歲月而言終是拖累,理解,理解……
唉,這浣花溪啊,不住了,老了老了,該淡然的得淡然了,不求天長地久,但求曾經擁有。愛過了,就值了。
在生命的最後幾年裡,薛濤褪去紅妝,披上道袍,手持經書,吟詩誦經。她用一個出家人的身份,與紅塵做了徹底的了斷。
6、遙想當年事,梧桐樹下情
也許在彌留之際,薛濤會笑著想起來,那時候她八歲,還在長安,庭院裡鳥語花香,她坐在梧桐樹下乘涼。父親吟出了一句「庭除一古桐,聳幹入雲中」,她笑嘻嘻自然而然地續到「枝迎南北鳥,葉送往來風」。
那時的她是父親捧在手心裡的寶,是掌上明珠,那時的她一身紅衣,衣擺隨著旋轉跳躍飛揚在風中,而不是現在一身道袍孤零零。
大和六年(832年)夏,薛濤在安詳中走完了63個春秋。
第二年,曾任宰相的段文昌為她題墓志銘道:「西川女校書薛濤洪度之墓」。
她這一生,光鮮亮麗,不卑不亢。隨性而為,清澈獨立。從不抱怨命運,從不悲悲切切。
可能,從她的名字「薛濤」開始,她骨子裡就有男人的灑脫:拿得起,放得下。
從8歲開始,就註定情路坎坷,但在男人霸佔舞臺的唐詩界,薛濤以才情和人格被尊重。就算放到現在,薛濤也是個真性情的才女。
對,她活的很真。
點擊文章上方藍色「周益清」,關注小編。
編輯聲明:文章來源網絡,小編整理與編輯,若有侵權,請聯繫小編刪除。小編公益分享,旨在傳播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