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時人仿製薛濤箋有感
文/朱海明
太平盛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許多失傳的製作工藝和文化遺產恢復成功,重現人間,著名的薛濤箋就是其中的一項。
傳情會意美詩箋,嫵媚嬌柔出自然。
未盡相思春望曲,幽情苦緒寄誰邊。
這是我為仿製薛濤箋而作的小詩,聊表激動喜悅及感慨之情吧。
薛濤箋,伴隨著薛濤充滿浪漫色彩的一生,在歷代文人中享有盛譽而備受青睞。說它是傳統文化的符號影響了中華詩壇一千年並不過分。因為它曾經是專寫愛情的第一美麗詩箋。
薛濤,字洪度,唐代長安人,一生作詩500多首。她自幼才華過人,八歲能詩,因父親薛鄖(yún)得罪權貴,舉家遷到成都,不久父親病故,十六歲的薛濤被迫加入樂籍,曾與白居易、張籍、王建、劉禹錫、杜牧、張祜(hù)等詩文交往,受到這些詩壇領袖的垂青和讚賞,使她的文採如錦上添花,與劉採春、魚玄機、李冶並稱唐朝四大女詩人。與卓文君、花蕊夫人、黃娥並稱蜀中四大才女。
女校(jiào)書,是薛濤一生中最耀眼的光環。那是貞元年間,韋皋(gāo)出任劍南西川節度使,在一次酒宴中,帥府營妓(ying ji,英姬)薛濤即席賦詩:「朝朝夜夜陽臺下,為雨為雲楚國亡。惆悵廟前多少柳,春來空鬥畫眉長。」贏得滿座喝彩。從此韋皋每有盛宴,必由薛濤陪侍。後來又向朝廷打報告,申請薛濤作「校(jiào)書郎」。這就是歷史上唯一的女校(jiào)書。
元和年間,詩人元稹(zhěn)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出使到蜀地,特地約薛濤在梓(zǐ)州相見。已界中年的薛濤被這位年輕俊朗才情出色的詩人所吸引並沉溺於愛河之中。兩個人遊山玩水,詩酒流連,好一對才子佳人。薛濤盡情享受著最快活的日子。然而幾個月後,元稹調離四川成都去河南洛陽任職,一對戀人就此分開。
退居成都郊外浣花溪畔的薛濤陷於無盡的思念之中。後來,她收到了元稹寄來的詩,同樣寄託著一份深情。此時能夠排解她相思之情的,唯有一首首情詩了。她用全部心思研製嬌小美麗的詩箋,用浣花溪水和芙蓉花瓣把詩箋浸染呈淡雅的粉紅色,把內心的無比深情與思念,匯聚為千古流傳的《春望詞》。後來,這種精美的彩色詩箋深得詩人們的青睞,名之為薛濤箋,也叫浣花箋,好浪漫好美麗的名字,所以多用於書寫情詩,一時蔚然成為詩壇風尚。
元稹雖不是用心去談戀愛的人,但是薛濤對他的情意卻一如既往刻骨銘心。在後來的歲月中,多情的女詩人脫下了極為喜愛的紅裙,換上了一襲灰色道袍,熾熱的心靈走向了平靜的淡然。儘管風光如畫的浣花溪旁仍然是車馬喧囂,人來人往,但女校書的內心卻堅守著一方淨地,心如止水而微波不泛。
詩人王建有感於此事,慨然作詩曰:萬裡橋邊女校(jiào)書,枇杷花裡閉門居。掃眉才子知多少,管領春風總不如。
唐文宗大和六年,65歲的薛濤安詳地閉上了雙眼離魂而去。曾當過大唐宰相的段文昌為她題了墓志銘,墓碑上刻著「西川女校(jiào)書薛濤洪度之墓」。
一代掃眉才子已經成了歷史,她的詩情愛意卻留在了人間,如今又仿製出極富濃情色彩的薛濤箋,真是一件大好事。只可惜再難有薛濤那樣的頂級才女,時代不同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