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潮》:被濃鬱的表達欲和密恐式影射聯合消解的女性主義電影

2020-06-12 犀趣苛刻電影

隨著經濟水平的不斷發展,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持續提高,世界範圍內的女性主義思想在不斷覺醒,電影作為一種社會意識自然也會受到此類社會存在的影響。


越來越多的女性電影人及女性題材開始受到廣泛關注,從好萊塢的《小婦人》到歐洲的《燃燒女子的肖像》,從去年的《82年生的金智英》到今年的《從不,很少,有時,總是》,包括最近成為豆瓣熱門的《真心半解》(原譯名為《校園情聖》),無一例外都是由女性導演操刀的「大女主電影」。


自然中國電影界不會缺席這樣一個歷史洪流,《春潮》也是一部充滿著女性主義元素的作品,導演楊荔鈉不少觀眾可能相對陌生,也確實很少拍攝劇情長片,然而她其實有著長久的獨立電影和紀錄片的創作生涯,甚至在第六代標誌性導演賈樟柯的代表作《站臺》中出演過女配鍾萍。至於主角郝蕾,已是不少影迷心中的文藝片女聲了,就不用贅言介紹了。


《春潮》:被濃鬱的表達欲和密恐式影射聯合消解的女性主義電影

▲ 將海報倒置可以看到郭建波的倒影是一種扭曲的形象,似乎暗合了電影的主題表達


春潮》其實早在去年FIRST青年電影展、山一國際女性電影展和上海國際電影節已經進行過多輪展映,獲得了不少關注和褒獎,還拿到了上影節金爵獎的最佳攝影。之後由於疫情的影響,不少院線電影被迫上網發行,北京國際電影節與愛奇藝聯手舉辦的春季在線影展片單中《春潮》赫然在列,也成了那次雲影展大家最為關注的一部電影。


《春潮》:被濃鬱的表達欲和密恐式影射聯合消解的女性主義電影

▲ 春潮在2019年上影節


5月17日,《春潮》繼續選擇在流媒體雲點映,更多的觀眾得以有機會看到這部講述一個男性缺位的家庭內三代女性對抗、隱忍、共生的家庭故事。


作為影迷,是樂見於有更多的女性電影人可以站出來拍出更多優秀的女性主義題材的作品構建更加多樣化、更加平衡的電影世界,進而反作用於社會現實,推動整個社會文明的改善與進步。


只是比較遺憾的是,由於導演楊荔鈉如同春潮一般濃鬱的表達欲望,使得電影承載了過多想要進行批判的內容,通過各種支線情節進行了大量皮裡春秋式的含沙射影,暗含褒貶,將對共同體的批評以一種比喻的形式嵌合到這樣一個女性家庭中,這樣的手法反而消解了女性主義本身應有的力量。


弗洛伊德於1899年創作的《夢的解析》,對後世有著深遠的影響,電影也不例外,以至於大量電影中有著特殊行為癖好或者扭曲心態的角色都有著一段不堪回首的童年經歷,例如希區柯克的《豔賊》。當越來越多的導演選擇這類邏輯以後,使得這樣的敘事模式反而成為了一種思維定式。


《春潮》:被濃鬱的表達欲和密恐式影射聯合消解的女性主義電影


春潮》似乎也沒有擺脫這樣的編劇窠臼,郝蕾所飾演的調查記者郭建波與母親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最後也歸咎於不幸的童年。而本片更是對這類思維的強化升級,通過金燕玲所塑造的這樣一個「低級紅」的形象,來完成對中國現當代歷史一個非常明確的指向性批判,將這個家庭的悲劇進一步溯源至那個時代。似乎這成了不少人的一種思想鋼印,在這些導演解讀視角中,社會矛盾、家庭危機等各類問題都將被歸結為某種不同於自由世界的「集體主義」、「極權政治」的產物。


電影裡有多處非常直白的描寫來勾勒出母親紀明嵐的性格成因,比如電影開頭就展現了其對紅歌的熱衷,即便因為社區沒有裝修好,也要讓大家擠在自己老舊狹小的家裡進行排練,嚴重影響了女兒郭建波的正常休息,用香菸按滅在餃子皮上,拔掉水管來解散他們的排練進行無聲的抵抗。而貫穿全片的《我和我的祖國》這首歌曲,去年也被循環了無數遍,其象徵性、諷刺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再有在電視臺對社區活動進行採訪時,母親紀明嵐作為社區領導的一個身份帶著記者進行拍攝,展現出一派和諧繁榮的景象。


《春潮》:被濃鬱的表達欲和密恐式影射聯合消解的女性主義電影


而旋即就是鄰居王老師自殺身亡,紀明嵐對負面新聞的避諱。用其在社會外部的成功與家庭內部的失敗產生強烈對比,起到反諷的效果。


《春潮》:被濃鬱的表達欲和密恐式影射聯合消解的女性主義電影


飯桌是不少電影描繪多方戲劇衝突的典型場景,像《喜宴》《別告訴她》當中都有類似手法,《春潮》更是安排了多場全家一起吃飯的戲碼,通過邊吃飯邊夾槍帶棒地爭吵來反應家庭內部的矛盾與人物內心的價值觀。


片中第一場飯桌戲請出家的姨姥姥在家中吃飯時就直接點出了三代女性之間的隔閡,母親紀明嵐將自己的苦歸因於自己丈夫,同時指責女兒和外孫女端起碗來吃飯放下筷子罵娘,也暗合了網上類似的批評,導演相當於用這場戲來批評這樣的批評。


《春潮》:被濃鬱的表達欲和密恐式影射聯合消解的女性主義電影


另一場關於記者媒體討論的飯桌戲也令人印象深刻,導演直接將網際網路上常見的兩類觀點設計進了臺詞,赤裸裸地進行諷刺。


《春潮》:被濃鬱的表達欲和密恐式影射聯合消解的女性主義電影

《春潮》:被濃鬱的表達欲和密恐式影射聯合消解的女性主義電影


除此之外,郭建波調查記者的身份,對於性侵案件的報導,報社領導的犬儒主義,希望郭建波色誘廣告主等等也都充分地反映了導演對一些社會現象的明確看法,極為直白,使得電影承載了相當多的社會議題。


《春潮》:被濃鬱的表達欲和密恐式影射聯合消解的女性主義電影


而說出這類臺詞的角色在片中主要以相對負面的形象出現,那麼導演的用意和看法也就顯而易見了。另外這些臺詞似乎在網際網路上的不少辯論中經常能看見,楊荔鈉想必也在從不少鍵政方面的微博等內容中找到了很多靈感吧。


《春潮》:被濃鬱的表達欲和密恐式影射聯合消解的女性主義電影


郝蕾在相關採訪中也說她所飾演的這個角色最痛苦的地方就是不希望女兒變成母親那樣的人,而紀明嵐是哪樣的人呢?導演又讓紀明嵐承擔了何種象徵意義呢?


《春潮》:被濃鬱的表達欲和密恐式影射聯合消解的女性主義電影


楊荔鈉接受採訪時也認為郭婉婷作為一個小孩子展現出一種異於同齡人的世故成熟,是成年人需要反思的。


《春潮》:被濃鬱的表達欲和密恐式影射聯合消解的女性主義電影


很多導演執著於將中國文化轉喻為「一個壓抑的女人和一個萬難毀滅的鐵屋子」,並輔之以偷情、亂倫、虐戀等力比多奇觀。郝蕾當年正是在婁燁電影中出演了多場充滿肉慾的大膽戲碼,而在《春潮》裡,基於性壓抑的母題,楊荔鈉則通過一些相對隱忍克制的手法進行表達,例如女主郭建波未婚先孕,女兒郭婉婷的父親則成了謎。同時還安排一個神秘的男友,忽隱忽現。


《春潮》:被濃鬱的表達欲和密恐式影射聯合消解的女性主義電影


另外,穿著紅色睡衣的神秘長發女人兩次以幻覺的形式出現在郭建波的視野裡,似乎也代表著某種性愛方面的幻想與欲望。


《春潮》:被濃鬱的表達欲和密恐式影射聯合消解的女性主義電影


相應的,金燕玲所塑造的紀明嵐則完全是一副完全禁慾的模樣,離婚的主要原因就是厭倦性愛,已經三十年沒有夫妻生活,對女兒夜不歸宿的不滿,進而形成一種以性為主的精神桎梏。


《春潮》:被濃鬱的表達欲和密恐式影射聯合消解的女性主義電影


另外一處安排也進一步體現了導演以及不少影迷心中的不滿與控訴,即紀明嵐在收拾屋子的時候不經郭建波同意就將其私藏的各種信件、日記、照片進行焚燒,這些物件也反映了一些人對某個年代的懷念和追思。母親這種凡是自己不喜歡的東西就統統毀掉的行為,不免讓人聯想是對當下網際網路上種種羈絆、審查、封禁的影射。


電影中對於那個特定年代也用各種閒筆進行了提點,諸如互相檢舉揭發,學者想要觸電自殺。


以及第三場飯桌戲中紀明嵐參加聚會時同學對當年不正常的婚姻、戀愛的回憶和描述。不得不說,有些人的目光被凝固在了特定的時空之中。


片中還有很多帶有象徵含義的意象和一些超現實主義的表達,例如電影前半段郭建波在夢中發現母親紀明嵐變成了一頭羔羊被醫生強行帶走,呼應了電影後半段母親突然臥病在床。導演楊荔鈉在接受採訪時也對這個夢境進行過一番闡述,認為這體現了郭建波和她母親之間的一種關係,反映了其內心的恐懼、焦慮,當她看見自己母親被抓走以後,不知道是擔心還是開心,甚至可能是希望自己母親被抓走。


《春潮》:被濃鬱的表達欲和密恐式影射聯合消解的女性主義電影


楊荔鈉認為夢作為人的潛意識可能比現實更加真實,更能表達出我們內心真實的想法,讓人們看到了那些被遮蔽的角度和人性幽微之處。


還比如那串輾轉多處的千手觀音,從姨姥姥送給郭婉婷,再送給媽媽最後送給漢語不好的朝鮮族姑娘崔英子,盆栽也因為埋了千手觀音後神奇地開了花兒,帶有一種美好希望的感覺。


《春潮》:被濃鬱的表達欲和密恐式影射聯合消解的女性主義電影


再有長頸鹿、盲人收集的各種動物聲音等等,賦予電影了多義性,為觀眾提供了很多解讀空間,然而瑣碎的線索不能合理收攏,一些意象過於生澀,高度風格化個人化的影像表達則又多少偏離於現實之外,顯得相對自我,對女性主義這個電影母題起到了消解的反作用。


《春潮》:被濃鬱的表達欲和密恐式影射聯合消解的女性主義電影


當完全領會了導演各類比喻、象徵、手法的意圖以後,再去看郝蕾面對窗戶的那段長達8分鐘左右的獨白,你品,你細品,就更能明白楊荔鈉借這個故事想要展現的內容了。


這段獨白也許會被不少人稱讚演技出色,在採訪中郝蕾也透露自己人到中年更希望接一些類似於海嘯之前的那種角色狀態,而不是靠爆發,所以參演了這部電影。


導演擁有濃鬱的表達欲望本身是好事,有利於電影創作,但是當真正落到具體作品中時,是需要做一定減法,而不是一股腦兒地傾瀉出來,隱喻、諷刺都過於密集,部分議題也游離於母題之外。


還好,電影最後伴隨著鋼琴曲四處泛濫的春潮重新回歸到女性主義的核心,在水流淌的過程中讓觀眾開始思考母女關係的羈絆,子女教育的方式,家庭矛盾的處理等等。水,是最具有女性意味的象徵了,也能讓人聯想到羊水、子宮、性愛、初潮等等相關概念,觀眾的情緒也隨著水最終慢慢流到河中而被逐漸醞釀,直至濃稠。


《春潮》:被濃鬱的表達欲和密恐式影射聯合消解的女性主義電影


不得不說楊荔鈉的這部《春潮》還是具有一定藝術魅力的,各類鏡頭的精妙設計和對自然光的熟稔運用也體現了攝影層面的可取之處。只是在其如春潮般濃鬱的表達欲望下,過分沉迷於對各類議題的影射、諷刺,對觀眾的注意力是一種分散,消解了女性主義原本該有的力量,這是比較遺憾和可惜的。


依然期待有更多的女性電影人能夠進行積極創作,發揮作為女性所特有的優勢,展現非凡的才華,構建更加多元化的電影生態,也許有一天,我們真的能迎來屬於所有電影人的春潮。


作者:連城易脆

相關焦點

  • 春潮與燃燒:女性主義的激進表達
    近日可看的新片不多,但從年前到年後筆者倒看了不少女性主義的作品,包括國外的和國內的。國產片中女性主義作品似乎有一個小的浪潮。從可以在公映渠道(包括院線和網絡)看到的《送我上青雲》、楊荔鈉的《春潮》,到一些目前尚未上映的女性導演的作品包括楊弋樞的《之子于歸》、《一個夏天》,以及導演劉姝的新片,還有幾部不方便透露信息的電影,我覺得最近幾年女性主義的表達呈現出一個不小的規模。
  • 《春潮》:一種可能的女性電影方法論
    《春潮》以郝蕾飾演的女記者郭建波為主視角展開,臺灣女演員金燕玲飾演郭建波的母親紀明嵐,一位出身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典型中國式母親:強勢、極具控制欲、善良熱情但又充滿憤怒和對過往的仇恨;郭建波通常是沉默的、不言語,內心倔強,遭受著母親和新聞理想的雙重擠壓與幻滅;郭建波的女兒郭婉婷貢獻了影片的絕大多數笑點,她天真又世故,在兩個女人的爭吵中成長。
  • 《春潮》:鏡像視角下的母女衝突與消解,暗喻女性個體意識的回歸
    《春潮》是一部女性題材電影。郭建波(郝蕾飾)、母親紀明嵐(金燕玲飾)與女兒郭婉婷(曲雋希飾)同住在一個屋簷下。建波的職業是記者,她有著極強的社會正義感,並且堅持著自己的原則。從她的名字以及樸實無華的著裝,都感覺她像個男人一樣活著,看上去是一個無堅不摧的單親職場女性形象。
  • 格桑花電影|| 《春潮》
    《春潮》是由楊荔鈉編劇並執導的劇情電影,由郝蕾、金燕玲主演,曲雋希,李文波,黃尚禾聯合主演。該片通過一個中國三代人家庭的故事,展現一段時代背景下的「原生家庭」之痛。第22屆上海國際電影節 金爵獎 最佳影片(提名) 楊荔鈉第13屆FIRST青年電影展 競賽 最佳劇情長片(提名) 楊荔鈉
  • 《春潮》——中國式家庭中女性的困境與思考
    影片為了塑造人物情感,全片大量搖晃的手持跟拍鏡頭和魔幻現實主義成了最為主要的表達手段,而表達夢境與幻覺,是《春潮》中魔幻現實主義手段的主要體現。誠然,《春潮》是一位女導演用女性視角拍攝的一部關於單身媽媽的故事,那麼,是不是所有女導演拍攝的關於女性的影片都可成為女性主義電影,我想答案是否定的。
  • 情慾音畫與女性主義——電影《青蛇》評析
    【關鍵詞】情 欲 女性主義 青蛇 「人生如此,浮生如斯;緣生緣死,誰知,誰知?」1993年徐克導演的電影《青蛇》上映,這部電影改編自被稱為「天下言情第一人」的李碧華的同名小說。小說中一改流傳已久的《白蛇傳》中固定的人物與情節,將本為白蛇丫鬟、姐妹的青蛇放到主人公的位置,視角從青蛇展開,講述了一個關於情與欲的故事,也寫盡了世間男女之間的關係。
  • 日本導演太會拍女性主義
    上個月的《真相》,以及本月的《春潮》,其實骨子裡帶有女性主義的話題。但導演楊荔鈉從《春夢》到《春潮》,始終在以「吶喊」或者「哭訴」的宣洩方式來表達女性的壓抑。《春潮》的確比《春夢》完整不少,但敘事依然是硬傷,全片靠兩位演技精湛的女主角郝蕾和金燕玲之間的角色衝突來推進劇情。狹窄空間中,一場又一場的爭吵和冷戰,不停撥弄著觀眾的神經。最後,借郝蕾之口說出的,長達幾分鐘的「家族之苦」堪稱近幾年,內地女性主義的電影的高光時刻。
  • 《春潮》:郝蕾飾演的母親就合格了嗎?
    《春潮》於近日在網絡公映,再次將原生家庭這個敏感的話題曝露在公眾的視野中,影片講述了祖孫三代因親情關係捆綁在一起的生活,看似平靜實則暗潮湧動。《春潮》是一部典型的女性主義電影,從女性的視角出發,闡述女性的困境與焦慮。很多人都在討論原生家庭本身帶來的問題,以及紀明嵐變態的控制欲和佔有欲,但縱觀整部影片,郝蕾飾演的郭建波作為母親,她就合格了嗎?答案很明顯,從女兒婉婷對母親的控訴就可以看出。
  • 《小丑》批判:放棄左派敘事、庸俗化表達與消解瘋狂
    更令人沮喪的是這部電影的流行相當程度上推波助瀾了對於「瘋狂」的庸俗化表達,特別是當代中文環境我們大概只能找出「瘋狂」來形容某種越軌行為,而英文有maniac, insane, psycho, lunatic等豐富且意義存在微妙的不同的一系列語彙,於是我們便更難察覺到電影對左派敘事的消解和對「瘋狂」的降格處理。
  • 電影《春潮》的母女關係主題探析
    《春潮》是一部女性主義色彩十分濃厚的現實主義題材作品,由楊荔鈉導演,影片以女主角郭建波為主要敘事視角,用祖孫三代女性之間的故事探討了女性世界的一組重要關係——母女關係。圖片來源於電影《春潮》的官微@電影春潮二、破滅的母愛神話與疏離的母女關係
  • 《春潮》:關於母親有毒的誤讀
    整個家庭的隱秘故事都以缺席的男性為潛在敘事動力,尤其又以男老師性侵女學生的社會新聞為敘事開端,再加上女性導演對女性生命形態書寫的創作自覺,難免會讓很多影迷用女性主義試紙檢測影片文本,結果遭遇種種邏輯阻塞。影片內置的巨大的意識形態隱喻「母親」,既不能構成父權結構下的犧牲者或者幫兇角色,也非平權意義上的反抗者或覺醒者。
  • 《春潮》:以「傻氣」保護內心的童真
    《春潮》於5月17日在愛奇藝線上超前點映。電影中出現了諸多北方元素——方言、習俗與空間等,加之以超現實主義手法對美好、天真與溫暖的追索,一邊看一邊想到了李檣編劇的電影《立春》。「弒母」行動後,郭建波在醫院裡耐心而仔細地照料安靜如嬰孩的母親,後者的母權此時已消解殆盡。  「無用」的詩與遠方  《春潮》裡常常有驚鴻一瞥的驚顫:放蕩下的天真、魔幻中的浪漫與超越現實的想像等,都不是日常的必需品,甚至有些是世俗世界的文明與人性所壓抑的,但楊荔鈉將之展現在屏幕上,成為「景觀」與「刺點」。
  • 《女人的碎片》:審視當代好萊塢的女性主義表達 | 影評論文
    該片將女性作為刻畫的中心主體,進行了女性主義文本的構建。本文將追溯和總結古典好萊塢當中男性中心主義文本的性別壓迫特點,通過解剖電影的結構,來審視這部當代好萊塢作品對於女性個體的關注和平權表達。 一.這些處於女性主義電影運動核心的工作者們,嘗試用女性主義理論在精神分析等領域的研究成果,審視和批判古典好萊塢電影當中所構建的女性形象,和其中性別權利設定方面對於女性的社會定位。在這種男性中心主義的電影語境之下,女性電影形象與其觀眾之間呈現出了一種觀看與被觀看的關係。古典好萊塢當中的女性形象,經常以博取男性觀眾目光為目的而構建起來。
  • 電影《小婦人》的女性主義書寫
    「溫柔自有千鈞之力」——電影《小婦人》的女性主義書寫作者:李燁涵八月末,由美國女作家路易莎•梅•奧爾科特長篇小說《小婦人》改編的同名電影在我國上映,講述了南北戰爭時期美國一個普通家庭四個姐妹之間的生活瑣事。其中閃耀的溫情力量、女性主義光輝,在觀眾中引起了廣泛討論。
  • 追問原生家庭的愛與控制,又一部女性主義電影期待公映
    表達的勇氣、拍攝的波折、發行的試驗,從各種角度而言,《春潮》都是一部意義特殊的作品。這背後,是一支女性主導的團隊與自我、資本、環境的博弈,在各種困境中堅持下來並最終促成這部影片的問世,過程中伴隨著撕扯與纏鬥。「故事內外都是女人。女人的爆裂、敏感,山呼海嘯,戲裡戲外一刻沒有平息。」
  • 《春潮》長春電影節斬獲大獎 關懷女性處境開啟「溫暖現實主義」
    在頒獎典禮現場,導演楊荔鈉表示,是長春這一方中國電影的熱土,以及長影出品的無數優秀電影,哺育了自己和《春潮》這部作品,自己未來希望能夠經常「回家看看」,在電影中呈現更多美麗的家鄉人、家鄉事。尤為值得一提的是,作為一部由長春人導演,取材、拍攝於長春,並且由長影集團作為聯合出品方的作品,《春潮》本次在長影節展映並獲獎,可謂是「回家之旅」,意義非凡。
  • 電影《春潮》引發原生家庭話題討論
    中工網訊(記者柳姍姍 彭冰)日前,由愛美影視、長影集團聯合出品的金爵獎獲獎影片《春潮》,作為獨家展映影片進行了首次線上限量展映,引發影迷關於原生家庭話題的熱烈討論。《春潮》由新銳女導演楊荔鈉編劇並執導,實力派演員郝蕾、金燕玲領銜主演,講述了祖孫三代女性在同一屋簷下用怨懟表達愛意、又用愛意溶解怨懟的故事。
  • 從《春夢》到《春潮》:上善若水,生生不息
    尤其是看到楊荔鈉導演的新作《春潮》,還有2013年的《春夢》,你都能感受到這種從內心湧動的生命氣息,純粹、細敏、詩意,她赤誠地把自己敞開讓你看,不帶一點矯飾和遮掩,徹徹底底,毫無保留,連帶著紀錄片裡許多生活的毛邊。這份直覺力的電影寫作如此大膽獨特,渾然一體,甚至讓你所有的理論武器全部失效。「寫作」是一種姿態,也是一種表達。「我拍過的所有東西,都是能在生活中讓我痛或是疼的。」
  • 《春潮》:理想主義和自由主義無立錐之地
    這部在前年就已拿到龍標並原定於去年上映的影片,如今雖只能網絡播出,但仍然難以掩蓋它是近年來最優秀的女性主義電影之一的事實。三位血緣相連的女性,站成了彼此疏離的孤島。或許因為導演此前有過深厚的紀錄片經驗,《春潮》的鏡頭語言十分節制,較為真實地展現了中國北方城市中人們的日常生活狀態。不過,這是一部在情緒上異常飽滿的電影。昏暗逼仄的生活空間,無處不在的語言暴力,如影隨形的創傷記憶,不斷渲染著一種令人倍感壓抑的情感狀態。這種情緒就像影片中主人公郭建波在無聲反抗時握住的仙人掌,讓你有一種真實的疼痛感。
  • 《艾米麗在巴黎》輕巧的美式女性主義
    這部劇讓我感覺最扯的是美國女主教法國人什麼是male gaze、什麼是女性主義的那段情節(波伏娃氣得要活過來,好萊塢什麼時候拍出portrait of lady on fire那種電影再來和我談女權和male ga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