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可看的新片不多,但從年前到年後筆者倒看了不少女性主義的作品,包括國外的和國內的。國產片中女性主義作品似乎有一個小的浪潮。從可以在公映渠道(包括院線和網絡)看到的《送我上青雲》、楊荔鈉的《春潮》,到一些目前尚未上映的女性導演的作品包括楊弋樞的《之子于歸》、《一個夏天》,以及導演劉姝的新片,還有幾部不方便透露信息的電影,我覺得最近幾年女性主義的表達呈現出一個不小的規模。中國的電影創作在這幾年還是積累了不少力量,只是當下情勢變換,不知道萌芽中的創造力最後是否還能夠得到施展。
電影《春潮》劇照
楊荔鈉《春潮》的女性表達是非常獨特的,甚至表面上看來有點反女性主義。她並沒有將女性的悲劇命運歸結為男性,而是女性之間的彼此傷害。男性的形象在本部影片中反而是很正面的。因此這部作品不是理念化的,而可能是非常個人經驗的。母親對於女兒的控制欲,以及女兒為了打破這種控制而不惜自戕,毀掉自己的生活,這是一種非常殘酷的關係。
控制和反控制的戰爭,發生於無形當中,發生在一頓午飯或者日常家庭交談的過程裡。但是影片有將母親(金燕玲扮演)作為象徵化的意象加以使用的地方,她經常和居委會人員組織合唱活動,「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將祖國和母親進行互相指涉,似乎是最為普通的聯想。
電影《春潮》中郝蕾飾演的記者郭建波
這部影片中郝蕾的職業是做社會調查的記者,影片開始的時候她去調查一起校園猥褻案。她寫了不少批評報導,但都被部門的同事叫停。通過對話可知這個同事曾經是和她在新聞業中一起成長的同仁,只是現在被磨礪得世故和退縮了。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送我上青雲》裡的女主也是記者,而楊弋樞的《之子于歸》的女主也是。她去鄉下採訪一起汙染案,但是採訪受阻,她最終迷失在大片的蘆葦蕩裡。回到單位,她發現她所在的部門被取消了。工作和家庭都受到了阻力。
這一些情節上的相似是偶然的嗎?看似偶然,其實是在當下生存環境中的共同發現。女權主義的早期,是從市場宰制之外發現了家庭的秘密。當下這幾部影片的表達則不僅僅將家庭作為女性主義的戰場,而是看到了更廣闊的場域。壓力的來源是多個方面的,這是這幾部影片的特點。
電影《之子于歸》劇照
如果說楊荔鈉的影片中女性主義表達十分獨特,楊弋樞的表達則緊扣當下學院派女性主義的脈絡,也和國外的比如最近的《燃燒女子的肖像》有一些接近。我還看過一部很新的90後的女性主義影片,這部影片中的女性對於男性的態度就沒有任何怨色,她願意在自己的狹窄空間裡獨立完成自己的人生。不依賴,也不埋怨。縱然生活孤獨清苦,但她仿佛獲得了可以容納女性自尊和自在的充分空間。
上面說的《燃燒女子的肖像》是歐洲的一部法語片,2019年下半年已經在歐洲上映。這部影片在IMDB上評分很高,8分以上。這部影片中的女性主義表達就是將男性筆墨減到最少,影片中除了路人般的男人,沒有正面出現過男性角色。而男性不是不重要,他們是在遙遠的他處進行控制的力量。
電影《燃燒女子的肖像》劇照
這是18世紀的故事。一位千金小姐的姐姐在遠嫁義大利貴族前去世,於是她就承擔了遠嫁的任務。一位女畫家前來給她畫像,因為畫像要先於本人到達義大利——這在形式上和毛延壽為昭君畫像有點相似。在繪畫的過程中,畫家和小姐產生了感情,這是一部酷兒電影。
電影《燃燒女子的肖像》劇照
電影提供了一個暴風雨來臨前的烏託邦世界。小姐和畫家平時一起在海邊散步,小姐的女僕則和她們平等相處。女僕懷孕了,她們幫她用最古老的方法打胎。電影中對這位女僕的表達也很注重呈現她的藝術才能,你可以看到這部影片中處心積慮的政治正確。
電影畫面如同油畫,寬闊的大宅子裡小姐切麵包,畫家倒酒,而女僕在一旁繡花。電影對性別和階級都有著充分的意識,然後對它們一同進行了跨越。這種表達的理性化是非常明顯的。
電影《燃燒女子的肖像》劇照
影片一開場就是畫家的木箱子掉進海中,船上全是男人,但無人幫助,她毅然跳進海中自行捕撈。從第一場戲你就看到了她的「居心」。這使得我想到《鐵達尼號》裡大多男性都讓女人先走的情節設計,兩者完全相反。本片中的女人都是不願意結婚生育的,小姐顯然不喜歡那個沒有出場的義大利男人,她的反婚姻可以和18世紀末的簡奧斯汀筆下的女性慾望進行對比。後者文字中的女性最快樂的事就是對男人品頭論足,希望嫁一個好夫君。
我們無從對這種表述進行歷史真實性的考證。我們只是從中看到了當下文藝作品中的女性主義激進表述。
電影《燃燒女子的肖像》劇照
激進是一種策略。我們有時候抱怨影片揭示的結構過於層次分明了,但電影不就是對於生活的結構加以提煉,並將其強化嗎?最近兩年我們對於好萊塢電影「政治正確」的評價,其實也是因為認為這種方式是「激進」的。最近西方的「黑命貴」運動,我們只須將Black Lives Matter置換為Woman Lives Matter似乎就很妥當。但是政治正確對於少數族裔的生存太重要了,這是他們無數年奮鬥的結果,不可輕易否定。而且這是西方的問題和表述,我們目前還未真正的全球一體化,我們有自己的問題和病症需要面對。
回到楊荔鈉的創作,從今天來回顧,她的創作人生十分精彩,是一個女性導演比較飽滿的自我完成。最早的時候(90年代末)大家其實並不看好她,可能覺得她是演員,長得太漂亮了,她拍攝《老頭》後,有人認為這是一個漂亮女孩的偶得,不是有很強的自覺意識的作品。但不久後她又拍攝出了其它優秀的紀錄片。她的紀錄片我全看過,最早她也給過我《野草》的片子,但我覺得她最好的紀錄片是之後的私影像《家庭錄像帶》。我們曾在北京的黑方劇場為她組織了一次公開放映。這部紀錄片血淋淋地將自己家的故事講述出來,從中可以看到《春潮》導演個人成長的前史。
電影《春潮》劇照
楊荔鈉還拍攝了一部關於寺廟的紀錄片,素材和生活的雙重亂像似乎讓她心力交瘁。一次她邀我去看這部片子的粗剪,我覺得它短時間內很難拿出來。當時她還和我討論正在籌劃的新片《春夢》。我也覺得這是這位女導演偶然的想法,但幾年後《春夢》在鹿特丹首映,反響很好。那個冬天我也恰好在電影節現場,還和楊荔鈉一起吃飯看片。
再後來出現《春潮》的時候,我驚訝於楊荔鈉持續的創造力。這部作品裡包含的深刻的人生苦難,讓我覺得悲愴,也覺得欣慰,她終於將內在世界的某些層面表達出來了。在此對她表示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