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義不等於「女性的」主義

2021-01-10 光明數字報

    女性主義不論是作為一種社會思潮,還是一種價值追求目標,在當今中國學界都已被越來越多學者所關注。當前它已跳出爭取與男性同等的受教育權、參政權、工作權或就業權的階段,而在世界範圍內進入到一個新的歷史發展時期。

 

    在當代中國的語境下,女性主義是由「feminism」一詞演化而來,當女性/女權與「主義」密不可分地連在一起的時候,則明顯帶有一種「社會改造」的政治意味,即改變女性在社會生活中的種種不利地位,改變壓制女性同時也壓迫男性的父權文化和制度。但這種改變需要女性的覺醒和努力,也需要男性的協作與配合;改變的結果不只對女性有利,也為兩性和諧發展創造條件和環境;再進一步,就是為國家與社會的長治久安和全體人民的幸福奠定實踐基礎。更為重要的是,女性作為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其生活經驗和生命歷程不僅作為認識論的基礎開拓了知識生產的新領域,而且由此所形成的理論以及所確立的「主義」在婦女解放乃至人類解放的社會實踐中已經發揮了或正在發揮著巨大作用。如此看來,女性主義就不僅僅是「女性」的「主義」了。

 

    女性主義是人類思想文化的共同結晶

 

    以1798年瑪麗·沃爾斯通克拉夫特發表的《女性辯護》為標誌,女性主義至今已存在了200多年。20世紀70年代以後,女性主義與其他各種社會思潮相結合逐漸形成了一套獨特而完整的理論體系。從其學術流派來講,目前學界有幾十種乃至成百種定義,如自由主義女性主義、社會主義女性主義、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後現代女性主義、文化女性主義等等。單從這一系列概念的命名就可看出女性主義與其他學術思潮的關聯,以及對現實社會未來發展走向的關注立場和價值取向。可以說,女性主義是在與其他各種學術流派的對話、交流、碰撞中發展起來的。其中,既有對以往知識生產體系中性別盲視和性別歧視的批判,也有對傳統社會改造理論和思想文化成果的借鑑,同時也接受著來自女性主義內外各種不同學術觀點的挑戰。

 

    綜觀當代中國的婦女與社會性別研究及其發展歷程,其創新性顯而易見:在借鑑西方女性主義學術理論資源和各種「後學」基礎上,賦予女性主義概念以中國歷史文化的深刻內涵;賦予傳統的「學科知識」以社會性別的普遍意義;改變知識生產中的男性思維模式,將女性的經驗通過口述和實證的方式納入知識生產的序列。近年來,隨著女權/女性主義、社會性別、父權制、交叉性(性別與國家/地區、民族/種族、歷史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交叉)、話語、女性視角、性別經驗、後現代、後殖民、後結構等概念範疇在婦女研究中的廣泛使用,以及婦女研究界對認知主體、他者、客觀性、價值中立、理性、感性、二元論、性別身份、性彆氣質、經驗、立場、身體、公私內外等核心概念的重新釐定,婦女與性別研究已經成了一個新的知識增長點,在學術研究領域產生了巨大影響。由此而形成的女性主義認識論和方法論,不僅可以適用於女性研究之外的其他各種研究,而且引起了女性主義研究者之外其他學者的廣泛關注;女性主義建構的一整套話語言說體系,拓展了人們的思維空間,也為新的知識生產和理論創新開闢了廣闊的道路。

 

    女性主義是社會變革的重要理論資源

 

    女性主義不只是一種理論構想,同時也是一場深刻的社會實踐活動。也就是說,女性主義學術和婦女運動是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的,不論是天然的女性主義者,還是後天受女性主義薰陶而被建構起來的女性主義者,她們在廣泛而深入的社會參與過程中,不僅對存在於各種不同場合的性別歧視現象極其敏感,而且試圖以社會主體人的身份對其進行改造與重建,同時對女性主義理論在指導婦女運動實踐中的利弊得失進行深刻反思,進而使理論的建構與社會的改造更加自覺、自信。如近年來女性主義研究中反覆出現的女性意識、女性群體意識、社會性別意識、自我解放意識、性別平等意識、先進性別文化建設、關注弱勢群體、維權、賦權、充權、平權、發聲、言說、在場、顛覆、改造、批判、反思等話語,足以體現女性主義在現實社會改造中的行動理念和奮鬥目標。

 

    女性主義主要面對或針對的是現實生活中的性別歧視現象,並試圖在顛覆「男權制」或「父權制」的過程中逐步實現性別平等。對此,不同的女性主義流派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解決路徑和實施方案:從變革對象看,涉及家庭與社會、男人與女人、個人與國家、思想與文化等領域;從變革主體看,有的強調女性的力量,有的強調國家的功能;從變革立場看,有的主張從女性利益出發,有的主張從社會整體利益切入;從變革途徑看,有的主張通過改變知識生產的理論基礎來改變傳統的思維習慣和思想觀念,有的主張利用社會制度的改變使資源的分配更加公平與合理;從變革方式看,有激進的也有改良的……儘管在實現性別平等的路途上具體方法各異,但其方向目標卻完全一致,即在實現性別平等的同時實現全社會的公平與正義,從關注婦女利益擴展到關注全社會所有弱勢群體的利益。在這裡,形形色色的女性主義理論是相互制約或相互補充的,它們各自在不同框架結構內為婦女解放和社會變革提供多種可供選擇的路徑。不僅如此,社會性別理論作為女性主義的核心概念和學術研究的重要範疇,與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分析方法一樣,為人們認識、解釋、改造和重建現實中複雜的社會性別關係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它的奮鬥目標與馬克思主義也如出一轍,即關注被壓迫群體(即無產階級和婦女)的命運,促進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最終實現全人類真正而徹底的解放。

 

    女性主義的奮鬥目標是超越「女性」的

 

    女性主義在21世紀進入到了新女性主義時代或超女性主義時代。其突出表現為:在理論上通過與主流學界和非女性主義學術的對話,使女性主義朝著多元化或多樣性方向發展,尊重不同學術觀點之間的差異,承認不同學術見解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在社會實踐中通過行動策略的改變,使女性主義更加務實,更加符合女性和社會發展的實際。

 

    如果說女性主義發展初期思考問題的向度更多是從「女性」利益出發的話,那麼到了今天,女性主義則更多從「人」的利益出發來探討和解決問題,即將女性作為人的重要一部分。一方面,將婦女解放作為人類文明和進步的重要標誌進行言說和行動;另一方面,將女性作為社會活動的主體,積極參與社會實踐的變革。尤其是在對待男性的態度上,女性主義一個極其明顯的變化就是將父權制與男性個人嚴格區別開來、把女性與父權制聯繫起來進行整體觀照。也就是說,不是所有的男性都是壓迫女性的,也不是所有的女性都被男性壓迫著;父權制的長久存在不是男性(作為既得利益者)單方面的一廂情願,女性對男性的依賴本身就是對父權制的縱容或默許。這種理論的社會實踐意義在於:其一,改造父權文化和制度是男女兩性的共同任務,重建新的性別關係需要男女兩性的通力合作;其二,改造父權文化首先應該改變女性自身對男性的過度依賴,真正將女性置於主體地位積極參與社會變革;其三,從兩性對立走向性別和諧,順應人類歷史發展的時代大潮。具體來講,就是尊重每一個人在家庭與社會中的自由選擇,尊重每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和生命歷程中的個性差異,從而使生活在世界上的「每一個人」不再會因為性別而受到各種不公正的待遇,或遭受歧視,或感覺不舒服。這是人類社會前進的方向,也是女性主義奮鬥的目標。

 

    (作者單位:山西師範大學)

 

相關焦點

  • 女性主義
    從符號學角度來講,基於意識形態的差異,對「女性主義」這一能指的所指人人理解各有不同。「女性主義」的所指是模糊的,不像「樹」這個符號的所指是明確的,很多時候爭論的本源是,你們所理解的「女性主義」就不是一回事兒。女性主義流派眾多,內部觀點也不一樣了。最傻的那種噴子總會在內部挑起矛盾嗎,說我這樣才叫女權,你那不是,但是很可能你壓根不是任何一種真女權。
  • 女性主義影評:《蒙上你的眼》中的女性主義視角及隱喻
    ,有32位國內青年女性影評人參加,我們從學員課後提交的影評作品中優選出12篇影評,結集為女性主義影評集第一冊。今天發布的是章兌兌同學撰寫的《《蒙上你的眼》中的女性主義視角及隱喻》。而在比爾的影片中,女性並不等於弱者。梅樂莉在和道格拉斯的對話中,稱他與她的父親非常相像,「他做所有事都有一堆大道理,即使他錯了,也會怪罪別人,但當我和我姐姐發現這些只是他對家人不好的藉口之後,我們想通了。」簡短的對白使道格拉斯的人物形象迅速與父權制社會中傳統的糟糕父親形象重疊:他們用傲慢和欺凌在家庭中獲得霸權,並以此讓家庭中女性成員的生活變得苦不堪言。
  • 女性主義|劉霓:社會性別——西方女性主義理論的中心概念
    社會性別——西方女性主義理論的中心概念劉 霓提 要社會性別這一概念形成於20世紀60年代第二次女性主義浪潮時期。幾十年來,作為女性主義理論的一個中心概念,它在探索婦女受壓迫的原因、不平等性別關係的形成以及推動婦女的思想解放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與此同時,這一概念也不斷受到來自女性主義內部與外部的批評與質疑,受到各種新的思潮的挑戰與影響。
  • 女性主義研究書單
    蘇珊·鮑爾多   江蘇人民出版社《不同的聲音》 卡羅爾·吉利根    中央編譯出版社《性別符號學——政治身體/身體政治》   (加) 尤施卡    譯林出版社《被建構的女性: 當代社會性別理論》  沈奕斐       上海人民出版社《言語不只是言語:誹謗、歧視與言論自由》  凱瑟琳.麥金儂    博雅書屋《邊緣的突破:雲南社會性別探索與實踐
  • 後女性主義語境下的女性文學研究
    在女性主義與後現代主義交鋒碰撞、交流、對話的過程中,後女性主義思潮開始風靡並引領著當代女性主義的發展潮流。在思潮交鋒的大潮之中,女性寫作不可避免地受到衝擊,在一定程度上呈現出後女性主義的特徵。1985年,託裡·莫伊指出,在解構早期女性主義二元思維的過程中,後女性主義宣告了女性主義的終結。20世紀80年代初,後女性主義被大眾媒體再次提及,給青少年女性打上了「後女性主義一代」的標籤。到了90年代,後女性主義開始在學術和媒體領域流行,媒體認為後女性主義的時代已然到來,並稱之為第四次女性主義浪潮。娜奧米·伍爾夫甚至斷言,第二波女性主義使女性成為受害者且誇大了女性的苦難與兩性間的不平等。
  • 資料||女性主義研究書單
    蘇珊·鮑爾多   江蘇人民出版社《不同的聲音》 卡羅爾·吉利根    中央編譯出版社《性別符號學——政治身體/身體政治》   (加) 尤施卡    譯林出版社《被建構的女性: 當代社會性別理論》  沈奕斐       上海人民出版社《言語不只是言語:誹謗、歧視與言論自由》  凱瑟琳.麥金儂    博雅書屋《邊緣的突破:雲南社會性別探索與實踐
  • 女性主義影評:女性的自我認知——從《時時刻刻》談起
    ,有32位國內青年女性影評人參加,我們從學員課後提交的影評作品中優選出12篇影評,將結集為女性主義影評集第一冊。之後,中國國際女性影展每年都將舉辦女性主義影評寫作班,並做年度女性主義影評結集,以此提升國內電影評論界的女性影評人比例和女性主義視角。我們每天將發布一篇女性主義影評寫作班學員撰寫的影評。今天的影評是林新鈞同學的《女性的自我認知——從《時時刻刻》談起》。
  • 《乘風破浪的姐姐》:消費主義與女性主義合流的陷阱
    這種諷刺不僅源於寫出這樣歌詞的樂隊面對主流規訓時徹底的繳械投降,也在於這一幕讓我們清楚地認領了自己的失望:這個夏天的狂歡,無非是一個消費主義與女性主義合流的陷阱。讓我們來一一打破《浪姐》營造出來的幻象。
  • 當下中國女性藝術的形態與女性主義藝術的發展
    這些作品能觸動人,有一定的唯美傾向,但經常沉湎於女性自我,基本上不關注寬泛的社會題 材,較少介入當代複雜的社會生活的意識,作品裡內隱的東西並不多。第二種形態是大眾化女性藝術。一批女性藝術家在網絡世界裡推出了大量的複製化、娛樂化、卡通化的美圖片。這些圖片主要以卡通形象的唯美少女、唯美娃娃 為主。這是一群年輕的藝術家深受日本動漫影響的創作。這種現象應該屬於大眾化的女性藝術。
  • 電影《小婦人》的女性主義書寫
    「溫柔自有千鈞之力」——電影《小婦人》的女性主義書寫作者:李燁涵八月末,由美國女作家路易莎•梅•奧爾科特長篇小說《小婦人》改編的同名電影在我國上映,講述了南北戰爭時期美國一個普通家庭四個姐妹之間的生活瑣事。其中閃耀的溫情力量、女性主義光輝,在觀眾中引起了廣泛討論。
  • 赫本時代的女性主義詩人
    而本文僅想談赫本時代的女性主義詩人。女權主義與女性主義女權主義與女性主義是同一個英語單詞(feminism)兩種譯法,源起相同,女權主義是女性主義初級階段的歷史用語,然而使用時有所側重。兩者側重點不同1、女性主義則側重打破性別霸權,打破男性中心主義,女性主義則很側重性,女性主義用法上更加平和,也更加學術,跟女權主義相比,女性主義算是微觀敘事(關於個體),性別平等,二者缺一不可。2、而女權主義主要指爭取男女社會平等地位,女權主義一般不涉及到性,換言之,女權主義算是宏大敘事(關於國家、歷史)。
  • 《小婦人》上映:我們為什麼需要「新女性主義」?
    秦:今天的女性主義不再強調男女對立,而是爭取兩性的和諧發展,更加務實地去解決具體問題,充分尊重個體差異、個性的充分實現,女性有了更多機會發出聲音,比如在影視創作領域,這也許是這個話題有熱度的原因。V:提倡女性主義就等於站在男性的對立面嗎?王:女性主義的對立面不是男性,而是維護女性自身權益,實現最大程度上的公平。
  • 閱讀:羅斯瑪麗·帕特南·童|女性主義思想的多樣性——《女性主義思潮導論》導言
    ...賈格爾採用了「異化」(alienation)這個統一的觀念來解釋,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原本可以成為婦女作為人的完整性之源泉的各種因素...像米切爾一樣,賈格爾強調,女性的屈從地位,只能以錯綜複雜的原因來解釋。這裡再次表明,在把婦女生活的各個方面相互聯繫起來的意義上,同時也是在創造統一的女性主義理論的意義上,社會主義女性主義強調的重點是統一和完整性。
  • 女性不婚主義越來越多,是好事還是壞事?聽聽當事人怎麼說
    很多男性在娶媳婦上,不再那麼挑三揀四,甚至為了表達對女性的尊重,高價彩禮、車子、房子都準備好。而很多女性,在婚戀市場上的選擇權越來越大,甚至有一些乾脆選擇不婚主義。我身邊有四個朋友,年齡有三十多歲的,也有二十七八歲的,都在宣稱自己要做不婚主義。而且,她們的小生活還過得挺美,當然,如果家人不催婚的話。那麼,女性不婚主義越來越多,是好事還是壞事呢?我們聽聽當事人怎麼說。
  • 巖井俊二電影中的女性主義特徵
    關於女權主義「女性主義」最初是針對社會中男女不平等的一系列社會問題而提出,是當人們(首先是女性)意識到「兩性的不平等」而產生的女性主義思潮。女性主義有兩種形式:一是發源於 19 世紀後半葉,20 世紀初期達到高潮的第一次女性主義浪潮,由於對女性權利的強調被稱作女權主義,這是基於現實社會是以男性權力為中心的這一基本事實。因此,作為實踐的女性主義運動,其首要的、最主要的意思是支持女性,理解女性為何被歷史貶值,並被否定與男性平等的地位;二是 20 世紀中期以後,第二次女性主義浪潮已經興起。
  • 女性主義研究參考閱讀書目
    上海人民出版社《言語不只是言語:誹謗、歧視與言論自由》  凱瑟琳.麥金儂      博雅書屋《邊緣的突破:雲南社會性別探索與實踐》 雲南省社會性別與發展小組        雲南大學《性面具-藝術與頹廢:從奈費爾提蒂到艾米莉·狄金森》 卡米拉・帕格利亞  內蒙古大學《女性主義與對自然的主宰》  (澳)薇爾·普魯姆德
  • 春潮與燃燒:女性主義的激進表達
    近日可看的新片不多,但從年前到年後筆者倒看了不少女性主義的作品,包括國外的和國內的。國產片中女性主義作品似乎有一個小的浪潮。從可以在公映渠道(包括院線和網絡)看到的《送我上青雲》、楊荔鈉的《春潮》,到一些目前尚未上映的女性導演的作品包括楊弋樞的《之子于歸》、《一個夏天》,以及導演劉姝的新片,還有幾部不方便透露信息的電影,我覺得最近幾年女性主義的表達呈現出一個不小的規模。
  • 近年流行英劇和女性主義政治
    不就是男人女人的問題嘛,誰不可以說上幾句呢?因而在社交媒體上充斥著關於女性主義或女權主義的各種令人掉下巴的意見,因此在聲量決定權力的所謂大數據時代,厭女症、同性戀恐懼症、無知卻毫不含蓄的種族話語、尤其是理所當然的被社會大眾堅信不疑的本質論的性別角色,等等,所有這一切似乎成為了匪夷所思的與世界潮流逆向而動的主流聲音,反而蓋過了真正想要了解或試圖傳播女性主義的那些聲音。
  • 女性主義藝術 Feminist Art (之一)
    她們的作品即非陳述女性在歷史上的情況,也無法辨識出是女性所做的作品。60年代的反文化潮流,啟發了創新與進步的社會分析,主流再也不被認為是中性的。女性主義理論家的特殊關注是藝術史上對精緻藝術與工藝的偏見。對傳統上被貶為最卑微的藝術形式,包括花布、波斯地毯、美式那瓦喬毛毯產生的新興趣,最終造成了「圖案與裝飾」運動。至1969年女性主義藝術作品開始出現,女性主義的各種議題也紛紛被提出。
  • 影薦 十二部經典的女性主義電影
    ——這一幕就是女性主義。首先,不是所有以女性為主角的電影都是女性主義電影,比如咱們國的《小時代》系列,《我是女王》等,就統統不是,甚至一些女同電影也不是女性主義的。——說一部電影是女性主義的,至少主題非常明確,傳達的信息簡要說來就是:女性擁有和男性一樣的權利,不可欺壓愚弄,不然,呵呵,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