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義不論是作為一種社會思潮,還是一種價值追求目標,在當今中國學界都已被越來越多學者所關注。當前它已跳出爭取與男性同等的受教育權、參政權、工作權或就業權的階段,而在世界範圍內進入到一個新的歷史發展時期。
在當代中國的語境下,女性主義是由「feminism」一詞演化而來,當女性/女權與「主義」密不可分地連在一起的時候,則明顯帶有一種「社會改造」的政治意味,即改變女性在社會生活中的種種不利地位,改變壓制女性同時也壓迫男性的父權文化和制度。但這種改變需要女性的覺醒和努力,也需要男性的協作與配合;改變的結果不只對女性有利,也為兩性和諧發展創造條件和環境;再進一步,就是為國家與社會的長治久安和全體人民的幸福奠定實踐基礎。更為重要的是,女性作為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其生活經驗和生命歷程不僅作為認識論的基礎開拓了知識生產的新領域,而且由此所形成的理論以及所確立的「主義」在婦女解放乃至人類解放的社會實踐中已經發揮了或正在發揮著巨大作用。如此看來,女性主義就不僅僅是「女性」的「主義」了。
女性主義是人類思想文化的共同結晶
以1798年瑪麗·沃爾斯通克拉夫特發表的《女性辯護》為標誌,女性主義至今已存在了200多年。20世紀70年代以後,女性主義與其他各種社會思潮相結合逐漸形成了一套獨特而完整的理論體系。從其學術流派來講,目前學界有幾十種乃至成百種定義,如自由主義女性主義、社會主義女性主義、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後現代女性主義、文化女性主義等等。單從這一系列概念的命名就可看出女性主義與其他學術思潮的關聯,以及對現實社會未來發展走向的關注立場和價值取向。可以說,女性主義是在與其他各種學術流派的對話、交流、碰撞中發展起來的。其中,既有對以往知識生產體系中性別盲視和性別歧視的批判,也有對傳統社會改造理論和思想文化成果的借鑑,同時也接受著來自女性主義內外各種不同學術觀點的挑戰。
綜觀當代中國的婦女與社會性別研究及其發展歷程,其創新性顯而易見:在借鑑西方女性主義學術理論資源和各種「後學」基礎上,賦予女性主義概念以中國歷史文化的深刻內涵;賦予傳統的「學科知識」以社會性別的普遍意義;改變知識生產中的男性思維模式,將女性的經驗通過口述和實證的方式納入知識生產的序列。近年來,隨著女權/女性主義、社會性別、父權制、交叉性(性別與國家/地區、民族/種族、歷史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交叉)、話語、女性視角、性別經驗、後現代、後殖民、後結構等概念範疇在婦女研究中的廣泛使用,以及婦女研究界對認知主體、他者、客觀性、價值中立、理性、感性、二元論、性別身份、性彆氣質、經驗、立場、身體、公私內外等核心概念的重新釐定,婦女與性別研究已經成了一個新的知識增長點,在學術研究領域產生了巨大影響。由此而形成的女性主義認識論和方法論,不僅可以適用於女性研究之外的其他各種研究,而且引起了女性主義研究者之外其他學者的廣泛關注;女性主義建構的一整套話語言說體系,拓展了人們的思維空間,也為新的知識生產和理論創新開闢了廣闊的道路。
女性主義是社會變革的重要理論資源
女性主義不只是一種理論構想,同時也是一場深刻的社會實踐活動。也就是說,女性主義學術和婦女運動是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的,不論是天然的女性主義者,還是後天受女性主義薰陶而被建構起來的女性主義者,她們在廣泛而深入的社會參與過程中,不僅對存在於各種不同場合的性別歧視現象極其敏感,而且試圖以社會主體人的身份對其進行改造與重建,同時對女性主義理論在指導婦女運動實踐中的利弊得失進行深刻反思,進而使理論的建構與社會的改造更加自覺、自信。如近年來女性主義研究中反覆出現的女性意識、女性群體意識、社會性別意識、自我解放意識、性別平等意識、先進性別文化建設、關注弱勢群體、維權、賦權、充權、平權、發聲、言說、在場、顛覆、改造、批判、反思等話語,足以體現女性主義在現實社會改造中的行動理念和奮鬥目標。
女性主義主要面對或針對的是現實生活中的性別歧視現象,並試圖在顛覆「男權制」或「父權制」的過程中逐步實現性別平等。對此,不同的女性主義流派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解決路徑和實施方案:從變革對象看,涉及家庭與社會、男人與女人、個人與國家、思想與文化等領域;從變革主體看,有的強調女性的力量,有的強調國家的功能;從變革立場看,有的主張從女性利益出發,有的主張從社會整體利益切入;從變革途徑看,有的主張通過改變知識生產的理論基礎來改變傳統的思維習慣和思想觀念,有的主張利用社會制度的改變使資源的分配更加公平與合理;從變革方式看,有激進的也有改良的……儘管在實現性別平等的路途上具體方法各異,但其方向目標卻完全一致,即在實現性別平等的同時實現全社會的公平與正義,從關注婦女利益擴展到關注全社會所有弱勢群體的利益。在這裡,形形色色的女性主義理論是相互制約或相互補充的,它們各自在不同框架結構內為婦女解放和社會變革提供多種可供選擇的路徑。不僅如此,社會性別理論作為女性主義的核心概念和學術研究的重要範疇,與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分析方法一樣,為人們認識、解釋、改造和重建現實中複雜的社會性別關係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它的奮鬥目標與馬克思主義也如出一轍,即關注被壓迫群體(即無產階級和婦女)的命運,促進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最終實現全人類真正而徹底的解放。
女性主義的奮鬥目標是超越「女性」的
女性主義在21世紀進入到了新女性主義時代或超女性主義時代。其突出表現為:在理論上通過與主流學界和非女性主義學術的對話,使女性主義朝著多元化或多樣性方向發展,尊重不同學術觀點之間的差異,承認不同學術見解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在社會實踐中通過行動策略的改變,使女性主義更加務實,更加符合女性和社會發展的實際。
如果說女性主義發展初期思考問題的向度更多是從「女性」利益出發的話,那麼到了今天,女性主義則更多從「人」的利益出發來探討和解決問題,即將女性作為人的重要一部分。一方面,將婦女解放作為人類文明和進步的重要標誌進行言說和行動;另一方面,將女性作為社會活動的主體,積極參與社會實踐的變革。尤其是在對待男性的態度上,女性主義一個極其明顯的變化就是將父權制與男性個人嚴格區別開來、把女性與父權制聯繫起來進行整體觀照。也就是說,不是所有的男性都是壓迫女性的,也不是所有的女性都被男性壓迫著;父權制的長久存在不是男性(作為既得利益者)單方面的一廂情願,女性對男性的依賴本身就是對父權制的縱容或默許。這種理論的社會實踐意義在於:其一,改造父權文化和制度是男女兩性的共同任務,重建新的性別關係需要男女兩性的通力合作;其二,改造父權文化首先應該改變女性自身對男性的過度依賴,真正將女性置於主體地位積極參與社會變革;其三,從兩性對立走向性別和諧,順應人類歷史發展的時代大潮。具體來講,就是尊重每一個人在家庭與社會中的自由選擇,尊重每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和生命歷程中的個性差異,從而使生活在世界上的「每一個人」不再會因為性別而受到各種不公正的待遇,或遭受歧視,或感覺不舒服。這是人類社會前進的方向,也是女性主義奮鬥的目標。
(作者單位:山西師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