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本時代的女性主義詩人

2021-01-10 菜鳥弟弟

赫本所生活的的時代無疑是群星璀璨的時代。那個時代湧現出了大量的星光閃耀的名人:諸如文豪、政治巨匠、電影和時尚名流,像蒂斯、畢卡索、米羅、達利、杜尚、蒙德裡安、克萊因、波洛克、夏加爾、安迪·沃霍爾、基斯哈林等藝術家,瑪麗蓮夢露,英格麗褒曼等明星,保羅薩特與西蒙娜波伏娃等哲學家。那是一個百花齊放的迷人時代。

而本文僅想談赫本時代的女性主義詩人。

女權主義與女性主義

女權主義與女性主義是同一個英語單詞(feminism)兩種譯法,源起相同,女權主義是女性主義初級階段的歷史用語,然而使用時有所側重。

兩者側重點不同

1、女性主義則側重打破性別霸權,打破男性中心主義,女性主義則很側重性,女性主義用法上更加平和,也更加學術,跟女權主義相比,女性主義算是微觀敘事(關於個體),性別平等,二者缺一不可。

2、而女權主義主要指爭取男女社會平等地位,女權主義一般不涉及到性,換言之,女權主義算是宏大敘事(關於國家、歷史)。

兩者本質不同

1、女性主義是打破男性話語權,從女性的視角來看待形形色色的世界,女權主義是更多從社會地位,就業機會及報酬等第方面要求男女平等,比如女性文學批評所要求的打破父權制話語,實際是要求女性平等的發話權。

2、女權主義創立的社會性別概念也致力於探究一個被壓迫群體,婦女的歷史與現狀。但是,與階級概念的誕生不同,社會性別概念不是產生於一個或幾個人的著述,而是女權主義的集體創作。

我們從奧黛麗赫本這位女神殿堂級人物解析她,從時代背景,人物童年,家庭,個人成長,愛情婚姻生育等女性的自然,社會與生理屬性來看她的藝術。同樣,今天讓我們重新了解一下赫本時代中外女性主義詩人與她們的詩歌吧。

女性主義詩人與代表作

1.伊莉莎白·畢肖普(Elizabeth Bishop,1911-1979)

畢肖普是美國20世紀最重要的、最有影響力的女詩人之一。1911年生於美國麻薩諸塞州的伍斯特。1934年畢業於瓦薩學院後,在紐約文學圈裡的生活為其事業奠定了基礎。後與大學同學路易斯·克蘭在南方佛羅裡達的基維斯特島,同居了5年。她的一生很多時候都在旅行,游離了美國的文化生活之外。1950年定居巴西。最後返回麻薩諸塞州,住在波士頓,任教於哈佛大學。1979年突然去世,享年68歲。

寄往紐約的信

——給路易絲.克倫

我希望你在下一封信裡說說

你想去的地方你要做的事情

那些戲怎麼樣,散場以後

你還有哪些別的娛樂?

你在午夜時分搭乘計程車

匆忙的像是要拯救自己的靈魂

那裡道路不斷圍繞公園

計費器瞪著眼睛如垂死的貓頭鷹

樹木顯得異常的古怪和綠

孤單地站在又大又黑的洞穴前

突然,你置身於另一個地方

那裡事件像波浪一樣接連發生

大多數玩笑你弄不明白

像石板上擦掉的幾句髒話

歌聲嘹亮可多少有點朦朧

天色已經黑得不能再黑了

從棕色的石頭屋子裡出來

你到了灰白灑了水的人行道上

建築物的一側太陽會升起

像一片搖擺不停的小麥田

親愛的,是小麥不是燕麥。我猜

這些小麥的種子不是你撒播的

無論如何我都渴望了解

你想做的事情你要去的地方

畢曉普不喜歡別人給她加標籤,不喜歡別人叫她「女同志詩人」或者「女詩人」,她拒絕任何純女性詩選收錄自己的作品。因此,很多熱衷女性運動的女詩人都認為畢曉普有「厭女」情結。有趣的是,她認為自己是一個「堅定的女權主義者」,她只是希望別人在評價她時看的是作品,而不是性別或者性向。

2.西爾維婭·普拉斯(Sylvia Plath,1932—1963)

她是繼艾米莉·狄金森和伊莉莎白·畢肖普之後最重要的美國女詩人。1963年她最後一次自殺成功時,年僅31歲。這位頗受爭議的女詩人因其富於激情和創造力的重要詩篇留名於世,又因其與另一位英國詩人休斯情感變故自殺的戲劇化人生而成為英美文學界一個長久的話題。

西爾維婭·普拉斯為我們所熟悉,首先是作為一位美國自白派詩人的代表。拉斯的小說創作有非常突出的自傳性特色,幾乎每一篇都能從作者本人的生活經歷中找到影子。作為詩人的普拉斯也曾非常投入地學習過繪畫。《綠石頭》是對童年生活令人悵惘的追憶;《超人與寶拉·布朗的新冬裝》敘述的是成長經歷;《寡婦曼加達其人》根據作者新婚後去西班牙度假的經歷寫成,體現了過人的觀察能力;《成功之日》記錄了一對獻身寫作的夫婦的生活及妻子微妙的心理活動。

大學期間她學業出眾,每門功課都是優等,獲得多項獎學金。大學二年級時因出色的寫作才能被紐約時裝雜誌《小姐》選中應邀擔任該雜誌的客座編輯。一個月的紐約生活如同夢幻一般,豪華的宴會,漂亮的時裝,與仰慕的作家共同創作。但好景不長,不久她就陷入在精神分裂的磨難中,直至進入麥克林精神病院被進行電療。她的自傳體小說《鐘形罩》(The Bell Jar)就是描寫這一段經歷。

我們看她一首:

邊緣

這個女人盡善盡美了,

她的死

屍體帶著圓滿的微笑,

一種希臘式的悲劇結局

在她長裙的褶縫上幻現

她赤裸的

雙腳像是在訴說

我們來自遠方,現在到站了,

每一個死去的孩子都蜷縮著,像一窩白蛇

各自有一個小小的

早已空蕩蕩的牛奶罐

它把他們

摟進懷抱,就像玫瑰花

合上花瓣,在花園裡

僵冷,死之光

從甜美、縱深的喉管裡溢出芬芳。

月亮已無哀可悲,

從她的骨縫射出凝睇。

它已習慣於這種事情。

黑色長裙緩緩拖拽,悉悉作響。

1956年2月,西爾維婭·普拉斯獲得一筆獎學金獲準去英國劍橋留學。她在那裡邂逅了英俊的英國詩人特德·休斯(Ted Hughes,1930 —1998),兩人立刻墜入了情網,並閃電似地結婚。當時普拉斯稱休斯為「世間惟一能與我匹配的男子」。但不幸的是他們的婚姻出現了裂痕。有人怪罪於休斯的風流;可能更隱蔽的原因是出於普拉斯難以控制的瘋狂。1962年普拉斯與休斯分居,她單獨帶著兒女在倫敦居住。同年休斯與Assia Wevill同居。普拉斯在數月內突然面臨的劇烈的生活變動,以及生活拮据所帶來的壓力,《鐘形罩》剛剛出版卻反映平平,與休斯辦理離婚手續過程中承受的巨大的精神痛苦,促使她再一次地選擇了自殺。但這一次,上帝成全了她。從她到英國至死亡正好整整六年。

3.維斯瓦娃·辛波絲卡(Wislawa Szymborska,1923年7月2日一2012年2月1日)

波蘭女作家,同時也是位傑出的翻譯家,將許多優秀的法國詩歌翻譯成波蘭語,並於1996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其詩作被稱為「具有不同尋常和堅韌不拔的純潔性和力量」。有《一見鍾情》,《呼喚雪人》等著作。她是第三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女詩人(前兩位是一九四五年智利的加夫列拉·米斯特拉爾和一九六六年德國的奈莉·薩克斯),第四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波蘭作家。人稱「詩歌界的莫扎特」。

肺癌去世前,是波蘭最受歡迎女作家。

辛波絲的詩歌大部分是沉思,但也談到死亡、酷刑、戰爭,也因其凝練、清澈、悠遊從容的風格而被譽為「詩壇莫扎特」。拋開早期與政治的關聯,辛波絲卡從1957年出版的《呼喚雪人》開始找到了自己的定位。

在辛波絲卡的每一本詩集中,她追求新風格、嘗試新技法的用心。她擅長自日常生活汲取喜悅,以小隱喻開發深刻的思想,寓嚴肅於幽默、機智,是以小搏大,舉重若輕的語言大師。一九七六年之後,十年間未見其新詩集出版。一九八六年《橋上的人們》一出,遂格外引人注目。這本詩集竟然只有二十二首詩作,然而篇篇佳構,各具特色,可說是她詩藝的高峰。她的詩歌同樣是屬於整個世界的,字裡行間都深刻地透露著道德和哲理。她的詩歌更是包羅萬象的,如一位波蘭評論家所指出的那樣,宇宙世界、人類和動物的進化史、古往今來出現的各種社會現象、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她個人生活中的見聞和感受,幾乎無不涉獵。

我為自己分分秒秒疏漏萬物向時間致歉。

我為將新歡視為初戀向舊愛致歉。

——辛波斯卡

她喜歡抽菸,喜歡鯡魚和伏特加。

她沒有生育。詩歌是她的子女。

她並不熱衷於生活上的歷險。

她不願意成為明星,即使在獲得舉世矚目的諾貝爾文學獎之後。

她拒絕別人為她寫傳記,她只希望人們能專心地閱讀她的作品。

我曾這樣寂寞地生活(胡桑譯)

清晨四點

黑夜與白晝之間的時辰。

輾轉反側之間的時辰。

三十歲人的時辰。

為公雞啼鳴而清掃乾淨的時辰。

大地收回溫暖擁抱的時辰。

來自消逝星辰的涼風的時辰。

我們消失後留不下任何痕跡的時辰。

空洞的時辰。

虛無。沒有意義。

其他一切時辰的底座。

臨晨四點,沒有人感到舒服。

假如一隻螞蟻有這種感受,

我們為它感到高興。讓五點鐘到來吧,

如果,我們不得不繼續活著。

4.加夫列拉·米斯特拉爾(GabrielaMistral,1889-1957)

智利女詩人。出生智利首都聖地牙哥市北的維庫那鎮。她自幼生活清苦,未曾進過學校,靠做小學教員的同父異母姐姐輔導和自學獲得文化知識。1945年,「因為她那富於強烈感情的抒情詩歌,使她的名字成為整個拉丁美洲的理想的象徵。」她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成為拉丁美洲第一位獲得該獎的詩人。

羞怯

米斯特拉爾

如果你看我,我就變得美麗

仿佛小草披上降下的露珠,

河水退去時,高高的蘆葦

不再認得我煥發容光的顏面。

我羞怯,為了我悽涼的嘴巴,

粗啞的嗓音,笨拙的膝頭:

如今你看著我,走進我,

我感到我可憐,在赤裸地摸索。

你在路上逢到哪塊石頭

都比不上這個你撿起來的女人

在拂曉的微光下更加赤裸,

因為你看見了她,聽見了她的歌。

我要緘默,為的是不讓

原野上經過我的人知道我幸福,

緘默於照上我粗糙額頭的光輝

緘默於我手上所有的顫慄

夜來了,露珠落上小草;

久久地看著我吧,溫存地說話,

但願明天河水退下時,你所

吻著的她,已經滿被美麗!

默愛

米斯特拉爾

如果我恨你,

我會斬釘截鐵地對你說,

可如今我愛你,

對人類如此含糊的語言

我卻信不過。

你願它化作一聲呼喚,

來自深深的心底,

可它還沒出胸膛和喉嚨,

灼熱的激流早已有氣無力。

我本是一座漲滿的池塘,

可對你卻像乾涸的泉眼一樣。

一切都由於我痛苦的沉默,

它的殘暴勝過死亡!

5.瑪格麗特·阿特伍德(1939——)

加拿大首席女詩人,詩中展露女人的細膩與豐富以及思想女性對人生持久的洞察力,詩集有《圓圈遊戲》。

上一次再上一次,

我記得

足有八個月,從我

提起裙子在火車旁邊奔跑,

把紫羅蘭塞進車廂,

到打開陣亡通知書,

二十年裡

我看著你的照片變黃   

選自《最初,我有幾個世紀》

6.英格博格·巴赫曼(1926——1973)

奧地利抽象主義女詩人,詩風有一股讚歌的交響,詩集有《召喚大熊星》。 

一塊石頭會感動另一塊石頭

戀人,我無法說明的,

請給我說明

我應該讓這短促的時間  

只跟思想孤零零交談

還是,對愛情渾然不知  

或者知道了也悵然若失  

7.安娜·阿赫瑪託娃(1889——1966)

俄國詩歌的月亮,她的抒情詩具有深刻的人性,內心回憶細微而優雅,代表作有《黃昏》、《念珠》。 

我忠順地侍奉著你

你別害怕我這苦苦的戀情

為了讓我們相依為命

我選擇放棄我的生命

——選自《無題》

通嚮往事之路早已湮沒,

其實如今

我已無需探尋記憶的殘痕

那是什麼?是血汙的石板

墓穴的欄門

或者是不肯沉寂的回聲

縱然我一再央求,它就是不聽……

——選自《回聲》

8.奈麗·薩克斯(1891——1970)

流亡瑞典的德裔女詩人,196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詩風有一種明亮的痛苦,詩集有《死亡歡慶生命》。 

我們生還者

死亡用空骨削它的長笛

死亡用懷念做它的琴弓

我們的軀體跟著呻吟

隨著殘缺的音樂

我們生還者  

為我們的脖頸

搓好的繩索  

還懸在面前的藍天   

選自《生還者合唱曲》

相關焦點

  • 赫本的第一部音樂片,被評為好萊塢女性主義電影的轉折點
    北京時間3月18日,美國演員工會評選出了好萊塢女性主義電影的轉折點——赫本的第一部音樂片《甜姐兒》。說起《甜姐兒》,相信即便是新世紀之後出生的影迷們,都不怎麼陌生。畢竟這部音樂片是赫本的經典電影之一,在赫本的很多紀錄片中,大家已經熟知了這部電影。
  • 影薦 十二部經典的女性主義電影
    ——這一幕就是女性主義。首先,不是所有以女性為主角的電影都是女性主義電影,比如咱們國的《小時代》系列,《我是女王》等,就統統不是,甚至一些女同電影也不是女性主義的。——說一部電影是女性主義的,至少主題非常明確,傳達的信息簡要說來就是:女性擁有和男性一樣的權利,不可欺壓愚弄,不然,呵呵,要你好看!
  • 女性主義影評:女性的自我認知——從《時時刻刻》談起
    ,有32位國內青年女性影評人參加,我們從學員課後提交的影評作品中優選出12篇影評,將結集為女性主義影評集第一冊。之後,中國國際女性影展每年都將舉辦女性主義影評寫作班,並做年度女性主義影評結集,以此提升國內電影評論界的女性影評人比例和女性主義視角。我們每天將發布一篇女性主義影評寫作班學員撰寫的影評。今天的影評是林新鈞同學的《女性的自我認知——從《時時刻刻》談起》。
  • 女性主義不等於「女性的」主義
    如此看來,女性主義就不僅僅是「女性」的「主義」了。     女性主義是人類思想文化的共同結晶     以1798年瑪麗·沃爾斯通克拉夫特發表的《女性辯護》為標誌,女性主義至今已存在了200多年。20世紀70年代以後,女性主義與其他各種社會思潮相結合逐漸形成了一套獨特而完整的理論體系。從其學術流派來講,目前學界有幾十種乃至成百種定義,如自由主義女性主義、社會主義女性主義、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後現代女性主義、文化女性主義等等。單從這一系列概念的命名就可看出女性主義與其他學術思潮的關聯,以及對現實社會未來發展走向的關注立場和價值取向。
  • 西爾維婭·普拉斯:少為中國讀者知曉的女性主義詩人
    但是我很難想到哪個詩人算得上傳奇,唯一的例外便是西爾維婭·普拉斯,她留著一個完美的金色報童髮式,時常帶著燦爛的笑容,穿著塑腰的裙子。比起一個像樣的詩人來,她更像桃樂絲·黛這樣的影視明星。在隨後的幾十年裡,西爾維婭·普拉斯被不同的人戴上了不同的面具,有些人說她是空想家,有人說她是受害者,有人說她是烈士,亦有人說她是女性主義的代表。當然也有人把她當作精神病人、潑婦以及被性別禁錮的女人。不過,人們通常還是喜歡稱她為天才詩人。和她前夫休斯一樣,普拉斯在世時就一直被當作是天才。
  • 女性主義
    因為科學就是當今時代的最大的一個意識形態,因為它太權威,因為它太科學,所以它也欺騙你最深,你太相信它了。當然也有更多的女性主義者不服這個結論,於是做出了很多的努力和反抗,比如說有一個著名的美國學者艾斯勒寫過一本書叫做《聖杯與劍》,這本書當中就列舉了大量的證據來論證從母系社會到父權社會是人類歷史上的一次倒退。
  • 女性主義藝術 Feminist Art (之一)
    她們的作品即非陳述女性在歷史上的情況,也無法辨識出是女性所做的作品。60年代的反文化潮流,啟發了創新與進步的社會分析,主流再也不被認為是中性的。女性主義理論家的特殊關注是藝術史上對精緻藝術與工藝的偏見。對傳統上被貶為最卑微的藝術形式,包括花布、波斯地毯、美式那瓦喬毛毯產生的新興趣,最終造成了「圖案與裝飾」運動。至1969年女性主義藝術作品開始出現,女性主義的各種議題也紛紛被提出。
  • 女性主義研究書單
    (《浮出歷史地表——現代婦女文學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8、王緋:《女性與閱讀期待》,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9、張京媛主編:《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10、【挪威】陶麗·莫依:《性與文本的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林建法等譯,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1992年版。
  • 這些女性電影讓你正視「愛與和平」的女性影響力
    原標題:十部女性電影:讓你正視「愛與和平」的女性影響力「赫本時代大展」,以11大構思奇特的互動體驗場景,2000平米美術館打造成的奇幻造夢空間,讓每一個觀眾進入劇場,跨越時空,置身於赫本時代。
  • 當下中國女性藝術的形態與女性主義藝術的發展
    對於許 多人來說,這是一個屬於個人的「小時代」,是一個感性的時代,資訊時代,人們都更容易接受一種能快速帶來撫慰感的東西,那些溫和而美的東西是資訊時代的寵 兒,也常常能受到藝術市場中普通消費者的喜愛。這兩種女性藝術雖然不具備女性主義藝術的內涵,但也不能忽視它們的價值和不可或缺性。第三種形態是中國化的女性主義藝術。
  • 資料||女性主義研究書單
    (《浮出歷史地表——現代婦女文學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8、王緋:《女性與閱讀期待》,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9、張京媛主編:《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10、【挪威】陶麗·莫依:《性與文本的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林建法等譯,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1992年版。
  • 女性主義|劉霓:社會性別——西方女性主義理論的中心概念
    社會性別——西方女性主義理論的中心概念劉 霓提 要社會性別這一概念形成於20世紀60年代第二次女性主義浪潮時期。幾十年來,作為女性主義理論的一個中心概念,它在探索婦女受壓迫的原因、不平等性別關係的形成以及推動婦女的思想解放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與此同時,這一概念也不斷受到來自女性主義內部與外部的批評與質疑,受到各種新的思潮的挑戰與影響。
  • 後女性主義語境下的女性文學研究
    在女性主義與後現代主義交鋒碰撞、交流、對話的過程中,後女性主義思潮開始風靡並引領著當代女性主義的發展潮流。在思潮交鋒的大潮之中,女性寫作不可避免地受到衝擊,在一定程度上呈現出後女性主義的特徵。1985年,託裡·莫伊指出,在解構早期女性主義二元思維的過程中,後女性主義宣告了女性主義的終結。20世紀80年代初,後女性主義被大眾媒體再次提及,給青少年女性打上了「後女性主義一代」的標籤。到了90年代,後女性主義開始在學術和媒體領域流行,媒體認為後女性主義的時代已然到來,並稱之為第四次女性主義浪潮。娜奧米·伍爾夫甚至斷言,第二波女性主義使女性成為受害者且誇大了女性的苦難與兩性間的不平等。
  • 詩人葉芝,一位神秘主義浪漫主義風格的引領者
    葉芝是愛爾蘭詩人,同是也是一位散文家、劇作家、神秘主義者。同時葉芝也是「愛爾蘭文藝復興運動」的領導者,深受愛爾蘭人民的愛戴,對他的所作所為都非常支持葉芝是艾比劇院的創始者之一,一生追求浪漫主義,唯美主義,神秘主義的唯美風格。之後在他七十多歲時受了現代主義詩人愛滋拉的影響,越來越接近現代主義了,接下來讓我們來更加了解一下有關葉芝的相關事件吧!
  • 電影《小婦人》的女性主義書寫
    「溫柔自有千鈞之力」——電影《小婦人》的女性主義書寫作者:李燁涵八月末,由美國女作家路易莎•梅•奧爾科特長篇小說《小婦人》改編的同名電影在我國上映,講述了南北戰爭時期美國一個普通家庭四個姐妹之間的生活瑣事。其中閃耀的溫情力量、女性主義光輝,在觀眾中引起了廣泛討論。
  • 「赫本時代」--日本LB品牌彩妝將於4月融合全新藝術概念
    「SIPA赫本時代大展」海報「SIPA赫本時代大展」將於2020年4月,在上海淮海中路300號chi K11美術館開幕,本次展覽是王小慧藝術中心與SIPA圖片社主辦,作為K11年度最重量級的大展,這是一場新概念全媒體展覽
  • 縱觀奧黛麗•赫本的一生:自信優雅的女性的必修課
    她依舊無畏、自信的保持的美好的笑容,勇敢的面對生活給自己帶來的挑戰,讓我們一同走進這位經典傳奇的女性奧黛麗·赫本的一生。命運又一次同赫本開了一個玩笑,二戰結束後,赫本進入著名的瑪莉·藍伯特芭蕾舞學校(Marie Rambert`s)學習芭蕾舞,因為幼年時期生活艱苦,導致赫本的身體營養不良,170釐米的個子僅有80斤,學校告知她的身體素質不達標,不能成為專業的芭蕾舞演員,她不得不放棄摯愛的芭蕾舞。
  • 縱觀奧黛麗赫本的一生:自信優雅的女性的必修課
    她依舊無畏、自信的保持的美好的笑容,勇敢的面對生活給自己帶來的挑戰,讓我們一同走進這位經典傳奇的女性奧黛麗·赫本的一生。少年時期的赫本,無畏前行父親是位銀行家,母親是荷蘭的貴族後裔,襲有男爵的封號。然而,在赫本6歲時,父親提出離婚,離開的她和她的母親。使得生活優越的赫本,第一次體會到了,家庭及父親帶來的傷害。1939年,她進入安恆音樂學院,學習芭蕾舞。
  • 《乘風破浪的姐姐》:消費主義與女性主義合流的陷阱
    這種諷刺不僅源於寫出這樣歌詞的樂隊面對主流規訓時徹底的繳械投降,也在於這一幕讓我們清楚地認領了自己的失望:這個夏天的狂歡,無非是一個消費主義與女性主義合流的陷阱。讓我們來一一打破《浪姐》營造出來的幻象。
  • 奧黛麗·赫本的美食主義
    提到奧黛麗·赫本,人們的第一印象便是電影明星、人間天使,然而當赫本的兒子盧卡在美國網站上曬出了母親赫本的廚房生活,這才讓廣大觀眾恍然大悟,原來奧黛麗·赫本不僅是個電影明星也是個鮮為人知的小小美食家。赫本的兒子叫盧卡,盧卡的父親安德烈·多蒂是赫本的第二任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