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木蘭》:挪用東方故事的西式女性主義表達
□蔣峰作為一部好萊塢瞄準東方題材的重量級大片,映前備受期待的迪士尼公司2020年出品的電影《花木蘭》,映後卻表現平平。在東方語境中,花木蘭作為中國家喻戶曉的歷史傳奇人物,其替父從軍、徵戰沙場、載譽而歸、卸甲盡孝的故事,彰顯出人物的忠孝和勇敢。
-
《花木蘭》:東方元素的粗暴混搭,女性主義的簡陋表達
而木蘭姓花這事兒至今可考的是明朝萬曆年間徐文長雜劇作品《四聲猿傳奇》,收錄了《雌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這個故事為後世留下了一些模板,比如木蘭姓「花」,父親名為花弧。到了清代,則有了張紹賢所作大部頭的四十六回小說《北魏奇史閨孝烈傳》。至此,一個我們普遍接受的認知形成,也即,木蘭姓花,且是北魏人,對抗的是柔然。
-
《花木蘭》:當替父從軍的孝女變成了女權主義鬥士
經過好萊塢的精心加工和包裝之後,動畫片版花木蘭,被塑造成了一個具有美國個人英雄主義主流價值觀的女性形象,在經歷了自我認同危機後,最終實現了個人價值,獲得了成長。而真人版《花木蘭》又在動畫片的基礎上,進行了與時俱進的改動。比如,花木蘭不僅僅是個人主義英雄,她也是一個女權主義的鬥士,充分張揚著女性的價值。
-
《花木蘭》:當替父從軍的孝女變成了女權主義鬥士|沸騰
經過好萊塢的精心加工和包裝之後,動畫片版花木蘭,被塑造成了一個具有美國個人英雄主義主流價值觀的女性形象,在經歷了自我認同危機後,最終實現了個人價值,獲得了成長。而真人版《花木蘭》又在動畫片的基礎上,進行了與時俱進的改動。比如,花木蘭不僅僅是個人主義英雄,她也是一個女權主義的鬥士,充分張揚著女性的價值。
-
《花木蘭》:當替父從軍的孝女變成了女權主義鬥士 | 沸騰
經過好萊塢的精心加工和包裝之後,動畫片版花木蘭,被塑造成了一個具有美國個人英雄主義主流價值觀的女性形象,在經歷了自我認同危機後,最終實現了個人價值,獲得了成長。而真人版《花木蘭》又在動畫片的基礎上,進行了與時俱進的改動。比如,花木蘭不僅僅是個人主義英雄,她也是一個女權主義的鬥士,充分張揚著女性的價值。
-
電影《花木蘭》一次文不對題的文化挪用
雖然真人版《花木蘭》改編自動畫版的《花木蘭》,但從根子上說,影片還是來自於中國的「木蘭傳說」這個大IP,可惜的是,真人版《花木蘭》對「木蘭傳說」從細節到文化內涵進行了戲說,是一次文不對題的文化挪用。被戲說的細節有人說,《花木蘭》這部電影是中國定製片。
-
電影《花木蘭》一次文不對題的文化挪用
電影《花木蘭》9月11日上映,因為有「花木蘭」這個明顯屬於中國文化的大IP,以及劉亦菲、甄子丹、李連杰和鞏俐等華人演員擔當主演,這部電影還是非常受期待的。雖然真人版《花木蘭》改編自動畫版的《花木蘭》,但從根子上說,影片還是來自於中國的「木蘭傳說」這個大IP,可惜的是,真人版《花木蘭》對「木蘭傳說」從細節到文化內涵進行了戲說,是一次文不對題的文化挪用。
-
西方的《花木蘭》不懂東方,從歷史角度深入解讀花木蘭的故事
藝術雖然難免虛構,但只有從生活中抽象出更高的真實,才會產生藝術的感染力,花木蘭的故事最早出自於北朝樂府詩《木蘭辭》,下面就從「原著」中去解讀這個故事的精華之所在。,然而在花木蘭的故事中,男尊女卑,綱常名教,甚至傳統故事中必不可少的善惡對抗、利義抉擇、纏綿愛情全都被拋在了一邊,所描繪的就是一個女性的傳奇,所要突顯的就是人性的魅力。
-
西方的《花木蘭》不懂東方,從歷史角度深入解讀花木蘭的故事
電影《花木蘭》中認為女人當兵是給家族丟臉的事情,以此來證明東方社會對於女性的人性壓抑,後來覺得這個理由似乎不太充分,便又給她增加了女巫這種被排斥的身份,而事實上花木蘭從軍是冒著生命危險去打仗的,即使過程中被發現,其受到敬佩被遣返的可能性的也比被處罰大一些。
-
《花木蘭》這次真的難了
很顯然,真人版《花木蘭》確實是一次略顯尷尬的文化挪用。這張「對鏡貼花黃」的劇照自電影《花木蘭》預告片發布之初,就引來全網群嘲,還被網友做成了眾多表情包。也有博主指出,此妝容偏唐代,與木蘭辭的背景時代不符。
-
《花木蘭》:女性主義的失敗之作
CCTV 6 電影頻道上看的由趙薇和陳坤主演的《花木蘭》(2009)。總之,沒有符合當時歷史背景和因素,將各種東方元素,例如燈籠、土樓、鳳凰、太極等雜糅在一起,並展現在一個歷史時期之中,這顯然不是一個「研究了很多資料」之後的一種合理的結果和態度。3. 失敗的女性英雄主義在迪士尼動畫中,公主基本上都反映了獨特的女性英雄主義。
-
當《花木蘭》成為異域故事 | 中國的女性,美國的英雄
>>>略顯糟糕的妝容、不符合歷史的服道化、中國故事的英文配音、將「氣」作為方法,口碑兩極分化的《花木蘭》似乎再也不能不能像原版一樣講好一個中國故事。評論雖有些武斷的個人色彩,但不能否認《花木蘭》蘊含的美式電影基本語法已然不能復刻「超級英雄閃耀世界」的票房奇蹟,觀眾的口味大多類似,他們似乎失去了勇武的公主,換來的只是努力嫵媚卻又突然變身的女性主義者。
-
《花木蘭》:女權外衣下的東方獵奇
中國故事、西方內核、現代主題,思想雜糅的後果是情節的不合邏輯。電影想要表達的太多,而故事卻無法撐起宏大的主題立意。抒情與情感表達,一直為中國傳統故事所重視,動畫版做到情感維度的充分挖掘。花木蘭性格鮮明,情感充沛,動畫版對其親情線、愛情線和友情線做了均衡展現,人物塑造立體。
-
2億巨製《花木蘭》成爛片?評分低至3.9...
迪士尼拍的是中國故事,而不是中國電影。這是從西方的視角出發,用西式的思維去努力學習和了解中國文化的體現。在《花木蘭》中迪士尼小心翼翼、試圖在東西方文化之間作出平衡;而「新方式」,卻是在強調傳統「忠孝」的同時,又迎合當代社會對女性議題的敏感。這樣的表達註定是自我拉扯而撕裂的。
-
劉亦菲主演《花木蘭》:美版《楚喬傳》or東方「神奇女俠」?
無論如何,《花木蘭》花落劉亦菲,也讓之前「白人花木蘭」的擔憂隨之消弭。在此之前,國外社交網站上有人請願別讓白種人來演花木蘭。請願書中這樣寫道:「現在白種人霸佔商業大片的趨勢,絕對不能在《花木蘭》中出現。」兩天就獲得三萬人的聯名支持。請願者的憂慮主要來源於夢工廠讓斯嘉麗·詹森主演《攻殼機動隊》。
-
這是被西方誤讀的《花木蘭》,恐難贏得中國觀眾的青睞
千百年來,花木蘭傳奇被廣為傳唱。《木蘭辭》塑造了一個不朽的女性形象,她既是矯健的勇士又是機敏嬌美的女兒,忠君愛國也熱愛親人,不慕高官厚祿而熱愛和平自由的生活。花木蘭具備了英雄品格與女性特點。《木蘭辭》之後,花木蘭的形象歷經多種藝術形式的改編與再造。
-
迪士尼真人電影《花木蘭》:它是不是一個中國故事?
而對於片中的文化挪用現象,即在沒有真正理解的情況下挪用其他文化中的符號特徵這個問題,《劉亦菲的〈花木蘭〉,憑什麼拿下全世界?》一文的作者許北鬥認為,儘管跨文化交流中存在著偏差和誤讀,但文化挪用未必是壞事。事實上,符號的挪用有利於文化的傳播與記憶,例如日本的壽司與和服,許多文化正是在符號化的過程中,讓他人先是產生興趣,再逐漸深入了解的。
-
《花木蘭》:導演妮基卡羅求「真」而失「忠勇孝」的女性電影主義
看過《鯨騎士》的影迷,很容易從《花木蘭》中找到熟悉的感覺。妮基卡羅導演從一個在中國家喻戶曉的歷史傳奇故事角度,再一次緊緊扣住女性視角成長的主題,讓一位東方巾幗英雄從保家衛國戰場凱旋,花木蘭徵服了王朝最強的男團軍隊,更徵服一個封建社會的男權世界。 但是妮基卡羅的這個表達不太濃烈,也不夠細膩。她是站在現代的角度來完成這部電影,跟木蘭所處的舊社會環境有些脫節,包括疆域關係也搞亂了。
-
口碑翻車的花木蘭電影是文化挪用嗎?
當迪士尼在2018年8月13正式公布《花木蘭電影》開機的消息時,一定料不到電影經歷了多次延期上映,在兩年後的才在院線和迪士尼的線上平臺同時上線。更糟糕的是,電影在中國一上映就遭遇了無數的吐槽,從演技到設定都讓花木蘭的原生國家的觀眾十分不滿。
-
《花木蘭》崩了,迪士尼的套路,還能行嗎?
《木蘭辭》,分別改編成了動畫電影《花木蘭》、《花木蘭2》。她的故事,最早出現在南北朝的一首敘事詩中,歷經千年,在明清時期,依然被改編、傳頌。一個中國文學的故事中的女性,千百年來,備受中國人的尊敬。2020年的《花木蘭》與我們2020年的《花木蘭》,是在動畫的基礎上,不僅加入了個人主義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