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不同尋常的「超長假期」中,已經把身邊新片都「功課」完的大家,換下口味,一起來翻看幾部放在今日仍然「不明覺厲」的「古董級」電影吧。
1968年,一部獨特的電影在美國上映,最初的觀眾看完電影後徹底懵圈,大喊著:「你們誰能告訴我這電影到底在講啥?」 而於此同時,叛逆的嬉皮士們,為了在影院中體驗服用LSD之後那種進入幻境的感覺,反覆去觀看此片中穿越星際之門的段落…↑ 50年前,沒有任何特技可用的情況下,描繪的時空穿越庫布裡克的《2001:太空漫遊》之於現代科幻電影,好比博斯的《人間樂園》之於超現實主義繪畫,對1960年代的觀眾而言,它是一部奇觀級別的作品。而如今,距離影片中遙想的未來已然過去19年,今天看來卻依然先鋒:電影開片3分鐘的黑場;飛起的骨頭銜接飛船跨越千萬年的蒙太奇;每幀都可以截屏做壁紙的美學表現;無數前瞻性的科技設定;開放式的敘事與結尾 ...,都讓我在觀影時印象深刻。當然,和大多數觀看此片的人一樣,最初觀影時(十幾年前)我也是懵圈的…也因此帶給當時的我屬於電影最大的魅力和開化:探尋和再領悟。↑ 一直拒絕解釋自身的庫布裡克,從未對這個結局給出任何明示
總之,經歷過《2001:太空漫遊》震撼而神奇的旅程之後,我有理由懷疑,庫布裡克是從22世紀穿越過來的人。這部電影的哲學涵義或寓意
觀眾可以隨意解讀
我不會為它畫一幅詳細的解密圖
將它用言語解釋得清清楚楚
這樣每位觀眾都不得不去自己探尋寓意
留心一些可能遺漏的要領
——《2001太空漫遊》導演 庫布裡克
🎬tips:建議觀看諾蘭與華納合作修復的《2001太空漫遊》70mm 重映版在百度輸入「神作」,百度百科出來的詞條封面圖就是《EVA》。
早年《電與電》做了一期國內最早的大型狂吹EVA專題,那一期在國內老一輩無產階級動漫死宅中引起了強烈反響,大批微胖由此入坑,淪為可悲的EVA教徒。我也正是被這邊從分析片頭84個鏡頭含義,到解讀每集標題的超詳文章中,知道了這部作品,才了解到原來它的監督是參與 「巨神兵」 和《藍寶石之謎》的庵野秀明。
↑EVA創造的各種設定詞
《EVA - 死於新生/真心為你》是《EVA》TV劇集的劇場版延續,也是其延續TV版的正統結局。我加上了「死於新生」也代表著這裡說的是整部《EVA》。如果你想了解《EVA》,又不想花太多時間,可以先從這兩部劇場版開始,然後再翻回觀看TV版。
↑ EVA 是首批在視覺世界中建立統一文字標識的日本動畫之一拋開其他方面,單講《EVA》本身的藝術水準,放眼望去成千上萬部動畫作品,能達到《EVA》這種級別的屈指可數。真實嚴謹的設定、跨時代的人設、風格化極強的鏡頭與構圖、錯綜複雜的劇情、強烈的意識流手法、大量宗教、哲學意象的運用、高品質的交響配樂… 這些元素同時出現在一部動畫作品上,喜好不同的觀眾都能從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嗨點。(而我是因為字體設計先入坑的)《EVA》利用「聖經」、「猶太教」等神學符號來營造出神秘感,並將人物塑造到精神分析學與哲學的高度,從而讓整部影片帶有跨時代的「不明覺厲」感,這也是《EVA》使人著迷的一大原因這部作品有被解讀的價值,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其中「人類補完計劃」對於拉康·雅克的「鏡像理論」的應用 —— 人只能通過他人來確認自我的完整,只通過自己來認識自我的話僅僅只能認識到一個碎片 的解讀,相信能讓每個觀眾從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 宗教/哲學如今都是流行元素,最後的黑色石碑致敬2001太空漫遊
新世紀日本動畫的絕大部分,都帶有《EVA》的影子,對於日系動畫愛好者來說,《EVA》是不得不看的作品,商業動畫該表現什麼,表現到什麼程度,作為動畫有什麼樣的使命…《EVA》能給到所有答案。
我為了找到自我
必須跟各種各樣的人接觸
我必須注視著我的內心
———— 《EVA》碇真嗣
末世感叩擊:《新世紀福音戰士》的文字世界
知乎專欄:EVA全解析(TV版+舊劇場版)
《夢》是我看的第三部黑澤明的電影,不同於《七武士》和《影武者》擅長敘事的風格,在《夢》中導演好像更喜歡從一個腦海中的場景或畫面出發,讓8個故事成為完全脫離敘事意義存在的極美的片段。
8個互相獨立,看來也沒有完整背景交代的夢境片段,隱約是對照了從童年到青年到壯年最終晚年的生命周期,寄予了黑澤明對人生和世界的全部思考。
影片中的8個夢境,也是8個人類活著的主題,其中不論自然、戰爭、社會和人生,似乎都表現出了人類的迷失和不確定性,也就是同一個主題:人類的迷途。
在故事和表現上也沒有了夢應該具有的不確定性、迷離飄忽,而更像是導演痛苦直面了一生的幻象,或者是他的警世恆言,他就是要用魔幻的色彩、悽厲的鬼哭來不停地折磨你的神經,讓你對這個世界徹底絕望,然後有所行動。而人類與科技、自然關係的主題也在我們當下剛剛經歷的這個特殊環境中更加具有深意。
整部電影從頭到尾都體現了導演的「炫技」,色彩、構圖、意趣,都體現著東方審美的一個高度。同時,也將「幽玄」「物哀」等日式美學表現的淋漓盡致,是了解日式美學的一部教科書式電影。(關於「幽玄」「物哀」可參見搏雞第21期)
最後用餘秋雨在《藝術創造學》中提到偉大作品應有的隱秘結構的觀點作為結尾:
偉大的藝術作品,沒有清晰的主題,也沒有簡明的結論。他們的創作起點是兩難或幾難並存,創作結果便也是兩難與幾難並存
半透明的雙層結構
偉大的藝術在於不懂也要吸引人們的注意,即使誤讀也沒有脫離美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