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眼睛,黑頭髮,黃皮膚,永永遠遠是龍的傳人。」
大家都知道,世界上一共有三大人種,分別是:黃種人,白種人,黑種人。其中白種人是數量最多,也是分布最廣的人群,像歐洲和美洲,在人們的印象裡就都是白人為主,他們一般有著金色的頭髮,藍色的眼睛,高挺的鼻梁,但卻是不太耐老,大部分白色人種在四十歲左右就開始老化,皮膚跟氣質立馬大不如從前。
亞洲人的主要人種是黃種人,一般都是黑色的頭髮,黑色的眼珠,不過說來有人會問,中國人是如何演變成中國人的呢?這跟一個隱私部位有關。
首先有一點肯定是不能忽視的,那就是地區,一個人的膚色跟所在的氣溫也有著很大的關係,比如一個愛曬太陽的人會偏黑,但不用曬太陽的人就偏白。
再來就是遺傳的因素很大,簡單來說就是一對黑人夫婦,絕不會生出一個白人小孩,反過來一對白人夫婦,也生不出黑人小孩,就這麼個原理。
值得一說的是,在遙遠的「大洋洲」有一座「塔斯馬尼亞島」,據說在一萬年前,這兒的人的膚色是介於黃色跟黑色之間的棕色人種,而且這兒還是溫帶海洋性氣候,但到了現在,這座小島上的人的膚色已經變成了淺色,由此可見地形上的因素,應該對人體膚色的影響並不是很大,或者說並沒有很直接的關係。
不過另外一點倒是不可忽視,那就是太陽的光照,我們可以發現,高緯度的地區以及低緯度的地區,相對來說高緯度的地區要白一點,而低緯度地區的人就會黑一點,或者說低緯度地區的人會更加容易黑一點,同時曬太陽更能促進維生素D的吸收,這也能夠促進人體黑色素的吸收。
以咱們中國為例,高緯度地區有烏魯木齊,哈爾濱,呼和浩特這些地方,而低緯度地區有三亞,海口等廣東地區,如果有去過兩個地方的人應該都有印象,北方人相對來說比南方人要白一點,就是因為緯度上比南方要高。
但整體來說,中國沒有太黑的人,也沒有太白的人,介於中間便是以黃皮膚居多了,其實不光是中國人,就整個亞洲而言,中國,韓國,日本,越南這些地方都沒有太明顯的差異,除了會有一些長相上的特點。
以上就不難看出,一個人的長相,除了父母那一方的基因之外,還有一點就是光照與地形,加上後天的營養吸收了,我們不妨可以注意一下,其實一個人的氣質是能夠跟隨周邊環境變化的,比方說把一個小孩放在一個安靜的環境,跟放在一個不同的環境,久而久之後,這個小孩便是有了不一樣的成長效果。
當然有一點肯定不變的,那就是人類膚色並不能代表什麼,像什麼「黃禍論」都是無稽之談,只要生而為人,就統統都是平等的存在,地球因為生命而美麗,我們要做的就是讓地球更加美好。
記得著名歌唱天王麥可·傑克遜就唱過一首《earth song》,就是在告訴在大家要把世界上所有人都當成一家人來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