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在社會上有一個共同的認知點,就是按照體質人類學進行分類的話,這世界上一共有三大人種。分別是白種人,黃種人以及黑種人三大人種。而細分的話就是在三大類型下分類。
而實際上在最開始,還有一個人種的分類就是紅色人種,指代的原美洲的土著印第安人。只不過印第安人幾乎快要被殖民者滅族,所以這個人種的劃分也就漸漸消失了。而現存的印第安人,就被歸類到黃種人一類。
我們中國的人種,則也被歸類到黃種人一類之中。當然了,中國人也很高興自己是黃種人。因為在我們的文化之中,黃色一直都是一個較為高貴的顏色。我們都自稱為是炎黃子孫,而自西周開始,黃帝就劃歸為正統之內,諸子百家興起,但卻都尊黃帝。
我們是一個農業制的國家,我們最愛的土地,也是黃色。且封建君主的龍袍顏色,自唐代起就是以黃色為尊。除了封建統治者,其他人都不得著黃衣。黃色也就成為了皇家的專用色。
所以我國人,對於黃種人的說法,實際上還是很有認同感的。但是這樣人種劃分的背景,卻是建立在白種人對有色人種的歧視之上。可諷刺的是,他們將自己劃歸為白種人。但大部分人的膚色都不夠白,僅有少數生活在北歐苦寒之地的人膚色才算得上是白,發色也淺。
反而許多的中國人,膚色都比白種人要白一些。拿幾個著名的明星舉例子,首先就是頂級超模何穗,她是公認的一級冷白皮。還有範冰冰,真的是渾身都通透發光。曾經看過她參加電影節時與一白人的合照,立刻就可以顯出高下。
而中國上千年的文化之中,也都是以白為美。我們在許多的歷史文獻,以詩詞之中都可以找到這樣的記載。比如「肌膚冰雪瑩」,比如「蜜雪未知膚白」等等。這也充分的說明的,社會的主流就是以白為美。
甚至在13世紀之時,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東方的中國遊歷了17年之後,回去編撰的《馬可·波羅遊記》中評述中國人的膚色時,也是說與歐洲人無異,且也沒有提到過任何黃字。
而黃種人這種說法,僅來自於200多年以前。瑞典的生物學家卡爾·馮·林奈在自己的學術研究中,描述中國人的膚色,帶著點淡黃色。而之後在愈演愈烈的種族歧視思想之中,黃種人的標籤就被安插在了我們的身上,成為了他們攻殲的手段。
在200年前,種族主義理論還未興起之時,我們就是普通的東方人種。但我們願意稱自己為黃色人種,這不是因為他們那些可怖的種族主義思想。這是因為我們是炎黃子孫,是黃土地的兒女,是處於對金色龍圖騰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