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世界範圍內,在常識上普遍將各國家、各地區的人民按膚色簡單粗暴分為三種,分別是黃種人、白種人、黑種人。我們所處的東亞,像是我國、日本、韓國,以及隔壁的東南亞,比如泰國、越南等的人群均被劃分為黃種人。
說起來黃種人這三個字挺貼合我們的,畢竟大家常常以炎黃子孫自居,黃河又是無數人的母親河,華夏大地上分布著太多和"黃"相關的地理、文化元素,此前謝霆鋒唱過一首名為《黃種人》的流行歌,其中有一句"所有散在土地裡的黃,載著頑強飛向東方"可以說是華夏兒女的真實寫照。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黃種人"這個種族劃分,從一開始就伴隨著種族歧視。所謂黃、白、黑三個不同人種,是歐洲學者根據他們對人種膚色的刻板印象而提出的劃分規則,其本質就是一種對有色人種的歧視。
現代社會經過西方強大的輿論攻勢洗腦,咱們很多人普遍認為白種人就是要比黃種人白很多。然而事實並非如此,白種人裡面有大部分人的膚色並不夠白,只有少數生活在北歐苦寒之地的人膚色較白、發色較淺;而咱們黃種人裡面也有很多人膚色比絕大多數白人都白。
比如某範姓女星,雖然此人劣跡斑斑,但不得不承認她的皮膚是真的白,在坎城國際電影節走紅毯時,其膚色之白能夠秒殺一大堆歐美明星。而在我們國家的女明星群體中,比她膚色更白的明星也有不少。
那麼在古代還沒有輿論攻勢洗腦時,我們屬於什麼人種?就是普普通通的東方人。
在秦漢時代就有古籍描述過歐洲人,不過當時我們對於他們的描述是:"他們高鼻凹眼,藍瞳赤發,猶如魔鬼一樣。"在眾多的文字記錄中,並沒有提到過西方的白種人比咱們的膚色要白。
咱們古人有認為過自己的膚色是黃色嗎?翻遍各路歷史文獻,基本上咱從沒找到過任何一條用"黃 "字來稱呼過老百姓膚色的記錄。咱們的古人審美也普遍以白為美,許多古代詩句中,咱們都能找到諸如"肌膚冰雪瑩,衣服雲霞鮮"、"密雪未知膚白,夜寒已覺香清"之類的佳句,這都充分說明了中國古人的膚色並不黃,且社會主流都以白為美。
那麼西方的古籍中是怎麼描述中國古人的呢?蒙元統治中國的時候,義大利曾有過一位著名的旅行家馬可波羅曾來過中國。他回頭將自己的親身經歷編撰成了一本遊記,這本遊記中將中國描寫成了一片富庶之地,連宮殿都是用純金打造,讓很多歐洲人都對那神秘又遙遠的中國產生了覬覦之心。
在馬可波羅的記述中,中國人的膚色普遍較白,與歐洲人基本無異,此時他也沒有提到過半個黃字。這充分說明了在種族歧視思想誕生之前,歐洲人並沒有將中國人視作黃種人,直到200年前這一觀念開始發生變化。
"黃種人"這個說法,出自十八世紀瑞典生物學家卡爾·馮·林奈,他在自己的學術作品中將中國人的膚色稱之為淡黃色。在他開了這個壞頭之後,"東亞人種膚色偏黃"的說法就像一顆種子一樣埋在了歐洲老百姓的心中,在種族歧視思想的澆灌之下,長成了一顆參天大樹,膚色成為了他們最好的攻訐手段。
再加上曾經蒙古騎兵長驅直入,不僅佔領了絕大半亞洲,連歐洲都打下了一部分,引起了歐洲人的惶恐,他們一直對東方心生恐懼,結合卡爾·馮·林奈在《自然系統》中所謂的膚色劃分後,開始出現"黃禍"一詞,並在清末入侵後徹底開啟了對中國的嘲諷。
我們願意承認自己是黃種人,那是我們出於對炎黃子孫身份的認同,出於對黃土地、對金黃色的中國龍圖騰的認同,而不是對西方傲慢的種族劃分認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