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篇文章之前,我們先看一下尼迫爾學者阿木漢.鬆通過十年的研究得出的結論,他認為釋迦摩尼佛是黃種人,而且是華夏系的人。他的這一結論得道了美國學者卡明斯基、日本學者井松根一等充分坑定。大家都知道日本人對印度佛教的研究是有相當功底的,這些研究主要源自於日本學術界對佛教文化的重視,反觀我國的學者主要是以修行為主,有成就者都是大居士,會慢慢放棄純學術研究轉而修行,這在民國有大量的例子。
本人通過一定時間的研究,也認為釋迦摩尼佛是黃種人,理由如下:
第一,佛陀的出生確定就是尼泊爾的南部。而在上古時代,尼泊爾正是華夏民族統治的區域之一,直到明、清兩朝,尼泊爾仍然是中國的一部分。為了證明這一點我們可以看一下目前南亞次大陸的地圖
事實上,在2500年前,尼泊爾、錫金、不丹、藏南(目前印度阿魯恰爾邦)實際上都是黃種人(現代稱為緬藏族)。為什麼這些地方是緬藏系人呢?這要從遠古時說起。
不丹王室圖片
人類的遷徙是不斷尋求資源滿足人口繁殖的過程,在農耕沒有產生之前,人類的生存方式是採集和漁獵或者遊牧。有了農耕後,人類的遷徙擴散能力大大加強,由於每畝土地產生的食物,農耕是遊牧的260倍,人口大大增加。人類一旦馴化了某種農作物,過了一段時間達到人口飽和,會極力地對外尋找相似氣候環境的土地進行人口擴張,只有在那個特定環境下農作物才能很好地生長,這個結論可以通過研究清代漢人向陝西、內蒙草原的擴張方式得出。
大家要知道,我們華夏是最早培育種植水稻的人種,在16000~18000年前,我國湖南的古人就開始馴化水稻(所以袁隆平先生在湖南搞雜交水稻研究是有道理的,因為那裡是水稻基因庫)古湖南人馴化水稻成功後就開始向雲南緬甸印度逐步擴散,那裡的條件非常相似,特別是喜瑪朗雅山脈下的以上四個地區,哪裡雨季也是6~9月,水量也大,和我國的梅雨接近,而且地勢落差大,最容易實現灌溉,這有點像四川盆地,所以從目前的考古看,印度水稻種植也很早,那都是古華夏人帶過去的。當然後來隨著牛的馴化和灌溉設備的發明與改進,水稻種植向平原過渡。
所以當時的黃種人從漁獵採集上升到農耕,比近代的農耕上升到工業文明還要厲害,歐洲掌握工業文明後全世界殖民,主要採取屠殺(澳大利亞,美洲)和高位統治方式(印度次大陸,東南亞,非洲)兩種。當時的黃種人掌握水稻後也是在大的地理範圍內進行移民,但是受到土地、氣候的影響比較大,只能在特定地區移民,並且速度也比較慢,要等人口飽和。但是人口融合方面那是全覆蓋式融合的,主體基因不會變,不需要進行滅絕當地種族這種暴力的方式,因為漁獵採集的人口實在是太少了。估計這種擴張從地理上一直會到巴基斯坦的印度河流域,那裡是遊牧和農耕的交匯處。
第二,我們看一下佛經對佛陀的外貌描述,由於古印度人注重思想,對佛陀的外貌描述相當少,但即使很少,也能看出一些端倪。佛經中有佛陀三十二相,其中有三個描述對界定種族有用,眼睛「紺青色、膚色「紫磨金色身」以及皮膚「皮細薄潤滑」。
「紺青色」有兩種解釋:1、最深青色。2、微帶紅的黑色。如果是1的話,蒙古的黃種人血統中也有眼睛藍顏色的人,不過比較少見。如果是2的話,和藏人基本無異。
紺青色圖片
「紫磨金色身」的「紫磨」梵文是指清淨,就是非常乾淨的金黃色,這是我想起成吉思汗「黃金家族」的名稱。實際上就是指比較白的黃種人!
「皮細薄潤滑」是之皮膚細膩,這是黃種人的特徵之一!
還有在佛經中記載,有一次一個婆羅門富人在施捨食物,遠遠看到佛陀一行人過去,就叫他掉頭回去,不給他們施捨。說明佛陀不是土著達羅毗茶人(膚色很黑),也不是雅利安婆羅門人(白人),以至於遠遠就能分別出來。
第三,佛陀的最早塑像或者畫像頭頂都是盤髮髻的,這是華夏人區別於其它種族的最重要特徵之一!單單這一點說明佛陀和華夏人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從文化上將就是華夏人。我們古人還要在上橫著插一根玉簪。
總結一下,當時,公元前1200年,來自中亞的雅利安人越過現今的阿富汗山區摧毀了燦爛的位於印度河的哈拉拍古文明,哈拉帕文明的代表就是位於現今巴基斯坦的摩亨佐達羅城。接著逐步向恆河推進,這個過程漫長而又痛苦,實際上就是野蠻(遊牧民族)擊敗先進(農耕文明)的過程,就如蒙古人對大宋,女真人對大明。雅利安人根據古印度人的宗教信仰的性格實行殘酷的種族等級制度。印度次大陸戰火連綿,古印度人也抵抗,但是對雅利安人構不成威脅。這時候有個姓瞿曇(喬達摩)的黃種人王子,以自身證悟駁斥雅利安那套宗教學說,開始了精神領域的進攻,在當時阻止了很長一段時間的種族等級制度的侵蝕,甚至接下來幾百年改變了當時生活狀況。但是宗教的本質是文化和基因上的潛意識表達,所以最後中國反而是佛教的傳承之地,並且得到最高程度的發展(大乘的興起),而印度人沒多久又回到婆羅門教的老路上去了,印度教只是婆羅門教的升級版而已!
最後,呼籲一下關注藏南,那是中國的領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