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羅新:我們不是「黃種人」

2021-02-16 靜嘉讀書

選摘自《有所不為的反叛者:批判、懷疑與想像力》

我年輕時,某個趕寫博士論文的冬夜,在FM97.4裡聽了朱哲琴的《黃孩子》,那種空曠蕭索的孤獨感和無望感,恰好匹配了我寫不下去卻不得不寫的絕境。「在白人的大街上,有許多藍色目光。……在黃人的家庭裡,有許多黑色目光。」歌詞把白人藍眼與黃人黑眼相比對,傾訴東方在西方面前的失落。歌裡唱道,「在那個時候,在那個時候,我不知道自己是個黃孩子」。和唱歌時的朱哲琴一樣,我聽歌的時候,已經知道了自己是「黃種人」。那首唱遍中國的《龍的傳人》裡就有一句「黑眼睛黑頭髮黃皮膚,永永遠遠是龍的傳人」。我們被教育去認知並認同自己的黃種人屬性,被教育承認自己的皮膚是黃色的,儘管肉眼看我們的皮膚一點也不黃,除非是生了某種特殊的病。這許多年間,如同周伯通努力忘記《九陰真經》那樣,我們逐漸把一團又一團的教育糨糊從腦子裡清除出去。種族思維邏輯下的眾多概念已經不再流行了,我們知道了人種分類是偽科學,也明白了人類體質特徵的差異其實是幾萬年來生存於地球不同環境所發生的適應性變化而已。在西方學術著作與公眾媒體上已很難找到「蒙古人種」、「黃色人種」這樣對東亞的標籤了。不幸的是,這些標籤及其代表的種族思維在兩百多年來種族思維的受害地區如中國,卻還遠遠沒有成為陳跡。即使在中國近年所出的考古報告中,我們依然很容易讀到骨骼分析的專章,其中常常有人種方面的數據與推測,特別是邊疆古代人骨的種族分析,諸如有多少屬於歐羅巴人種,有多少屬於蒙古人種,等等。等而下之的,還有對古代族群骨骼的細緻分類,全然不顧古代族群的根本屬性其實是政治單元而不是血緣集合。毫無疑問,對於種族思維的反思和批判,仍然是我們常識教育中的空白點。在這個意義上,我們現在恰好有了一部反思種族思維的上佳教材,這就是奇邁可的新著《成為黃種人:種族思維簡史》。此書著力於再現西方社會對東亞人群進行描述和理解的觀念史變遷,考察了「黃種人」觀念的起源,人種分類理論中「黃色蒙古人種」在西方科學界的定型,以及這一學說如何傳播至東方並為東方社會廣泛接受的知識過程,是一部有關種族思維有趣卻沉重的社會文化史。不難理解的是,「黃色人種」的本意是指皮膚為黃色的人種。可是,奇邁可此書一個令人吃驚的發現卻是,把東亞人的膚色歸類為黃色,並非經驗觀察的結果,而完全是一種近代科學的新發明。18世紀中期之前的各類西人旅行報告中,對東亞人(主要是中國人和日本人)膚色的描述多是白皙、略暗的白色、橄欖色等,絕少認為東亞人在膚色上與歐洲人迥然有別。包括旅行家、商人和傳教士在內的觀察者注意到,東亞不同地區的人群體質特徵有相當程度的差異,比如中國南方人和北方人比起來膚色要暗一些,但這種差別與歐洲各國間的差異一樣,只是深淺之別。這才是經驗觀察的記錄。那時常常被西方觀察者歸類為「黃皮膚」的,恰恰是在19世紀被納入「白人」範圍的印度人。色彩不單單是對物理現象的客觀描述,還帶著各文化傳統所賦予的價值與情感。籠統地說(當然只是就奇邁可所要論述的方向而言),西方傳統中白色代表著神聖、純潔、智慧和高貴,黑色象徵著邪惡、汙賤、死亡和野蠻,黃色則意味著不潔、低俗、病態與恐怖。當以中國為代表的東亞被認為與西方一樣是文明社會的時候,西方旅行者看東方人的膚色是白的,一點也不黃。但隨著西歐工業革命的發展,古老的東方社會越來越顯得落後、停滯與衰退,東方人的膚色也就慢慢失去了被描述為白色的資格。奇邁可調查了這種轉變,他注意到越來越多的觀察者稱東亞人的膚色近似白色但並不是白色,到底是什麼顏色呢?棕色、橄欖色、灰白色、鉛色,等等,總之再也不是白色了。不過,幾乎還沒有人以單純的黃來描述東亞人的膚色,因為黃色的確並不是一個可以在東亞用肉眼憑經驗觀察到的膚色。白色被歐洲人壟斷之後,如何描述東亞人,似乎在相當長時間和相當廣的範圍內,難以達成一致。這個問題的解決,要等歐洲中心主義繼續成長,超越經驗觀察,由近代動植物分類學、人類學和進化論主導,才最終實現了東亞人膚色由白向黃的歷史性跳躍。18世紀中期開始的人種分類,標誌著近代自然科學中的種族思維取代了古典的經驗描述,自然體系中的人類在科學上得以分門別類。人種分類學史上第一個重要的學者是瑞典植物學家林奈(Carl Linnaeus, 1707—1778),他在1735年出版的《自然體系》中把人類分為四種,其中歐羅巴白種人、美洲印第安紅種人和非洲黑種人都是那時已廣為西方社會所熟悉的說法,只有亞洲人的膚色他用了一個並不明確的拉丁詞fuscus,通常可以理解為深色或棕色。在1740年的德文譯本中,這個詞被譯為德語的gelblich(「微黃」)。奇邁可認為,這是亞洲人種的膚色從各種可選擇的顏色最終走向「黃色」的重要一步。而更重要的一步是由林奈本人邁出的。他在1758—1759年出版該書第十版時,把亞洲人的顏色由fuscus改為luridus,而這個詞可以譯為黃、淡黃、蠟黃、蒼白、死一般的顏色,等等。奇邁可強調,林奈並非簡單地要在白與黑兩極之間尋找一個合適的過渡色,他其實是在找一個暗示病態和不健康的詞來指稱亞洲人,因為林奈說過,植物呈現luridus顏色就意味著悲傷和可疑。18世紀後期,所謂的科學種族論(Scientific Racism)裡程碑性的發展來自人類學家布魯門巴哈(Johann F. Blumenbach, 1752—1840)。這位號稱體質人類學之父的德國科學家不滿意林奈等人以大洲為單位和以膚色為標準區分人種的做法,轉而採用體質特徵特別是頭骨形態分析的方法把人類分為五個種群,分別命名為高加索人種、衣索比亞人種、美洲人種、馬來人種和蒙古人種。他發明的人種名稱中,高加索人種和蒙古人種這兩個詞都具有不可思議的巨大生命力,即使在種族思維正在被拋棄的今天,它們仍頑強地頻頻出現在各種科學與通俗文字裡。儘管布魯門巴哈認為膚色的分類不精確、易混淆,而且他自己只專注於頭骨分析,但還是把流行的膚色分類與他的頭骨分類相結合,從而出現了白色高加索人種、黑色衣索比亞人種、紅色美洲人種、黑褐色馬來人種和黃色蒙古人種的五大人種分類法。在奇邁可看來,正是由於蒙古名稱為學界所廣泛接受,與該人種相聯繫的黃色也就穩定下來,一枝獨秀,成為所有備選顏色中最終的勝出者。從此,東亞人種就具有了蒙古體質與黃色皮膚的雙重標籤。1795年是科學種族論的一個重要年份,這一年布魯門巴哈創造了「蒙古人種」和「高加索人種」等全新概念,在之後的數十年間,儘管仍有人對如何更好地描述東方人膚色存有爭議,東亞人的「蒙古人種」屬性則已被普遍視為定論。布魯門巴哈為什麼採用蒙古來命名東亞人種呢?奇邁可分析,這並不是一個隨意的、方便的選擇,也不是因為蒙古人頭骨最典型、最具代表性(據說這是以高加索命名白種人的理由),而是因為蒙古人是歷史上最令西方驚恐的東方人,這個名稱足以喚起西方對於阿提拉、成吉思汗和帖木兒的歷史記憶。布魯門巴哈反覆提示蒙古與韃靼的區別,他把韃靼之名給予突厥人,認為包括韃靼在內的中亞以及中東、南亞和北非人,與歐洲人一樣都屬於高加索人種,蒙古人種則專指東亞人。布魯門巴哈創立的體質人類學立即把人種研究當作該學科的全部內容,迅速把科學種族論推向極致。處在白人與黑人之間的紅種人、黑褐色人種和黃色人種,如同處在黑夜與白天之間、文明與野蠻之間、完美與惡賤之間的過渡。人種之間的體質差異,不僅僅是生理性差異,還反映了道德與智力的差異。解剖學所證實的高加索人種較大的腦容量決定了白種人的智力優越於其他人種,而且淺膚色和高眉骨也與他們最高的道德水平有因果關係;蒙古人種特有的淺黃膚色和內眥贅皮,與他們生性中的狡黠陰暗、僵化死板有直接的相關性;而衣索比亞人種的深膚色、低眉骨與厚嘴唇,則表明他們仍然接近於猿類。既然人的道德與智力差異取決於生理差異,那麼,不僅人種之間,而且各人種的亞種之間的差異,也會指向血統的優劣之別,比如日耳曼人就比其他白人要優越得多,而對白人純潔性和高貴性威脅最大的是白人中的猶太人和吉卜賽人。這就進一步推動科學種族論走上更荒謬、也更邪惡的不歸路。每個文化體、每個社會都有自己的種族思維傳統,但只有西方的科學種族論帶有科學的光環,並作為近代西方知識體系的一部分進入非西方世界。奇邁可考察了黃色蒙古人種觀念在中國和日本被接受的過程,發現中國人接受此一觀念更加主動,因為黃色在中國文化中幾乎沒有什麼負面意義(表色情含義的「黃色」一詞是後來從西方yellow journalism轉化而來的),諸如黃帝、黃河等專名的傳統以及黃色的尊貴地位等因素,使中國人接受黃色人種歸類並無困難,需要剔除的僅僅是西方人附加於白色與黃色的種種價值褒貶。而日本傳統中黃色並無這種積極用例,因此接受過程較為曲折。奇邁可還發現,中國人最早接受這一觀念並積極推廣鼓吹的,是那些有機會接受西方教育或了解西方的知識分子。而對於日本的崛起,中國反西方的社會行動如義和團,西方的反應之一就是「黃禍論」(yellow peril)的出現。黃禍論雖然是針對近代中國和日本的,但歷史依據卻是13世紀的蒙古西徵,全然不顧歷史上中國是蒙古徵服的受害者,而日本也差一點就遭受蒙古徵服。蒙古人種與黃色人種這兩個標籤結合起來,才可能推動「黃禍論」的流行。從1972年理察·勒沃汀發表那篇人類基因多樣性在人群中分布比例的文章以來,以「種族」(race)這一類的標籤把人類劃分為不同集團與亞集團的傳統分類法,開始越來越失去其生物學的依據。研究者相信,人類基因多樣性主要存在於個體之間,比較而言,地域與族群間的差異反倒無關緊要,而且在種族與種族之間、族群與族群之間,根本不可能描畫出有科學依據的分界線。最近有關基因與種族、基因與族群關係的研究顯示,現代人類基因多樣性的現狀,是人類在約十萬年前走出非洲很久以後,晚至五六萬年前才加快速度形成的,是人類基因在個體之間、集團之間歷經長久的反覆交換的結果,這個過程就是「網狀演化」(reticulate evolution),而所謂種族,則是更晚的「社會—文化建構」(socio-cultural construct)。這種「社會—文化建構」的本質,則是政治性的。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這些認識在中國社會還遠遠不是常識,即使在知識分子中,即使在研究歷史、民族和族群問題的學者中。事實上,我們經常聽到的是《龍的傳人》那種「黑眼睛黑頭髮黃皮膚」的種族認同。正如歌裡反覆唱著「遙遠的東方有一條江」、「遙遠的東方有一條河」,明明身在東亞的寫歌人和唱歌人,卻用「遙遠」這個詞來描述自己腳下的土地,說明他們不僅接受了西方的種族觀念,也主動以西方為中心點來測量和描述東亞。只是,蒙古人種、黃色人種、黃皮膚這樣的觀念與詞語,在今天的西方主流媒體上,在西方科學論著中,卻基本銷聲匿跡了。這不僅是出於所謂「政治正確」,其實主要是出於「知識正確」,因為現代科學早已脫胎換骨,拋棄種族思維了。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認為奇邁可這本《成為黃種人》對中國知識界具有很高的科普價值。只有深入了解種族思維的歷史發展過程,我們才能知道種族觀念、人種分類知識是多麼荒謬和危險。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歷史研習社」(ID:mingqinghistory)

三聯生活周刊:這十位偉大的思想家會告訴你,焦慮不是你的鍋,而是社會與文明帶來的不可避免的結果,他們會告訴你,社會是怎麼把你一步步塑造成這個樣子的、你的完整人格是怎麼形成的、為什麼別人會用偽裝的一面來對待你……

身處現代社會,你所面臨的種種困擾,在這裡都能夠得到安慰。

點擊【閱讀原文】,訂閱《像他們一樣思考》精品課

相關焦點

  • 北大羅新:「黃種人」是一個偽概念
    歌詞把白人藍眼與黃人黑眼相比對,傾訴東方在西方面前的失落。歌裡唱道,「在那個時候,在那個時候,我不知道自己是個黃孩子」。和唱歌時的朱哲琴一樣,我聽歌的時候,已經知道了自己是「黃種人」。那首唱遍中國的《龍的傳人》裡就有一句「黑眼睛黑頭髮黃皮膚,永永遠遠是龍的傳人」。我們被教育去認知並認同自己的黃種人屬性,被教育承認自己的皮膚是黃色的,儘管肉眼看我們的皮膚一點也不黃,除非是生了某種特殊的病。
  • 羅新:世上本無黃種人——讀奇邁可《成為黃種人》
    歌詞把白人藍眼與黃人黑眼相比對,傾訴東方在西方面前的失落。歌裡唱道,「在那個時候,在那個時候,我不知道自己是個黃孩子」。和唱歌時的朱哲琴一樣,我聽歌的時候,已經知道了自己是「黃種人」。那首唱遍中國的《龍的傳人》裡就有一句「黑眼睛黑頭髮黃皮膚,永永遠遠是龍的傳人」。我們被教育去認知並認同自己的黃種人屬性,被教育承認自己的皮膚是黃色的,儘管肉眼看我們的皮膚一點也不黃,除非是生了某種特殊的病。
  • 讀文||北大教授羅新:歷史學不能自甘墮落,成為網絡暴民的幫兇
    面對民族主義與種族主義的沉渣泛起,羅新反思了歷史學對歷史的責任問題。 他舉例道,納粹德國不是希特勒憑藉一己之力製造出來的,歷史知識也是製造他背後的種族主義等思潮的原料之一。
  • 我們是如何成為黃種人的
    反正,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我們被賦予的標籤越來越多。回過頭來看這些標籤裡,似乎「黃種人」是少有的客觀理性地對待我們的。我們也曾驕傲地自居是黃皮膚的龍的傳人。西方人叫自己「白種人」,俗稱「天選之人」。而其他種族便都是「有色人種」,比白色的天然劣一等,比如黑色就是低賤、邪惡、汙穢、野蠻。然而,西方人最早並不把我們當其他的有色人種,最早稱呼我們的並不是——黃種人。
  • 我們明明不黃,為什麼被稱為黃種人
    歐美國家的白人、非洲的黑人、亞美的黃種人,這是我們從小就接觸到的簡單概念。從中華民族的角度出發,我們自己似乎也不排斥這種分類。但是我們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我們明明不黃,卻被稱為黃種人?所謂的黃種人、白種人和黑種人,最開始是作為政治概念被提出來的。當然,提出的人正是自詡為高貴純潔的歐洲人,即白種人。為了給毫無人權的黑人奴隸安排一個「天命」式的歸宿,黑種人代表的是愚昧、低等和下賤。
  • 北大變種人出世!三秒鐘即可完成記憶轉換!
    一個人的皮膚是與生俱來的,就像一個白人再努力曬黑我們也能判斷他不是黑人,一個黑人再美白我們也能分辨他不是黃種人。如果加上語言那更能輕易辨別了,根據現在的世界紀錄一個人從零熟練掌握一門外語至少得六個月。可我現在告訴你,北京大學多年的科學攻關能讓一個黑人白人在短短三秒內就能變成黃種人,從零起步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更是只要一秒時間!
  • 她25歲是北大的學生,30歲是北大的教授,50歲是北大的校長!
    她25歲是北大的學生,30歲是北大的教授,50歲是北大的校長!一名學生,能留校任教,再當上校長,這樣的經歷可以說是相當少見,但也不是沒有,中國頂尖高校北大就存在這樣的情況,沒錯,可能有人已經猜到了,我們今天要聊的就是北大現任副校長——黃如。1969年11月,黃如出生在江蘇省南京市,祖籍在泉州南安。
  • 【假期書單】北大歷史學教授羅新:庚子讀新書舉薦十種
    或許,一時半會兒能接受這個道理的人還不多:袁凌擺在我們面前的,那些我們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甚至刻意迴避的生命故事,並不是歷史的素材,它們就是歷史本身。」引書裡的一段話,可見袁凌的敘事風格。他探望那些腦部受損不能自理的兒童,陪伴其中一個絕不出聲的男孩:「他順從地讓我握著這隻手。我本來想試著說兩句話,後來放棄了,只是這樣沉默地一直坐著。坐久了,感到和他成了一個人,無法表達自己。」
  • 假期書單|北大歷史學教授羅新:庚子讀新書舉薦十種
    或許,一時半會兒能接受這個道理的人還不多:袁凌擺在我們面前的,那些我們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甚至刻意迴避的生命故事,並不是歷史的素材,它們就是歷史本身。」引書裡的一段話,可見袁凌的敘事風格。他探望那些腦部受損不能自理的兒童,陪伴其中一個絕不出聲的男孩:「他順從地讓我握著這隻手。我本來想試著說兩句話,後來放棄了,只是這樣沉默地一直坐著。坐久了,感到和他成了一個人,無法表達自己。」
  • 釋迦牟尼佛是黃種人,是華夏人!
    在這篇文章之前,我們先看一下尼迫爾學者阿木漢.鬆通過十年的研究得出的結論,他認為釋迦摩尼佛是黃種人,而且是華夏系的人。他的這一結論得道了美國學者卡明斯基、日本學者井松根一等充分坑定。為了證明這一點我們可以看一下目前南亞次大陸的地圖事實上,在2500年前,尼泊爾、錫金、不丹、藏南(目前印度阿魯恰爾邦)實際上都是黃種人(現代稱為緬藏族)。為什麼這些地方是緬藏系人呢?這要從遠古時說起。
  • 北大教授孔慶東,發表不當言論遭到質疑,這種素質如何當上教授的
    孔子雖然已經離我們遠去,但是孔子的思想卻能世代相傳。孔子的後人也在不斷的傳播孔子的思想,在孔子的後世子孫中不缺乏優秀的人。很多人都是國家不可多得的人才,為國家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孔慶東作為孔子的第七十三代傳人,曾經也是國之棟梁,為何後來他被網友謾罵,說他不適合當北大教授?
  • 為什麼黃種人智商最高?而黑人...
    面對列強的凌辱,我們總是低下頭,認為自己什麼都不如列強,包括政治,歷史,文化,經濟。但有一點卻是不爭的事實!黃種人的智商是世界上最高的人種,沒有之一!國外調查機構多次公布全球人種智商地圖,東亞霸佔第一!20世紀下半葉 隨著日本經濟的騰飛,引起了智商研究專家林恩教授的注意。他摒棄了政治,制度,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只從智商入手,研究調查了日本人的智商!
  • 「黃種人」是一個偽概念?中國人被誤導了多少年
    我們被教育去認知並認同自己的黃種人屬性,被教育承認自己的皮膚是黃色的,儘管肉眼看我們的皮膚一點也不黃,除非是生了某種特殊的病。這許多年間,如同周伯通努力忘記《九陰真經》那樣,我們逐漸把一團又一團的教育糨糊從腦子裡清除出去。種族思維邏輯下的眾多概念已經不再流行了,我們知道了人種分類是偽科學,也明白了人類體質特徵的差異其實是幾萬年來生存於地球不同環境所發生的適應性變化而已。
  • 讓玩弄女學生的北大流氓教授見見陽光
    文/劉逸明  在雲南麗江古城,北大教授王學明(化名)和高中生小麗(化名)邂逅,當晚就開房成為情人,兩人年齡相差26歲。隨後,小麗數次來京,在賓館或王學明家裡和王學明幽會。因王學明承諾幫她找學校上北大,小麗義無反顧地跟他好了兩年,終究未能圓大學夢。
  • 北大田剛教授:我們最好的學生不是來自高考,而是競賽或自主招生
    溫馨提示:點擊這裡免費訂閱自主招生信息 北大數學科學學院田剛教授說:在北大數學學院,我們最好的學生大部分是通過競賽或者自主招生招收進來的,他們通常有更紮實的數學基本功,也對數學更感興趣,所以後期的發展也更好。相對來講,高考成績反而並不能預測學生的未來發展。
  • 北大教授:把人當垃圾,火葬哪點好?
    然而,對於火葬替代土葬,80%以上的農民,尤其是老一輩的人不能夠接受,並堅決反對!眾所周知,老人們講究「入土為安」,即便被專家吹捧得天花亂墜,從內心當中也堅決抵制,不願意接受火葬。其實,反對火葬的人不只是農民自身,北大的教授吳飛也曾明確表示:人不是垃圾,與火葬相比,我更願意支持土葬。
  • 北大教授猛批《流浪地球》不符合科學,為何無人喝彩?
    這位北大教授的作法引起了大部分人的批評,《流浪地球》是科幻電影,既不是科普電影,也不是紀錄片,所以它不需嚴謹的科學論證,也不需要完全符合現代科技的要求,否則怎麼稱為科幻片呢?難道他們都沒有北大教授的水平?當然不是美國的科學家或教授沒水平,而是他們懂常識而已!科幻片並不是科學,不需要完全符合科學,更是集娛樂、幻想、教育一體的電影,想像力是其最重要的因素,更是成功的關鍵,不需要過多的現實來束縛想像力。
  • 古埃及人為何和現在的非洲人一點也不一樣?說是黃種人,你信嗎?
    我們的研究者,不能老是在歐人給出的「研究」材料上面,去做學問了。 古中國之所以能延續還是得益於地理位置,古代航海技術落後,中國的敵人主要來自北方遊牧民族,也就是說只要守住了長城我們就無後顧之憂,如果守不住,那麼只要時間足夠,因為遊牧民族文化落後人口少,也會被我們同化,所以我們會立於不敗之地。
  • 承認古埃及人是黃種人,對歐洲人意味著什麼呢?
    歐美人一直在各個場合都這麼定位自己,我們參與了所有古代文明。很明顯,他們並沒有敢說自己創造了某某文明。而且這句話也不是出自於個別人之口,而是一個集體說辭,就是說這麼說法是經過廣泛討論後定位的一句話。承認古埃及人是黃種人,對歐洲人意味著什麼呢?歐美人是不想把這些文明說成是自己主導創造的嗎?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 匪夷所思,北大博士,985高校教授,去高中當普通老師!
    那麼如果是讓你選擇985高校的教授和一名普通的高中老師,你會選擇哪個呢?985高校教授辭職當中學老師。我想絕大多數都會選擇當一名高校的教授,畢竟在許多人的認知中高校的老師是非常輕鬆的。對於許多人來說,在大學平常時期如,果你不主動的去找輔導員,可能你半學期都見不到輔導員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