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文||北大教授羅新:歷史學不能自甘墮落,成為網絡暴民的幫兇

2020-12-20 騰訊網

本文轉自:海派評論

羅新北京大學教授、歷史學博士著有:《殺人石猜想》《中古北族名號考》《歷史的高原遊牧》《有所不為的反叛者》等。

面對民族主義與種族主義的沉渣泛起,羅新反思了歷史學對歷史的責任問題。

他舉例道,納粹德國不是希特勒憑藉一己之力製造出來的,歷史知識也是製造他背後的種族主義等思潮的原料之一

與之相似,今天大量「網絡民族主義者」的激烈言辭也源於幾十年甚至更長時間以來歷史學自己發展出來的教條、觀念或者常識

因此他認為,歷史學要對自己時代的歷史負責任,歷史學家的使命就是質疑現有的歷史論述,去反抗、去抵制種種主流的歷史理解。

不能為了現實的、具體的、短暫的

目的去編造歷史

界面文化你在書中批判傳統歷史學的「起源崇拜」和「遷徙崇拜」。能否講一講「起源崇拜」和「遷徙崇拜」對民族主義史學的發展起到怎樣的作用?

羅新歷史討論時間問題,總要追溯到時間的源頭。任何問題、任何事件、任何人群,都要說到起源。

裡爾克有一首詩,講一個平凡旗手的死亡,他說:「一剎那把另一剎那拋棄了。」人類的歷史就是這樣,每一個時刻都是在起源,每一個時刻也是在終結。

我們在敘述裡特別喜歡尋找遙遠的起源,並且喜歡把遙遠的起源和後來特別是現在的狀態聯繫在一起,用起源來解釋我們現在的狀態。

這是傳統歷史學的基本方式,也是人類的思維的方式。比如說一個人很高,我們就會推測他的父母很高,進一步推測他祖先很高,可是這中間其實有無數的變化的可能。其實,起源和今天沒有關係。

另一個是遷徙崇拜。在討論人群歷史比如說民族歷史的時候,遷徙崇拜認為,一撥人會完整不動地經過長途遷徙來到另一個地方,這是不可能的

遷徙的過程當然有,但是這個過程在經過變化,有的人離開,有的人加入,舊元素消失,新因素出現,才會有今天。

我們在今天還在遷徙,這麼多北京人哪裡來的?幾十年前北京才幾十萬人,現在幾千萬人,當然是遷徙的成果。

又比如說,今天我們不能說美國人都是從英國五月花號的後代,五月花號的後代現在還有多少我都很懷疑。

《有所不為的反叛者:批判、懷疑與想像力》

羅新 著

理想國·上海三聯書店 2019-5

界面文化為什麼人們要強調這些?

羅新因為這樣可以強調一個民族血統的純正、高貴和遙遠。

比如說,希特勒說日耳曼人是古老的雅利安人的後代。其實不管有沒有雅利安人或者日耳曼人,古代任何人群都在不停地和其他人群進行基因交換、文化交換等各種交換。

有舊成員的離開和新成員的進入,人群和人群之間劇烈的交換在歷史上和現實中都存在,人群和人群之間不可能存在清晰的邊界

但是我們在敘述的時候總是強調有邊界。

一是強調時間上的起源,一是強調空間上的遷徙;不管時空相隔有多大,人們還會相信一群人可以完整地成為今天的另一群人,或者可以用那樣的時間空間上的另一群人解釋當前的這一群人——歷史不可能是這樣的。

我想強調,現實生活中沒有古老的人群,所有的人群都是嶄新的。今天我們是一群人,明天我們會分散,變成新的人群。中華民族不是一個古老的民族,是一個嶄新的民族,是到近代社會才形成的民族。

界面文化現在有些學者也看到了民族主義的局限,轉而嘗試探索亞洲的新的可能性,比如說在溝口雄三、子安宣邦那裡,我們可以看到這種情懷,他們某種意義上都在尋找建立東亞共同體的可能。能否談一談你對此的觀點?

羅新我不是說共同身份的建立是可以還是不可以做到,我是說,不能夠因為要建立它而開始特意講述相關歷史,選出歷史當中對此有利的而去講述

比如在東亞有共同的命運。我們看到東亞自古以來就有內部鬥爭,而且越往現代越血腥、分離得越深刻。如果只講中國和日本只是一衣帶水的友好鄰邦,把血腥歷史淡化或者故意不講,那也不是歷史。

不能為了眼前的目的去講歷史,歷史就是歷史。

子安宣邦,日本思想史研究者,大阪大學名譽教授

界面文化建立東亞共同體有可能是基於對儒家文化的認同。能否請你講一講政治體和文化體的概念?

羅新政治體指政治構造。中華民族當然是一個政治體,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人群合起來叫中華民族,也就是說劃定邊界不是因為人們都說共同的語言或者相貌和別人有明顯差別

例如,在中國境內的蒙古族是中華民族,可是在蒙古國境內的蒙古族就不是中華民族。造成這種差別的是國家。

國家是政治體,所以我們說民族都是政治體。甚至連今天我們以為是族群意義上的、有深厚歷史文化意義的漢族,在形成的早期也都是政治體,是一股政治力量,比如說因為秦漢時代的政治發展促成了境內的這群人逐漸變成了互相認同的、文化上有很大一致性的人群。

文化體是有某種共同文化的,說同樣的語言、有共同的風俗、有共享的歷史。很大意義上,中國境內的蒙古族和中國境外的蒙古族是一個文化體,但不是一個國家。

這就是政治體和文化體的區別。

儒家文化在一定歷史時期裡為東亞地區很多的人群、許多強大的王朝共享是事實,但是這個事實是否足以說明共享這個文化的人群之間必然有共同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利益?當然不是

界面文化那麼,走出民族主義史學之後,我們要走向哪裡呢?

羅新不為了現實的、具體的、短暫的目的去編造歷史,不從歷史中抽取某些事實組成新的講述方式。

每個人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講自己想要講的歷史——你可以講東亞有某種共享的文化,但是另一個人也可以講東亞近代以來巨大的分裂和對抗——都可以講,各講各的

界面文化在你的書中我們還看到新技術的發展對民族主義的促進作用。

比如說網際網路應該是沒有國界的,但是很多人卻成為了「網絡民族主義者」。

羅新過去,民族主義者在現實中進行表達,通過出版著作、喊口號、貼標語,要求廢除「二十一條」、提出抗日主張,都是民族主義的行為。

但是今天的網絡民族主義不是通過現實生活中的言論和行為(來表達),而是通過網絡發言。這種發言在某種層面上是安全的,不需要負責的。

因此有時候會表現出更加隨意和激烈的一面,激烈到侮辱謾罵的程度。

網際網路時代民族主義達到了很猖獗的程度,這是讓人意外的。因為這不是一個政黨、政權用某種行政力量來組織的民族主義,而是許許多多的個體在網上互相激勵、互相交流而走到一起去,形成了巨大的網絡力量甚至是網絡暴力力量。這個現象在所有的人群中都存在,不只是在中國。

界面文化:你有想過這種現象為什麼會出現嗎?

羅新民族主義的思維方式在社會、在人群的內心有很深的基礎。現代民族國家政權穩定以後,由政權主導的媒體、行政組織沒有鼓勵民族主義,有的時候甚至可能在控制這些行為的發展,我們覺得(激烈的民族主義者)不存在了。

但是網絡使得另一個空間出現了,非政府的力量出現了,過去這些力量在生活中是非常碎片的,可是他們卻在網絡上集聚起來了,這是人類歷史上沒有過的。

現在民間的民族主義的激烈情緒,可能不只是人們對民族問題、對國家問題、對某個國家對外關係的思考。

我非常想強調,網絡民族主義者很大程度上是底層政治的一部分,他們的聲音在別的方面得不到傾聽,利益得不到代表,只是找到了自己認為是安全的發洩口。

他們無法表達對很多問題的感受,因此就在這個問題上表達了,畢竟罵外國的表達相對安全。

再比如有些人在提到對穆斯林的情緒的時候,發言顯得非理性,但是也許這種情緒背後是人們對其他方面的情緒醞釀,比如說認為自己是受害者,升學沒有分數照顧等等。

也許在更大的網絡空間裡這種討論已經持續了很久,到這個點上,某些言論毫無疑問是非理性的,可是非理性的東西也有它的基礎

網絡民族主義者很大程度上是底層政治的一部分,他們的聲音在別的方面得不到傾聽,利益得不到代表,只是找到了自己認為是安全的發洩口。

來源 | 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排版及圖文 | 東亞評論(ID:ribenpinglun)

— END —

相關焦點

  • 【假期書單】北大歷史學教授羅新:庚子讀新書舉薦十種
    ——羅新1)彼得·德默茲《布拉格:黑色與金色之城》,張帆譯,北京大學出版社我把這本書歸入旅行文學,當然它比一般的旅行作品厚重得多,實際上更接近歷史。2020年翻譯引進的旅行文學好書真不少,塞巴爾德《土星之環》、保羅·索魯《旅行之道》、蘇科圖·梅塔《孟買:欲望叢林》等,都值得推薦。
  • 假期書單|北大歷史學教授羅新:庚子讀新書舉薦十種
    ——羅新1)彼得·德默茲《布拉格:黑色與金色之城》,張帆譯,北京大學出版社我把這本書歸入旅行文學,當然它比一般的旅行作品厚重得多,實際上更接近歷史。2020年翻譯引進的旅行文學好書真不少,塞巴爾德《土星之環》、保羅·索魯《旅行之道》、蘇科圖·梅塔《孟買:欲望叢林》等,都值得推薦。
  • 讀文||北大教授:沒有底線倫理,社會會崩潰的
    中國經濟在上行,若沒有底線倫理,弱肉強食的原始社會叢林法則會使每個人都成為犧牲品;舉國在做中國夢,若沒有恥感及知恥的勇氣,夢會遺失、破碎。人人都想活得好,但只有從物質到精神,從社交到政治,各個領域都真正地知恥、覺恥、以恥為恥、歸正雪恥,保持對法律的敬畏和對他人的尊重,謹守自己的羞恥心與良知,才有可能走出那些「互害型社會」的死循環。
  • 她25歲是北大的學生,30歲是北大的教授,50歲是北大的校長!
    她25歲是北大的學生,30歲是北大的教授,50歲是北大的校長!一名學生,能留校任教,再當上校長,這樣的經歷可以說是相當少見,但也不是沒有,中國頂尖高校北大就存在這樣的情況,沒錯,可能有人已經猜到了,我們今天要聊的就是北大現任副校長——黃如。1969年11月,黃如出生在江蘇省南京市,祖籍在泉州南安。
  • 中學生直接考入美國大學獲籤證,成為北大美女教授走上人生巔峰!
    例如在美國馬裡蘭大學留學的楊舒平便在畢業典禮說「美國空氣香甜,是她從未聞過的清新,土地是如此開朗與和平也是她從未體驗過的,當然她誇讚美國我們不至於說什麼,最主要是以此反例抨擊中國就讓我們不能理解。史蛟是北大滙豐商學院聘任的助教授,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經濟學博士,研究領域為國際宏觀經濟學,外商直接投資。不忘初心—「這裡是她的家鄉,是她夢開始的地方」她是一位非常愛國的中國女子,曾經拒絕了美國的百萬年薪,毅然決然的在留學所成之後回國,到北京大學任職當教授。
  • 北大老丁聊教育|北大教授怎麼看從北大退學轉讀技校的周浩
    #高考志願填報#各種報導都記載了當初周浩是想報北航,因為他動手能力強、喜歡研究機械構造,北航有自己想上的專業,但最終迫於各方面的壓力被迫選擇報考北大生科。小夥子高考時是青海省理科第5名,發生這種事屬於正常,屢見不鮮。分數能上北大清華,卻想上別的學校,幾乎一定會遭遇阻力(甚至分數能上北大醫學部都會),上周我講少年班的問題就提到過。
  • 北大教授孔慶東,發表不當言論遭到質疑,這種素質如何當上教授的
    現在很多網絡噴子被人們稱為鍵盤俠,雖然不好聽但是這些人的不當言論確實給他人造成了傷害。北大才子孔慶東就是一位個性瀟灑,放蕩不羈的人。他擅長批判,因此早年的孔慶東總是能不受他人影響,敢於發表他人不敢發表的言論。他往往能切中要害,指出利弊,他的批判也得到了一部分人的支持和肯定。
  • 陳新:歷史學為什麼重要
    近期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了美國歷史學家林·亨特著作——《歷史學為什麼重要》。這是歷史學家寫給公眾的一本小書,圍繞「歷史學為什麼重要」這一問題,探討歷史學的一些基本問題。本文選摘其中兩篇——一為新書序言,由浙江大學歷史學系教授陳新所撰,為讀者做一導讀;一為書中「歷史與公民身份」一節。
  • 高華教授治學小語
    他說在年輕時不滿意當時的社會,以為只有社會主義能解決問題,後來又相信美國的資本主義能解決社會主義不能解決的問題,但是又是失望,「奈何奈何!前面再也沒有一個什麼新的主義了!」所謂察古觀今,樂在其中對知識的追求和興趣,用馬克斯·韋伯的話來說,「如果你不能從學問中獲得陶醉感,那就離學術遠一點」。對人,對人類基本問題的詩意的關懷。
  • 讓玩弄女學生的北大流氓教授見見陽光
    文/劉逸明  在雲南麗江古城,北大教授王學明(化名)和高中生小麗(化名)邂逅,當晚就開房成為情人,兩人年齡相差26歲。隨後,小麗數次來京,在賓館或王學明家裡和王學明幽會。因王學明承諾幫她找學校上北大,小麗義無反顧地跟他好了兩年,終究未能圓大學夢。
  • 「2019年度中國歷史學研究十大熱點」發布
    「2019年度中國歷史學研究十大熱點」發布金羊網  作者:朱紹傑  2020-04-30 近年歷史學研究熱點具有持續性,海上絲綢之路研究為廣東所長
  • 北大專家來訪浙江省海寧市高級中學交流指導
    近日,北大專家魯文高、莊宇、田越、蔣少翔一行四人來訪浙江省海寧市高級中學。專家四人組分別為海高學生作了兩場專題講座,並向學校了解了部分優秀學生的學習情況。上午8點30分,北大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微納電子學研究院副教授魯文高和北大歷史學系助教授莊宇在海寧市高級中學文藝樓小報告廳分別為學校高一高二英才班的優秀學生作了題為《晶片:無處不在》以及《北大歷史學的那些事兒——從俄國歷史文化說起》的專題講座。同學們對兩位專家的講座十分感興趣,在講座結束之後,紛紛向兩位專家提出了自己對信息科學技術以及歷史學方面的疑問,會場氣氛相當熱烈。
  • 67歲北大外國語學院朝鮮(韓國)語言文化系教授金景一逝世
    67歲北大外國語學院朝鮮(韓國)語言文化系教授金景一逝世 澎湃新聞記者 蔣子文 2020-11-13 11:44 來源
  • 年輕得令人窒息,聊聊民國北大校園為何有那麼多才華橫溢的教授
    以頂級學府北大為例,當時的報紙曾做過統計,90多位教授的平均年齡只有30多歲,35歲以下者高達43人,像胡適、劉半農等文化名人都是在20多歲時就被聘為北大教授的,梁漱溟更是一位北大落榜考生,沒有當上北大學生,直接當了北大教授。
  • 網絡「跑分」賺錢?小心成為洗錢幫兇
    這看似誘人的「跑分」網絡兼職,其實背後蘊藏著極大風險,一不小心就落入犯罪分子的圈套,成為違法犯罪的幫兇。近日,內蒙古自治區通遼開發區警方在「淨網2020」和「斷卡」行動中成功搗毀多個利用「跑分」網絡兼職模式幫助信息網絡犯罪的新型犯罪團夥,抓獲犯罪嫌疑人47名,扣押現金600餘萬元,凍結涉案資金2000餘萬元,扣押涉案銀行卡1000餘張、手機卡500餘張、手機100餘部、POS機40部、電腦15臺。
  • 北大教授戴錦華推薦!寒假給孩子看的50部電影
    「電影作為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可以被用作一個人類有史以來最為真實的記錄工具:它不僅實現了人類最古老的夢想——讓形象與記憶戰勝時間,超越死亡,而且成為了一位最真實而客觀的人類行為及歷史的目擊者。」>「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讀《基督山伯爵》,牢牢地記住了一句與起伏跌宕的情節沒什麼大關聯的話,大意是:讀五十本精選的書,足以改變一個人的人生。
  • 32歲成為百家講壇最年輕的主講人,畢業於北大,如今44歲卻仍單身
    她是蒙曼教授,給她一首古詩詞,她含英咀華,給你分析得頭頭是道;讓她講一段歷史,她也能行雲流水,帶你穿越古今。在她口中,歷史不再靜止,那些停滯的畫面變得栩栩如生,生動有趣。畢業於北大,985大學歷史教授1975年,蒙曼出生在河北省平泉縣。
  • VR眼鏡不能淪為色情傳播幫兇
    今天,全國「掃黃打非」辦公室通報了近期北京、廣東、浙江等多地,查辦的一批利用網絡直播、VR眼鏡等新應用傳播淫穢色情信息的典型案件。(2月28日 央視網) VR眼鏡的出現,給人們提供了更真切的視聽享受。據悉,用戶通過VR眼鏡,能模擬體驗到真實世界的感官享受。其主要原理是,左右眼屏幕分別顯示左右眼的圖像,人眼獲取這種帶有差異的信息後在腦海中產生立體感。
  • 陳受頤:被遺忘的北大歷史系主任
    陳受頤在嶺南大學讀了一年預科,四年本科,專攻文學。1920年畢業留校,兩年之後改為專任講師,教授英文和國文課程。教學之餘,陳受頤還與學生創立南風社,出版《南風》雜誌,響應新文化運動,主張輸入西洋學術,改造中國學術,在南中國發起一場文學運動。1923年秋,梁宗岱考入嶺南大學文學系,在其活動下,嶺南大學成立文學研究會,並成為鄭振鐸和沈雁冰領導的文學研究會在廣州的分會。
  • 29年前北大數學天才,寧願在美國端盤子也不回國當教授,現今如何
    29年前就有一位在美國留學的中國學生,他在困難的時候拒絕了回中國當教授的機會,而是選擇在美國打工,這個人就是被稱為數學天才的張益唐。張益唐從小就非常好學,1978年考進了北大,讀他喜歡的數學。四年的大學生活結束之後,又跟著潘承彪教授(數論專家)讀碩士,為他之後的數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讀完碩士就要讀博了,這一次張益唐依舊得到了貴人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