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華
說起人的因素,人們必然說起蔣經國。他確實是臺灣現代化、民主化的重要推手。王鼎鈞先生呢,他難道不也是推手嗎?他在臺幾十年的文字耕耘,把青春和汗水都灑在了這塊土地,不僅是為了謀生,更是寄託了自己對臺灣、對大陸的理想和追求,他在這裡有壓抑也有喜悅,正所謂冷暖自知。如今他不悲不怨,以坦然豁達的態度重拾那幽長的歲月。他說在年輕時不滿意當時的社會,以為只有社會主義能解決問題,後來又相信美國的資本主義能解決社會主義不能解決的問題,但是又是失望,「奈何奈何!前面再也沒有一個什麼新的主義了!」
王鼎鈞
學歷史是要靠內驅力,外力推動是沒用的,生產線、流水線的方法是學不好歷史的。所以我從不去拉學生讀碩讀博,更沒有那種「導師癖」,而是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不願,再脫鉤,也都行,絕不阻攔。
學歷史的要有歷史的眼光,而不是那種庸俗的急功近利者,或者等而下之,以此混進身之階者。
我們看看,有多少當年紅極一時的論著,最後被時間所淘汰?湯志鈞的能留下,夏東元的能留下,范文瀾的能留下,陳恭祿的能留下,可那一大堆各種新編近代史,哪一個能經住時間的洗刷?當然,現代人管不了那麼多,在世時好吃好喝,有權有勢就行,於是生活也很公平,人們很快就忘記了他,更忘記了他當年的論著。
周恩來與翦伯贊(左二)、范文瀾(左三)等人談話
最重要的是史學研究者應具有一種思想境界,這更不是讀「理論和方法」就能獲得的。它包括:視野,遼闊的視野,大氣,目光貫穿於中外,貫穿於過去、現在和將來,不是眼觀鼻、鼻觀心。理解現實生活的能力,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歷史的各種現象。所謂察古觀今,樂在其中對知識的追求和興趣,用馬克斯·韋伯的話來說,「如果你不能從學問中獲得陶醉感,那就離學術遠一點」。對人,對人類基本問題的詩意的關懷。
馬克斯·韋伯
擺脫功利的思想境界,視野,關懷,接觸和觀察社會、生活,閱讀體會,師徒交流,學友間的交流和切磋,加上歷史學的「家法」的訓練,悟性的提高,歷史學要長期積累、閱讀,閱讀中有體會。優秀的書要反覆讀,每次讀後都有感悟。我以為這才是正確的歷史學的學習過程,也是一個立志以歷史學研究為職志的學習者或研究者的生活方式。
史華慈
史華慈對人的局限性有充分的認識,不那麼自負,這是很了不起的。還有就是史華慈知性的追求,他無固定的方法論。我一再說,不是學了方法論就能成為歷史學家的。關鍵在於要有關切和預設。「可能是這樣」即預設,也可稱之為猜想。猜想要有史料基礎,已經有了大概看法即預設,預設會不斷修正的。史華慈還有跨文化研究的優勢,他對蘇俄的政治和思想史有深入的了解,而中國20世紀政治的母本是蘇聯。他有相當的思想性,他的作品有濃厚的人文色彩。歷史乃研究人與社會、環境的關係。如果沒有人,政治史就枯燥乏味。千萬要注意對人的關切,人非常複雜,有不確定性。歷史學中要有人文精神底蘊。
史華慈著作
歷史的書寫是高度自由,歷史是:(1)過去發生的事實,(2)史學家對過去歷史的重建。讓我們去感知、認識。史學家要有思想性,要有能力去看懂材料,檔案不是唯一的。要了解社會的眾生態,比如日記、隨筆很重要,日記乃重要的材料,比如《吳宓日記》。歷史書寫當然有主觀性,所以歷史學非科學,觀察角度不同則呈現出不同的東西。
學歷史是否會汲取教訓,這是很難說的。我們讀史寫史,往往著眼於「鑑往知今」,但是人類有一個最大的缺點就是忘性大,事實上,我們人類很難從過去的錯誤中汲取教訓,所以還是餘英時先生說的對,學史讀史有助於我們理解人性,或者說,我們可以從過去的教訓中豐富人性,增長智慧,從而提升公民意識。
「二十年內無歷史」。如果站在一個長時段的角度來審視,這些話都不無道理,距今較近,治史者受到各種主客觀條件的限制,寫出「信史」的難度確實很大,況且對距當下不甚遠的過去,史家也需要一個沉澱思考的過程,所以我一般把自己研究的時限放在四、五十年前或更久遠的過去。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看, 「文章合為時而著」,古代、近代、現代、當代,又都是相對的時間的概念,它們構成了源源不斷,生生不息的歷史之流,治史者感時閱世,青燈黃卷,上下探究,所得所獲,用一定的規範和格式表達出來,即所謂「歷史學」或「歷史編篡學」。歸根到底,歷史學終究去不了敘述者的主觀性,所以歷史學乃人文學,非「社會科學」也。從這個意義上說,任何時代的任何一本史書,都只能是一家之言,完全真實的歷史可能永遠無法還原。
這些文章都留有自己 「閃爍記憶」的印記,正是個體生命和歷史的交融,才使我寫下了這些文章。我所希望自己的,就是儘量約束主觀性,力求做到客觀,盡最大的努力去追尋那段真實的歷史,而在這個過程中,個人所能做的其實十分有限,也就是把過往的歷史現象當成研究的對象,去敘述、分析它的生成和演化的過程,並提供一些個人的見解。我常想,我和我的一些朋友都屬於過渡年代裡過渡性的那類人,在我們的前面,有群星閃爍的先哲前輩,在我們的後面將會有更多受過西方社會科學方法訓練的青年才俊,也許未來張力一旦消失,我的這些文章就可歸類於「歷史考古學」了,這是我們那一代人的宿命,也是我的宿命,我會繼續走下去。
高華教授著作
歡迎關注北師大出版社「新史學」公眾號
回復關鍵詞查看相關內容:
北大 | 燕大 | 侯仁之 | 洪煨蓮 | 老課本 | 黃興濤 | 梅貽琦 | 清華 | 陳平原 | 辜鴻銘 | 楊念群 | 胡適 | 國學 | 嶽南 | 史語所 | 傅斯年 | 北平 | 沈從文 | 二戰 | 舊上海 | 科舉 | 概念史 | 沙龍 | 羅志田 | 甲午 | 錢鍾書 | 中研院 | 趙園 | 文革 | 太平輪 | 黃克功 | 吳清源 | 高倉健 | 蕭紅 | 蘇格蘭 | 紅高粱 | 莫言 | 李鴻章 | 張蔭桓 | 沙俄 | 史景遷 | 茉莉花 | 馬戛爾尼 | 普契尼 | 圖蘭朵 | 何懷宏 | 沈崇 | 張愛玲 | 夏志清 | 葛兆光 | 何兆武 | 楊天石 | 蔣介石 | 蘇聯 | 韓鋼 | 鄧廣銘 | 劉浦江 | 本雅明 | 康德 | 馬勇 | 宋美齡 | 費正清 | 羅威廉 | 裴宜理 | 陸揚 | 劍橋中國史 | 田餘慶 | 劉志琴 | 米蘭•昆德拉 | 劉再復 | 桑兵 | 戴季陶 | 孫中山 | 啟功 | 葛劍雄 | 海德格爾 | 曾彥修 | 申報 | 馬忠文 | 戊戌變法 | 漢娜·阿倫特 | 高峰楓 | 湯志鈞 | 勒高夫 | 黃道炫 | 儲朝暉 | 費俠莉 | 楊國強 | 趙世瑜 | 黃仁宇 | 尚小明 | 袁世凱 | 新清史 | 吳天墀 | 何茲全 | 張壽安 | 王汎森 | 石守謙 | 朱滸 | 章開沅 | 古斯塔夫·勒龐 | 法國大革命 | 蘇成捷 | 方維規 | 張充和 | 餘英時 | 汪朝光 | 蔣百裡 | 胡恆 | 李碧妍 | 難民潮 | 李伯傑 | 屠呦呦 | 王奇生 | 沈衛榮 | 蒙文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