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野子
藝術野史
作者丨姚本江 李麗 謝禮恆
編輯丨胡丹 張涵
特邀攝影丨Dalmiro Quiroga (美)
特別鳴謝丨焦科萌
作品圖丨D空間
設計丨西子
點、線、面是平面空間的基本元素,而其中又以線是為最曲藝詩情的姿態表現,極簡之物亦可呈現世界大千。
師進滇將手中創造出的線條想成是指間敘事的筆,剛柔之間或漂浮或通透或精巧,在構成中既有定式的設計又有偶遇的肌理。九九則用線條去追溯繪畫的本意,試圖去勾勒出帶有哲思的輪廓,把人帶入對生命和生活的認知。
- 師進滇作品局部 @Dalmiro Quiroga -
- 師進滇在展覽現場 @Dalmiro Quiroga -
師進滇、九九二人展,今日在D空間(藍頂藝術三期85棟一單元一號)開幕,兩位藝術家以線條表達為手法,以雕塑、裝置和繪畫為媒介,向藍頂的夏日遞出了一方層疊點染的墨色空間。
翟永明在自己今天於何多苓美術館開幕的「淺焦-翟永明個人攝影展」的布展期間,仍不忘探班師進滇和九九的作品,這也是她第一次看到九九的作品,覺得非常好,「第一張(照片)完美融入作品中。」 ▼▼▼
- 翟永明在展覽現場 -
藝術創作是藝術家不停感受和思考、不斷質疑和顛覆的過程。藝術是神秘的,永遠沒有標準答案。
線,是最為簡化的藝術語言,充滿生機,百變不拘。每個人對於世界的認知,基本都可以分解或理解成線。線條可以解決世上不少難題。無論是裝置,還是繪畫,師進滇所追求的,就是線的一種內心表述,一種情緒氛圍,一種視覺美感。
有人認為他的勞作方式和燃燒過程本身隱含著對現代性的自覺和反省,其實藝術允許也需要這樣不同視角的「誤讀」和闡釋。畢竟,藝術實踐本質上源於創作者的衝動,但更重要的是在於能夠對不同觀者有所觸動,引發不同的思考。或許,這才是藝術的真正魅力所在。
- 師進滇 @Dalmiro Quiroga -
- 師進滇 @Dalmiro Quiroga -
在師進滇的老友何多苓眼中,他是不想要那麼具體,喜歡含蓄的那種人。
資深藏家焦景佳以為,師進滇作品中的妙處在於他對原物件造型的輪廓及形狀加以編織成型的創作工藝。這種工藝無疑是種加法,而成型後再燒掉物件內核或巧妙取出,保留下物件造型編織的作品的做法是在作品內部做減法。
在一加、一減之間便成就了藝術品誕生的絕妙之處,僅在製作儀式上就十分值得從哲學角度去推敲作品的轉化過程和語境。不燒掉內核,作品出不來,沒有內核,作品也出不來(沒有模子)這本身很耐人尋味,充滿禪意。
師進滇從今年起正在由傳統雕塑向現代藝術轉變,這是一個具有持續創造力的藝術家須有的「有機知識分子」的特質。他也正在持續不斷地遞新著自己的創造。
- 師進滇作品 @Dalmiro Quiroga -
- 師進滇作品 @Dalmiro Quiroga -
本次在D空間展覽,師進滇試著呈現出了一些帶有探索性的作品,讓它們對不同審美取向的觀者都能有所觸動,啟迪更多無名的思考,美妙的發散。師進滇說自己的作品在藝術形式和語言上都較為自由,所以,他也想把思路放得更開一些。「在延續自身藝術風格整體性的同時,儘量呈現出與以往不同的視覺效果。其實,每個藝術家都在尋找這個東西,這是我藝術創作的基本出發點。」
師進滇的作品基本都是不鏽鋼絲編織以及木炭著色的裝置,還有一些架上繪畫。它們都是師進滇經過二十多年的摸索和實踐找到的藝術形式,形成了他獨特的藝術語言。
對於各種用材和選擇,師進滇有自己一套獨到的出發點:「之所以選擇不鏽鋼絲,是因為這種材質的可塑性、彈性、熔點以及耐氧化性最能便於我想表達和表現的東西。它柔軟易於編織,具有韌性可以保持形狀,熔點較高可以焚燒,而且不易生鏽可以在室內外長期擺放。它滿足了我想要表現透明而又牢固的視覺效果。至於被包裹或者被編織的物件,主要從可能性、結構複雜度以及偶然性上選擇。比如,選擇大提琴是因為它是木質的,可以焚燒;選擇汽車和摩託車是因為它們的結構複雜;選擇石頭是因為它是實體的。我把它們燒了,或者轉換成網狀透明的新物象,就是想呈現其中的可能性和多樣性,讓看不見的東西表現出來,讓物體具有透視效果,讓觀者有新的視覺體驗。」
- 師進滇為藝術野瘋狂介紹作品 @謝禮恆 -
讓木條在燃燒後的形狀具有漂浮的感覺,同時又有類似水墨畫和書法的層次和意趣,以及節奏和韻律。因此,在編和燒的過程中,師進滇都會有控制的去處理。實際上,最後呈現出來的既有控制的部分,又有偶然的部分,最後出現一個自己都意想不到的效果。結果是自由的,也是開放的。
必然中的偶然,讓一件作品多了些生氣和靈性。
- 師進滇作品 @D空間 -
本次展覽是二人展,在布展時,師進滇也考慮讓兩個人的作品在空間中相互映襯,製造出更微妙的關係和對話,提出一些新的問題。
說著一口流利的普通話,甚至重慶話。不知道的人會以為是她外地過來的女畫家,卻不知九九遠自日本至此,對蜀地的熟絡不亞於本地人。
這些關於生命、生活、地球等宏觀命題的作品,充斥著這位女藝術家的所有情趣和理趣。九九的創作以線條為基本元素,不斷變化延展,就像她無限的思緒本身。
在九九的作品中,可以得見繁殖、蔓延、侵蝕、崩裂、垮塌、結束、再起源、生命、地球、宇宙、DNA、無腦的生物、本能反應、環境、處境、規律、生命速度、創造性和無創造性、無事可做的生活、反欲望等等元素過她腦海的樣子,這些都成為了作品中舞動的生命力本身。
對九九而言,「想」佔據了生命的大部分時間。她試圖盡力去思考,想把生命時間儘可能靠近最純粹的「藝術」狀態。
- 九九作品 @D空間 -
九九在重慶生活和藝術創作已有二十多年,她就像本地人一樣完全融進了山城的作息體系。在她作品中,一直貫穿著獨立思考的態度,其獨特的身份和生活經歷並沒有直接體現進作品中,而是變成了一種內心的安靜和哲思習慣,這種習慣呈現在作品裡變成了充滿情感卻又天馬行空的畫面。其中有奔騰的狂想,卻又不失優雅和細膩。
一邊是學院派,一邊是做社會性藝術作品的藝術家,在這樣的藝術情景下有了《埋頭畫畫》系列。
不知是在什麼情態下,九九開始質疑起了繪畫,該如何審視它?基於這樣的思考,九九重新認識outsider art,精神病人和沒受過訓練的繪畫,甚至身邊的小孩的繪畫,以生命需要繪畫的問題出發,試圖回到繪畫本身。九九帶著對繪畫本身的質問,試圖放棄所學技能,無計劃地去描繪,用一個夏天去體驗瘋狂地作畫,以此探求繪畫本身之於她的意義。
- 九九作品 @D空間 -
「對藝術,我有三種理解。對己的藝術,想改變藝術本身的,和用藝術的方式想影響社會的。像關注社會議題的藝術家自己是不是藝術家並不重要,目的是想改善社會。這種我很佩服,但可惜並不適合我。於是,我回到繪畫,試圖發現繪畫的意義,不停去做,沒有答案。」於是,九九也就有了《線》系列。通過繪畫,九九找尋著屬於自己的答案。對於她來說,每個系列都是通往答案的一條線索,每個系列給出或多或少的答案,或沒有答案,或給出新的問題。
在做《線》系列的時候,九九接到一個邀請,去了一趟貧困山區,結束後做了展覽。在這個展覽展出的作品裡出現了兩種新的作品方式,具象也出現了,文字也出現了。
「我們常常一提到愛心就不用質疑地認為是好事,忘了去認識問題。為什麼山區導致貧困,家人分離,教育有困難?不去認識,擔心送愛心反而傷害了『可憐的人』。其實我那個『美麗的』作品是想給那個山區小孩看的,但也有些不安。」這是九九的經歷和創作思路,站在她的角度事物具有多面性,該以警惕的態度而為之,不該去消費貧窮。
在器空間做了《線——沒有答案》展覽之後,「線」的意義已產生變化。九九不得不承認在自己的繪畫中,審美還是有主導性。《線》系列是在行動中嘗試,隨後發現無法迴避的障礙:畫布或是畫紙的邊框,有了邊框便有了邊界的問題。後來九九就先在畫布上預設一個邊。
- 九九作品 @D空間 -
《臨時性事件》展覽的作品九九藉機也討論起人類生命的問題。在畫布上寫下從1915到9000多公元年。
「我只是單純的數了個現在人可能活到的年齡開始計算,也就是100歲。那麼2015年的100年前,就是1915年,一年一年寫,一直寫到無法再繼續。然後我找一男一女躺下在畫布上面,用筆描出他們身體大的輪廓。」之所以選擇一男一女,因為覺得那是自然的狀態——一男一女是生命延續的基礎,完整。
在《假如》展覽中的作品,九九描出來的形狀已失去了性別的特徵,除了用不同的顏色做區分,讓人看不出哪個是男性的身體,哪個是女性的身體。
有意思的是,她選擇描繪真實的一位男性和一位女性的輪廓邊框,而不是想像繪出一男一女的輪廓。可是,明顯用後面一種工作方式,她可以繪製出帶有性別特徵的圖案。所以這一行為更多的是在和「當下」發生聯繫。如九九所說,「每個鮮活的生命體隨著時間的推移,成為最後你勾勒出的『人』這個符號,連性別也隱沒去了」。
九九的作品沒有延續觀念藝術的道路,而是從內心和內在感受出發將發現自我和發現世界的過程合二為一,正印證了中國宋代哲人陸九淵的一句話:心即是宇宙。這為中國當代藝術提供了一份極有價值的視覺範本。
師進滇/九九 二人展
開幕時間:2019年6月22日 下午4:00-7:00
展覽地點:藍鼎藝術三期85棟一單元一號
《何不憐取眼前人》,17位藝術家的書房文心,
謝禮恆 著,定價68元,特惠38元。掃碼即可購。
今日頭條丨企鵝媒體平臺丨一點資訊丨新浪微博
以上內容為藝術野瘋狂原創
拒絕一切形式轉載,本號不授權,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