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陽明胃經穴位按摩圖解

2021-02-12 豬蹄研究生

點擊上方藍色字體關注我們!!!

足陽明胃經穴位按摩圖解

  足陽明胃經起於承泣穴、止於厲兌穴,左右各45穴。

  本經循行路線:足陽明胃經起於鼻旁,交會於鼻根,旁會於足太陽膀胱經,沿鼻外側向下入上齒槽,轉出挾口旁環繞口唇,向下交會於頦唇溝,然後返回至下頜出面動脈部,再沿下頜角上行至耳前,經顴弓上行,沿髮際至額顱中部。由下頜角大迎穴前方分出支脈1向下經頸動脈沿喉嚨入缺盆、過膈肌,絡於脾、屬於胃。其主幹(直行脈)由鎖骨上窩下行過乳中,向下挾臍兩旁入氣街(氣衝穴),沿腿前側外緣下行過足背至第2足趾外側末端。由主幹在膝下足三裡穴分出支脈1下行至足第3趾外側趾縫,出其趾末端。由主幹在足背分出支脈2循行於足大趾趾縫,出其趾末端接足太陰脾經。

 

  本經所主病候:

  外經——鼻出血,口歪,唇疹,頭腫,喉痛,循胸膺及下肢經脈所過部位疼痛,發縶,汗出,瘧疾。

  內臟——消化強,易飢餓,因不消化而腹脹滿,胃腸作響,癲狂,驚悸。

  本經主治病證:胃、腸、血、病、神志病、頭部、皮膚、熱病。

  承泣穴(足陽明胃經穴;足陽明胃經、任脈、陽蹻脈交會穴)主治:目赤腫痛,迎風流淚,夜盲,眼瞼動,口、眼歪斜。

  四白穴(足陽明胃經穴)主治:目赤痛癢,目翳,眼瞼動,口、眼歪斜,頭痛,眩暈,迎風流淚。

  巨髎穴(足陽明胃經穴;足陽明胃經、陽蹻脈交會穴)主治:口、眼歪斜,眼瞼動,鼻衄,齒痛,唇、頰腫,目翳。

  地倉穴(足陽明胃經穴;足陽明胃經、手陽明大腸經、陽蹻脈交會穴)主治:口歪,流涎,眼瞼動,齒痛,唇緩不收。

  大迎穴(足陽明胃經穴)主治:口歪,口噤,頰腫,齒痛,牙關緊閉,頸痛。

  頰車穴(足陽明胃經穴)主治:口、眼歪斜,齒痛,頰腫,口噤不語,牙關緊閉,頸痛。

  下關穴(足陽明胃經穴;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交會穴)主治:耳聾,耳鳴,聤耳,齒痛,口噤,口、眼歪斜,面痛,牙關開合不利,眩暈。

  頭維穴(足陽明胃經穴;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陽維交會穴)主治:頭痛,目眩,口痛,迎風流淚,眼瞼 動,眼痛。

  人迎穴(足陽明胃經穴;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交會穴)主治:咽喉腫痛,氣喘,瘰癘,癭氣,高血壓,飲食難下,胸滿喘息,頭痛。

  水突穴(足陽明胃經穴)主治:咽喉腫痛,咳嗽,氣喘,瘰癘,癭氣。

  氣舍穴(足陽明胃經穴)主治:咽喉腫痛,氣喘,呃逆,癭瘤,瘰癘,頸頂強,癭氣。

  缺盆穴(足陽明胃經穴)主治:咳嗽,氣喘,咽喉腫痛,缺盆中痛,瘰癘。

  氣戶穴(足陽明胃經穴)主治:咳嗽,氣喘,呃逆,胸、脅脹滿,胸痛,吐血。

  庫房穴(足陽明胃經穴)主治:咳嗽,氣喘,咳唾膿血,胸、脅脹滿。

  屋翳穴(足陽明胃經穴)主治:咳嗽,氣喘,咳唾膿血,乳癰,胸、脅脹滿。

  膺窗穴(足陽明胃經穴)主治:咳嗽,氣喘,胸、脅脹滿,乳癰。

  乳中穴(足陽明胃經穴)主治:咳嗽,氣喘,呃逆,胸痛,乳癰,乳汁少。(乳中穴不主病,只作胸部取穴定位標準。)

  乳根穴(足陽明胃經穴)位置:胸部,乳頭直下,乳房根部,第5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主治:咳嗽,氣喘,呃逆,胸痛,乳汁少,乳癰,胸悶。

  不容穴(足陽明胃經穴)主治:嘔吐,胃疼,食欲不振,腹脹,食欲不振,喘、咳,胸、背、脅痛。

  承滿穴(足陽明胃經穴)主治:胃痛,吐血,食欲不振,腹脹,嘔吐,喘、咳,脅下堅滿。

  梁門穴(足陽明胃經穴)主治:胃痛,嘔吐,食欲不振,腹脹,洩瀉,便溏。

  關門穴(足陽明胃經穴)主治:腹脹,腹痛,腸鳴,洩瀉,水腫,食欲不振。

  太乙穴(足陽明胃經穴)主治:胃痛,心煩,癲狂,消化不良。

  滑肉門穴(足陽明胃經穴)主治:胃痛,嘔吐,癲狂。

  天樞穴(足陽明胃經穴;募穴——大腸)主治:腹脹,腸鳴,繞臍痛,便秘,洩瀉,月經不調,癥瘕,嘔吐,痢疾,痛經。

  外陵穴(足陽明胃經穴)主治:腹痛,疝氣,痛經。

  大巨穴(足陽明胃經穴)主治:少腹脹滿,小便不利,疝氣,遺精,早洩。

  水道穴(足陽明胃經穴)主治:少腹脹滿,小便不利,痛經,不孕,疝氣。

  歸來穴(足陽明胃經穴)主治:少腹疼痛,疝氣,月經不調,白帶,陰挺,經閉,莖中痛。

  氣衝穴(足陽明胃經穴)主治:腸鳴,腹痛,疝氣,月經不調,不孕,陽痿,外陰腫痛,莖中痛。

  髀關穴(足陽明胃經穴)主治:腰痛、膝冷,髀股痿痺,腹痛,腰腿疼痛,足麻不仁。

  伏兔穴(足陽明胃經穴)主治:腰痛、膝冷,下肢麻痺,疝氣,腳氣,腿膝麻痛。

  陰市穴(足陽明胃經穴)主治:腿、膝痿痺或屈伸不利,疝氣,腹脹、腹痛,腿膝麻痛,腰痛,下肢不遂。

  梁丘穴(足陽明胃經穴;郄穴)主治:膝腫痛,下肢不遂,胃痛,乳癰,血尿。

  犢鼻穴(足陽明胃經穴)主治:膝痛,下肢麻痺或屈伸不利,腳氣。

  足三裡穴(足陽明胃經穴;合穴;胃之下合穴)

  主治:(主治一切胃、腸病——肚腹三裡留),胃痛,嘔吐,噎嗝,腹脹,洩瀉,痢疾,便秘,乳癰,腸癰,下肢痺痛,水腫,癲狂,腳氣,虛勞羸瘦,腸鳴,便秘,喘咳痰多,心悸,氣短,中風,產婦血暈。

  上巨虛穴(足陽明胃經穴;大腸下合穴)

  主治:腸鳴,腹痛,洩瀉,便秘,腸癰,下肢痿痺,腳氣,腸中切痛,中風。

  條口穴(足陽明胃經穴)主治:脘腹疼痛,下肢痿痺,轉筋,跗腫,肩、臂痛,小腿冷痛,麻痺。

  下巨虛穴(足陽明胃經穴;小腸之下合穴)主治:少腹痛,洩瀉,痢疾,乳癰,下肢痿痺,腰、脊痛引睪丸。

  豐隆穴(足陽明胃經穴;絡穴)主治:頭痛,眩暈,痰多,咳嗽,嘔吐,便秘,水腫,癲癇,下肢痿痺,咳喘,頭暈,胸痛。

  解溪穴(足陽明胃經穴;經穴)主治:頭痛,眩暈,癲狂,腹脹,便秘,下肢痿痺,面腫,目赤,眉稜骨痛。

  衝陽穴(足陽明胃經穴;原穴)主治:口、眼歪斜,面腫,齒痛,癲狂,胃痛,足痿無力。

  陷谷穴(足陽明胃經穴;俞穴) 主治:面、身浮腫,目赤腫痛,腸鳴,腹痛,熱病,足背腫痛。

  內庭穴(足陽明胃經穴;滎穴)

  主治:齒痛,咽喉腫痛,口歪,鼻衄,胃痛,吐酸,腹脹,洩瀉,痢疾,便秘,熱病,足背腫痛,喉痺。

  厲兌穴(足陽明胃經穴;井穴)主治:口歪,鼽衄,齒痛,咽喉腫痛,胸、腹脹滿,熱病,多夢,癲狂,面腫,鼻衄,足痛。



相關焦點

  • 穴位大全 | 45個足陽明胃經穴位
    足陽明胃經的穴位可以說在所有經絡穴位中算較多的,一側有四十五個穴位,兩側一共九十個穴位。
  • 道醫穴解:足陽明胃經之厲兌穴
    厲兌穴出自《靈樞經·本輸第二》:「胃出於厲兌,厲兌者,足大趾內次趾之端也,為井金」,為足陽明胃經五腧穴之井穴
  • 經絡美眼,按摩眼周穴位
    穴位定位:承泣穴,瞳孔直下,當眼球與眶下緣之間。四白穴,瞳孔直下,當眶下孔凹陷處。這樣的方法可以刺激到眼眶下方的承泣、四白兩穴,這兩個穴位正是足陽明胃經起始部的穴位,長期堅持按摩讓眼袋黑眼圈遠離你。如果配合一些有助消除眼袋的專業眼霜,效果會更明顯。
  • 養胃你必須要了解的經絡——足陽明胃經
    那麼下面這篇文章就來探尋下足三陽經裡面的——足陽明胃經的相關知識。足陽明胃經的走向:陽明胃經起於鼻翼旁,向上交會於鼻根部,進入目內眥,向下沿鼻子外側,經過牙齒中,環繞嘴唇,沿下頜骨上行過耳前,再向下穿過膈肌,聯絡脾經。直行的支線沿乳中線下行至腹股溝。再沿腹腔向下,至大腿前側,沿脛骨前緣向下到足背,過足大趾間。
  • 道醫穴解:足陽明胃經之足三裡穴
    足三裡為足陽明胃經五腧穴之合穴,又為胃腑下合穴,《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第四》:「胃合於三裡」。什麼為合呢?」岐伯曰:此陽脈之別,入於內,屬於腑者也「。也就是六腑的下合穴入於內腑,為六腑臟器在經脈上的對應穴,可以全權代表六腑本身。比如三裡,可以直接代表胃腑本身。足三裡又名鬼邪,以其善治鬼邪之病。比如狂言狂歌妄笑,恐怒大罵,棄衣而走登高而歌,幻聽幻視幻覺等古人所認為的鬼邪之疾。
  • 看經典穴位圖畫版:胃經(上),學食療養生,大家都能當醫生
    2.四白:四指廣闊,光明即白。因該穴位在目下,目能視萬物,而本穴又主治目眩,目赤,目癢生翳,針之可使視力四射,故以為名。有清頭明目之功。4.地倉:地為下,倉為貯谷之屋。古人相面,以天庭象額,地角象腮。人含食物,常積儲腮齒之間,因喻其為倉。故名「地倉」。系大腸,胃經與陽蹺脈之會穴。
  • 初伏按3穴位,健脾祛溼壯陽!
    今天,我們就和大家分享三個穴位,平時堅持按摩或艾灸,就能化溼、健脾、和胃,補中益氣,通經活絡。1、豐隆穴功效:豐隆穴屬於胃經,又聯絡脾經,能調治脾和胃兩大臟腑,有很好的除溼祛痰的效果。按摩方法:用大拇指略微用力按壓穴位,以略感疼痛為基準,按住5秒後鬆開,雙手交替互按 3~ 5分鐘。平時也可用拳頭輕輕敲打此穴,以皮膚會自然變紅為標準,每次 5~10 分鐘。 豐隆穴一般比周圍要敏感,按摩時會有輕微疼痛感。
  • 從頭部按摩到腳部,降血壓的12大穴位!
    太陽穴是人頭部的重要穴位,《達摩秘方》中將按揉此穴列為「回春法」,認為常用此法可保持大腦的青春常在,返老還童。當人們長時間連續用腦後,太陽穴往往會出現重壓或脹痛的感覺,這就是大腦疲勞的信號。這時施以按摩效果會非常顯著。 按摩太陽穴可以給大腦以良性刺激,能夠解除疲勞、振奮精神、止痛醒腦,並且能繼續保持注意力的集中。4. 按揉腦後風池 ( 枕骨之下)。
  • 足陽明胃經~循行45個穴位,首穴為承泣,末穴為厲兌
    點上面「經絡手冊」……學習各種經絡知識,掌握經絡穴位方法治百病  足陽明胃經分布於人體頭面、胸腹、下肢外側前緣及第2趾和大趾,循行45個穴位,首穴為承泣,末穴為厲兌。足陽明胃經起始於頭部鼻旁,循行經額顱中部、頸部,進入鎖骨上窩部,再向下經胸、腹、下肢到達足尖。
  • 穴位養生 | 六大壯陽穴位按摩方法圖解
    命門穴的按摩方法:右手或左手握拳,以食指掌指關節突起部(拳尖)置於命門穴上,先順時針方向按摩壓揉7次,再逆時針方向按摩壓揉7次,如此重複按摩操作49次。意守命門穴。每天按揉命門穴,具有溫腎壯陽、利腰脊等作用。按摩三陰交穴
  • 腹股溝處穴位圖盤點二大位於腹股溝的穴位
    定義:足陽明胃經穴。在腹股溝稍上方,當臍中下5寸,距前正中線2寸。所屬學科:中醫藥學(一級學科);針灸學(二級學科);腧穴(三級學科)。定位曲骨旁開2寸。解剖在恥骨結節外上方,有腹外斜肌腱膜,在腹內斜肌、腹橫肌下部;有腹壁淺動、靜脈分支,外壁為腹壁下動、靜脈;布有髂腹股溝神經。
  • 針灸穴名解——胃經腧穴 內庭
    【特點】  為足陽明胃經滎穴。 【主治】  齒痛,咽喉腫病,口歪,鼻衄,胃病吐酸,腹脹,洩瀉,痢疾,便秘,熱病,足背腫痛。 【來源】  本穴最早見於《靈樞·本輸》。 【釋詞】  內,內裡,內方。《說文》:「內,入也。自外而入也。」有入、中之義,與外相對。
  • 中醫治療牙齒腫痛有絕招 按這幾個穴位疼痛立減
    導致上火的原因大致有風火外襲、胃火上攻、腎陰不足、虛火上炎等,既然是「火」引起的,可以常按牙齒附近的幾個穴位,以通經活血、清熱瀉火,達到治療牙痛的目的。這幾個養生穴位分別是頰車、下關、合谷、內庭、二間。
  • 傳統中醫人體經絡穴位
    當然,穴位不全是用來打人的,還可以用來治病救人。通過對人身穴位的準確把握和刺激,能夠治療和緩解人體的很多病痛。今天,我們就來研究一下,人體穴位的基本情況。穴位是中國武術和中醫學特有的名詞。多為神經末梢和血管較多的地方。稱為穴、穴道。中醫實踐中的穴位,學名腧穴,一般指的是人體經絡線上特殊的點區部位。中醫可以通過針灸或者推拿、點按和艾灸刺激相應的經絡點來治療疾病。
  • 牙疼怎麼辦 中醫教你按摩常見穴位快速止疼
    牙疼的時候很多人會依賴偏方,但是其實偏方的效果並沒有中醫按摩的效果好,很多人並不知道中醫按摩能解決牙疼的問題,我們需要格外的注意。牙疼怎麼辦一、牙痛按摩手部穴位止痛牙痛時我們可以按摩手部4個反射區,就能夠快速止牙痛。第一個是在大拇指根部位置的口腔反射區。第二個是食指指甲根部的那個位置。第三個和第四個是位於中指根部兩側的兩個點。
  • 人體這些穴位不能亂碰,要特別的保護,不然會致命
    9、人迎穴位置:喉結旁開1.5寸經屬:足陽明胃經,被點中後氣滯血淤、頭暈。二、胸腹部要害穴(共14個)1、羶中穴經屬:足陽明胃經。擊中後,衝擊肋間神經和胸前神經及動、靜脈,震動心臟停止供血、休克。10、乳中穴位置:在乳頭中央。經屬:足陽明胃經。擊中後,衝擊肋間神經和動脈充血破氣。11、乳根穴位置:在乳頭中央直下一肋間處。經屬:足陽明胃經,左側內為心臟。擊中後,衝擊心臟,休克易亡。
  • 陽明胃經為何如此重要?丨國學音頻課五折狂歡馬上開始啦~
    【陽明脈解篇】胃經引起的怪病《素問·陽明脈解篇》專門解釋足陽明胃經。此篇黃帝圍繞足陽明胃經一連問了七個問題,岐伯一一做了回答。「黃帝問曰:足陽明之脈病,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鐘鼓不為動,聞木音而驚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