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立下了很多flag,鬥志昂揚的想著要去完成,其中一個重要的flag就是:閱讀100本書。
當然,既然立下了目標,也是盡力的去完成的,每天堅持閱讀,保持一定的閱讀量,不過雖然努力了,還是沒有達到我的目標,今年讀了三十多本書,嘻嘻,相對於去年讀完80多本書,今年有點少了。
今年比較偏向讀理財和投資方面的書,對書的內容也大多是單純的吸收,並沒有多少自己的思考。再加上工作和比較懶惰的原因,很多書就是簡單的讀完了,沒有去認真的寫書評和讀後感。
按照時間順序讀了下面這些理財書,對投資和理財有了一定理解,畢業一年還沒有多少資金投資,簡單買了些基金,收益也達到了19%,賺了幾千塊錢,雖然不多,但是對於小白的我來說,我很滿意,明年我會繼續加油。
《貧窮的本質》
《文明、現代化、價值投資與中國》
《半小時漫畫經濟學》
《財富自由之路》
《定投十年財富自由》
《窮查理寶典》
《指數基金投資指南》
《窮爸爸富爸爸》
理財方面,因為有好多本書沒有做讀後思考和寫書評感想,隨著堆積的書越來越多,漸漸的有了一種閱讀堵塞感,感覺思想已經不流通了。
最近翻開山下英子老師的暢銷書《斷舍離》,其中有一段話(新陳代謝機制:進,則出;出,則進;然後,再出。)讀完之後深受觸發。
故而,我對閱讀又多了一份理解,閱讀的過程,對於大腦來說也似乎是一場新陳代謝,不斷輸入,不斷輸出,如此往復,形成一個健康的閉合成長環。
成長環越來越大,閱讀的意義就越來越大,我們也就越來越優秀。
進,則出
讀書界有一句非常經典的話:你讀過的書,走過的路,最終都會變成你身體和思想的一部分。
聽起來雖然很有道理,但是對於像我們這種初出茅廬的年輕人來說,快速成長才是最重要的,而成長最快的方式便是輸入再輸出。
所以很多時候,翻開一本書,我們不僅僅是簡簡單單的瀏覽完,要進行深入思考和反饋,並且化理論為實踐。
在《中國詩詞大會》和《朗讀者》節目上,我們看到才女董卿,對於每一個節目中出現的每一個環節都應對自如,出口成章,詩詞歌賦信手拈來。
採訪中董卿談到:
假如我幾天不讀書,我會感覺像一個人幾天不洗澡那樣難受;
讀書,能讓人學會思考,讓人在不知不覺中變得安靜下來。
我覺得沒有比看書更令人愜意的事情了。
書能帶給你心靈的寧靜、人生的智慧、精神的愉悅,這些是用多少錢都買不到的。
讀書如遠行,可以讓靈魂騎在紙背上,看草木山河,觀日月古今。
一言一行中透露出來的優雅和自信,這其中的奧妙就是從小到大書籍的薰陶,而她張口即來的詩詞,就是她閱讀到輸出的運用。
在富豪榜的調查中,數據表示,絕大多數成功人士都是極愛閱讀的。
查理·芒格曾說過:「我這輩子遇到過的聰明人,來自各行各業的聰明人,沒有不每天閱讀的,一個都沒有,巴菲特讀書之多,我讀書之多,可能會讓你感到吃驚,孩子們都笑話我,覺得我是一本長了兩條腿的書。」
巴菲特閱讀之多,查理芒格閱讀之多……都是我們常人所不能及的,他們的財富也都是通過智慧和知識而獲得的,也是一個很大的知識輸出工程。
可見一個人的成功和閱讀與知識輸出是密切相關的。
出,則進
在現在這個社會環境下,表達力是一個人的生存必備技能,當然,這個表達力不限於一個人的口才,而是包括語言表達力和文字表達能力。
如果我們需要某方面的能力,亦或者是我們需要大量某方面的知識輸出,而我們這方面的知識儲備量還不夠,那就需要大量的輸入。
這就是:輸出倒逼輸入。
輸出倒逼輸入,是一個非常有效的學習方式,舉個簡單例子,每次我們期末考試時,會對老師劃出的考試範圍和考試重點進行高強度的針對性學習。
在我們的短期記憶內,這些知識很快的被我們吸收,但是很容易會被忘記,主要原因是因為只是簡單的輸入到輸出,而沒有運用。
真正的有效進出,是把知識進行整理內化,化為自己的知識,再進行輸出運用,進行實踐。
那麼,什麼是有效輸出呢?當然是寫作了
其實是談起寫作,在如今這個自媒體時代,可以看到很多文筆好的一些人已經在時代裡面開始逐漸崛起,開始知識付費,走上人生的致富之路。
有的人一本書的銷量所賺的錢就已經達到了有些人工作一輩子所賺的錢,所以很多時候,一個人需要創造的是自我價值而非是服務價值。有些人創造的品牌,創造的自我價值,有時候影響的不僅僅是個人,甚至影響的會是整個社會。
讀書是一種思想的輸入,而寫作則是一種思想的輸出,而一個人總是需要有輸入與輸出才會得到靈魂的洗禮,才會逐漸成為一個思想成熟的人。
其實有時候寫作並非是像一些大家一樣寫出驚世之作,僅僅是把每天你思想裡面所想的東西輸出,不讓那些東西在頃刻間隨著記憶的消失而消失,而是讓它永恆的流存下來,這就可以叫做寫作。
不是每個人都可以靠寫作來發家致富養家餬口。但是每個人都可以靠寫作來提升自己的能力,提升自己的知識面,提升自己的邏輯思維。所以寫作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一個技能,一技之長,也許會讓你在某些方面脫穎而出。
然後,再出
其實閱讀的過程,就和我們人體的新陳代謝相似。
大腦本就是人體最重要的部分,大腦輸入知識,就好比身體吸收食物。
身體對食物把有營養的,健康的一部分轉化為人體運動需要的能量和熱量,把不好的部分轉化為糞便排放出去,如此一個進出的過程,身體得以保持平衡。
學習知識也需要「新陳代謝」
然而,我們大多數人,只是把知識吃進了我們的大腦,並沒有讓它在大腦中完成「消化吸收轉化排放「的運作過程。
這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那句話:你讀過的書,走過的路,最終都會變成你身體和思想的一部分。
沒錯,只是內化為你身體和思想的一部分,而沒有變成你的能力,沒有變成你的核心競爭力,沒有變成你可以用來吃飯的技能。
在自媒體界,有一個大佬:樊登,他就真正的做到了,把閱讀變成吃飯的武器,各大平臺都有樊登打造的個人品牌,而他的核心競爭力就是有效閱讀。
在他的暢銷書《讀懂一本書:樊登讀書法》中,提出讀書的最佳技巧就是:先把這本書輸入你的大腦,然後再向別人輸出,這樣就可以達到最佳閱讀效果。
當然,這個輸出有很多種方式,可以是向你的同伴複述你學到的知識,可以是讀後感,更有甚者,你可以把它轉化成課程,去教別人……
所以,閱讀是需要有進有出的,一旦知識形成一個流通鏈,那麼整個知識的輸入和輸出過程,就像一個大圓環。
隨著知識儲備量的增加,圓環不斷向外擴大,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大,這樣就能達到閱讀的最大效用,而不僅僅是領略了閱讀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