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你真的會讀書嗎?

2020-12-27 夕言細語

我是用文字溫暖你的夕言,點擊上方藍色按鍵關注我哦。

美國廣告大師詹姆斯.韋伯.揚說:「所謂創意,只是把原有的元素重新組合而已。」

寫作的過程,對於初學者來說,其實就是輸入—思考—輸出,也就是素材的再加工。

但是,我身邊常有人說,自己看了很多書,卻總是記不住、說不出,需要用的時候,更是用不上。

這是為什麼?

其實,是你的讀書方法有問題。就像小時候上語文課,老師總喜歡讓我們總結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就是為了讓你通讀這篇文章後,再次思考,然後可以順暢地輸出。

「一味讀下去,等於沒有讀過。」

看書不只是看熱鬧,追求速度。現在有很多人比拼一個月看了多少本書,但又有多少人在看完這些書後能夠得到真正的收益?

在我看來,讀書就是要精讀,掌握方法,用心研讀,只有這樣,才可以讓書中的「黃金屋」變成我們知識的「儲備庫」。

很喜歡一本書,來自奧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超實用筆記讀書法》。奧野宣之是對讀書法有大量研究的日本作家,號稱「筆記本作家」。在這本書中,他將自己多年的筆記讀書法總結出來,讓我們知道,筆記本是讀書的助手,它可以把讀到的信息以準確的形式轉變為你思想的一部分。

作者介紹了4種做筆記的方法:1、隨想筆記2、購書清單3、各種報紙的剪報4、讀書筆記

第1種和第4種是我常用的筆記方法,寫作這麼多年,我都會隨身攜帶錄音筆,有任何想法隨時記錄。任何人都不要高估自己的記憶力,很多時候前一秒想到的精彩句子後一秒就會忘記,就算立刻開始記也會有手速跟不上腦速的尷尬,轉瞬即逝的好思路,就這樣忘記了真的太可惜。

所以隨想筆記非常重要,就像奧野宣之說的:「思考讓人如同置身於迷霧之中。此時此刻想到的好點子,下一秒可能就煙消雲散了。如果不好好做記錄,恐怕就再也想不起曾經閃現的想法了。但只要把這些想法寫下來,保存在紙上,就等於把迷霧裝進塑膠袋緊緊紮好。將這些新鮮的想法打包以後,再過多久都不會輕易遺忘。「

而讀書筆記也是我一直在做的,正所謂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記錄下自己讀書時的心得,摘抄出你認為有意義的句子和段落,逐漸將其內化為自己的知識儲備,這是很多寫作者都會用到的方法。

至於作者說的購書清單和各種報導的剪報我之前沒有嘗試過,是我讀過這本書後學到的新方法。我相信,你看完這本書,也會和我一樣,收穫滿滿。

好的閱讀體驗,要從學會購書開始

作者奧野宣之把讀書的過程分成了5個部分:選書、購書、讀書、記錄、活用。

「筆記讀書法的第一步,就是選購真正想讀、應該讀的書。」

他在這本書的開頭,就寫到了該如何選書、購書,而這往往也是大家會忽略掉的一個重要環節。

在很多人看來,買書是一個很隨意的過程,通過封皮和書名就可以決定要買什麼書。所以,我們在逛書店或是看圖書購物網站的時候,就特別喜歡通過熱銷榜單或者是打折書庫來買書。

這樣做的結果,往往是買的時候很興奮,可買回來的很多書卻連前十頁都沒看完,就躺在了角落裡。

奧野宣之一針見血地總結:「我們就是因為沒有目的性地選書、購書,才會導致這種被動的局面。」

現在市面上新書太多,每年都有二十多萬種,其中,十萬字以上的長篇小說就有一萬多種。在這樣的一種情況之下,你不可能把所有的書都讀完再去思考什麼是適合自己的,所以就必須在選擇的時候格外用心。

那麼,到底要怎樣才能擁有評判好書的能力?

高曉松曾經說過:「我覺得大家可以把那句古語倒過來,不是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而是先行萬裡路,讓自己擁有足夠的閱歷去評判好書,然後再挑點書來看。」

這的確不失為一個好的方法,但卻不一定適合所有人,對於普羅大眾來說,奧野宣之的「購書清單」就非常實用。

購書清單有三個重要作用:

通過在清單上書寫這一動作,可以確認自己此次讀書的目的。它能幫自己找到真正想讀的書。在不斷列表的同時可以看清自己真正的讀書需求。「所謂讀書的動機或目的性,就好比照片的『焦點』。即使拍攝同樣的場景,聚焦於面前的花朵和聚焦於遠處的建築,得到的效果完全不同。讀書也一樣,抱著不同的目的閱讀同一本書,也會產生截然不同的效果。」

帶著目的去選書,你才不會盲目,才可以擁有熱情和閱讀速度,也才會有更多收穫。

「只有從自己日常生活中取材,才能列出放映自己真正需求的購書清單。」

至於如何組織自己的購書清單,這裡就需要用到作者前面提到的「隨想筆記」。

通過你看到的廣告、書籍、電視、書評、薦書等等,記錄下你想要看的書,形成自己的心願單。

這樣的心願單上一定會有很多書,你可以先通過網上試讀、實體店閱讀等途徑了解大概內容,然後確定哪些真的需要購買,這樣就可以有一個清晰的購買順序。

這就好比我們去超市之前,列出購物清單,就可以有效防止衝動購物、盲目購物,節省出時間,去做更多有意義的事。

在《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中,奧野宣之給自己的購書清單起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名字,叫做「購書的矯正裝置」,我相信,很多人都和我一樣,特別需要一個這樣的裝置,不如就從今天開始,整理出屬於自己的購書清單,選擇更適合自己的書。

最適合你的讀書方法,你學會了嗎?

「用筆記把讀過的書變成精神財富。」

我們常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可奧野宣之卻用了一種只要讀三遍就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結果的讀書方法。

奧野宣之說:「讀書筆記可以簡單,也可以膚淺,哪怕只有一句話也可以。只要你開始了,就邁出了成功的第一步。而且,堅持是最重要的,開始以後就不要停下來。因為『在做一件事的中途如果出現了一天的空白,或者做事的頻率放慢了,就會讓人感到失去樂趣』。」

其實讀書筆記沒有很多人想像的那麼難,你只需要一支筆和一個本子,就可以立刻開始。

如果你現在感覺自己讀了很多書,卻永遠記不住、說不出、用不上,那我建議你試試用這種摘抄+感想的方式,來重新細讀。

奧野宣之建議可以將讀書和記錄這兩個步驟分開來做,在通讀和重讀的過程中,標記你所需要的內容,然後再進行記錄。

首先,通讀全書,將你覺得重要的地方折角。通讀過後,再重讀這些你已經折角的地方,把依然認為重要的部分再次折角標記。最後把兩次都折角認為重要的地方再次閱讀,如果依然覺得很重要,就用筆在書上做好標記。

這個方法對於我這種有潔癖的人來說有點不可行,因為我忍受不了將任何書折頁,就算要標記,我也只能用鉛筆而不是各種顏色的筆。

如果有和我一樣的小夥伴,可以試試奧野宣之介紹的另一種有點複雜的方法,就是「通讀、重讀、標記」書籤法。

製作三枚書籤,通讀停下來的時候夾通讀書籤,然後再重讀,重讀的過程中認為還是重要的就夾上重讀書籤,最後一次閱讀有兩枚書籤的地方,如果依然覺得重要,就夾上標記書籤。當三枚書籤都夾上以後,就意味著你要做筆記了。

這樣的方法雖然繁瑣,但卻適合我,希望你也可以選擇更適合自己的方式。

讀書的過程結束後,我們就要開始記錄了。在筆記部分,奧野宣之發明了「蔥鮪火鍋式讀書筆記」和「剪報式讀書筆記」兩種方法。

「蔥鮪火鍋式讀書筆記」就是在做筆記的時候,摘抄選出來的重要句子、段落,在下面寫上自己的感想,摘抄和評論交替進行。

摘抄的重點在於一定要選擇摘抄讓自己心動的語句和「這麼一說確實有道理」的內容。同時為了方便區分,摘抄的部分用「○」表示,評論的部分用「☆」表示。

「剪報式讀書筆記」就是在筆記本上粘貼上收集的所有「與書相關的東西」,如:書腰、信息卡片、書籤、廣告、宣傳單等。如果想收穫更好的效果可以把書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頁複印下來貼在筆記本上。

《道德經》有云:「少則得,多則惑」,「大器曼(慢)成」。

這樣的讀書方法,看似繁瑣,也的確需要更長的時間,可你要知道,所有的成長都不是一天兩天可以完成,我們需要積累。三年樹一品,十年磨一劍,不管是讀書還是人生,少就是多,慢就是快,穩而思進、慢而有為,才是成功的真諦。

把讀過的每一本書,都內化成為自己的精神財富

「讀書筆記是一種升華工具,可以讓讀書活動完成從生搬硬套到獨創思維的飛躍。」

有許多人一定和我犯了同樣的錯誤,就是錯過了讀書最重要的一個環節:重讀筆記。

奧野宣之分別在選書、購書、讀書三步中體現了筆記的重要性,最後在活用這方面,更是讓我們明白,如果讀完一本書後想真正將書中內容為己所用,那麼只是記錄沒有用,一定要再次閱讀。

按照自己的需求,我們可以隨意安排重讀原書或筆記。

想要簡單回顧時——重讀讀書筆記。想回憶起更多時——參考書中的重點段落。想從頭開始看起時——重讀原書。重讀筆記會比讀書更容易有新的發現,因為目標更小更集中,精煉的內容更容易輕鬆簡單的實現再次閱讀。通過這個方法,你會發現「書讀百遍」不再是一句空話。

奧野宣之建議我們給參考過的地方貼上便利貼或者標籤紙,做好標記。同時,給讀書筆記做好目錄,這樣我們以後就可以用最快的速度找到自己想要找的那本書的筆記。

這種建立自己筆記庫的檢索方式,一開始可能工作量比較大,但時間長了,積累多了,就會成為你創作思路的寶貴源泉。

「讀書筆記可以幫助我們深刻吸收書的內容,磨鍊更好的原創思考。」

我們在讀書之後,一定要試著去寫作。可能你會說,我只是愛好讀書,並不為了寫作。但你要知道,只有在對書中的內容有了自己的思考後,嘗試二次創作,進行頭腦風暴,才會將這些都轉化為專屬自己的精神財富。

在這裡,奧野宣之也介紹了書評的重要性,他說:「你在為別人講解書中的內容時,才會真正理解它。」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圍繞讀書的五個步驟深入簡出地為我們剖析了這種讀書方法。而關於讀書和作筆記,一定是要持續看和堅持寫才有用。希望大家在閱讀完這本書後,可以從尋找一本自己真正想讀的書開始,慢慢去閱讀,用心去感受。

「適合自己的讀書和寫筆記的方法就是最好的,因為有趣才會持續輸入與輸出。」

在這本書的最後,奧野宣之很貼心地為大家送上了19個讓讀書體驗更充實的小技巧以及寫讀書筆記的26款實用文具。喜歡讀書的你,可以來看一看,讓自己和每一本書的交流變得更有趣,也讓做讀書筆記的過程變得輕鬆。

電影《卡薩布蘭卡》中有這樣一句臺詞:「你現在的氣質裡,藏著你走過的路,讀過的書和愛過的人。」

讀書從來都不是無用的,它可以用最低的成本培養你的眼界和格局,形成你獨有的氣質。也許你現在沒有在意,但未來某一刻,它就會展現出來。

生命的長度,我們無法改變,但是我們可以通過讀書拓寬生命的寬度,希望每個人都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讀書方式,熱愛閱讀,勤於思考,在跌宕起伏的生活中擁有處變不驚、溫柔安定的內心。

我是夕言,專欄作者,人不老心也不老的大齡少女,喜歡寫溫暖的文字,做感性的節目,已出版《你的餘生,與我有關》,如果你有故事,記得來找我。

相關焦點

  • 如何有效地閱讀一本書
    大家好,我是你們的朋友Jackyiming,歡迎關注我的專題:《如何閱讀一本書》。目標當我們確定好讀書的目標之後,我們必須思考一個重要的問題:究竟我們要如何閱讀一本書?我用黃金圈思維羅列了三個問題。毫無疑問,閱讀一些和自己工作息息相關的書籍,一定可以幫助提高你的工作能力。不管你現在在哪個公司從事什麼崗位的工作,只要你選擇正確的書籍,通過閱讀這些書籍,結合你的實際工作經驗,一定讓你受益匪淺,從而提高你的工作能力。第二個問題:怎樣有效地閱讀一本書?
  • 看了就忘,怎麼辦——《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
    所謂閱歷,就是閱讀的經歷。閱歷我有,可是怎麼證明?讀過的書,還記得多少?我想這也是你和大多數的人關心的問題吧?看了就忘,讀過記不住,那麼怎樣讀書才能有效率呢?當然是以寫促讀最有效了。只有你能複述出書中的內容,還能理解貫通應用,這樣讀過的書才是最有用的。
  •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好的讀書習慣,是我們一輩子的財富
    本書總結了19個讀書小竅門,相信你會在這些讀書小竅門中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作者奧野宣之是日本新聞學專業畢業,有在出版社和報社的工作經歷,他獨創的信息整理術和智慧創造法深受商務人士的歡迎。本書從2016年6月到2018年2月期間經歷12次印刷,由此可見這本書的暢銷程度和實用性。
  • 一年讀了100本書,卻連1本的內容都沒記住,你真的會讀書嗎?
    書讀的再多沒有思考,就把書讀成了單獨的文字,書是作者和你心靈的對話,是穿越時間,空間與你對話的橋梁。而你沒有讀懂,那說明你沒有和作者實現有效溝通。人人都渴望成長,其實喜歡讀書是一個很值得讚賞的好習慣,可是如果不得其法,相當於在浪費生命,比停止讀書更可怕,那針對無效閱讀有什麼好的解決方法嗎?
  • 《如何讀懂一本書》:了解這幾點,才算會讀書
    讀書追求短平快,其實會讓自己陷入很多坑,反而讓自己的閱讀徒添麻煩困惑。閱讀的過程很少去思考,就是無腦閱讀。包括怎樣閱讀這件事,也要思考。不管何種形式的閱讀,抓住閱讀的本質是關鍵。慢讀或快讀並不影響閱讀所產生的效果。在閱讀這件事上,不可急功近利,追求速度。即便是進行高效閱讀,也不應該以犧牲閱讀過程為代價。
  • 如何讀好一本書?「樊登讀書」創始人的秘訣是……丨21讀書
    1 閱讀前需要摒棄的壞習慣閱讀前,首先要了解需要規避的事。 一是避免閱讀間隔。閱讀間隔會打破你閱讀的樂趣和快感。古人有一句話講「好讀書,不求甚解」。先把這本書大略看看,如果完全不懂,那就放下,這書暫時還不適合你閱讀。
  • 一讀就忘,讀書效率不高,麥肯錫教你怎樣高效快速地閱讀一本書
    導語:一讀就忘,讀書效率不高,《麥肯錫精英高效閱讀法》教你怎樣高效快速的閱讀一本書。讀書是自我成長的主要途徑,也是讓心智變的成熟最有效的方法。很多人抱怨拿起書看著看著就跑調,讀了很久反反覆覆還是那幾頁,一本書讀下來沒有小半年也快一個月了。想找一種方法既能掌握書中的精華,又能快速地閱讀,這是很多愛讀書的我們最理想的讀書狀態。到底該怎樣讀書?
  • 《如何閱讀一本書|樊登讀書法》:如何更快更準確地讀完一本書?
    快速地閱讀完一本小說,並且準確地把握小說的主旨,迅速找出整書的主線,釐清人物關係,提煉出小說的主題。這樣的能力想必大家都想擁有。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如何更快、更準地抓住一本書的精髓。樊登在讀麥家的《人生海海》這部小說,只用了四個小時,而且讀完之後還能把整本書的主題非常精煉準確地表述出來,對書中的主要人物和情節發展都非常清晰。麥家對樊登的這種突出的解讀能力稱讚不已,同時也承認,這種能力真的是慢慢地練出來的。
  • 解讀《如何閱讀一本書》,閱讀的中級階段——分析閱讀
    今天為您解讀的這本書叫做《如何閱讀一本書》,本書中文版共計20萬字,我會用5期的內容為您來講解本書的精髓,本期是講解的第3期。開始今天的講解之前,我先請大家思考兩個問題:1、閱讀有什麼規則可以遵循嗎?2、怎樣閱讀才能提高理解能力呢?01說到閱讀的規則,書中提出的主動閱讀,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示。
  • 1年讀100本書,就是會閱讀嗎?
    朋友蘭蘭是我們圈裡公認的讀書達人,幾乎每天都能在朋友圈裡看到她曬書的照片。聚會的時候,她也常說,自己每年都能讀100多本書,這個數據對讀1本書都犯愁的我們來說,簡直是神一般的存在。但那次我問她關於一本書的內容時,她卻支支吾吾說不出個所以然,我才意識到盲目地多讀書,卻沒有真正地「據為己有」,只會營造一種自己讀了很多書的假象,卻不會對自己的提升有絲毫的影響。
  • 整本書閱讀,從老師愛上讀書開始——《紅星照耀中國》閱讀指導
    障礙二:語文老師不讀書。教語文的自己不讀書,還整天教學生如何「閱讀」,這實在是讓人大笑之後有點痛的笑話。然而現實就是如此,試問有幾位初中語文老師讀完了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推薦的36本書呢?退而求之,讀完了教材中「名著導讀」中要求跟學生分享的12部書的人又有多少人?
  • 《如何有效閱讀》可以給你換個人生重新來過
    當我讀完這本書《如何有效閱讀》後,有點懷疑,這本書名是否可能翻譯出錯,與其說是教你如何有效閱讀,更多的講的是我們為什麼要閱讀,閱讀的意義在哪裡,對我們的影響在哪裡,儘管如此,我覺得非常喜歡這本書。因為這本書觀點我是非常有共鳴的。總結一句就是閱讀是可以給我們換個人生重新來過。
  • 不喜歡閱讀?一個月也看不完一本書?這本書告訴你怎麼破
    不喜歡閱讀?一個月也看不完一本書?這本書告訴你怎麼破朋友小原說,之前看到一本書非常感興趣,覺得對自己的工作也有幫助,就買了回來,還刻意放在枕邊,以便隨手翻閱。但一個月過去了,他還沒看完這本書,興趣也漸漸減少,但又自責自己連一本書都看不完,內心也焦慮起來。
  • 4個步驟教你如何去讀一本書?解決讀書沒耐心
    我們平時買書的時候,可能各種原因,一是去書店,或者在網上看到別人的文章裡介紹那本書,例如得到、樊登讀書、喜馬拉雅等等經常會給我們介紹一些書。那我們就把它買來放那裡,買來之後不一定馬上讀,可能過一段時間我們有用的時候再讀。如何區別哪些是好的書,哪些是不好的書?
  • 豆豆·閱讀/教師讀書分享會
    在這個網絡發達的快節奏社會,好像開始很少有人能夠靜下心,慢慢翻看品位一本書。在這人間十一月,不如靜下心來,衝一杯咖啡,看一本好書,度過一個悠閒的下午。小豆豆幼兒園的老師們在這陽光四溢的中午展開了一場精彩的讀書分享會~書名:《有吸收力的心靈》作者:(意)瑪利亞·蒙臺梭利讀書分享人:周  健分享理由:本書是蒙臺梭利博士最受歡迎,並且最能體現她理論創新意義的書。
  • 會閱讀的人更成功,從小白到閱讀達人,只需5個步驟
    如果你渴望成功,渴望成為佼佼者當中的一員,那麼學會有效閱讀是最快的成長捷徑,也是成本最低的成長捷徑。如果你認同以上,並且目前正處於讀書小白的水平,希望從零開始建立一套屬於自己的科學「閱讀方法」知識體系,那麼我強烈推薦《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這本書給你。
  • 都在說「整本書」閱讀,「整本書」包括哪些書,如何評價!
    後來,北京大學教授溫儒敏主持編寫統編語文教材時,將整本書的閱讀編入教科書,設計了「和大人一起讀」(一年級)、「我愛閱讀」(二年級)、「快樂讀書吧」(一至六年級)等欄目,有序安排整本書的閱讀。以上書目,雖然只有「快樂讀書吧」中以「你讀過嗎」為要求的書是必讀書,其他均為「相信你可以讀更多」的書是選讀書,但這個閱讀量已經遠遠超過課程標準規定的小學階段「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145萬字」的下限。
  • 如何有效閱讀運用一本書,這個棒球女孩有答案
    寒號鳥它不知道這個法則嗎?答案是否定的,但即便知道,寒號鳥還是選擇了一次又一次的拖延和無視。寒號鳥只是寒號鳥嗎?不,寒號鳥也是我們。許許多多知道有些事情需要去做,卻選擇一而再再而三拖延,甚至於不做的我們。最終結果雖不至於像寒號鳥一樣丟掉性命,卻也會給我們的生活、工作、發展等等方面造成影響。
  • 靠拆書稿月入過萬,會讀書真的這麼賺錢嗎?
    讀書賺錢?真的假的?  真的!  請你回想一下,你平時有「聽書」的經歷嗎?  有書、掌閱、喜馬拉雅、微信讀書、阿里巴巴文學……你在上面聽的每一本書,背後都得要人寫稿子。  後來是之前的同事老劉,幫了她:  你要不跟我寫讀書稿吧?來錢快,也沒啥門檻,會讀書就行。  她看了一眼老劉的收款截圖,立馬就心動了。  隨便一筆稿費,比JJ之前1個月的工資都多▼
  • 年度讀書報告|今年你讀了幾本書?
    2019年我只讀了22本書,因此就給自己制定了2020年閱讀30本書的目標。一年過去,我讀完了36本書,寫完了一本讀書筆記的內芯,算是超額完成了目標。 今天就與大家簡單分享我今年的閱讀總結。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講述了一個來自貧困山區、宗教保守家庭、從未接受過學校教育的女孩,在經歷了種種磨難,克服了內心的自我懷疑之後,一步步走向知識的最高殿堂,從楊百翰大學文學學士,到哈佛大學訪問學者,再到劍橋大學哲學碩士學位和歷史學博士。我閱讀完本書的三分之一後,才慢慢進入到情境中去,慢慢看著她從服從、怯懦、懷疑、逃避,到轉變、蛻變、堅定與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