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為止,讀過的書,你還記得多少呢?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感覺:這本書我讀過了,但是過了一段時間就忘了,那我們不斷的讀書有什麼用呢?
2019年4月23日,在世界讀書日這一天,人民日報在《為什麼讀書?》中寫到:你讀過的書,經歷的事,等時間長了,那些細枝末節你都忘了,剩下的,就成了你的素質。
這句話很凡爾賽,但是怎樣把書中的知識吸收變成自己的,是我們一直要探索的。本書總結了19個讀書小竅門,相信你會在這些讀書小竅門中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
作者奧野宣之是日本新聞學專業畢業,有在出版社和報社的工作經歷,他獨創的信息整理術和智慧創造法深受商務人士的歡迎。本書從2016年6月到2018年2月期間經歷12次印刷,由此可見這本書的暢銷程度和實用性。他的一元化筆記讀書法貫穿了本書的全部內容,從選書、購書、讀書、記錄到重讀等五個方面,提供了一整套科學、高效的讀書方法。
今天不介紹具體的讀書方法,想跟大家聊得是讀書習慣的養成,因為它將成為我們一輩子的財富。
作家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指出「一萬小時定律」即不管你做什麼事情,只要堅持一萬小時,基本上都可以成為該領域的專家。
但是「一萬小時定律」對於不喜歡讀書或者不能堅持讀書的人來說,簡直就是一種噩夢。那麼我們把目標變小,堅持21天會不會變得簡單很多。
行為心理學研究表明:21天以上的重複會形成習慣。即同一個動作,重複21天就會變成習慣性的動作。
比如我們每天晚上睡前都有刷牙的習慣,哪一天突然不刷了就會特別不習慣。讀書也是一樣。
曾經遇到會計事務所的一位老師,她每天晚上九點左右睡覺,早上3點左右起床。她告訴我們,早上非常安靜,大腦清淨,思路清晰,幾個小時的辦公效率比一天的效率都高。她也因這個習慣受益,審計報告鮮少出錯,客戶滿意度很高,業務也越來越多,最後升級為會計事務所的合伙人。
那麼我們究竟應該養成什麼樣的讀書習慣呢?
1.把收集信息成為日常習慣。
碎片化的時間可以說充斥著我們的每一天。碎片時間最大化可以說會給我們帶來更多的驚喜。
我喜歡早起刷牙的時候看電視劇或者紀錄片,可以在看到好的臺詞時截一下屏;邊上廁所邊玩手機可能是我們很多人都會做的事情,我們可以把這個安靜的時間安排自己最感興趣的內容,比如熱點新聞、頭條文章等等。雖然這樣對身體不好,但是沒辦法,很多人都對這個時間段情有獨鍾,運用恰當同樣收穫滿滿;
我有在上班的路上聽書的習慣,遇到好的觀點或者新的想法時,隨時記錄到手機上(可以是備忘錄或者石墨文檔),文章中出現的名人名言也可以收藏起來,以後成為我們自己的素材庫。
今天早上坐地鐵,地鐵新聞上播了這樣一個新聞片段:一位六十多歲的環衛工人每天在窯洞學習四個小時。我隨手拍下了這篇新聞,告訴自己:學習不分年齡不分職業,這麼冷的天他都能保持,何況條件這麼好的我呢?
2.通過讀書筆記來養成好的讀書習慣。
這時筆記本就成為我們必備的工具。我一般A3大的筆記本用來寫提綱或者思維導圖;A4筆記本用來寫讀書筆記;A5筆記本用來記錄隨筆。把筆記本分類的一大好處就是可以隨時找到我想要的大類,便於查找。
形成屬於自己的記錄方式。我們沒有必要按照成功人士介紹的方法套到自己的身上。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和習慣來總結出屬於自己的記錄方法。
知乎上有一位大V寫了一篇關於讀書筆記的方法:目錄法。她把書名,作者名,廣告語,大標題,小標題都寫在一頁上,所有的標題都分塊的列出來,並用一句話概括標題,最後進行內容填充。我看後覺得很好,但是實踐過程卻是一塌糊塗。整頁紙密密麻麻都是字,寫的時候不覺得,第二天再去看的時候就感覺好亂啊,當我再用其他顏色的筆去找自己想要的東西,做標記時,就更加不能看了。這樣的讀書筆記,不利於反覆查閱,反覆記錄,所以果斷放棄。
本書作者的讀書筆記「一元化」的技巧有著很廣泛的實用性,能幫助我們更好的進行筆記檢索和後期素材的運用。
①可以書寫任何內容
②按時間順序書寫
③附上日期
④靈活運用速記或略記
⑤可以黏貼
這五點讀書筆記的技巧通俗易懂,貴在養成習慣和自己的風格。不止可以記錄新的idear,還方便整理,查閱和運用。我很喜歡這種筆記的方法,並且一直在用。
我們僅僅是「讀過」書是遠遠不夠的,為了讓讀書有更美好的閱讀體驗,我們就要學會如何「與書相處」。良好的讀書習慣會讓我們慢慢與書成為朋友,愛上讀書。那麼恭喜你,你的讀書習慣培養成功了。接下來就能讓本書中的讀書技巧為我們錦上添花,把書中的內容轉化為實用、可持續、屬於自己的技巧。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