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落大道》,默片時代的一曲輓歌,認識自我才能避免癲狂的人生

2020-12-19 軌道為你而來

從1895年法國攝影師路易·盧米埃爾用攝影機拍下《工廠大門》這部時長1分零5秒的短片開始,電影作為流動的影像便豐富著觀眾對於生命的不同體驗,使人生的長度延長了三倍。1927年《爵士歌手》的上映,預示著靜默的影片融入美妙的聲音,電影形式得到了創新式發展,多元化的表現方式吸引了一批批觀眾湧入影院,見證著屬於電影的輝煌。與此同時,那些默片時代的英雄卻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壓力與焦慮,究竟有聲電影的降臨應該迎合還是摒棄,成為人生一道必須逾越的分水嶺。

1950年比利·懷爾德導演的《日落大道》描述的便是默片時代轉型有聲時代對於昔日巨星的強大衝擊。女主角諾曼·戴斯蒙德曾經風華絕代,集萬千寵愛於一身,但隨著時代變遷,她稚嫩的皮膚有了時間的刻度,誇張的表演被臺詞的含義所取代,遺忘、淘汰、墮落構成她不肯屈從於時代步伐的必然結果。1920年的默片女王在風起雲湧的時代變革中偶居一隅,再無往日的光輝。

導演比利·懷爾德是好萊塢黃金時代最有名的導演之一,其作品在商業性和藝術性上並駕齊驅,其執導的影片有21部入圍奧斯卡獎項,獲得過3次奧斯卡最佳劇本獎,2次奧斯卡最佳導演獎。作為猶太裔導演,比利利用犀利的語言、跌宕起伏的敘事情節勾勒出時代賦予人物的精神內涵,蘊含著對時代、命運、人性的深入思考,《日落大道》作為其代表作,將人性關懷上升到了哲理思考的高度,60年過去,仍然有其顯著的現實意義。

01、金牌編劇的沉浸式手法,懸疑氛圍的層層鋪陳

比利1906年出生在奧匈帝國的一座邊陲小城,報社記者是他第一份工作,1926年他前往柏林成為了一名劇評人,寫過200多個劇本,隨後的戰亂讓猶太人流離失所,1934年比利作為難民奔赴美國,而他在家鄉的母親、外祖母等人卻未能逃脫被屠殺的命運,這些經歷時刻烙印在比利心中,懸念、恐怖、人性這些主題的深刻剖析都源於那段心酸的真實經歷。

在比利的電影中,「沉浸式手法「被廣泛運用,表現為超強的氛圍營造能力,鮮活的人物對白、生動的人物形象以及真實可信的劇情走向。從影片第一幕遊泳池中的屍體開始,比利採用了倒敘的方式,構思出一個懸疑兇殺案的過程。但在講述的過程中,卻將鏡頭對準了好萊塢一位三流的編劇喬。觀眾並不知道喬和死者之間的關係,更無法探究喬與整個故事走向的脈絡,於是,故事的懸疑感油然而生。

在正向描述故事時,光線和色彩增添了故事的神秘色彩。大量的柔光鏡頭用於塑造落魄的喬形象,那些揮灑的自然光線讓喬顯得英俊高大,與之形成強烈反差的則是為諾曼構建起一個幽暗、封閉的別墅環境。旁白說「這位夫人有種《遠大前程》中老婦人的感覺」,要知道,《遠大前程》中的老婦人身上就有著未知的神秘色彩,碩大的別墅只有她和孫女兩個人相依為命,形單影隻和孤獨寂寥展現出了諾曼和老婦人共同的精神實質。

比利不僅精於劇本創作,還對構圖和表現方式情有獨鍾,諾曼喜歡穿黑色服裝,臉部精緻的妝容也從未鮮豔靚麗,預示著內心的陰暗悽涼,她渴望被關注,卻在灰暗的色調中展現出頹廢、偏執的性格特徵,側面打光和局部陰影凸顯出面容的精緻與神情的落寞,喬和諾曼在別墅中始終處於陰影之中,光源只有大廳中的吊燈散發出的微弱光線,印證了故事悲劇的走向。

與諾曼悲情元素相對的則是編劇貝蒂的年輕靚麗,在呈現貝蒂時,總會用正面特寫強調出樂觀開朗和激情澎湃的人物性格,三角關係往往喜聞樂見,貝蒂介入喬與諾曼感情的過程在任何時代都稀鬆平常,但由於諾曼過氣明星的身份,為影片鍍上一層濃鬱的「酸葡萄」色彩。

一方面,究竟愛情重要還是金錢重要,這一謎題一直縈繞在觀眾心頭,另一方面,諾曼能夠東山再起依然勾起觀眾的興趣。這兩方面共同推進劇情的延伸,起到強烈的代入效果,直至影片最終謎底揭曉,那種如釋重負的感覺才會如潮水般湧來。劇本的紮實和鏡頭語言的微妙在心理上牢牢掌控著觀眾們的情緒,成為引人入勝的制勝法寶。

02、「認識你自己」:致敬那些為默片時代貢獻的傑出前輩

在希臘臘德爾斐神廟門楣上刻著這樣的名言:「認識你自己」。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將其作為自省育人的準則,我國的哲學家老子也在《道德經》中提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認識自己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卻成為亙古不變的永恆話題。

縱觀比利的人生,他崛起於有聲電影發跡之後,依靠嫻熟的電影技法和深刻的人性刻畫而聞名,他有受到過「有聲電影」的衝擊嗎?他想表達的認識自我又究竟指的是哪些人呢?

首先,比利說的「認識自己」就是自己那些痛苦的回憶和電影帶給他的榮譽。身無分文來到美國,比利從未想到成為萬人敬仰的偉人或明星,他喜歡報導真實的故事以及隱藏在故事背後的人性,電影給了他這樣一個窗口,在審視別人的同時觀照自己的內心。在時代趨勢的洪流面前,每個人都要學會順應,《日落大道》提醒著比利對電影要保持敬畏之心。

其次,比利還想以此片致敬那些默片時代的英雄,沒有這些電影大師就不會有電影後續的蓬勃發展,恩斯特·劉別謙就是比利最想致敬的大師之一。1892年出生的劉別謙生於柏林,熱衷編劇和演出事業的劉別謙與比利經歷相仿,1921年才為了電影宣傳來到美國,並長期根植於這片土地。他是默片時代的「無冕之王」,也是比利的恩師,在比利比弗利山莊的辦公室內,有一副美國漫畫家索爾·斯坦伯格的籤名作品,上面只有一句話「劉別謙會怎麼做?」比利在劉別謙的指導下開始了好萊塢生涯,他時刻提醒自己要像恩師學習,「劉別謙會怎麼做?」更像是對劉別謙的致敬,也是認識自己的另類詮釋。

在默片轉型期間,劉別謙與另一位默片大師查理·卓別林態度不同,他選擇了接受與嘗試,對於舞臺劇式電影的創新讓劉別謙事業煥發了第二春,但劉別謙在「認識自我」時也有偏差,表現為不斷嘗試嚴肅劇,比如1932年執導的電影《我殺的那位》就遭遇了滑鐵盧。即使功成名就,依然要時刻保持「認識自己」,在任何一個領域,認知為成功更為重要。

最後,「認識自己」是一個逐步升級的過程,代表著創新與發展。以默片大師卓別林為例,他一開始對於有聲時代的來臨極為惱火,甚至考慮過退出。但冷靜之餘帶來的思考讓他意識到時代的滾滾洪流無法阻擋,只有順應潮流才能獲得新生。他認識自己的方式緩慢而堅定,聲音的逐步融入體現在1931年《城市之光》、1936年《摩登時代》和1941年《大獨裁者》中。

《城市之光》的聲音是間斷且不完整的,主要為隱喻和音響效果的使用,《摩登時代》中強化了音響對於劇情的影響效果,《大獨裁者》則正是開始使用對白,成為卓別林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有聲電影,這個過程持續了將近10年,由此可知,「認識自我」的過程是何等的艱辛和曲折,但也同時說明了認識自我的重要性。

影片中諾曼的扮演者格洛麗亞·斯萬森是1920年默片時代當之無愧的女王,她在風頭正勁之時急流勇退,遷居紐約,諾曼的經歷就是她真實生活的寫照,男主角喬的扮演者威廉·霍爾登在好萊塢打拼十餘年一無所獲,而這部影片讓格洛麗亞和威廉功成名就,「認識自我」意味著對自我努力的堅持不懈和與時俱進,比利致敬了那些為默片時代做出過巨大貢獻的工作者,同時也致敬了有聲時代勇於嘗試和突破的堅守者。

03、時代的輓歌,人生的讖語,欲望與人性的痴纏敲響時代的警鐘

《日落大道》英文名為「Sunset Boulevard」,日落大道是洛杉磯最為知名的道路,它東起銀湖、西抵太平洋,見證著好萊塢片廠的成立與輝煌,無數追夢者前赴後繼地來到這裡打拼,日落大道不僅僅是榮譽的象徵,更見證過無數片廠和明星輝煌的落寞。

默片時代的製片廠制度就是典型的流水線作業,儘管模式統一、情節趨同,但仍成為當時主流的娛樂方式,在1931年經濟大蕭條時期,曾經有超過90%的美國人走入影院觀看電影。但在觀影人群中,有聲電影的門庭若市卻與無聲電影的門可羅雀構成鮮明反差,構成《日落大道》中諾曼無人問津的根本原因。

身份認同的焦慮和價值取向的不斷顛覆構成影片耐人尋味的主題,女主角諾曼和喬就是典型代表。有聲電影來臨顛覆了諾曼的生活,她依然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住在豪宅中每天回復來自世界各地粉絲的來信,在家裡觀看自己曾經主演的電影,將猩猩作為自己的寵物,利用金錢保養喬,相信全球粉絲只要看到她的臉就會幸福無比。種種假想都如痴人說夢一般可笑,堂而皇之的藉口依然難掩諾曼對於身份認同的焦慮。

這種身份認同的焦慮嚴重到走火入魔的境地,諾曼每天重複著「我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明星,沒有人可以拋棄一個明星,這就是明星之所以成為明星的道理」,這不禁讓人聯想到蘇聯電影學派奠基人愛森斯坦對於有聲電影抵制的宣言「有聲片是對電影藝術的破壞」。

落魄的小編劇喬也是電影工業的失敗者,在對金錢的欲望中逐漸迷失自我,充當諾曼聲色犬馬的「玩偶」,儘管早已厭煩了這種無聊勢力的生活方式,卻陷入到無法自拔的享樂漩渦之中,夢想與現實之中總有一道天然的鴻溝,認清自己才能避免身份認同的迷失。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認為,」一個充分發展的自我不會滿足主觀上的自足,他需要從他人那裡獲得地位的認可,被社會認可身份是構成自我的必要組成部分」,諾曼對於鏡頭的痴迷甚至讓他無法區分現實與夢境,喬對於名利的痴迷讓他可以放棄尊嚴和夢想。管家對於諾曼的痴迷讓他願意為諾曼奉獻一生,這些都源於對身份認可的渴望和執著。

傳統好萊塢影片總會以圓滿的結局終結,可在《日落大道》卻悽涼地讓人無奈,喬意圖離開諾曼尋找嶄新的生活,卻被癲狂的諾曼開槍打死,喬的死亡和諾曼的被捕寓意一個時代的終結,有聲電影的來臨絲毫不會因為個別人意志的改變而發生偏移,歷史的時鐘再次敲響震耳欲聾的鐘聲,提升人們:認清自我,克制欲望。

好萊塢作為欲望與人性的染缸,從來不缺乏悲情故事,正如1950年派拉蒙舉行的《日落大道》觀影會,一位大佬說「比爾玷汙了這個城市!這裡養育了他,他卻如此報答!」似乎比爾拍出了好萊塢最醜陋的一面,揭露了世俗不敢染指的黑暗。這位大佬就是美高梅的總裁梅耶,然而事實卻是,一年後梅耶被解聘,《日落大道》榮獲了第23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改編劇本、第8屆美國金球獎劇情類最佳影片等獎項,並影響了一批又一批隨後的傑出電影大師們。

相關焦點

  • 控訴好萊塢:比利·懷爾德&《日落大道》
    《日落大道》《日落大道》控訴了製片廠體制對編劇的不公待遇,以及體制下毒害人的機械造星模式。電影裡的人物揭露了電影史上的許多事情,同時也使這個具有警示性的故事對如今的電影製作行業仍然具有重大的意義。好萊塢明星體制的黑暗面可以具體表現在《日落大道》中過氣的默片明星諾瑪·戴斯蒙德身上,這個角色由真正的默片明星葛洛麗亞·斯旺森{1}出演。
  • 《日落大道》:自戀、單戀、不滿和妄想的憤世嫉俗傾向沉思
    》(1950)是美國黑色電影的經典作品之一,刻畫了美國電影由默片向有聲電影時代轉換背景下,默片女影星諾瑪·戴斯蒙德慘遭時代拋棄並進行非理性抗爭的戲劇化人生,在絕望癲狂之時殺死「御用」劇作家兼情夫喬·吉利斯,深刻揭示了好萊塢電影工業轉型期繁榮散盡後衍生的負罪感和人性扭曲。
  • 洛杉磯日落大道:盛世下的貧窮與奢靡,沒落與繁榮
    日落大道沿著加州大學的北界向西延伸,從洛杉磯市中心延伸到太平洋海岸公路,瀟灑一路達35公裡。洛城人把它看成一條分割南北好萊塢的分界線。大道兩旁挺拔高聳的棕櫚樹和鱗次櫛比電影廣告牌,把它與洛城另一條赫赫有名的大道——好萊塢大道,劃了尋夢造夢的等號!這條大道,因派拉蒙電影公司(1950年)一部黑白無聲電影《日落大道》而出名。
  • 《日落大道》:日落西山的巨星,屍骨遍地的大道
    日落大道》中的劇情歌人物設定也足以讓路人對她產生足夠多的同情和唏噓。斯旺森在1899年出生於芝加哥,1914年便踏入影壇。短短5年的時候,她就紅遍全美國,也成為默片時代最具有影響力、票房號召力和最高票房的女明星。
  • 銳評 |戴立為:《日落大道》:懸置在好萊塢上空的父權制陰影
    演員格洛麗亞·斯旺森與其所扮演的女主角諾瑪·戴斯蒙的人生經歷也有所映照,斯旺森是二十年代的好萊塢最有影響力的默片影星之一,她也曾住在日落大道,也曾收到過數以萬計的影迷來信,但她與諾瑪的不同之處在於她並沒有沉迷於昔日的光輝,而是轉道紐約開始了新事業。飾演男主角吉利斯的威廉·霍爾登當時也正處於和吉利斯相似的人生低谷期。
  • 100年前的默片女王,活出了21世紀女性都羨慕的樣子
    你說讓我試鏡《日落大道》?當初可是沒有我就沒有派拉蒙的今天!」早在1916年成為主演後,格洛麗亞就不知道試鏡是什麼了。《日落大道》劇照,角色從左到右依次為,落魄編劇喬,過時女星諾瑪,管家麥克斯且不提劇情的各種狗血,就是諾瑪這女一的角色,簡直就是當時好萊塢明星們避之不及的真實寫照——被人遺忘的默片時代大明星,一邊夢想重回熒幕,最終在幻象中癲狂迷失
  • 豆瓣高分經典電影之日落大道丨附資源
    無論是關於默片女王的失落與幻夢,還是圍繞感情關係的緊張與驚悚,都被這樣一部關於電影的電影講得絲絲入扣,揮灑自如。原來比利·懷德在66年前就已經寫出了:「『你不會有時候很恨自己嗎?』『我常常都很恨自己』」這麼振聾發聵的對話。看黃金時代的影片,總能不經意間產生這樣的體會,就是最電影的電影就該是這樣的。
  • 「光影灕江」「好萊塢往事」電影主題月——《日落大道》
    《日落大道》就像一面鏡子,藉助與現實高融合的故事情節,向觀影群眾揭示了主流價值觀對父權制度的維護態度。◤《日落大道》1950劇照失業又被分期付款所逼的喬,逃到了默片時代的大明星諾瑪家中,受她的委託,修改名叫《莎樂美》的劇本,從而開始了他的劇作家生活,兩人也漸受彼此吸引。
  • 經典電影《日落大道》:值得一看
    《日落大道》產生於1949年至1950年,這個時期也是許多無聲片時代的類型電影在有聲電影時期也在不斷發展的時候。然而,電影工業的技術改進,以及更為廣泛的整體社會變遷,造成一些新類型電影的誕生,比如黑色電影。所謂的黑色電影,其主人公往往是道德上具有雙重人格、對周圍世界充滿敵意、失望孤獨、最後在死亡中找到歸宿的叛逆人物,導演將女主人變態的性格刻畫得非常成功。
  • 音樂劇《日落大道》將拍電影 格倫·克洛斯任主演
    音樂劇《日落大道》將拍電影 格倫·克洛斯任主演 共6張 1905電影網訊 經典百老匯音樂劇《日落大道》將拍成電影
  • 自我禁忌,時代癲狂,及許知遠式的擰巴
    蘇格拉底說,未經審視的人生不值得活。在遇到真正的危機之前,我們總以為自己可以百無禁忌地生活。然而,總有一天人會明白,與其等候命運的宣判與禁足,不如早日開始自我審視與自我禁忌,因為唯有自律才能帶來真正的自由。
  • 人生還有續集——《默片解說員》
    默片時代的電影都是沒有聲音的黑白視頻,而默片解說員的任務就是在電影放映前用誇張語言大概介紹一下影片信息,後來他們慢慢走上前臺,配合樂團現場演奏,成為與默片播放同步的實時電影解說。他們通過自身對默片的熟悉和理解,用多種語氣語調講解影片故事。很多默片解說員因為有著獨特本領和個人魅力,漸漸成了影片放映的招牌。這似乎讓默片解說員產生了一種自己才是真正明星的錯覺。在《默片解說員》中,過氣的默片解說員山崗秋聲對此有著清醒認識。
  • 人生還有續集——《默片解說員》
    人生還有續集——《默片解說員》默片時代的電影都是沒有聲音的黑白視頻,而默片解說員的任務就是在電影放映前用誇張語言大概介紹一下影片信息,後來他們慢慢走上前臺,配合樂團現場演奏,成為與默片播放同步的實時電影解說。
  • 音樂劇《日落大道》
    日落大道Sunset Boulevard作曲:安德魯·洛伊·韋伯(Andrew Lloyd Webber)
  • 默片不沉默,周防正行新片致敬日本獨有的默片時代
    大家都知道電影曾經是無聲的,但在日本幾乎沒有這個階段,因為有弁士解說,也就是默片解說員。默片解說員能把死的說成活的,黑的講成白的,他們是無聲電影時代的超級巨星,類似於現在的流量明星,有無數的女粉。今天帶給大家的這部電影,講述的就是主人公勵志成為默片解說員的故事。
  • 她是民國才女,卻只活了27歲,留在世上一曲愛的輓歌
    《墓畔哀歌》是石評梅寫給一生摯愛的知已高君宇的散文,她痛失所愛,悔恨不已,把無盡的悲傷流淌成筆尖的文字,而她自己的一生,其實就是一曲哀歌。到了少女時代,她跟隨父親到了太原,進入太原女子師範學校,除了學習成績斐然,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才華橫溢,被稱為「山西才女」。懷著青春的夢想和愛國的熱情,石評梅從山西又來到了「五四」運動的發祥地北京,在蓬勃向上的新思潮帶領下,石評梅開始寫詩歌和散文,發表在報刊雜誌上。也正是在北京的一次聚會上,石評梅邂逅了改變一生命運的高君宇。
  • 睡不著丨《默片解說員》:小人物帶來的笑與淚
    《談談情,跳跳舞》《默片解說員》也是如此。影片的背景,被放到了距今一個世紀前的大正時代(1912-1926年)的日本。當時的電影還停留在無聲片(默片)時代。但與世界上其他地方不同,「電影曾經是無聲的,但在日本幾乎沒有這個階段,因為有活動弁士的解說。」所謂「活動弁士」,是一個當代觀眾感到陌生的職業。
  • 《默片解說員》隔靴搔癢的時代切片
    一部是輾轉多地時隔83年重回上海的中國默片,一部是致敬默片時代「辯士」的周防正行新作,記憶中的辯士和電影中的辯士交相輝映,在時光倒流的旅程中慢慢重疊,悠然講述著電影的童年時代。暖黃色的回憶籠罩之下,1915年的染谷俊太郎與慄原梅子因默片而結緣。他們偷偷溜進電影院,驚訝地看到大熒幕上的自己。
  • 【在美術館看電影第3期】go coffee 10月3日晚7:30免費電影放映——《日落大道》 Sunset Blvd.
    【10月3日本周五晚7:30放映】《日落大道》 Sunset Blvd. (1950) 真正黃金時代的經典黑色電影,由抱過六座小金人的電影大師比利·懷德執導,好萊塢默片時代風華絕代的美人兒葛洛麗亞·斯旺森本色出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