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簡介:
中文譯名:心靈點滴
其他譯名:妙手成真
英文名:Patch Adams
製片地區:美國
語言:英語
主演:羅賓·威廉士,莫妮卡·波特,菲利普·西摩爾·霍夫曼
導演:湯姆·沙迪亞克
上映時間:1998年10月21日
這部由羅賓•威廉士主演的經典影片《心靈點滴》,是根據美國著名的「小丑醫生」——亨特·帕奇·亞當斯的真實經歷改編。影片講述了帕奇從一位有「自殺傾向」的抑鬱症患者,通過自我的覺醒和堅持不懈地努力,最終成為一名帶給病患溫暖與歡樂的傳奇醫生的故事。
主人公帕奇•亞當斯早年因罹患抑鬱症,多次企圖自殺,而選擇來到一家精神病院接受治療。當時的醫院瀰漫著一股冰冷、漠然的空氣,醫生在為帕奇治療的時候,並沒有重視他的真正需求。當帕奇描述「早年喪父」帶給自己的影響,以及曾經受惠於「叔叔的傾聽」時,醫生卻一再忽視他的「求助信號」,只是自顧自地埋頭品嘗咖啡和專注於病案的記錄。這種種的遭遇,曾一度讓帕奇對未來的一切感到悲觀失望。
然而,通過無意間的一段談話,帕奇的病友,被診斷為「天才綜合症」的科學家亞瑟•孟德松,卻用了一個「手指謎語」為他指點了迷津:
「你看見幾根手指? 」 「四根?」 「不,你太專注於問題了,這會使你看不到答案。別專注在問題上,看著我! 你看到幾根? 看遠一點!」 「八根?」「對,八根是個好答案。看別人看不到的,看別人因為懼怕、順應及懶惰而不願去看的,以日新月異的態度來看待整個世界。事實上,你已經入門了,如果你除了一個瘋癲、尖苛的老人外,沒看到別的,你根本就不會來。」
而隨後,通過幫助有妄想症的室友如迪打「松鼠」的經歷,更是令帕奇自己驚奇地發現,恰恰就是在這樣一個「最不可能的地方」,在病友們的啟發下,他獲得了自愈,重新認識了自我,並確定了自己一生為之奮鬥的目標——成為一名醫生,並盡最大可能去幫助病患。也正是這個理想,使他在兩年後鼓起勇氣,以長同屆同學很多歲的年齡,成為了一名醫學院學生。
當時的醫院,與帕奇之前所經歷過的精神病院如出一轍,醫生在學生時代起就被教導要和病人保持距離,他們態度傲慢而嚴肅、冷漠,一心專注於各種疾病的研究、理論的記憶、病理的分析,卻忽視了患者作為人的整體的需求。但是,帕奇卻始終受益於他在精神病院得到的那個啟示,堅持認為醫生在為患者治療的過程中,眼裡不應只盯著疾病本身,更應看到每一個患病的個體,尊重他們的人格,傾聽他們的渴望,關注他們的需要,提高每一位患者的生活品質。
帶著這樣的信念,帕奇從進入醫院學習的那天起,就堅持去關心疾病後面的每一位病患。他跟著教授去查房,當教授和其他學生都專注於用專業術語討論病情,用各種冰冷的診斷名稱去稱呼患者時,只有帕奇注意到了患者的恐懼和不安,關切地詢問患者的姓名,給患者以尊重和安撫;他到兒童病房,用橡膠灌腸球、便盆等用具扮演小丑,為病童們送去歡笑;他帶領同學們去病房探訪,用氣球幫助患者滿足最後一次狩獵的心願;他設法去陪伴和安慰沉浸在痛苦和憤怒中的胰腺癌晚期患者比爾,並令他最終擺脫了對死亡的恐懼,安然離世……
帕奇對生命的關懷不僅體現在患者身上,他總能以真誠、尊重的眼光發現周圍每一個人的獨特與珍貴。他認為:「我們應該和偉大的護士建立友誼,她們可以教你,她們每天與人相處,她們來回於血與屎之間,她們有豐富的知識……而那些人性尚存,受大家尊敬的教授們也是如此……」
通過他的鼓勵,他的同學——對醫學有著強烈熱情、期望成為兒科大夫的楚門加入了同他一道關懷、陪伴患者的行列;他也用自己獨特的視角、助人的熱情和無私的愛,感染了他一直愛慕的女同學凱琳——她渴望像毛蟲蛻變成蝴蝶那樣,努力幻化出嶄新的生命,而現實生活中卻因為內心的傷痛,一心埋頭學習,努力與男人劃清界限。是帕奇的付出,和周圍人的轉變,使凱琳逐漸敞開心扉,最終接受並愛上這個看似其貌不揚,卻內心豐富且睿智的男人。
帕奇憑藉智慧,以及獨特的學習方法,使自己在醫學院的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同時,為了解決現有醫療體制中的大量弊病,他在精神病院的病友,孟德松先生的支持下,與楚門和凱琳一起,建立了一所「全世界最好玩的醫院」。在這裡,他們用關愛與幽默治癒病痛和痛苦;在這裡,醫生和患者如同事一樣並肩合作互相幫助;在這裡,看不起病的患者得到了免費的救助和醫治;在這裡,沒有頭銜和老闆,人們從各地慕名而來,相互支持,實現助人、奉獻和愛的最終目的。
然而,當一切都朝著美好的方向步步進展時,兩個晴天霹靂從天而降,不但使帕奇之前所付出的一切努力付之東流,更幾乎顛覆了他的整個信仰——他用生命去愛的女人,凱琳,竟被他無條件信任和幫助的一位有心理障礙的患者無情地殺害。緊接著,一直反對他的華克院長也將帕奇開除學籍,他面臨著無法畢業,也不能合法行醫的困境。
這兩項打擊幾乎把帕奇推向絕境,使他再次陷入抑鬱。正當他站在懸崖邊上,企圖一躍而下的時候,一隻蝴蝶竟神奇般地停在了他的胸口,這令他想起凱琳生前的話語,宛若愛人在冥冥之中鼓勵他重生,重返愛的旅途。
在朋友們的鼓勵和支持下,帕奇向醫藥公會提起了公訴,並通過一番感人至深的演講,最終贏得了勝利。兩年後,他順利畢業,並繼續把愛的種子灑遍世界。用他獨特的快樂秘方,為不少貧困國家和地區的患者帶去醫治和歡笑。
無可否認,影片主人公帕奇的某些做法,或許因為劇情的需要,帶有些誇張的成分,可能也不太為中國現實的社會文化所接受。然而,這種不單執著於疾病本身,而是看到患者整體需要的獨特視角,這種提倡傾聽、尊重、幽默與關懷的醫者理念,以及具有感染力的奉獻與傳播愛的精神,都是無國界的。相信這些可以帶給我們更多的思考,在疾病和死亡面前,我們還能夠做些什麼…
精彩臺詞:
「如果你只專注於問題,就看不到答案……看別人看不到的,看別人因為懼怕、順應及懶惰而不願去看的,以日新月異的態度來看整個世界。」
「先生,死有何不對?我們為何如此恐懼?為何不能以人性和尊嚴高雅地甚至幽默地看待死亡?死亡不是敵人,如果我們要挑戰疾病,應挑戰其中最嚴重的:冷漠。」
「醫生的使命應不只是避免死亡,還要增進生命質量。這就是為什麼治療一個疾病有贏有輸;但治療一個人,我保證不論結局如何,你一定會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