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電影《生存家族》中講述了2016年日本東京地區因為太陽黑暴活動造成全球範圍內停電兩年,對於人們生活的影響,電影以鈴木義之一家為觀察視角,記錄了四口之家在自然災害中的生活狀態,輕鬆幽默的氛圍中使觀眾產生思考。
結合2020年全球範圍內的新冠疫情,筆者對於這類自然災害有了一些思考,為此分享給各位讀者。
一、自然災害中人最基本的權利思考
在憲法領域內,人最基本的權利是生存權和發展權,生存權又是發展權的基礎,兩者互為補充。食物和水供應了人的最基本的生存,在電影《生存家族》中,因為停電這一意外事件,使得主人公一家的生活回到了工業革命以前的生活狀態,購買來的食物和水用完之後,人們只能開始自行採集。在2020年新冠疫情期間,筆者住在鄉下,一些家庭因為物資供應的不及時,人們開始自行耕種蔬菜、上山採集葛根等中藥,豐富和供給疫情期間的生活。在偏遠的農村地區,受到的疫情影響很小,因為這裡缺乏生產分工,擁有完整的生活產品供應。
揭去三次工業革命的面紗,工業革命帶來了人生活內容的豐富,在自然災害中人對於基本生存的需要展現出來,類似於美國法學家薩伯所撰寫《洞穴奇案》中的故事,探險隊一行人被困山洞,當食物和水用完後,探險隊隊長提議選擇通過擲骰子的方法,選擇某位隊員貢獻出自己的肉體,使得其他隊員獲得食物生存下去。不幸的是,恰好這位隊長被選中,其他隊員分食了他的肉體,而活了下去。獲救後,探險隊隊長的家人起訴其他隊員,控訴他們涉嫌故意殺人犯罪。
不管是《洞穴奇案》還是《生存家族》,當人類面對突發性的自然災害時,一切物質文明,現代化生活都將脫去其彩色的面紗,待之而來的就是生存下去。
二、自然災害中現代政府的行為
場景一、電影中鈴木一家,因東京停電後正常的生活無法維持,選擇逃離到鹿兒島其嶽父一家,準備從大阪坐飛機,因電力問題,飛機無法起飛,眾多難民擁擠在機場外圍,警察趕到後,和難民發生了衝突。
場景二、電影中鈴木一家所在的小區,在鄉下有土地房屋的家庭選擇回到了鄉下生活,剩下的居民組成了一個小區議事會,每天在草地上討論當天的生活問題。
當發生自然災害後,政府需要啟動應急響應,保證人民最基本的生產生活,但是如果政府的存在也受到了影響,那麼社會只能回到最原始的氏族生活當中,就是進行互助團結,財產公有制分配,這是最有利於此種情況下人生存的方式。再一次證明了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理論,氏族社會對應的是採集生活,奴隸制社會使用石器、青銅生產,封建制社會為封建領主土地所有制,資本主義社會是市場經濟上的三權分立國家,社會主義國家實行公有制基礎上人民民主專政制度。
當自然災害衝擊了國家機器,國家機器就沒有存在的必要。
三、後疫情時代現代人的心理構建
筆者曾在某微信群看到一位生物學家這樣的推送文章,文章中說因為近百年來社會的發展速度太快,人的大腦可能沒有進化出適應工業社會的思維機制。筆者認為其所說有一定合理成分,特別是2020年這次新冠疫情,幾乎每個中國人都受到了影響,後疫情時代人要做的反思就是——思考工業化進程對於我們的生活的影響。如同《魯冰遜漂流記》中的魯冰遜留置孤島中,對於食物、精神、友誼、生存等的思考一樣,這種思考有利於重構人的精神世界,更好地適應當下以及未來的工業化社會,現代化生活。
魯冰遜在荒島上,一本《聖經》治癒了他的靈魂,他反思過往,尋求救贖;親身建築房屋、種植小麥、漁獵採集,重塑了他的生活方式,他開始知道一個麵包,從小麥種植到烘焙加工的整個流程,而不是簡單地用紙幣去商鋪的櫥窗購買來直接食用。電影《生存家族》中也有類似的場景,人們缺乏食物後到米店購買大米,人們拿金錢、豪車、字畫、古玩換取大米,店主未置可否,說:「那些有什麼用」,顯然那時人已經回到了以物易物的時代。
四、孟子「魚與熊之辯」中展示的人的精神境界
最後一點思考是,自然災害下人是否還具有美好的心靈?比如謙讓、友愛、善良等。還是「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電影《生存家族》中亦給了我們答案,水族館外難民們等待著工作人員來分發烹煮的海洋生物,鈴木一家排到隊伍的最後,等到其領取食物時,已經盆碗皆空,父親跪在地上央求工作人員,再給與他們一點食物,請求的時候沒有說我們這一家,而是說為了孩子;當鈴木一家路過高速路上的四位休息的騎行者時,他們掌握野外生存的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鈴木義之一家,如何在有青苔的石崖下獲取純淨水,如何分辨和採摘路邊可食用的野菜……
在道德層面上,引用《孟子》中的「魚與熊之辯」來解釋,自然災害中人是否具有美好品質這一問題探討,孟子說「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闢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闢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闢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閱讀幾千年前孟子這段話,不管是《生存家族》中人面臨的艱難處境,還是《洞穴奇案》中人面臨的艱難抉擇,都可以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