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滬上一家「熊爪」咖啡店火了。這家由殘障人士經營的小店沒有大門,平整的水泥牆上只有一個不甚規則的「洞」,一隻毛茸茸的「熊爪」在其中「出沒」。其奉上咖啡後,會熱情地和顧客握手、擊掌,時不時還比個心、來個「摸頭殺」。其樂融融,相當「治癒」。
不過,也正是這種別具一格的經營方式,惹來了些麻煩。有人提出,商戶門面不向消費者敞開,日常監管要如何進行?更重要的是,由於門臉就是一個洞,其「營業執照」等無法在醒目位置展示,不符合規定,必須整改。一時間,品牌優勢反倒成了經營障礙。
雖有些掃興,但問題確實不容忽視。要知道,各個城市五花八門的「網紅小店」並不少見,別出心裁的布置、裝點,新奇特別的食物、飲品等等,常能引來一大波擁躉。可到頭來,因為食品安全問題、違規經營等「涼涼」的,也不在少數。這個意義上講,理性指出問題也是一種愛護。
商家不想放棄品牌優勢,經營規範又不能置之不理,兩難局面該如何破解?當地市場監管部門的做法,讓人眼前一亮。他們指導商家在洞口下懸掛了一個二維碼,掃碼不僅可以點咖啡,還可以在線查看店鋪相關證照和食品安全信息。一掃即知、一舉兩得,很是巧妙。其實,近些年各地都在嘗試「無紙化」經營。比如,一些省市全面啟用了食品經營許可電子證書,經營者可將電子證書通過經營場所電子屏幕進行展示,這也能視作履行了公示義務。當然,掃碼查看沒有電子屏展示來得直觀、直接,算不算「醒目位置展示」,就連市場監管人員也有些打鼓。
必須要看到,新業態、新模式層出不窮,個性化展示證照是一個現實需求。對接好類似新情況,也是優化營商環境的題中應有之義。誠然,很長時間以來,由經營者主動在營業場所醒目位置公示紙質證照的方式,最大程度上保護了消費者的知情權。可在電子化社會,這一方式顯然不再是消費者獲取相關信息的唯一途徑,甚至也不是主要途徑。如果說手機一「掃」一「點」就能驗明商家「正身」,而且還能了解到更詳細的經營信息,是否也算得上一種進步?
更大範圍看,隨著社會發展、技術迭代,無論是監管方式,還是政務服務方式都在升級。食品一碼溯源機制不斷完善,網上辦稅漸成常態,許多既定模式都正在被打破,效果也十分可喜。相信,隨著各地「一網通辦」「一網統管」等監管平臺建設日趨完善,證照公示方式會變得更加合理、多元。
時代在進步,管理思路也在與時俱進。只要不逾越法律法規的紅線,大膽嘗試值得歡迎。可以說,一個充滿溫度的營商環境,與冬日裡的這杯咖啡一樣,都很「治癒」。
來源 北京日報客戶端|評論員 晁星
編輯:晁星
流程編輯 吳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