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熊爪咖啡」因為聽障人士提供就業機會及獨特營銷方式走紅網絡。記者發現,武漢某咖啡店模仿「熊爪咖啡」理念,但未向殘疾人提供就業機會,飲品價格最低29元。
不得不說,山寨「熊爪咖啡」館,這個蹭姿有點「熊」。
武漢這家模仿的「熊爪咖啡」,基本上就是複製上海熊爪咖啡館,雖然人家上海熊爪咖啡館沒有智慧財產權保護措施,但這不代表就可以隨便模仿。上海熊爪咖啡的創始人之一王海青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網絡流傳的各地「分店」與上海店無關,雖然反對抄襲,但是如果真正學到了內核,通過類似的形式可以僱傭更多的殘疾人,「我們都很支持。」
上海熊爪咖啡館的經營理念是為殘疾人就業服務,消費者打卡成網紅,是因為這個理念吸引了愛心消費者。同時,統一每杯20元,也是對消費者愛心的回報。而武漢這家模仿的「熊爪咖啡」,只是意在消費者打卡,飲品價格最低29元,最貴的一款68元,實在是把公益拋到了門外,不得不說這個做法很拙劣。
因為上海熊爪咖啡館在全國走紅,武漢的消費者專程去當地這個咖啡館打卡,應該是理解為這也是為幫助殘疾人就業的咖啡館,所以,這家咖啡館的做法還有涉嫌欺騙消費者之嫌。這一錘子砸得很及時,但也很可能就是一錘子買賣。
上海熊爪咖啡館在網上走紅後,也有人提出了質疑的聲音,「遞咖啡的熊掌,是不是乾淨?」「咖啡館的門臉是一個牆洞,這家店是否有營業執照?」經市場監管部門現場檢查,「熊爪咖啡」開業前已辦理便民餐飲店臨時備案,屬於合規經營,但其未在經營場所醒目位置公示相關證照的行為,仍需要整改。於是,在徐匯區市場監管局的指導下,經營者在熊爪洞(出料口)外的下方懸掛了二維碼,消費者掃碼後會進入一個微信小程序,除了可以瀏覽飲品、價格並下單,還可以在線查看該店的相關證照和食品安全信息。這種幫助商家保持住品牌特色,又指導其經營規範的做法,像這個咖啡館的咖啡一樣,同樣令人溫暖。
那麼,武漢監管部門似乎也有必要模仿一下徐匯區市場監管局,去現場體驗一下,這家咖啡館不幫助殘疾人就業也不要緊,但至少不要有虛假宣傳,至少要經營規範。
近年來,蹭熱點似乎成了一種商業潮流,作為一種營銷手段,以此吸引消費者的注意力,讓自己的產品獲得更高關注度,進而在市場中形成口碑,贏得更多訂單。這無可厚非,也並非要一棍子打死。但是,蹭熱點要合法合情合理,至少要不損害別人利益。
比如,北京市朝陽區三元橋附近的小吃店德順齋,最近貼出一張告示:人在外難免遇到困難, 本店免費提供晚餐,只要告訴店員要套餐A,找地方坐,吃完直接走就行。不求回報,只希望在你有能力的時候再去幫助他人。這樣的熱點可以使勁蹭。反之,像近年來盲盒市場火爆,近日某地商家以中小學生為客戶群賣起了文具盲盒,讓中小學生來碰運氣賭一把,這樣的蹭熱點就有點瞎眼睛。同樣,從11月14日開始,國家商標局系統中先後出現了數十條「丁真」相關商標申請,有的來自企業,有的來自個人,涉及項目包括美容面膜、洗髮液、化妝品等。這樣蹭熱點,也蹭不出好品牌。
總之,不是每一個熱點的熱度都那麼容易蹭,沒有相當的情商和智商,還是老老實實做事,畢竟有些底線是碰不得的,執意要碰,可能碰得頭破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