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不懼強敵,敢戰才能止戰:以色列用其歷史驗證了這條真理
文/一恆獨步
盜用警告/本號已與「維權騎士」籤約,可實時監測全網盜用文章行為,請遵守道德底線,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本篇文章收錄於百家號精品欄目#百家故事#中,本主題將聚集全平臺的優質故事內容,讀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
前言:艱難時刻的以色列沒有被阿拉伯盟軍趕入大海,只因以色列始終堅持這樣的信條「唯有敢戰才能止戰」。
1948年5月15日凌晨,以色列建國剛剛一個月。這一天,阿拉伯聯盟組織了埃及、伊拉克、約旦、敘利亞、以及黎巴嫩等國家的軍隊,向這個剛剛誕生的國家,一個彈丸小國發起了大規模的全面進攻。
阿拉伯盟軍的意思很明確,我們強大的聯軍鐵流滾滾而來,是要徹底碾碎你以色列人建國的夢想,把你這個彈丸小國馬上、立刻從地圖上抹去。
(中東形勢圖)
01剛剛建國的以色列面對群毆只有應戰
戰爭打響了,面對強敵,以色列是讓數十倍於自己的聯軍打敗,被趕進地中海,讓猶太人再次過上沒有祖國,四處流浪的日子,還是奮起抗戰,打下賴以生存的土地?
以色列以低劣的裝備,沒有多少經過正規訓練,幾乎是民兵組成的可以說是烏合之眾的部隊,竟然打敗了上述國家的集體圍毆。
獲勝的以色列,沒有採取納粹德國那種極端殘暴的方式,用報復性的集體屠殺的辦法,把佔領區的阿拉伯人實行人道毀滅。而是非常大度的對被佔領土的阿拉伯人採取了來去自由,遷徙自由,工作自由的等等政策,是不是與阿拉伯聯軍提出的口號截然不同。
想當年,以色列建國之初的人口,不足百萬人,土地面積不到15000平方公裡。當時,阿拉伯國家中的大哥大埃及的國土面積高達101萬平方公裡,人口數千萬。如此說來,第一次中東戰爭打響後,僅僅是埃及一個國家無論是人口數量,還是國土面積都超過了以色列是「彈丸之地」。
再加上當時的伊拉克、約旦、敘利亞、以及黎巴嫩等國家,對以色列都是呈現出強力碾壓的姿態。阿拉伯聯軍採取多路進攻,以色列防不勝防。
在他們想來,就是不用打,這麼多軍隊並排向以色列進軍,以色列也吃不消,定會乖乖的接受投降,因為不投降那就把猶太人趕入地中海餵魚。
事實卻是這樣的,戰爭的結果,以民兵為主的以色列國防軍,竟然打敗了這些國家組成的強大的聯盟,這不由得不讓人尷尬病發作,阿拉伯聯盟怎麼會輸的如此之慘。
以色列人也沒想到,為何就能取勝了。第一次中東戰爭結束,第一次讓以色列人在面對強鄰環伺面前有了底氣,更丟掉了懼怕和擔憂,那意思,好,阿拉伯人你們不服就戰。
之後,不甘心失敗,更覺得顏面掃地,並且始終保持要把以色列趕入大海的執著信念使得阿拉伯國家隨即發動了第二次中東戰爭。
第二次中東戰爭的結果,阿拉伯國家同樣沒有佔到以色列的任何便宜。最為難堪的是發生在1967年6月初的第三次中東戰爭,讓人不解的是這次戰爭從開始到結束僅僅只有6天,所以也被稱之為「6日戰爭」。
(蘇伊士運河之戰)
02打出以色列國威的第三次中東戰爭
第三次中東戰爭,以色列面對的對手是在當時蘇聯全面支持下的埃及、敘利亞及約旦等阿拉伯國家聯盟的部隊,戰爭的結果是以色列以陣亡900人的極其微小的代價,擊斃埃及、敘利亞及約旦等阿拉伯國家聯軍2萬人,更一鼓作氣佔領了埃及控制的加薩走廊和西奈半島,約旦的約旦河西岸和耶路撒冷舊城,敘利亞的戈蘭高地共6.5萬平方公裡的土地。
這一次戰爭讓阿拉伯人感到要把以色列人趕下大海餵魚的希望越來越渺茫,甚至開始懷疑阿拉伯聯盟會不會出現生存危機的擔憂。
(第三次中東戰爭勝利後以色列舉行的大閱兵)
因為,第三次中東戰爭,可以說徹底改變了以色列始終處於阿拉伯國家壓力下生活的被動局面,並且有了可以隨時向埃及跨過蘇伊士運河,進攻埃及本土,以及從戈蘭高地直接掃蕩約旦、敘利亞的前進基地。
第三次中東戰爭,對於以色列來說是最具有歷史意義的轉折點,這次戰爭結束之後,阿拉伯聯盟發生了動搖。對以色列的態度,從居高臨下的俯視,竟然逐漸過渡到仰視階段,感覺對手越來越強大,我們是不是要改變對以色列敵對政策的聲音,不時出現在阿拉伯有識之士的嘴裡。
第三次中東戰爭首先打醒了阿拉伯國家的龍頭大哥埃及,埃及把緩解和以色列之間的敵對關係,以及幻想從單純的依靠阿拉伯內部以武力解決以色列的的方式,感覺越來越渺茫,逐漸過渡到寄託於國際社會的斡旋上了。
第三次中東戰爭對於以色列來說,徹底擺脫了對阿拉伯聯盟的擔憂,從畏懼他們抱團取暖,過渡到無視對手存在的巨大轉變。
事實也的確按照以色列預計的情況前進著。雖然,自第三次中東戰爭之後,也相繼發生了第四次中東戰爭。第四次中東戰爭對於以色列來說,根本沒有把阿拉伯任何國家當做對手。
03第四次中東戰爭之後以色列完全主導戰爭的結局
第四次中東戰爭打響後,阿拉伯國家感到和以色列發生戰爭,敗多贏少,徹底失去了參戰的欲望,幾乎都採取了坐山觀虎鬥的方式,每天也只能從廣播裡了解最新戰況。
(讓阿拉伯盟軍聞風喪膽的以色列鐵血將軍沙龍)
戰爭的進程讓阿拉伯國家僅存的自信心被擊潰,雖然埃及軍隊和敘利亞軍隊依然保持了軍隊人數優勢,武器裝備也和以色列不相上下。但是,戰爭的結果是敘利亞軍隊不得不全部退出戈蘭高地。
最慘的是埃及,以色列軍隊竟然跨過了蘇伊士運河,跨過蘇伊士運河會怎樣,埃及首都開羅很快暴露在以軍大炮射程之內,面臨亡國壓力之下的埃及,不得不籤署了屈辱的城下之盟。因為如果繼續和以色列作戰,那埃及這個國家滅亡的日子已經進入了倒計時。
第四次中東戰爭的直接影響,讓阿拉伯國家對以色列開戰越來越沒有底氣,完全把希望寄托在所謂國際正義之士身上,要他們主持公道,當然最好能偏袒阿拉伯國家。
(向強者抗議只能發洩沒有任何效果)
美國也可以說自第四次中東戰爭開打以來,正式擔任了和事老的角色。由此,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讓世界輿論傾注了過多的關注,各種協議,各種會議層出不窮,讓我們這些吃瓜群眾在看熱鬧的同時,總會不由自主的產生這樣和那樣的疑問,把國家之間的利益寄托在國際調停上,不是呆子就是傻子。
我們大中國在這個事情上吃的虧簡直不要太多,最讓我們痛徹心扉的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當時的國民政府把希望寄托在國際聯盟的調停,希望他們出來說句公道話,讓日本撤出東北全境,至少也要撤至「九一八事變」之前的地方,結果呢。
阿拉伯國家沒有接受中國的教訓,總做著那些不切實際的美夢,希望當時的美國和蘇聯兩個超級大國共同對以色列施壓,讓以色列把吃進嘴裡的肉吐出來,與虎謀皮,這可能嗎。
特別是出現了這樣的情況,以色列已經暫時把國家面臨生存危機,時時刻刻,擔心會被趕入大海這檔子事情暫時放進了記憶深處,運用智慧和努力把貧瘠,乾旱的土地竟然建設的美麗富饒。而那些曾經叫囂著要把以色列趕入大海的國家,很多都在溫飽的道路上苦苦掙扎。
尤為可悲的是,整天喊著反對以色列口號的人,一旦面臨以色列關閉口岸,又以另一個面目出現,真的讓人瞠目結舌,到底相信他們是真的反對以色列,還是口是心非打嘴炮。
(今非昔比的以色列軍隊)
04以色列已經成為中東的主宰者這一點不容置疑
當第五次中東戰爭的起因,是以色列以駐英國大使被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暗殺為藉口,出動10萬大軍對位於黎巴嫩境內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和敘利亞軍隊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
(英姿颯爽的以色列女兵)
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和敘利亞軍隊,在以色列軍隊絕對優勢的打擊下,潰不成軍。可以說以色列軍隊攻擊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和敘利亞軍隊陣地,是以汽車每天行駛的距離決定的。
第五次中東戰爭,令人疑惑,更令人扼腕的是,直接出兵支持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和敘利亞的竟然沒有一個阿拉伯國家,他們只是聲嘶力竭的在媒體上狂放讓以色列軍隊從被佔領土上撤走。
可以想見,阿拉伯國家已經被以色列打怕了。這次戰爭,以色列要求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必須離開所有在黎巴嫩的基地。面對強敵拿著槍,並且子彈上膛的威逼之下,黎巴嫩不得不要求巴勒斯坦斯坦解放組織離開,成為難民一般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流落到阿拉伯的許多國家。
五次中東戰爭的結果,直接讓以色列越打越強,國土面積越打越大,從建國之初不到15000平方公裡,到如今的25000多平方公裡,以及其他還有以軍實際控制的區域,都極大地擴展了以色列的生存空間。
(以色列軍隊)
以色列人再也不擔心會被阿拉伯人趕入大海。特別是以色列憑藉五次中東戰爭的全面勝利,形成了對阿拉伯國家始終保持高壓態勢。
以色列的成功,說明了對付強鄰,必須以眾志成城的決心和破釜沉舟的氣概,與其決一死戰,方才能夠取得勝利,並且始終保持枕戈待旦的精神,既警醒自己,更震懾敵人。
基於此,以色列至今能夠傲然屹立於中東,成為阿拉伯國家心中永遠的痛,並且也使更多的阿拉伯國家認識到,既然無力把以色列趕下海,那就不得不放下身段,主動和以色列取消敵對關係。當然,強大的以色列更昭示出這樣一個真理,把希望寄托在他人的同情和可憐之上,那將死得更快,活得更慘。因為,要想獲得對手的尊重,只有簡短的一句話,犧牲與奮鬥才是唯一的活路。
更多【不易君子】精彩內容請參見:
俄羅斯十大「賊王」(上)|百家故事
俄羅斯十大「賊王」(下)|百家故事
德國戰車讓波蘭明白:你不是漁翁,而是火中取慄的貓|百家故事
八面玲瓏,因勢趨利:二戰期間泰國打的一手好「泰」極|百家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