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BEGIN / ————
很久之前朋友推了一部小眾冷門美劇《You're the Worst(我愛上的人是奇葩 )》,今天剛好有時間就把第一季擼完了。
看完第一季,讓我想起了一部電影和一部美劇,土耳其電影《寂寞芳心》和美劇《我們這一天》。
因為這幾部劇講的都是治癒,只是最後結局不一樣。
《我們這一天》最後都被「家人」或者「家」治癒了,就算不治癒也終究會和原生家庭,和生活和解。
《我愛上的人是奇葩》,看似兩人相互治癒了,其實核心還是想表達自愈比治癒更重要,人的抑鬱,自我脆弱是無法被愛拯救的,能拯救你的只有你自己的成長和勇敢。
而《寂寞芳心》和《海邊的曼切斯特》一樣,男主角最後依然沒有踏出那一步的勇氣,或者說想要告訴我們即使你生活破碎、你天生孤獨,你痛苦、茫然、虛弱、無助,但是you must live with that,生活沒有最終的結局。
愛也是一樣,它沒有最終的答案,它本質是一條充滿荊棘的路而已。
只要是愛情故事,都會安排各種磨難,最後終成眷屬,但是咱們國內大部分的磨難都局限於簡單而又無解的誤會,也許誤會對於編劇的水平要求最低吧。
記得曾經姜昆吐槽過這些電視劇,「從第一集開始搞對象,搞到40集還沒搞定,有這時間我都能談好幾個了!」
如果磨難高深一點,也許編劇會加入雙方所在陣營的衝突,比如階層是最常見的,王子和灰姑娘,公主和窮小子,再比如民族矛盾衝突,家族世仇衝突等等。
但是這種依然是外部環境的衝突,對於我們大部分人來說這樣的愛情對成長並沒有多少意義。
除非愛情回歸到人與人相處的本質,回歸到兩個靈魂的碰撞,兩個有圓有缺,有驕傲也有自卑,有傷痕累累,也有自我追求的不同靈魂,他們之間的碰撞,然後一起去走那一條充滿荊棘的愛情之路。
當愛情越是回歸到這一層面,就越能夠引起我們的共鳴,不管是單身狗還是恩愛中的人,都能在裡面找到與自己靈魂共鳴的那一部分。
大部分人的愛情故事,或喜或悲,但是都有一個結局。
往往最讓我們產生共鳴的就是那個結局,也許是殘缺帶來的遺憾,也許是圓滿帶來的感動,就像我那個朋友經常和我說的,只要結局是圓滿的,中間讓我怎麼哭都行。
但是,心靈雞湯為什麼沒用?成功學為什麼沒用?因為這些都是從結果回去倒推出來的過程,早已失去的現實中真實的模樣。
反倒是《我愛上的人是奇葩》這一部劇,從一開始就告訴我們生活破碎是一種常態,兩個人從一開始就決定不談戀愛,不考慮結局,雙方都明白對方隨時會離自己而去。
然後兩個渾身都是刺,渾身都是傷的人,突然發現相處起來還可以,於是開始嘗試著去治癒,嘗試著一點一點去暴露,去學習,去嘗試勇敢,有的嘗試失敗了,有的嘗試成功了,每一次嘗試的背後,都能看到我們自己愛情中那些瑣碎而脆弱的自我。
我想,這就是這部劇最大的魅力吧。
不過,我在這部劇裡最大的收穫,是對尊重兩個字的重新理解。
兩個渾身都是刺的人,最怕的是什麼?就是愛情中最難把握住度的掌控欲,因為受傷的人就像一隻受驚的鳥兒,你只要暴露一點猙獰,對方也許立馬關上心門,逃離而去。
所以這樣的兩人更需要尊重,尊重對方的每一個決策,每一個放下,不帶一點點judge。
我們平時說尊重的時候,往往說尊重選擇,尊重選擇,但是假如你的另一半在大庭廣眾下亂扔垃圾,假如你的另一半公然撒謊,另一半發表特別幼稚的觀點,你是選擇嫌棄?指責?反駁?還是尊重呢?
當然很多人會說,這已經是人品的問題了,而不是生活方式的問題,那我們在往小了說,比如女孩子說她不想生孩子,想做丁克,在比如想要性自由,在比如就是想買買買奢侈品,你是選擇反對,駁斥,還是尊重呢?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如果你覺得你們的生活理念不同,那麼選擇分開就行。
但是如果想要控制對方言行,想要去改變對方的行為和思想,那麼大部分註定要失敗,而且只能證明你喜歡的那個人,只是你想像中的人而已,而不是真實的對方。
畢竟這些不好的習慣,這些不被社會認可,離經叛道的生活選擇,當對方做出這樣的選擇的時候,你是先選擇相信對方,然後嘗試探尋對方內心深處的理由,然後去幫助治癒?
還是開始懷疑自己當初曾經看錯了人,或者準備開啟judge模式,開始站在道德的制高點,或者情感綁架式的進行說服呢?
在西方文化影響下,謙卑這項品質變得越來越重要,謙卑是沒有自己,是徹底忘掉自己,是一種針對自我的修行。
而尊重,就是謙卑這項品格在處理人與人關係中的運用,因為沒有自我,那麼自然就沒有衝突,然後尊重每一個人,每一種選擇。
這些選擇,你可以主觀上喜歡或者不喜歡,然後客觀上從來沒有對和錯。
況且這些選擇的結果,法律的交給法律,道德的交給道德就行。
最怕的是你既想當凱撒,又覺得自己是耶穌。
日更10年|第728篇
蛋殼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