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已》這部劇已經大結局了,但是關於它的討論熱度,仍然居高不下。
的確,這部劇能引起人們共鳴的地方太多了, 不管是顧爸爸這樣的智慧父親,還是顧佳那樣的能幹女強人,抑或是許子言這樣聰明可愛的孩子,他們在劇中的一言一行,都能帶給人們不一樣的思考和感悟。
在這部劇中,三位30歲的女性無疑是當之無愧的主角,但我今天想要談談劇中一個戲份不太多當然也不少的人物。
他在劇中的存在感很強,每次出場都能給人驚嚇或驚喜。而且他總是語出驚人,曾經依靠一句「你說他沒什麼本事還那麼多花花腸子」的臺詞,讓網友在彈幕贊他才是全部活得最通透的人。
這個人,就是陳嶼的弟弟陳旭,他在劇中被網友稱情商甩陳嶼幾條街,可是為什麼我們看到的陳旭,卻一直陷入「經濟危機」,不是找媽媽要錢,就是找哥哥嫂嫂要錢呢?
陳嶼的弟弟陳旭,初時給人的感覺就是一副吊兒郎當、不務正業的樣子。每次只要他出現在哥哥家,總是給人「無事不登三寶殿」、總有壞事要發生的感覺。
嫂子鍾曉芹借著閨蜜顧佳的情,給他找了一份還不錯的工作。但是這個陳旭,註定是個不安分的主,抽空還去倒賣假鞋,後來被抓了個現行,不僅自己受罪,還連累他親哥「賠了夫人又賠錢」。
如果沒有陳旭這檔子破事,鍾曉芹30歲生日那天不接到律師電話,去交那6萬塊錢讓他出來,那麼鍾曉芹可能就不會淋雨、摔壞手機,和陳嶼大吵一架後離婚。可惜「一切沒有如果」。
可以說,陳旭在他哥哥嫂嫂離婚這件事情上,有那麼一點隱隱的推波助瀾的感覺。
不過,不得不承認,陳旭雖然總是找家人要錢,但是他情商高有智慧這件事也是有目共睹的。在陳嶼的追妻之路上,弟弟陳旭徹底化身「神助攻」,不僅給哥哥出謀劃策,更是親力親為地為哥哥嫂嫂的復婚鋪平道路。
他對待工作也很有分寸,知道在顧佳和許幻山面前該說什麼,不該說什麼。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讓人們覺得情商高的陳旭,為什麼在家庭裡毫無邊界感呢?不僅變著花樣向媽媽要錢,就連有家庭的哥哥嫂嫂也不放過,一般開口金額都在5位數呢。
我認為,陳旭這樣的行為,與他的成長環境有很大關係。
從陳嶼的回憶和言行來看,兩個孩子父親去世得早,跟著母親相依為命。正因為如此,陳嶼從小就擔起了「長兄如父」的責任,家裡什麼都要偏愛更小的陳旭。
因為有了母親和哥哥的庇護,陳旭從小就養成了這種依賴思想。
俗話說得好:會哭的孩子有糖吃。
從小到大,哥哥陳嶼都是以懂事的形象存在,而弟弟自然就成了那個會哭的孩子,得到母親的偏愛也更多一些。因為有了母親和哥哥的一再縱容,久而久之,陳旭嘗到了撒嬌的甜頭,所以他就養成了嘴甜哄人開心的習慣。
甚至隨著時間的推移,他還學會了察言觀色、看人臉色行事。而這,也成了他情商高的原因之一。
除了情商高,陳旭這個人膽子也特別大,為了搞錢,居然去倒賣假鞋。這也與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很大關係,母親偏愛,哥哥縱容。
在整部劇中,我們可以看到,陳旭但凡向陳嶼開口,陳嶼從來沒有拒絕過他,甚至有時候他要四位數陳嶼還給了五位數。久而久之,他花錢自然就無度,要錢就無分寸了。
因為有了原生家庭裡養成了這些習慣,所以陳旭給人的感覺像是一顆外面裹滿糖衣的巧克力,初時的感覺越美好,日後回味起來就越苦澀。因為他說話越甜,提要求時你就越難以拒絕。
其實,陳旭這樣性格的人,不止存在在《三十而已》裡。
你還記得前幾年很火的電視劇《都挺好》嗎?裡面的二哥蘇明成就是這樣一個類似陳旭的存在。蘇明成從小就會甜言蜜語哄媽媽開心,因此母親對他格外偏愛。
我們應該知道,在一個家庭不止一個孩子的情況下,父母但凡對其中一個孩子偏愛更多,就會造成對其他孩子的傷害。
於是蘇明成的妹妹蘇明玉恨上了自己的母親,而陳旭的哥哥陳嶼結了婚不敢要孩子。
也許蘇明成和陳旭這樣的存在,會給很多父母在育兒上帶來一些啟迪。尤其當家裡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孩子時,父母該如何恰當地去衡量愛的方式和程度,才能不把愛孩子變成害孩子。
在《與打罵和溺愛說拜拜》這本書裡,作者提出了一個「三角凳」理論。所謂的育兒「三條腿」,就是:對自身價值觀的了解、對孩子合理的期望以及對自我需求的尊重。
這裡面有「兩條腿」是針對父母的,「一條腿」是針對孩子的。可見在擺脫育兒的溺愛和打罵中,父母正確認識自己是首要的,其次才是認識孩子。
像陳旭和蘇明成這樣的存在,就是因為父母能夠感知孩子的期望,卻不能正確地衡量自己的價值觀,以至於自己被孩子帶著走而不自知,最終害人害己。
當然,有人肯定會說,父母對孩子要完全做到百分之百「一碗水端平」很難。
的確很難,因為情感是沒法稱重衡量的。但我們可以做到的是,在儘量公平的情況下,不要給其中一個孩子營造「寵愛加身」的優越感,而是要讓他們學會彼此相親相愛,攜手成長。
有人說陳旭是個「寶藏男孩」,撇開要錢這件事,你認可這個評價嗎?歡迎留言討論哦。
本文由周小奇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