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熊貓,我們會想到一系列美好的詞彙:國寶、滾滾、胖達、吃播等等。
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只靠賣萌就能收穫一眾粉絲,還能作為外交大使旅居國外。
可以說,熊貓一直生活在人類和動物界的頂端,
唯一的遺憾可能就是無法拍一張彩色照片了。
動物園裡的熊貓一直很快樂,但它們生活在野外的親戚可就有點慘了。
沒有好吃好喝,也沒有別墅粉絲,甚至淪落到靠滾馬糞來取暖。
2007年,中科院動物所魏輔文院士和同事們在陝西佛坪自然保護區內,
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
野生大熊貓對新鮮的馬糞非常感興趣!
野生大熊貓在途經新鮮馬糞的時候,
不但會仔細嗅聞,還會在馬糞上打滾,
使自己的身體甚至臉上都均勻地塗抹上馬糞。
為了搞清楚這種奇怪的現象,
研究人員在保護區內架設了紅外攝像機,
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的一年內,
共記錄到38次「滾馬糞」行為,每次活動的平均時長為141.3秒。
研究人員對野生大熊貓的這種行為進行了定義,英文縮寫為HMR。
進一步的研究發現,大熊貓更喜歡10天內的新鮮馬糞,
它們幾乎無法抗拒新鮮糞便的誘惑。
接下來,研究團隊對新舊馬糞進行了化學分析,
發現β-石竹烯和氧化石竹烯在新鮮馬糞中的含量更高,
並認為這可能是吸引大熊貓的關鍵。
為了驗證上述結論,研究者用北京動物園內的大熊貓做了另一組實驗。
結果顯示,在8℃的環境中,
圈養大熊貓也對噴灑了β-石竹烯和氧化石竹烯的稻草堆表現出明顯的偏愛。
而大熊貓滾馬糞的行為似乎與季節變化也有關聯。
有94.7%的滾馬糞行為發生在-5℃至15℃的環境中。
因此,研究團隊推測,
滾馬糞行為可能是野生大熊貓們應對寒冷天氣的行為。
在實驗室內針對小鼠的實驗,同樣支持了上述結論。
通過十多年的研究發現,
滾馬糞是野生大熊貓為了抵抗嚴寒而發展來的生存策略。
而分子水平的研究顯示,
這或許真的是一種在其他哺乳動物中也普遍存在的體溫調控策略!
因為寒冬對野生大熊貓是一個挑戰,
它們無法通過冬眠來保溫,
竹子似乎也提供不了足夠的能量來禦寒。
巧合的是,秦嶺野生大熊貓的生存環境與古代商業貿易路線重合,
該區域經常存在運貨馬匹留下的馬糞。
這看上去是個不錯的解釋。
但是格拉斯哥大學自然歷史教授馬爾科姆·甘迺迪並不這樣認為。
他指出,熊貓會在它們的身上塗抹「任何它們覺得不尋常或有趣的東西」,
這些熊貓可能只是被馬糞的強烈氣味所吸引。
更嚴重的是,如果限制了動物對寒冷的敏感性,
使它們不再尋求庇護,這可能是「潛在的自殺行為」。
中國第四次野生大熊貓調查結果顯示,
野生大熊貓種群數量達到1864隻。
而圈養大熊貓的數量為471隻。
無論如何,
希望咱們的國寶憨憨們都能吃飽喝好、快樂生活、繼續賣萌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