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都知道,遼寧省省會瀋陽是東北最大城市,同時又是清朝的發家之地,稱為盛京。清朝定都北京,但瀋陽的地位,就相當於明朝遷都北京後的南京,地位舉足輕重。實際上,在努爾哈赤定都瀋陽時,瀋陽並不是東北地區最大城市。從秦漢到明末,有座城市是當仁不讓的東北第一城,這就是遼寧省遼陽市。
遼陽市雖然規模不大,但遼陽的歷史可不是一般的輝煌。三國魏明帝臨死前,派司馬懿平定遼東軍閥公孫淵。遼東「首府」襄平,其實就是遼陽郡治所。唐朝在東北設安東都護府,管東北大片地區,遼陽曾為其治所所在。
到了遼朝,遼陽的地位更加重要。公元938年,剛得到幽雲十六州不久的遼太宗耶律德光,將遼陽府升為南京,成為遼朝陪都之一。公元948年,因幽州升為南京,遼陽改稱東京。從此,東京遼陽府是遼朝、金朝(不包括上京時期,上京在今黑龍江省哈爾濱阿城區附近)在東北的行政中心兼軍事重鎮。要知道,在人口相對稀少的遼朝初年,僅遼陽一城的人口就多達幾十萬。
經過上百年的開發,到了金朝中期,遼陽在金朝版圖上的地位並不比正式國都中都(完顏亮遷都)遜色。金朝歷史上的明君金世宗——完顏雍,他在反抗完顏亮之前,就出任遼東留守。可以說,遼陽是金世宗的發家之地。到了元朝與明朝,遼陽雖然不是陪都,但還是東北地區最重要的城市。
歷代統治者為何如此看重遼陽?這和遼陽的地理位置有很大關係。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時,國都雖然在中原,但幽州(今北京、河北東部、遼寧一帶)是中原王朝阻止各遊牧部落南下的重要屏障。而遼陽所在的東北地區,又是幽州的戰略屏障。
如果看東北地區地形圖的話,你會發現,東北就像是一個瓶口在西南的大瓶子。「瓶」北是黑龍江(河流)的小興安嶺,「瓶」東是長白山脈,「瓶」西是大興安嶺,這三大山脈之間,就是面積廣闊的東北平原。這裡土地肥沃,河流縱橫,自古以來就有很多部落在這裡繁衍生息,有的部落從此徵服中原,比如鮮卑人建立的前燕、後燕、北魏。而「瓶」西南,隔著燕山山脈與華北平原接壤,「瓶」的南面是渤海及黃海。
燕山山脈是東、西走向的,東頭與渤海灣相接,大名鼎鼎的山海關就在這裡。山海關憑山負海,地勢險要。但是山海關距離華北平原太近,堪稱是華北平原最後一道屏障。所以要守住東北,必須設重鎮於東北地區內,而且這裡離華北還不能太遠,方便兩地聯繫。
東北地區的南端與華北平原接壤處,有一塊面積很大的遼河平原,因遼河而得名。遼陽就位於遼河以東不遠,這裡距離蒙古高原、朝~鮮半島、華北都不遠,可以說處在三大版塊的結合塊。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遼陽特殊的歷史地位。中原王朝佔據遼東,進可以圖整個東北(包括外東北)、蒙古高原、朝~鮮半島,退可以遼陽為戰略屏障,守住華北。
金朝(中期)、元朝、明朝皆定鼎於北京,遼陽距離京師更近,這更加突顯了遼陽的重要性。以明朝為例,明朝設立了著名的遼東都指揮使司,重兵屯於遼東。遼東都司東可控制朝~鮮半島,西可鉗制北元,西南可捍衛京師,北可通努爾幹都司。而遼東都司的治所,就在遼陽。明朝末年,後金在東北崛起,以遼陽為中心的遼東就成了明朝保住京師的最後一道戰略屏障。
明崇禎帝亡國前,清兵就多次繞過山海關進入華北,甚至還打到山東,這是因為遼東此時已陷於後金。後金天命六年(明熹宗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遼陽被後金攻克。不過,努爾哈赤經過多層考慮,最終放棄定都於遼陽,而是選擇了距離遼陽不遠的瀋陽。而他的這一決定,改變了遼陽與瀋陽的命運……